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著者运用微生物模型、菌株形态鉴别,紫外光谱、硅胶薄层层析等方法对土壤中分离获得的5,800株放线菌进行了筛选,得到11株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试验结果表明:抗噬菌体模型与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早期鉴别中,可根据E553±nm/E596±nm值与蒽环类抗生素结构中蒽  相似文献   

2.
为了寻找新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产生菌,本文对蒽环类抗生素的初筛方法和早期鉴别方法进行了研究。运用微生物模型、菌株形态鉴别、紫外光谱、硅胶薄层层析等方法对土壤中获得的5800余株链霉菌进行了筛选,得到11株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结果表明:抗噬菌体模型与蔥环类抗生素产生菌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E553±nm/E 596±nm值与蒽环类抗生素结构中蒽醌部分α-羟基数之关系。将蒽  相似文献   

3.
采用紫外光诱变、自然分离纯化、自身耐药菌株筛选及耐浅蓝菌素菌株筛选等复合处理的方法,获得了几株高产菌株,建立了一个极为简便而有效的选育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的方法。用此法找到的一突变株UV 162,产量比原株提高了5.7倍。  相似文献   

4.
在寻找新的抗肿瘤抗生素筛选研究中,蒽环类抗生素已被人们重视,尤其由于阿霉素(Adriamycin)、正定霉素(Daunorubicin)和阿克拉霉素(Aclacinomycin)等在肿瘤化疗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后,这类抗生素越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今除了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这类抗生素外也有通过生物突变株及微生物转化手段筛选新的蒽环类及其他类型的抗生素。Arcamone,F及Cassinelli,G等报道通过生物诱变获得的正定霉素产生菌生物变株能产生13-双氢正定霉素及13-双氢洋红霉素,Oki,T.等报道蒽环类抗生素Baumycin产生菌生物变株可产生Feudomycin。1986年Yoshimoto,A等报道的新抗肿瘤抗生素Oxaunomycin是通过Baumycin产生菌双重阻遏变株所产生。  相似文献   

5.
80-269菌株是1980年从我国河北省正定县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80-269)。在发酵中80-269菌株产生蒽环类抗生素269A、269B、269C,269N等多个组分。其中抗生素269C已确认为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80-269菌株在高氏合成一号琼脂等培养基上形成黑色吸水斑,均不同于已报道的柔红霉素各产生菌株。经菌种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并与相近菌株比较,认为:80-269菌株不仅是一株产生柔红霉素的新菌种,而且是链霉菌属的一株新菌种,定名为天兰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ruleohygroscopicus nov.sp,)。初步的发酵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天兰吸水链霉菌产生柔红霉素的能力与我院现用的生产菌株相近。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从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y-ces.galilaues)的原始菌株出发,经 NTG、UV 处理,获得各种新的蒽环类代谢物。亲代菌株产生阿克拉酮和ε-吡咯酮,但突变株缺乏阿克拉酮 C-1位置的氧化能力,而 M-132菌株仅产生ε-吡咯酮配糖体。通过遗传手段,黄色变株连续突变,提高了 C-1氧化作用,作者获得比原始菌株产生阿克拉霉素A 的能力高30倍的高产菌株 YA-1,同时也获得几个障碍突变株,如:产生特殊配糖体  相似文献   

7.
文摘     
16-81 浅绛红链霉菌基因在加利利链霉菌中克隆产生新蒽环类抗生素 浅绛红链霉菌ATCC 25489中,一个紧邻与含蒽环类聚酮体合成酶部分的探针杂交区域的DNA片段克隆到加利利链霉菌ATCC 31615中,杂合菌株产生了新蒽环类抗生素,当用此片段进行亚克隆时,宿主除了  相似文献   

8.
从景德镇链霉菌的发酵液中分离获得的抗生素14A,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及其他理化数据表明是一个蒽环类抗生素。它对噬菌体SP_10、HeLa肿瘤细胞株有强抑制作用,并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抗菌作用,体内肿瘤模型筛选结果表明抗生素14A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效。  相似文献   

9.
在蒽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研究中,作者从波赛链霉菌松螺旋亚种(Streptomycespeucetius subsp.caesius ATCC27952)中分离获得一障碍突变株,它不产生亚德里亚霉素(Adriamycin),但能有效地把柔红霉素(Daunomycin)、13—双氢柔红霉素(13—dih-ydrodaunomycin)、洋红霉素(Carminom-ycin)和费多霉素(Feudomycin)转变为亚德里亚霉素。在蒽环类抗生素中,C—7位上  相似文献   

10.
阿克拉霉素(Aclacinomycin.ACM)是1975年日本梅泽滨夫等报道的新蒽环类抗生素。其主要组分有ACMA和ACMB。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从四川彭县思文地区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生ACM的菌株-加利利链霉菌思文变种(Streptomyces galiloeusvar. Siwensis),除产生ACM的A和B两种  相似文献   

11.
G0041-3菌株是从印度新德里市郊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株放线菌。初步的分类研究认为:G0041-3菌株归属为链霉菌属。该菌株的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且对肿瘤KB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发酵液经提取与分离,得到5个组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均为蒽环类抗生素。分别被鉴别为:cosmomycinB、β-rhodomycinIV,iremycin。另外2个组分G0041-3a和G0041-3c被鉴别为新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蒽环类抗生素早期鉴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E553±nm/E596±nm比值与蒽环类抗生素结构中蒽醌部分α-羟基数目之间关系的研究,将蒽环类抗生素分成四个族,由此可迅速、简便地确定初筛所得蒽环类抗生素的大致族别,为进一步鉴别提供依据。对14~#、334~#、269~#三株代表菌株发酵产物初步鉴别结果表明:E553±nm/E596±nm比值可作为蒽环类抗生素早期鉴别的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3.
从柔红霉素产生菌SIPI1482和襄樊霉素产生菌SIPI80334诱变获得了阻断突变株SIPI1482-NS-4和SIPI80334-U33。利用这两株突变株,以柔红霉酮和柔红霉素为底物,获得了13-S-双氢柔红霉酮、13-R-双氢柔红霉酮、13-双氢柔红霉素、N-乙酰-柔红霉素和N-乙酰-13-双氢柔红霉素等转化产物。并讨论了不同属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对不同底物的转化特性等。  相似文献   

14.
柔红霉素产生菌SIPI 1482和襄樊霉素产生菌SIPI 80334经诱变分别获得阻断突变株SIPI 1482-NS-4和SIPI 80334-U 33.利用这两株突变株,以柔红霉酮和柔红霉素为底物,获得了13 S-和13 R-双氢柔红霉酮、13-双氢桑红霉素及其N-乙酰物、N-乙酰柔红霉素等转化产物。并讨论了不同属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对不同底物的转化特性。利用TLC、HPLC等鉴定了SIPI 1482  相似文献   

15.
蒽环类抗生素(anthracyclines antibiotic)在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肉瘤、乳腺癌等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成为临床首选药物.波赛链霉菌(Streptomyces peucetius)是合成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阿霉素、表柔红霉素、洋红霉素、13-脱氧洋红霉素等多种蒽环类抗肿瘤抗牛素的最重要菌株.该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合成途径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波赛链霉菌合成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试用三个不同属的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或突变株对几个蒽环酮及柔红霉素转化,发现这三个菌株虽能使几个蒽环酮转化,但均未能发生糖苷化。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roseovi-olacea)无细胞系统在厌氧条件下能转化柔红霉素生成7-脱氧-13-二氢柔红霉酮,转化率很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法,以提高重组频率,从而提高抗生素高产菌株的筛选机率,或获得产生新抗生素的菌株,已得到广泛应用~[1~3]。在提高产率方面,国内外报道的仅限于同类抗生素产生菌的理论性探索且未见实效~[6]。为寻找菌种选育新途径,我们选取了具有共同生物合成主路——聚酮体(polyke-tide)途径的二株不同大类的抗生素生产菌株,通过种间原生质体融合,以探索提高抗生素产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稀有放线菌,对其产生的抗生素进行评价,以期发现新型农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高温烘烤法对土壤中稀有放线菌进行富集,采用改良的HV培养基进行分离.对分离获得的编号为TJ430的菌株采用形态学观察法、细胞化学组分分析法、生理生化及酶学特性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和DNA杂交法进行鉴定.菌株TJ430产生的抗生素水溶液在温室内进行生物防效试验.结果 共计分离获得570株稀有放线菌,其中TJ430表现出优良的广谱抗真菌活性.鉴定表明T J430是一株卡伍尔链霉菌.生物防效试验结果表明,TJ430产生的抗生素水溶液对番茄晚疫病、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黄瓜菌核病及黄瓜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100%、79.36%,98.11%和75.79%.结论 菌株TJ430产生的抗生素具有宽泛的抗菌谱和良好的抗菌活性,具备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应用链霉素抗性筛选法提高博来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in verticillus SIPI 7011产博来霉素A2组分的产量,将经紫外线诱变处理过的博来霉素产生菌孢子涂布在含有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180μg/ml)的培养基平板上,获得了151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其中博来霉素A2产量高于出发菌株的有19株,产量阳性效率达到12.6%,并获得一株产抗生素能力为出发菌株约1.25倍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20.
襄樊假孢囊放线菌SIPI 80334是一株遗传上不稳定的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在原种纯化过程中,发现四种主要的菌落类型一草帽型、舒展型、平滑型和反草帽型,质粒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