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胜  胡纯栋 《核技术》2007,30(12):987-990
本文对影响中性束注入中性化效率因素之一的气体靶厚度进行了分析,在压力分析基础上对HT-7托卡马克诊断中性束装置相关部分进行了工程设计,并建立了一套脉冲充气系统,实现了对系统压力的实时、准确调节,优化了束品质。  相似文献   

2.
【日本《原子能视野》2002年7月刊报道】2002年5月16日,为了大幅度提高负离子中性粒子束入射装置的性能,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宣布其已在临界等离子体试验装置(JT-60)上、在10s(比以前延长了2倍)内向等离子体中成功连续入射36万eV、2600kW的高能高功率负离子中性粒子束。负离子中性粒子束入射装置已被用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设计,此次试验成功开辟了该装置连续运行的道路。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以JT-60为主体,不但要加热等离子体,而且要产生维持装置连续运行所必需的电流。负离子中性粒子束入射可加速负离子,产生中性粒子束、提高注入…  相似文献   

3.
HIRFL-CSR调试过程中,利用频谱分析仪实时监测束流,根据其上测的数据进行相关参数调整,改善束流的品质.本文对分析仪上观测到的现象一束流的中心频率发生突变进行了研究,主要就电子束的高压不稳定性和中性化因子的突变做了理论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模拟计算,根据模拟结果初步断定该现象的出现由电子束的中性化因子导致.  相似文献   

4.
中性束注入是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重要的辅助加热和电流驱动手段.由于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束能量高、束斑大,电偏转已经成为剩余离子剥离的首选方案,其剩余离子剥离设备被称为电偏转器.电偏转器作为实现束流中性化的核心设备,其性能决定了中性束注入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提出了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中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电偏转器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利用混沌的奇异特性和驾驭混沌的方法来构想混沌驾驭武器新概念及其在未来军事与信息战中的可能应用。提出两种新概念:一是利用混沌驾驭定向能武器和其他现代武器;二是利用混沌信息技术实现对新武器系统与信息管理指挥系统的机密通信控制。定向能武器主要类型有激光束武器和粒子束武器两大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稳态超导磁镜装置的概貌。给出了在1977——1982年期间装置真空系统、电气系统、粒子束物理对中、离子注入器、碳弧中性化室和捕集室低温超导系统的局部调试和装置联合工程调试的结果。通过对装置的局部调试和联调,达到了第一期工程指标。离子源能量100keV,引出总离子流0.7A,H_2~ 束在透镜入口达120mA,注入到捕集室中心为26mA,最高注入中性束等效流强为7.2mA。捕集室超导磁体在4.2K液氦条件下实现超导9h,当磁体升流133A时,捕集室中心磁场达21.7kGs。采用了冷凝吸附抽气技术,捕集室静真空度最高达4.8×10~(-9)Torr,注束时动真空度为3.5×10~(-8)Torr。  相似文献   

7.
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宣布 ,在世界最大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JT 60”上进行负离子中性粒子束照射 ,成功地产生了 1 6GA·cm- 2 的世界最高效率的等离子体电流。核聚变连续进行中 ,聚变装置磁场中会产生等离子体电流。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ITER)的等离子体电流产生装置 ,是组合有希望的负离子方式的中性粒子束入射与高频加热装置 ,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高效率产生等离子电流。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在提高束流能量的同时 ,提高了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 ,两者结合进行了检验。摘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信息》以最高效率产生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用于计算中性束注入实验中束流功率沉积的水流热量计系统优化及优化后的测试结果。前期的水流热量计系统利用串口传输和分散式牛顿模块采集,采样率低、传输速度慢、抗干扰能力差、无法满足实验要求;优化后的系统基于虚拟仪器,采用TCP\IP协议传输和虚拟仪器技术,提高了系统的采样率和精度、优化了数据传输速度及抗干扰能力。优化后的系统经测试可以准确监测中性束注入器装置上各热承载部件冷却水的温升及流量,并分析得到中性束注入时束流在各热承载部件上的功率沉积。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系统工作稳定,使用灵活,数据准确,满足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交叉束方法,利用兰州大学串列加速器的负离子源提供的4—19kev的O^-与惰性气体靶原子He、Ne、Ar碰撞,通过静电偏转和位置灵敏探测器区分碰撞后中性粒子束和负离子束,测量了不同碰撞系统的中性粒子计数与相应入射负离子计数的比值R(E),讨论了R(E)与入射负离子能量E和靶原子种类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
【法新社1982年4月3日法文电】东京原子能研究所宣布,日本的专家们在热核聚变方面打破了一项世界记录。专家们在10秒钟内获得等效电流强度为70安培,电压为75千伏的中性粒子束(能穿  相似文献   

11.
【美国《航空周刊》1985年2月18日报道】国防部认为,到1993年才能作出天基粒子束武器系统级的决定。研制核爆定向能武器的一切工作均由国防部和能源部付诸实施,以发展第三代核装置,这种核装置是把核爆炸释放出来的能量变成定向能,尽管还有几个其它的核定向能  相似文献   

12.
【日本《日刊工业新闻》1980年4月24日报道】据日本东芝公司4月25日所发表的消息说,日本国内最大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已建成,并结束了在现场所进行的调试工作。该系统(NBI)是用来对核聚变试验装置(JFT-2)作二次加热用的。中性束注入系统的粒子束能量为30千电子伏、1.8兆瓦。JFT-2试验装置建在日本茨城县,是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建的,目前正在建造当中。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在所有产生带电粒子束的系统中,为了得到聚焦良好的带电粒子束,引出电极的几何形状、几何参数等几何条件,对于带电粒子束的品质是很重要的。在利用电磁法达到同位素分离目的的同位素电磁分离器  相似文献   

14.
基于负离子潘宁源的低地球轨道原子氧模拟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明辉  韩建伟  于金祥 《核技术》2008,31(4):265-269
介绍一种基于氧负离子潘宁源的原子氧发生装置,本装置由永磁PIG离子源、两电极引出系统、电子过滤器、单透镜、减速电极和样品架组成.目前,本装置可产生通量密度为1014~1015cm-2·s-1,能量为5 eV的O-粒子束流.利用此设备,对美国杜邦公司的 Kapton 薄膜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此装置能够满足低地球轨道原子氧对航天材料侵蚀作用的地面模拟实验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复合作用注入系统解析理论的基础上,从粒子的三维运动方程出发,对电子在复合作用注入系统中的计算机跟踪进行研究。应用文中的方法可求出粒子束的群聚、切割和横向发射度增长等效应的数量结果。文中还提出一种非均匀偏磁的复合作用注入系统,它在群聚和切割性能上优于均匀偏磁方案。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均匀偏磁复合作用注入系统粒子束通过率为33%,未归一化发射度增长为:19.86 mm mrad(在y,y’平面),2.55 mm mrad(在x,x’平面);非均匀偏磁复合作用注入系统粒子束通过率为41.6%,未归一化发射度增长为:17.9 mm mrad(在y,y’平面),2.98 mm mrad(在x,x’平面)。发射度增长是任何切割系统所不能避免的,但如有需要,可用共轭系统加以抵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强流带电粒子束在国民经济许多部门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设计强流粒子加速器及其它强流带电粒子束装置,必须进行强流带电粒子光学的计算。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来,强流带电粒子束运动的问题在电动力学中己经解决,通过解粒子运动方程和电位的Poisson方程即可求出带电粒子束中各粒子的运动状况。但是这一方法过分繁杂,而且我们关心的并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粒子在四极磁场中输运轨迹计算的精度,基于李代数方法,分析和计算粒子束在四极磁场中空间电荷的非线性效应,得到二级近似下粒子坐标的映射公式,编写了粒子束在四极磁场中传输的模拟程序QML。用模拟程序对四极磁场中的传输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空间电荷的非线性效应的影响下相图产生了明显的扭曲,对粒子束包络曲线横向发散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发射光谱(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OES)对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 enhance chemical vapor d印osition,ICPECVD)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膜过程中的各种基团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条件下薄膜沉积速率以及薄膜显微硬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源激发甲烷等离子体中存在比较突出的碳氢离子成分,从而促进形成高硬度的DLC膜.而且射频功率、沉积气压等沉积参数的变化对DLC薄膜沉积过程的中性基团、离子基团以及原子氢等成分都有着明显影响,从而最终影响薄膜沉积过程及薄膜性质.  相似文献   

19.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能量约束定标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在欧姆加热、辅助加热(主要是中性粒子束加热)的L模式和H模式条件下的能量约束定标律。能量约束定标律主要分为经验的、半经验的和理论的定标律,目前经验的和半经验的能量约束定标律居多.第二部分给出了用于分析经验定标律的基本统计方法;第三部分描述了欧姆加热以及辅助加热L模式一些主要的经验定标律和理论定标律,并简单分析了这定标律的特点;第四部分给出了H模式约束的ITER系列定标律和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薄膜型ns壁流探测器中使用的薄膜电阻片受强辐照后的各项测试结果及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防止载体薄膜断裂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