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经B超、CT和临床资料证实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将4~5FRH导管经右侧股动脉插至脾动脉,行DSA检查,观察脾动脉的分支及结构和脾脏大小,对栓塞范围进行评估,然后超选择插管脾动脉远端近脾门处,经导管注入用抗生素浸泡的1mm×1mm×1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栓塞术。结果:脾动脉插管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2周、3个月复查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26例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2例部分缓解;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疼痛,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对脾亢患者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可减轻脾亢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且并发症少、恢复快。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评价脾部分栓塞术后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崔建东  李涛  王宝利 《河北医药》2010,32(19):2694-2695
目的观察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2例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接受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术后3、7、30d和6个月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腹痛、恶心、食欲下降,出现胸水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一种安全有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1~4年,观察术前与术后血常规、脾脏体积、门脉内径、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肝功能改变以及并发症。结果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脾脏逐渐缩小,6个月内明显缩小( P<0.01)。门脉内径缩小,术后不同时期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无影响。83例术后有左上腹疼痛、发热,10例出现胸、腹水,5例出现左侧肺炎。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可显著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不影响肝功能,延长生存期,远期效果显著且稳定,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付敏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106-106,108
目的 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的方法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插入脾动脉,再超选择入脾下极动脉,缓慢推注庆大霉素浸泡的lmmxl mmx 1mm明胶海绵颗粒80~100粒直至脾下极动脉彻底栓塞,同时栓塞部分脾中极动脉,栓塞面积在50%~60%之间.结果 我们对18例患者的治疗初步显示,治疗后不仅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增加(P<0.01),血红蛋白含量增加(P<0.01),而且脾脏大小与门静脉宽度亦有所减小(P<0.05).结论 我们认为这一方法操作相对简单,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特别适应于乙肝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肝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PVA)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利用导管超选择脾动脉至脾门处,以PVA(直径:500~700μm)为栓塞剂行PSE,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 26例患者中,术后24 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P<0.05)。栓塞后1年内,25例白细胞维持在正常范围,24例血小板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聚乙烯醇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是安全、理想的栓塞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在治疗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插管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结果本组6例行脾动脉栓塞术后所有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风险小,痛苦少,临床疗效明显,并可保留脾脏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介人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6例中晚期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进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观察病人外周血象的改变及术后反应,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人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增高,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栓塞应用于肝癌伴脾亢的治疗,有效地消除脾亢,促使白细胞、血小板升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金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05-106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术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对46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情况。结果: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术后3d、1周、2周及4周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栓塞前明显提高。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肝动脉栓塞术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安全可靠,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的风险,从而有效保证了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与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4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与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19例,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23例,对比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外周血象主要指标(RBC、WBC、PLT)、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行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术后3个月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与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均有确切疗效,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张华宇  王明波  刘吉祥  杨军  贡贵英 《河北医药》2009,31(13):1571-1572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和控制门静脉高压的疗效。方法52例肝硬化患者均采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术中相对固定栓塞面积。术前、栓塞后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门静脉主干的静脉血流频谱;术后复查上消化道造影、血象的改变及肝功能损害的程度等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的栓塞面积控制在60%~80%,随访1~6个月,血象改善明显(P(0.01);术前、栓塞后多普勒彩色超声比较门静脉主干的静脉血流频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栓塞后3个月门静脉主干的静脉血流频谱无明显变化(P(0.05);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有不同程度的缓解(P(0.05);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保证恒定栓塞面积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以达到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目的,且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末梢动脉分散栓塞法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PVA-500颗粒经导管于脾门处脾动脉主干缓慢注入,使PVA-500颗粒分散分布于脾脏边缘,栓塞面积控制在40%左右,栓塞术后观察患者并发症、血象回升及维持情况。结果 2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低热4例,中等度发热14例,高热6例;左侧腹部疼痛19例;吸气性左胸痛4例;6例出现腹水,6例出现反复呃逆;肝功能与术前比较一过性损害17例;术后1周白细胞由术前(2.58±0.36)×109/L升至(11.09±1.31)×109/L,血小板由术前(47.08±6.60)×109/L升至(91.41±16.99)×109/L,红细胞由术前(3.01±0.75)×1012/L升至(3.53±0.68)×1012/L。术后3个月血象维持正常者21例,血象下降至术前水平者推荐再次栓塞治疗。结论末梢动脉分散栓塞法治疗脾功能亢进具有反应轻、疗效满意的优点,可以在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部分脾拴塞治疗而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的疗效分析。方法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脾亢病例进行疗效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50例患者术后跟踪观察,对选择性脾动脉部分拴塞治疗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门静脉高压等引起的脾亢出现的三系减少有着明显疗效,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欠佳。结论选择性脾动脉部分拴塞术对于治疗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三系减少,短期治疗效果明显。由于门静脉高压持续等原因影响远期效果。手术过程操作简单,安全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将3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Ⅰ型HCV感染)合并脾功能亢进而未作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在行脾切除术或部分脾栓塞术,脾功能亢进改善2个月后,给予Peg-IFNα-2a 135μg或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200mg/d治疗,疗程48周。治疗期间,第1、2、4、6、8、12周随访,之后每4周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HCV RNA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缓解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64.51%。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有较好的SVR,延缓了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进展,减少了肝衰竭及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费用、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价两种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特点。方法92例脾功能亢进症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患者作为脾栓塞组,208例脾功能亢进症行脾切除治疗患者作为脾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前、术后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成功。脾栓塞组住院天数(23.39±10.15)d短于脾切除组的(31.54±11.08)d,住院费用中位数2.77万元少于脾切除组的4.82万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WBC、RBC、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术后3、7、14、21 d的WBC、PLT水平均低于脾切除组,术后3 d的RBC水平高于脾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14、21 d的R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患者的腹水感染、脾周脓肿、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热、肝性脑病、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5.00%、2.17%、0、88.04%、1.09%、2.17%,与脾切除组的42.79%、0、25.00%、98.08%、19.71%、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腹水、腹痛、左下肺不张、肺炎、腹腔血肿、其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均为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近期治疗效果明确。部分脾动脉栓塞更适合肝功能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吴伟东  李焯永 《中国当代医药》2011,(24):39+41-39,41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脾栓塞术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后总有效率为94.4%(53/56),3例效果不明显。56例患者1年后随访,2例复发,复发率为3.57%。56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有44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术后均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实施PSE治疗,血细胞数值有不同程度升高,达到了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目的,消化道出血减少,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SE)对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综合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例在综合治疗过程中应用PASE的原发性地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串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PASE术后24h、48h、72h、1周的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前明显升高(P < 0.05 和 P < 0.01).结论 PASE能有效改善肝癌合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外周血象,控制脾功能完亢进,减少术前及中用血,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应用,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在肝癌合并脾亢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8例肝癌合并脾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部分脾栓塞介入治疗,观察栓塞前后血细胞数量。结果本组38例肝癌合并脾亢患者经治后,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腹水,2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采用部分脾栓塞介入治疗肝癌合并脾亢临床疗效好,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硬化伴脾亢患者肝移植术后外周血细胞及脾脏大小的变化,探讨肝移植对脾功能亢进的影响。方法30例行肝移植保留脾脏手术的乙肝肝硬化伴脾亢患者,测定术前及术毕,术后1、2、3、5、7、14、21、28d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前,术后1、2、3、4周B超测定脾脏上下径、肋间厚度、脾门处脾静脉直径。结果术毕时PLT较切皮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2d又显著降低。术后3dPLT和RBC均明显增加,一直持续至术后28d(P〈0.05或P〈0.01);与切皮前相比,WBC从术毕开始增加,持续至术后2d(P〈0.05或P〈0.01),术后3d开始下降到术前水平,并持续至术后28d(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周脾脏上下径及厚度开始明显减小(P〈0.05),脾静脉直径术后4周明显减小(P〈0.05);与切皮前相比,PT从术后2d开始降低并持续至术后28d(P〈0.05或P〈0.01);术毕及术后1d APTT均较切皮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2d又明显降低,并持续至术后28d(P〈0.01)。结论肝移植能有效的治疗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症,肝移植可保留功能亢进的脾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脾双介入治疗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4 7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 ,再行部分脾栓塞 ,并于术前及术后 1、3、5、7、14 d观察血象变化。结果  4 7例中栓塞体积大于 5 0 %的 4 4例 ,血象恢复正常 ,其中栓塞体积小于 30 %的 3例 ,经 2次栓塞血象恢复正常。术后 1~ 1.5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结论 肝、脾双介入治疗安全、可靠 ,解决了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带来的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糖皮质激素及解热镇痛药治疗脾动脉栓塞术后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4月~2013年6月本院接诊的50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采用解热镇痛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d的外周血白细胞(WBC)、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白蛋白(Alb)的变化情况及患者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经治疗后WB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lb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经治疗后,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等术后综合征,但是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静脉血栓、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脾动脉栓塞术后综合征,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炎症状况,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