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安塞油田长61油层总体连片性较好、稳定性较强,但层内单砂体稳定性却相对较差,变化较快,常有尖灭,且泥质夹层发育。因此,亟需建立一套单砂体划分方法,对其结构形态进行细致研究,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供新的思路。以长61(2)1小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和井下对比,深入剖析单砂体的形成背景及规律,并最终建立了有效的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2.
安塞油田长611-2小层是主力开采油层,总体连片性较好、稳定性较强。但是细分到单砂体上,发现单砂体稳定性差,变化较快,常有尖灭,且单砂体间泥质夹层发育。这些特征说明建立一套单砂体划分方法、研究单砂体结构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单砂体研究可以给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供新的思路。以长611-2小层为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和井下对比,研究单砂体形成背景及规律,建立了单砂体划分方法。划分标准以GR曲线为核心,划分界限为0.4~0.5(归一化值,无量纲)。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李堡油田堡1块开采过程中注采对应关系不好的问题,运用储层构型分析法,将堡1块储层划分为五级层次:段、砂层组、小层、单砂体、成因砂体。运用标志层划分段,用旋回特征划分砂层组,运用较稳定泥岩隔层与岩性-厚度法划分小层,依据不同级别的沉积间断面划分单砂体与成因砂体,最终完成堡1块成因砂体的划分与对比。结果表明,将储层划分与对比精细到了单砂体与成因砂体,对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注采对应关系分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鼎  张春生  肖梦华 《河南石油》2011,(1):32-34,38
盘古梁地区延长组长61储层发育于三角洲前缘,为低孔低渗储层。通过对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平面上砂体连续性、层间层内隔夹层的评价,认为盘古梁地区长61^1小层以正韵律为主,长61^2小层砂体以复合韵律形态为主,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河道砂体沿北东一南西方向展布,顺珂道方向其连续性好,垂直河道延伸方向上其横向连续性相对较差,小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综合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环境影响较大,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值性。  相似文献   

5.
当砂岩为单层砂体或多层砂体以不同的方式叠置时,其储层物性及含气性有较大差别。基于砂岩储层精细评价的需要,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盒8段进行砂体组合类型的划分与评价。以测井资料及岩心描述为基础,将砂体组合划分为两大类、16种不同的类型。建立了砂体组合的测井、地震响应模式,并对各种砂体组合类型的物性及含气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厚度较大的单砂体物性及含气性一般优于复合砂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的物性及含气性较好。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心滩砂体物性中等-较差,向下到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物性变好,且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物性最好。榆林地区山2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物性最好,分流河道单砂体及其叠置砂体物性较好。横穿沉积体系.由河道中心至河道侧翼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6.
刘岩  陈清华  白鹏  杨涛 《特种油气藏》2011,18(1):28-31,136
以储层构形理论为指导,针对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特点,在常规储层层次分析对比法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层分级分类定成因,基于成因分区精细对比"的方法,利用稳定隔夹层为标志层的划分对比手段.达到了对永3~1断块沙二下5砂组河口坝砂体小层、单砂体、增生体三个级别构形界面的精细划分.得出了单砂体、增生体级别构形界面对剩余油分布具有...  相似文献   

7.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扇三角洲储层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以小层为单元的剩余油研究难以满足开发中后期调整需求,亟需开展单砂体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33油藏为例,在岩心描述、沉积构造分析、测井相识别的基础上,应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方法,进行单砂体划分与边界识别;应用分级相控建模方法,建立单砂体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开展单砂体油藏数值模拟,并应用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丰度与剩余油储量等3项指标对单砂体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定量描述。钻探证实,预测结果真实可靠且具有较高精度,能有效指导研究区剩余油的精细挖潜。  相似文献   

9.
通过地层对比、地震解释、构造研究、沉积相等方面对克拉玛依油田沙113井区进行油藏精细描述的研究,采用“旋回对比、标志层控制、厚度约束”的方法将目的层进行划分至6个大层、20个小层,并通过“井震结合”方法解释出20条断层,通过测井资料解释出平均油层厚度为6.7m,叠合含油面积7.65km2,并运用单砂层储量叠加法对储量进行了计算,将储量计算细分到单砂体,最终估算出地质储量482.7×10^4t,为搞清区块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滚动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通过对单砂体进行成因分析和层次划分,结合复合河道单砂体叠加模式,开展复合河道平面单砂体识别,并进行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和切叠式,单砂体空间接触样式包括多层式、多边式、单边式、叠加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层间隔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大于84.5 API,微电极幅度差值小于0.2Ω·m;层内夹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回返程度大于16%,深侧向回返程度大于17%。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62 储层含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油田的重要勘探层位,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薄片分析和试 油结论等,对长62 储层进行了含油性研究。研究表明:长62 储层为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产油层位 于长6 2-2 的水下分流河道中,沉积细砂岩且物性较好,河道中心地区的产油量相对较高,而河道侧翼地区 的产油量相对较低。长62 中的油层分布主要受岩性控制,是在北西倾斜的单斜背景上发育的岩性油藏。目 前油藏开发集中于长6 2-2 的上部砂体,中部粒度细的过渡带聚集着低于目前工业价值的剩余油,可以作为 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以绥靖油田延9、长2、长4 5、长6油藏河道砂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河道砂体不同的韵律结构、层理类型、夹层分布型式,将河道砂体的含油状况分为4种类型8个亚类:底水型(中高渗油帽底水型,低渗含油底水型),韵律型(正韵线型,低渗反韵线型),间断型(低渗条带型,多断复合型).块状型(低渗厚块型,特低渗型)。针对每一种含油结构,优化出其投产措施及投产技术指标.取得了超方案设计的良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长庆油田作为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典型油田,拥有储量巨大的致密油气资源。由于其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注采连通性差,油藏采收率普遍不高,亟需对油藏开发单元进行精细描述,以提高中—高含水期井组开发效果。以长庆油田Q011-35井组为研究对象,基于目的层长61砂体接触类型划分,采用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从平面和剖面综合评价井组水驱效果。结果表明:Q011-35井组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西北和正西方向发育高渗条带;剖面上,长$6^2_1$砂体较长$6^1_1$砂体水洗程度高,长$6^1_1$剩余油更富集,明确了砂体连通状态和注采对应关系为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方法评价井间连通性的局限性,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精细评价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制定剩余油挖潜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油层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对蟠龙油田上百口井的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化验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该区三叠系延长组 长2储层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细-中粒长石砂岩,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其中长 21油层亚组发育两条河道,长22油层亚组发育两条主河道和一条次级河道。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相 对该区长2油藏的形成和油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唯一控油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19年长庆油田分公司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3段(长73段)厚层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类型的页岩油(Ⅱ类页岩油),部署城页1井和城页2井两口水平井开展风险勘探攻关试验,两口水平井试油分获121.38t/d和108.38t/d的高产油流,有力推动了Ⅱ类页岩油的勘探进程。重点利用城页1、城页2两口水平井及城页1井导眼井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长73段Ⅱ类页岩油储层储集条件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两口水平井水平段储层类型主要为厚层泥页岩夹多层薄层粉—细砂岩,单砂体的垂向单层厚度主要为1~5m、水平段砂体横向延伸长度主要分布在25~50m、侧向宽度主要为100~300m,单砂体规模较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溶蚀孔、粒内孔、晶间孔、有机质孔及裂缝等,其中粒间孔孔隙半径集中分布在0.1~3μm,最大可达21μm,导眼段和水平井段的储层中高导缝、裂缝发育且呈东西向展布。砂岩储层的孔隙度主要为6%~12%,渗透率一般小于0.3mD;泥页岩储层储集性能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0.01mD。综合利用岩石热解法、石油醚抽提法、二氯甲烷萃取法等方法,对城80区块220km2范围内长73段泥页岩及砂岩可动烃页岩油资源量进行评价,初步评价结果约为(0.692~0.783)×10^8t。鄂尔多斯盆地长73段Ⅱ类页岩油分布面积约为1.5×10^4km^2,综合评价长73段Ⅱ类页岩油远景资源量达33×10^8t。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其储层具有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储层甜点区的分布,基于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结合现代沉积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1亚油层组的砂体结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1亚油层组砂体结构类型主要有4种,即叠合箱型(包括块状叠合箱型和层状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孤立箱型和孤立指状,其中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均表现为多期分流河道砂体叠置,是研究区主要的含油砂体;砂体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与古构造、古地貌、基准面旋回、物源供给和古气候等相关。结合鄱阳湖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砂体为分流河道沉积,具有垂向交错叠置、平面连片分布的特征,该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彭滩-杨井地区长21层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彭滩一杨井地区长21层段岩心的观察和薄片、粒度、测井相等基础资料的分析,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彭滩杨井地区三叠系长21层段属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其可详细划分为水上分流河道、决口扇、河漫滩、河漫沼泽和河漫湖等6个微相,其中水上分流河道和河漫滩微相最为发育;同时对长21层段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古地理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沉积模式,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上分流河道砂和河漫滩泥为长21层段良好的储盖组合,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致密油分布、物理性质、油源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圈闭条件及油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长7致密油成藏条件、主控因素与成藏特征。结果表明:长7致密油藏具备形成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的成藏地质条件和特征;长7油层组中发育优质烃源岩,主要以长73中的张家滩页岩为最优,烃源岩分布范围控制了致密油成藏外边界,烃源岩厚度大于20 m地区为最有利成藏区;长7致密油成藏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配置,重力流砂体主要呈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于泥岩或油源岩中,具有优先捕集油气的优势;长7致密油成藏对圈闭要求相对较低,其遮挡条件主要为岩性、物性及成岩边界,动力圈闭也是重要的圈闭类型。长7致密油富集与局部构造背景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取决于储集层展布及物性;高强度生、排烃及强充注造成长7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较高;受原始物质组成及成岩强度的影响,长7储层非均质性很强,致使油、气、水在致密储层中分异差,油、水分布复杂。  相似文献   

19.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相似文献   

20.
白豹-坪庄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第6段在白豹-坪庄地区是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岩心、测井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该区长6油层组砂体发育的是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河道间和河口砂坝4种微相。进一步编制沉积微相平面图,分析长6油层组各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证明该区有2个物源,以北东物源为主;且长63层是主力储层,其物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