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中药质量是中药产业的生命线,但目前中药质量研究上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中药质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分析和论述中药的基本属性和临床作用特点的基础上,以质量标志物核心概念为统领,结合研究实践,从质量要素的传递与溯源、化学成分与"药性"及"药效"两方面传统功效的关联关系、基于植物亲缘学及生源途径的成分特有性分析等角度,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研究路径。最后,建立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新的集成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药质量标志物与“网通虹势”代谢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复方疗效是建立在单味中药基础上按中医药基础理论依法遣药组方治病的结果,其作用体现多成分、多靶点、综合效应的特点,其物质基础研究不易,质量标准难以建立,质量标志物难确定,无法严格监控中药加工全过程中的质量,且中药标志物的确定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中药材鉴别及中药制药工程等影响深远;中药与生物体的"网通虹势"代谢规律将中药多成分的零散作用规律视为同母核群体的整体作用,可沟通微观单成分个体与宏观成分群整体,揭示中药在生物体内代谢物质、信息交流基本规律,进而揭示中药复方对人体的作用规律。通过系统分析中药质量标志物对中药开发的指导作用及其与"网通虹势"代谢规律的关系,尝试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确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化学成分特有性的质量标志物发现策略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概念。按照中药质量标志物确定的"五原则",其中的"特有性"是确定中药Q-Marker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或质量标准存在质量控制指标专属性差、常见以同一指标成分评价不同药材的质量而难以反映不同药材的质量特质的问题。以Q-Marker核心概念为统领,结合化学成分特有性的理论依据,提出基于成分"特有性"的中药Q-Marker研究路径,有利于提升中药质量,为中药标准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药形成产业链长且行业跨度大,横跨一、二、三产业,药物成分经过多环节的传递与变化,最终体内的效应成分与原料药中原有成分的构成已大不相同,因此,中药质量控制应着眼于中药形成的全过程,而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应用价值在于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针对目前中药质量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中药Q-Marker为核心,从质量要素的传递与溯源"的基本研究模式,以中药形成的全过程及质量要素的传递规律为基础,为经典名方的质量控制及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有利于提升中药产品质量,为中药标准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闫广利  孙晖  张爱华  韩莹  王喜军 《中草药》2018,49(16):3729-3734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复方应用的特殊性,现今的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和基本属性,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是整合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在方证对应并显效的情况下,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体现方剂配伍、可追溯体内代谢和制备过程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策略,是发现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方法已经对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及男仕胶囊、AS1350等中药保健品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叶霁  李睿旻  曾华武  柳润辉  张卫东 《中草药》2019,50(19):4529-4537
中药质量是中医药应用、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保障。长期以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的中药,特别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限制了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影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质量标志物主要依据中药属性、制造过程及配伍理论等特点提出,是中药及中药复方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近些年来关于质量标志物的解析和应用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明确的方向。从中药方剂整体观研究体系出发,围绕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以及相关化学物质基础、整合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前沿技术,对质量标志物的发现进行综述,介绍相关经验方法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的药效成分即质量标志物提供丰富有益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概念、新模式,将引领中药质量发展新方向。其中,如何表征中药整体质量属性及其生物学效应,是质量标志物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此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与确证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靶标-生物效应-中医功效"多维关联系统筛选候选中药质量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基于"肠吸收-活性评价-数据挖掘"体系建立中药质量标志物与生物活性之间精确定量模型并明确其贡献度。以元胡止痛片和心速宁胶囊为案例,介绍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中药复方制剂作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代表,是中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作用机理不明,制约了中医药发展这一问题,现代中药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就。从过去单一指标检测发展到多指标,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学相结合的研究也有了一定成果。"一测多评"方法、"量-效"指标、"等效成分群"、中药质量标志物等质量评价方法的提出也为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鉴于中药质量评价指标与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相脱节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为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中药毒性的早期预测、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形成以及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易感性,这是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几个关键环节。作为与机体毒性表型最接近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从四方面进行阐释:1.代谢组学结合模式识别等技术,建立中药毒性整体预测模型,即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预测的应用;2.从中药物质成分分析、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初筛、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验证、毒性机制的阐释出发,阐释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中发现中的应用;3.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生源途径分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出发,综述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形成中的应用;4.从中药导致的靶器官毒性易感性出发,阐释毒性生物标志物的关键靶点及代谢途径,最终明确“有毒”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易感机制,即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易感性研究中的应用。借助于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系统地、全面地发现与中药安全性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这为临床“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王丹妮  丁佳敏  柴欣  杨静  王跃飞 《中草药》2019,50(19):4582-4588
中药具有化学成分复杂、成分结构多样、生物活性多样等特点,单一化合物无法准确反映中药的质量和药效特点,多成分、多指标、多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在中药研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综合分析多成分、多指标、多影响因素评价结果是中药复杂体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雷达图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之一,因其在形式上与蜘蛛网有极高的相似性,本课题组提出了"蛛网"模式("spider-web" mode)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筛选、中药质量评价、稳定性、活性成分筛选等研究中。对"蛛网"模式及雷达图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开展系统综述,总结"蛛网"模式的优点、特点、应用领域,以期"蛛网"模式能更好地服务于中药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发展的5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昌孝 《中草药》2021,52(9):2511-2518
在近30年,通过较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发现药效物质基础,建立导向明确、路线清晰、方案合理的研究框架体系,为解读作用机制,明晰组方的合理性、用药的科学性,防病治病的科学内涵,中药及其复方研究获得较大进展。在从药材到成药、从研发到产业、从产品到临床,从工厂到市场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中,亟需建立新理论、新方法、新体系进行广泛的探索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转化研究。弘扬"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科学精神,需要具有前沿性的领引力、创新性的想象力、跨界性的融合力、务实性的执行力和人文性的涵养力的发展观,才能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新概念、新理论。2016年以来,中药Q-Marker重点开展"指纹成分-工艺过程可重现性""生物学-有效性、安全性""中药功效-作用机制关联性""质量物质可测性"和"质量标准稳定性"五要素研究,使其贯穿中药及其制剂开发的全过程中,形成质量和风险控制的"药材-饮片-成药"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为确立"中药Q-Marker"为抓手的策略,为建立全新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在总结近5年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还分析了国内国际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该理论和应用情况和学术影响。相信中药Q-Marker研究,一定会对促进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学术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葛根为主药的中药制剂临床疗效显著,但是葛根素口服吸收差,消除快,生物利用度低,若以葛根素为质量控制指标,无法完全反映葛根为主药的中药制剂疗效。基于刘昌孝院士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新概念,从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传统药性、成分可测性、中药配伍环境(药对配伍、复方配伍、经典方配伍)、成分有效性等几个方面对葛根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探讨分析,为葛根及其制剂质量评价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敏  陆兔林  毛春琴  王巧晗  苏联麟  张季 《中草药》2017,48(9):1699-1708
饮片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汤剂、中成药的原料药,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三大中药产品的质量。作为"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饮片质量至关重要。然而,近几十年来,中药质量控制一直以药材为主,饮片的质量控制虽逐渐被行业内重视,但仍不能体现其本身特性,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严重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首次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质量控制新概念,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对目前大中药产业质量标准的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思路与饮片本身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饮片特色的"饮片质量标志物"质量控制新思路,旨在引发饮片领域内专家同行的思考与共鸣,推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保证中药产品行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药具有成分复杂性、功效多样性、成分间相互作用难以预测性的特点。因此,多学科交叉、多源信息融合的评价模式是中药质量标准创新性的研究思路。提出建立多源信息融合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模式。根据中药质量整体性和功效特异性的属性,以质量标志物为核心,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方法,整合传统的中药性状鉴别,融合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的多维物质基础分析方法,从影响药材质量的多维变量体系中辨识真正对中药功效产生矢量贡献的质量标识物,量化其药效贡献度,构建体现中药质量整体性和功效特异性的全方位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昌孝 《中草药》2017,48(18):3669-3676
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概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我国中药科研与产业界的重视。中药质量是影响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重大问题,确定影响中药质量的标志物,并综合信息分析、风险评估,确定并控制影响产品质量所有因素。特别是通过从药材源头到成品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研究,构建全程可溯源的控制和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应是保证中药质量和产业过程全程控制的关键,以期对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昌孝 《中草药》2016,47(18):3149-3154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生产的药材。其质量又与地域性、多样性、可变性和人文性的"四性"特点密不可分,它决定了中药资源发展中所占有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中药质量的核心问题,然而现行的中药质量问题、质量评价和控制方法尚存在难以客观反映中药内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标准中测定及鉴别的成分尚不能和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直接关联。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关联性,为反映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单方或复方制剂中的与功效有关物质与质量的关系,重申定义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基本条件。着眼于全过程的物质基础的特有、差异、动态变化和质量的传递性、溯源性,建立质量标志物中药产业链全过程控制体系,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17.
肖佳妹  杨岩  周晋  贺福元  曾慧杰  杨岩涛 《中草药》2019,50(19):4589-4594
中药质量的控制是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基础。中药加工全过程对最终质量影响巨大,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及确定对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材鉴别、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加工等中药生产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总量统计矩可以全面反映中药指纹图谱信息,具有加和性、偶联性和强大的抗干扰性,可用于中药制药全过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还可用于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研究,能够实现对中药及其复方质量的全面反映。通过系统分析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进展及总量统计矩法的原理及应用,尝试利用总量统计矩法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及确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质量源于过程控制水平。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产品均一、稳定的要求。从而致使我国中药制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及安全稳定。从保证中药制剂产品"均一、稳定"出发,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提出在中药制剂质量过程控制中建立基于Q-Marker的"原料-工艺-产品质量"为一体的质量过程控制方法,为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均一性、质量过程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熊亮  彭成 《中草药》2016,47(13):2212-2220
中药质量控制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也一直是中医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化学成分检测是目前绝大多数中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但很多成分既缺乏专属性,也没有生物活性,这势必大大降低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实际价值,而且也很难真实反映中药的质量。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提出的新概念,对中药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中药Q-Marker的研究模式,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化学成分专属性研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可测性研究、指纹图谱研究5个方面,介绍益母草和赶黄草Q-Marker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刘天亮  董诚明  齐大明 《中草药》2020,51(1):229-235
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以及谱效关系的研究是目前检控中药质量的重要趋势,其以化学成分系统研究为基础,可用于评价生药、饮片、中成药的真实性、优劣性及稳定性,但受到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以及缺乏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关联性。而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提出,为指纹图谱及谱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金银花为例,探究基于中药Q-marker理论指导下,中药指纹图谱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