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三种技术,即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菌根生物修复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这三种生物修复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利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时,应考虑其最佳使用量;加强研究根分泌物在植物修复土壤污染中的作用;进行植物-微生物联合体筛选技术研究;筛选促进污染物降解的优良菌根菌种等。  相似文献   

2.
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三种技术,即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菌根生物修复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这三种生物修复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利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时,应考虑其最佳使用量;加强研究根分泌物在植物修复土壤污染中的作用;进行植物一微生物联合体筛选技术研究;筛选促进污染物降解的优良菌根菌种等。  相似文献   

3.
受污染土壤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污染治理技术.本文介绍了用植物去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技术,并对植物修复技术的未来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由于氮元素对地表水的污染往往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氮元素进入地下水往往会使水质不符合卫生饮用标准,从而给人们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根据氮元素污染物的迁移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含氮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一维非平衡态变系数迁移转化的控制方程,并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其进行耦合。借助于数值算例讨论含水率(θ)、植物吸收速率和微生物降解系数(1λ)对污染物运移的显著影响,揭示了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对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植物修复技术及相关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螯合诱导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和微生物在植物修复中的机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将其归纳为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三大类:物理技术包括人工曝气、引水冲污、底泥疏浚;化学技术包括化学除藻、重金属固定;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强化、植物强化、生物膜法。对每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介和评价,并展望了这三类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石油烃降解菌混合菌和紫花苜蓿、高羊茅2种植物对不同浓度柴油污染土进行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室外盆栽对比试验,研究植物修复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试验中植物种子萌芽率和植物生长状况,采用超声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3种修复方式对柴油污染土的降解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柴油延长了植物种子的萌芽时间;在植物修复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过程中,高羊茅的植物生物量和株高大于紫花苜蓿,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植物生物量和株高总体上明显高于植物修复;3种修复方式修复柴油污染土的总体降解效果排序为: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高羊茅的修复效果优于紫花苜蓿;柴油污染土的柴油浓度越低,修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土壤有机污染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污染土壤添加改良剂是一种成本较低、环境友好的土壤原位修复方法,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土壤改良剂对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起促进或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对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土壤改良剂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土壤改良剂可通过吸附作用固定污染物,降低生物可利用性;另一方面,土壤改良剂中的溶解性有机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溶解和解吸,增加生物可利用性;另外,某些土壤改良剂可提高微生物活性,促进污染物降解.本文从污染物吸附解吸、污染物与微生物之间传质以及微生物丰度和活性3个方面出发,探讨常用土壤改良剂,包括生物炭、堆肥产物和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以期为寻找具有较高修复效率的土壤改良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稠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生物-植物联合对稠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高效降解菌B2020以及B22发酵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荆加入稠油污染土壤,再施用复合肥和柴油补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底物,分析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的效果.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降解效果最好的组合为,处理时间为120d,菌剂(每kg土中)投加量为50g,生物表面活性剂(每kg土中)投加量为100g,复合肥(每kg土中)投加量为0.1g,结论在植物生长初期(40d),影响石油污染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的显著因子为投加菌剂量;植物生长中期和后期(80d,120d),影响TPH降解率的因子为生物茬面活性剂和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0.
室内苯污染的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是室内化学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具强致癌和致畸形能力,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三大隐形杀手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室内植物不仅对室内苯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净化修复能力,而且具有重要的吸碳放氧功能,尤其具有安全、稳定、持续的净化效果.因此,室内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已成为治理室内苯污染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室内苯污染的概况和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内涵;从植物净化修复苯污染的机理机制、植物对苯污染的吸收净化能力和耐受能力三方面综述了室内苯污染的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了室内苯污染的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滏阳河污染控制及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滏阳河的污染现状,提出一套以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生态河道相结合的滏阳河污染协同控制、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体系.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与污水处理厂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滏阳河外源污染源的顶端控制,最大限度的消减由点源和面源污染源造成的污染物积累;利用生态浮床和生态护岸技术构建滏阳河生态河道,进一步削减滏阳河中内源污染物,加速滏阳河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恢复,最终实现河流水质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2.
城市河流生态恢复能力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为针对城市河流的实际情况,确定河流的生态恢复目标,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不透水表面比率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以不透水表面比率为评价依据,选取不同评价因子,初步构建了退化城市河流生态恢复能力评价体系,依据评价等级确定了各指标...  相似文献   

13.
人类面临的水问题,体现为水的质、量和时机问题。流域自然水循环的扰乱和破坏,是城市造成城市内涝的根源。伴随城市化过程的绿色空间压缩、不透水面积增加、社会水循环影响增加等,最终都通过对自然水循环的扰动,产生同时存在的水资源短缺与洪涝及水源污染等问题。摈弃单纯凭借灰色基础设施的抵御、抗击思维,运用生态智慧,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恢复和增加城市流域内的绿色空间,以实现水的分散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蒸发、自然净化、恢复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为目的和方式的城市生态修复,是基于自然的城市洪涝问题解决方案。将生态智慧融入城市设计与规划,生态修复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日常,是解决洪涝问题的长久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用样方器采集植物样品的方式在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覆砂地带进行植被调查。河岸带植物密度和高度优势种株树与高程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7和0.701。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河岸带按照高程、植被分布规律和距水距离,可以划分为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为0~4 m)、混生低草带(距水距离为5~15 m)和非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大于15 m)。样方植物株数、植株平均高度、数量优势种株数、单位面积生物量(鲜重)等指标规律分布,是蒲石河蓄能电站植被研究特征指标。土壤覆砂状况对植株高度与种类数量等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水库的主要功能是拦洪、蓄水,而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表水的补给、排泄关系对水库的不透水性密切相关.GOMAL ZAM水库库容14亿m^3,库盆主要由薄层灰岩组成.在河床部位,地下水位埋藏深度27~28m,所以,对其不透水性、防渗措施的必要性和方案的选择等方面的论证至关重要.在对区内基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结构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悬河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工程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工浮岛是一项绿色生态、性价比较高、易于实现的新型技术.由于水体动力学和更新周期对富营养化有有密切的关系,可将人工浮岛技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分为对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两种情况进行富营养化修复.两种修复方式的比较发现,动态水体的修复相对静态水体修复更为复杂,需要考虑到流速、底泥中营养盐释放等因素.人工浮岛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将向修复途径多元化、运营可持续化、整体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主要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紧缺。全国大部分湖泊、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甚至出现了许多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城市生态景观,也对人民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人们日益重视景观水体的污染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技术按照治理手段划分又可分为化学处理、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方法等。化学方法处理污染水体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和吸附剂改变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pH、吸附沉淀水体中悬浮物质和有机质。物理修复措施包括人工曝气、截污、调水冲污、河道疏浚等措施。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人工浮岛技术、人工湿地处理、生物栅修复等。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方便管理、修复效果好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深圳市洪湖公园污染水体为试验基地,通过种植20多种水生植物,建造10000m2的人工湿地,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经过近5年的修复治理和运行,使公园水体水质达到GB383888V类标准.湖中的鱼类、蛙类、虾类及底栖生物逐年增多,成为鹭、鹤、野鸭等多种鸟类的常年栖息地,水体生态系统趋于平衡,其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针对渗流作用下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这个基坑工程中的难点,在考虑基坑邻近水体水位变化及其非稳定渗流基础上,同时考虑连续墙的影响,对常规边坡临界滑动场法进行改进,提出了邻近水体多层地基深基坑整体稳定分析方法。以合肥地铁1号线大东门站基坑工程为依托,分析了邻近水体水位变化及其渗流作用下基坑开挖过程中整体稳定性变化,并与圆弧滑动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可得如下结论:该方法可搜索出任意形状危险滑动面,相比于传统设计方法假定圆弧滑动面更合理,计算结果也更可靠;渗流作用是影响邻水基坑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渗流场的变化会造成滑动面位置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溢流坝人工加糙对城市河流复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成都市府河、南河上所建橡胶坝为例,实地观测其复氧效果,在室内进行了光滑型与加糙型溢流坝的复氧对比试验,发现加糙型溢流坝复氧能力明显优于其光滑型溢流坝.在此基础上,对府河、南河上橡胶坝做适当的人工加糙后,模拟了河流沿程水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在溢流坝面上设置人工加糙物后,水体紊动加剧,空气被卷吸进入水体形成溶解氧,增加了水体溶解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