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植被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样方器采集植物样品的方式在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进行植被调查。河岸带数量优势种株数和高度优势种株数与高程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和0.923。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河岸带按照植被分布规律和距水距离,可以划分为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为0~4 m)、混生低草带(距水距离为5~15 m)和非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大于15 m)。样方植物株数、植株平均高度、数量优势种株数、单位面积生物量(鲜重)是蒲石河蓄能电站植被研究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2.
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岸带具有缓冲功能、廊道功能、水质净化功能等生态功能,河岸带土壤结构是河岸带生态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草地、耕地、林地等不同性质河岸带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发现,草地类型河岸带土壤呈现总孔隙度随着距水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距水5 m处为拐点;林地河岸带田间持水率则呈现随距水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河岸带...  相似文献   

3.
河岸带具有缓冲功能、廊道功能、水质净化功能等生态功能,河岸带土壤结构是河岸带生态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草地、耕地、林地等不同性质河岸带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发现,草地类型河岸带土壤呈现总孔隙度随着距水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距水5 m处为拐点;林地河岸带田间持水率则呈现随距水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河岸带林地土壤容重较低,最低仅为0.69。林地河岸带土壤田间持水率高、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高,土壤容重、比重低;而草地、耕地性质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三峡水库典型的6处消落带地区145~175m范围内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三峡库区不同高程植物群落的分布情况,消落带优势物种狗牙根香附子等草本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程差异、地理位置、坡度急缓是影响植被群落种类分布及植物生长高度主要因素。随着高程的增加,植被群落种类增加,植被的生长高度增加;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差别较大,导致地区土壤水分、肥力差异明显,植被群落种类及植被生长高度不同;坡度决定淤积层厚度,坡度越陡,淤积层越薄,植被生长高度越高。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影响植被群落种类分布及生长高度的影响因素,探究库区适宜生长植被种类,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下地表漏风对采空区煤自燃的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神东矿区补连塔矿回采不同阶段覆岩孔隙率的发育规律、塑性区分布以及覆岩垮落高度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上煤层回采完毕后,覆岩裂隙发育呈"U"形分布,最大裂隙高度达130 m,尚未通达地表;下煤层回采完毕后,覆岩最大裂隙高度达162 m,贯通地表。(2)上煤层回采完毕后,覆岩在上煤层上方62 m处发生明显离层,离层区下方覆岩下沉高度1.75~4 m,离层区至上覆岩层下沉高度0.25~1 m;下煤层回采完毕后,离层区进一步发育,离层区下煤层采空区顶板垮落,上煤层采空区岩体进一步沉陷,最大下沉高度达7 m,离层区至上覆岩层下沉高度1~2 m。(3)在回采同一阶段,同一高度覆岩孔隙率变化率两侧大于中部;下煤层的回采使上煤层覆岩孔隙进一步发育,孔隙率变化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6.
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煤矿典型工作面为例,采用离散元数值软件UDEC(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下煤岩体内应力场的变化及直接顶冒落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上覆煤岩体裂隙产生、发展的形成过程,得到了上覆煤岩裂隙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倾向方向工作面回采后,上覆煤岩体内产生冒落、裂隙带和离层带,在工作面内上角位置产生O型圈裂隙带,裂隙发育最大高度为45m。煤层走向回采方向得到了初期来压步距约50m,周期来压步距约20m,上覆煤岩体裂隙在采空区上方约呈45°角发展,并随工作面的前进由下向上、由后往前依次演变。该结果对于煤与瓦斯共采中瓦斯抽放钻孔方位的布置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煤层开采中,上覆岩层"两带"高度的确定对于矿井瓦斯抽采、水防治和顶板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现场冲洗液漏失量法和彩色钻孔电视孔内观测法,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察哈素煤矿上覆岩层"两带"高度,结果表明:(1)垮落带高度为22.42~29.20 m,垮高比4.40~6.15;导水裂隙带高度为63.82~106.50 m,裂高比12.51~23.67,为了保证安全,取106.50 m为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29.20 m为最大垮落带高度,察哈素煤矿属于超高导水裂隙带;(2)由同一个工作面的钻孔实测得到的"两带"高度比较吻合,由不同工作面地面钻孔实测得到的"两带"高度中,垮落带高度比较接近,而导水裂隙带高度差异较大;(3)钻孔实测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部分存在较大差异,提出在计算"两带"高度时应尽量考虑与其关系密切且重要的影响因素,使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崩滑堆积体是洪沙灾害的主要物源之一,其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对洪沙灾害易灾区早期识别、风险区的研判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汶川震区洪沙灾害崩滑物源时空演化特征,选择汶川典型流域寿溪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对寿溪河流域2007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9年5期高分遥感数据进行崩滑物源解译,建立了研究区“震前—震后”崩滑物源的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并利用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结合高程、坡度、坡向、距沟道距离、距断层距离、年均降水量等关键控制因子,定量分析崩滑物源在各个因子上的活跃程度以及演变特征,最后计算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Fraction Coverage(VFC)与植被恢复速率Vegetation Coverage Recovery Rate(VCRR),探讨植被恢复对崩滑物源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5期解译的崩滑物源面积分别为15.68×104m2、442.45×104m2、252.86×104m2、146.07×104m2、98.97×104m2,且以指数函数的模式衰减,预测物源面积恢复到震前水平的时间约为21a。研究区震后崩滑物源活动性最强的区域为高程为1200~2400m,坡度为大于60°,坡向为SE,距沟道距离为小于800m,距断层距离为小于1500m,年均降水量为830~850mm。演化趋势为崩滑物源在高程大于2000m、坡度小于40°、距沟道距离大于200m、距断层距离大于1500m、年均降水量大于840mm的区域的活动性增强,在坡向为E、SE、S侧活动性减弱。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VFC以线性形式增长,预测震后至少14a植被覆盖度恢复到震前水平,2012年、2015年、2018年植被恢复中等及以上的区域分别占37.32%、64.24%、70.69%,在植被恢复程度高的地方,崩滑体的活动性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植被的恢复能有效减弱崩滑物源的活动。以上研究对于丰富崩滑物源演化理论与洪沙灾害风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煤矿开采过程中覆岩破坏容易引发工作面溃砂、突水事故,为了保证卧龙湖煤矿8101工作面安全开采,根据矿区覆岩工程地质特征及矿区岩层柱状图,建立了FLAC3D数值模拟模型.通过FLAC3D软件模拟,得到了工作面推进时的覆岩应力场及覆岩塑性区分布图,由此分析得出在开切眼和煤壁处覆岩主要为剪切破坏,采空区上部主要为拉伸破坏,得到煤层开采时覆岩最大主应力1.78MPa,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31m.  相似文献   

10.
滑溜水在裂缝中的携砂运移规律,对指导滑溜水压裂实践有重要意义。采用可视化平行板裂缝模拟装置,测试了不同注入参数组合的输砂剖面。结果表明,造缝滑溜水+70~140目支撑剂+8%砂比时,滑溜水携砂能力好,裂缝入口端未出现砂堤,支撑剂对裂缝的充填不充分;在低黏滑溜水+40~70目支撑剂+15%砂比和高黏滑溜水+20~40目支撑剂+20%砂比条件下,裂缝填砂量较大,深部裂缝砂堤较高,但裂缝入口处充填差;随着施工排量的增加,几种组合模式均表现出砂堤前缘距入口距离增大,前缘高度减小,平衡高度变化不大的情况。注入组合是影响砂堤形态的重要因素,不同注入参数组合模式对应的砂堤形态和表征参数相差较大,现场需对组合模式进行优化,提高入口处裂缝的导流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全国各大电网负荷急剧增加,电源结构和用电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负荷峰谷差越来越大,系统调峰问题越来越严重。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网中夜间低谷时的剩余电能,从下水库抽水到上水库中;而在日间电网高峰负荷时,再从上水库放水发电,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着"削峰填谷"的作用。本文从抽水蓄能电站备用容量分类及效益研究角度,使用备用效益的计算方法,确定抽水蓄能电站动态效益的统一量化标准,客观公正地反映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解决好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营管理问题,使我国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步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结合河南电网的特点浅议回龙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探讨经营模式,分析上网电价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成组控制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华东桐柏抽水蓄能电站成组控制系统的具体结构、软硬件配置、运行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成组控制系统的负荷控制管理模式.对桐柏电站目前运行的成组控制系统控制流程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利于分析成组控制运行逻辑和缺陷的不足,建议在合适的时机将成组控制系统改造为在通用PLC上运行,以提高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变形,尤其是面板的应力变形及周边缝、垂直缝的变形是工程设计施工人员最为关注的部位.以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主坝为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各工况下坝体、面板的的应力应变以及周边缝、垂直缝的变形,为面板坝设计施工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桐柏抽水蓄能电站自投产以来,机组技术供水系统可靠性水平一直较低,不仅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机组的效率,也对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危险.针对技术供水控制系统所暴露出的缺陷,分析了技术供水系统供水可靠性低的原因,认为导致电站技术供水系统可靠性低的主要原因是控制逻辑设计不完善,并从控制逻辑改进、运行模式优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所采取的相应对策,对于已投产或在建电站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东南沿海及感潮河口地区的新围垦土地上,每年都有数百公里新河道出现.这些河道具有普通平原河道的水文、水力学特征,同时具有沿海、河口地区特殊的气象、土壤特征.河床、河岸土壤来源于滩涂淤泥,含盐率普遍较高.河岸滨水带坡陡,持水持肥能力低,高坡位易受干旱、盐分胁迫,而在常水位附近,又常受涝渍胁迫.夏秋季节,常受台风、暴雨袭击,河岸易生土壤侵蚀、滑坡、塌岸现象.而在干旱的秋冬季节,在海风作用下,缺乏植被覆盖的河岸成了沙尘的源地.植物生境条件非常恶劣,如果不进行人工植物措施干预,成陆后很长一段时间,沿海河道都难以形成稳定、健康的植物群落.为了加快沿海河道植物群落构建、改善沿海河道生态环境,课题组在浙江省科研基金资助下,在全省沿海及钱塘江河口地区选择了多处试验河道,持续开展了5a的试验研究,优选了包括木麻黄、柽柳、狗牙根等20多种适宜植物,构建了 6个稳定、健康的植物群落,并在全省各地建设了多处示范工程.试点、示范工程河岸植被覆盖率、郁闭度、三维绿量逐年提高,河岸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侵蚀明显减少,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在全省各地被普遍推广应用,部分成果写入浙江省河道生态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17.
霞湾港位于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区域内工业污染使其水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霞湾港中氨氮、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总氰化物及总磷7项指标均超标,且底泥中汞、镉、铅、锌、砷、镍、铜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过国家土壤污染标准。霞湾港水污染直接影响到湘江水质,危害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也制约了湘江干流下游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可采用彻底切断各企业的污染源、彻底清理霞湾港中长期沉积的含重金属淤泥、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及预案措施、环保等政府有关部门对治理全过程实行有效监管等治理思路;同时,清淤固化填埋后栽植人工植被,针对河道平面、横断面、纵向进行生态修复设计,建立湿地保护带、恢复和重建河岸水生植被,建立沿岸植被缓冲带,采取生态护岸措施等,以最大程度地恢复霞湾港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新型旋启式止回阀在技术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柏抽水蓄能机组技术供水系统使用H41H-25型旋启式止回阀经过2年运行,出现机组技术供水泵反转,检修发现其阀体内腔锈蚀严重,轴销磨损量大,导致阀芯与止水面不能紧密密封,从而导致止水效果差.通过对其整个阀体材料的材质和阀芯的结构进行切实可行的技术改造.在使用新型旋启式止回阀后,止水效果良好,值得同类型水电厂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安装了四台300 MW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电动机组.采用奥地利VATECH的DIA TECH监测和诊断系统.该系统针对水电机组的特点,能对多台水电机组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给出状态报告.由于桐柏抽水蓄能机组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一旦发生事故,轻则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重则造成机组损坏,甚至影响华东电网的安全和稳定.加强对机组的监测,对重要参量进行及时分析,对有关性能指标进行及时评估,对机组故障进行及时预测预报、分析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的DIA TECH监测和诊断系统自投产运行至今,运行情况良好.该系统所提供的各类状态报告及数据,为历年来机组的各级检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