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5,(5):546-549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HBV DNA+/HBs Ag-献血者HBV基因型和S区"a"决定簇及主要亲水区(MHR)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阐明OBI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两种ELISA试剂和单人份核酸检测(NAT)平行检测的方法对广州市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采用巢式PCR对筛查出的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扩增,扩增成功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13例HBV DNA+/HBs Ag+献血者标本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分析"a"决定簇和主要亲水区(MHR)的置换位点和置换率。结果对筛查到的60例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巢式PCR扩增,有19例扩增成功,两组在基因型分布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MHR区氨基酸序列置换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决定簇氨基酸置换率没有统计学差异。19例实验组中变异比较多的位点为T126和Q129,分别为6和7次。实验组21号标本MHR出现6次变异,是置换率最高的一例。各组均未发现有基因缺失情况。结论 HBV DNA+/HBs Ag-献血者S基因MHR存在较大变异,MHR变异对OBI的影响可能大于"a"决定簇,T126和Q129变异可能成为现有引起OBI新的高突变率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流行情况,探讨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和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 对长沙地区检测结果为HBsAg-/HBV DNA+的无偿献血血液样本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对其中的OBI样本进行HBV病毒载量检测和S区基因扩增,分析血清学标志物抗HBs与病毒载量检出与否的关系,并对扩增产物进行HBV基因分型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1月长沙地区173 893份无偿献血标本共确认58例OBI样本,OBI流行率为0.033%;共发现7种血清学模式,抗HBc单独阳性最多,占38.98%,所有样本中抗HBc阳性率为89.83%;16例样本能检测出病毒载量,其中14例样本浓度小于100 IU/ml;抗HBs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病毒载量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75.0%(12/16)样本扩增出S区序列,基因型均为B型,均发生突变,其中11例的HBsAg抗原决定簇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ajor hydrophilic region, 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中的OBI感染率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MHR区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的原因,突变有本地特点。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基因变异角度研究HBV隐匿性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套式PCR扩增HBVS、X、C基因,检测隐匿性HBV感染者。HBVS、X区扩增产物测序和变异位点分析,发现可能的和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的变异位点,分析HBV基因变异在HBV隐匿性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13例。S基因区未发现有义突变,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发现多位点变异,推测与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结论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多位点变异可能是HBV隐匿性感染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疆中小学生中乙型病毒性肝炎(HB)病毒(HBV)表面抗原(HBs Ag)阴性而HBV核酸(HBV DNA)阳性的隐匿性HBV的感染情况及S基因氨基酸变异。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4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检测,对HBs Ag阴性样本进行HBV DNA提取和S基因扩增,对扩增阳性的样本进行测序;采用分子遗传学分析(MEGA 5.0)软件对测得序列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413例HBs Ag阴性样本中,33例在S基因测序中呈现阳性,其中9例学生S基因的亲水区(MHR)氨基酸发生了变异,分别发生7次T143S,5次I110L,5次S113T,5次T126I,3次K122R,3次K160R,2次F134Y和2次K159G。26例B基因型样本中有1例样本为ayw2血清型,其余25例均为adw2血清型。5例C基因型样本均为adrq+血清型。2例D基因型样本均为ayw2血清型。结论 HBs Ag阴性的学生血液中存在HBV隐匿性感染,S基因存在氨基酸突变,需重视HBV隐匿性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S蛋白序列突变与HBs Ag、anti-HBs共阳性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3例HBs Ag、anti-HBs共阳性的CHB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选择33例HBs Ag阳性而anti-HBs阴性的CHB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乙型肝炎病毒S区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两组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均为B或C基因型,未见其它基因型;两组在年龄、性别、HBV基因型、血清HBV DNA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试验组S蛋白在N-端(2. 61%vs. 1. 21%)、主要亲水结构区域(1. 69%vs. 0. 48%)(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特别是"α"决定簇(3. 23%vs. 0. 63%)的氨基酸突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01),但在C-端(1. 75%vs. 1. 22%)氨基酸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突变率最高的点是S蛋白的第126位氨基酸;两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CHB患者中S蛋白序列氨基酸的突变特别是"α"决定簇的突变可能与HBs Ag、anti-HBs共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江苏省海门市高中生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其HBV S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海门市职业中心校的407名高三学生进行乙肝血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巢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方法检测血清样本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并进行进化分析.结果 407名高中生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6.39%;在家中、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及以上医院出生学生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1.76%、8.02%和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滴度≥10U/L者占72.5%,且呈U形分布;不同乡镇、不同性别学生抗-HBs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7名高中生HBV S基因均为C基因型,主要变异在蛋白疏水区,抗原决定簇a区未发生免疫原性改变.结论 出生时接受的医疗水平对HBV感染有影响;海门市高中生HBV S基因受到正选择作用而出现变异,但未发生免疫原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体内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报告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 )同时阳性患血清中S区编码碱基序列及基氨基酸序列的为异特点。方法 以adr亚型的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CR)引物,自2例HBsAg/抗-HBs均阳性的患体内扩增的HBV全S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asy质粒,DNA测序确定病毒的变异特点。结果 测序结果发现双阳患与HBsAg阳性患血清中的HBV全S基因比较,核苷酸序列有4个核苷酸位点(0.3%)的替换突变,表面抗原氨基酸序列无特异性替换突变,但HBV多聚酶的间隔区氨基酸序列有3个位点的特异性替换突变。结论 HBV长期携带体内有HBV准种共存: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原因不能归因于病毒的变异,应归结于患免疫系统的个体化反应。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PreS1合成肽制备PreS1抗体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秋玲  张晶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794-795,F003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膜蛋白。由HBV基因组的S区所编码。S区又分为S基因、前S1基因PreS1和前S2基因3段。PreS1蛋白存在于完整的病毒颗粒及管状颗粒的表面。一般认为与HBV复制关系密切。为急性HBV感染的标志。研究发现PreS1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有与宿主靶细胞结合的抗原决定簇。并认为其第21~47位氨基酸为PreS1蛋白的主要决定簇。本实验研究用人工合成HBVPreS1区第21~47肽与血蓝蛋白交联物作为免疫原,成功地获得PreS1抗体,为应用PreS1抗体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湖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序列变异状况,了解该地区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病毒学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湖州地区40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S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40例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26例,C基因型14例,血清学分型adw型25例,adr型13例,ayw和ayr各有1例;随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的进展,氨基酸变异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肝硬化、肝癌患者与携带者、慢性肝炎患者比较,S基因变异率在主要亲水区(MHR)、a决定簇以及第一茎环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6位点氨基酸变异在较为严重的肝脏疾病中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湖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以adw型和adr型为主,S基因变异可能与肝病严重程度相关,特别126位点变异可能与较为严重肝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四川省两县(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S基因和P基因变异.方法 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均阳性的血清中提取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经聚合酶链反应和核苷酸测序后,比较和分析S基因和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结果 47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12份标本在"a"决定簇内出现氨基酸变异(25.53%),分别为T126A、I126T/S、P127T、T131N、M133L、M133T、T140I;变异主要集中在"a"决定簇的第1环上(92.86%,13/14).1份标本逆转录酶C域中出现rtV2071变异.结论 自然发生的氨基酸变异主要集中在"a"决定簇的第1环上,其抗原性已改变,对乙肝疫苗接种人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拉米夫定耐药株也可在未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病人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山东省≤15岁人群感染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中,"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流行强度及分布特征,探讨其流行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免疫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山东省≤15岁乙肝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标本采集,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其血清HBV S基因,测序后与基因数据库中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山东省2009年共报告≤15岁乙肝326例,对302例(92.64%)进行了个案调查和血标本采集,对其中158份标本进行HBV-脱氧核糖核酸提取,扩增HBV S基因并成功测序137份。14份标本检出"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检出率为10.22%;有HepB免疫史和无HepB免疫史者检出率分别为10.66%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63);未发现不同性别、地区、接种HepB种类和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状态者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份标本共检出"a"抗原决定簇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9种变异,其中126位点和144位点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38%(6/137)和2.92%(4/1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9,P=0.19)。结论目前山东省≤15岁乙肝病例中,HBV"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流行率较低,存在多种变异形式,尚未出现强变异株;尚未发现其流行与HepB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隐匿性感染及编码S基因(surface)变异状况。方法选择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阴性的儿童血清标本167份,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S基因片段,对PCR阳性产物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测定和基因片段分析。结果在167份标本中,HBV核酸阳性63份,在测序42份标本中11份标本S基因片段出现氨基酸变异,共有5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其中一个在"a"决定簇片段内。结论免疫失败儿童HBV隐匿性感染率较高,HBVS基因存在不同位点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太原地区孕妇HBV感染者a决定簇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太原地区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S基因a决定簇变异情况。方法 2001年11月~2004年7月,采集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妇产科住院的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巢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对41例孕妇标本进行了PCR产物直接测序,与Genebank中HBV中国大陆流行株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分析HBVS基因a决定簇变异情况。结果 14.63%(6/41)孕妇携带HBVS基因a决定簇变异株。检出的突变位点中,aa126,aa127,aa131,aa143为较常见的氨基酸变异位点,aa125,aa135,aa137及aa140变异报道较少,大多数位点的变异导致了氨基酸替换。结论 太原地区孕妇HBV感染者携带a决定簇突变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单独抗核心抗体(HBc Ab)阳性者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隐匿性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流行状况和病毒分子特性。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对本院乙肝标志物检测单独HBc Ab阳性者进行复检,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对复检单独HBc Ab阳性者的HBV-DNA进行荧光定量,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扩增Pre S/S基因区并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在总共复检的343列单独HBc Ab阳性者中,有338例样本复测HBc Ab单独阳性。定量PCR检测发现OBI者6例(1. 8%),其中成功测序4例。序列结果分析发现2例B2基因型,2例C1基因型。4例样本均在Pre S/S基因区发生了变异,S基因区变异多在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区,其中有3例样本存在a决定簇变异。结论 单独HBc Ab阳性者确实存在OBI,HBV基因组S区a决定簇内存在变异,可能与OBI的发生相关。临床上要注意单独HBc Ab阳性者HBV隐匿性感染的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1 - 2016年云浮地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进化特征及抗原表位变异特征。方法 收集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通过MDCK细胞对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按时间顺序选取19株云浮地区新甲型H1N1流感毒株,对HA基因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13株参考毒株相应序列比较,用BioEdit5.0、MEGA6.0软件构建HA基因系统进化树,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结果 19株毒株HA核苷酸序列高度相似;进化树可分为三大分支,各具基因特征。在19株毒株HA中发现45个氨基酸位点变异,其中有6个高频变异位点:P100S 、S202T/N、S220T、I338V、E391K、S468N;发生在抗原决定簇上的变异位点有位于Sa区的N142S、G172E、S179N、K180Q,Sb区的S202T/N和Ca区S220T;2016年分离的3株毒株中,抗原决定簇发生了Sa区S179N和K180Q、Sb区S202T和Ca区S220T变异。结论 云浮地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HA蛋白在某些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突变,抗原决定簇Sa、Sb 和Ca区的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异,2016年云浮地区可能出现了新甲型H1N1流感新变异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3年深圳市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变异情况。方法用MDCK细胞进行流感病毒分离,收获病毒后提取病毒RNA作为模板,利用RT-PCR对其HA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测序,测序结果用Clustal W2和MEGA3.1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013年的深圳毒株与同年国内外的流行株差异不大,但与同期国际疫苗株A/California/7/2009相比,在进化树上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离,且出现了2个不同的进化分支;HA分子有多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异,其中有4个变异位点位于抗原决定簇区域内:抗原决定簇Sa的135位点由N变成了S,163位点的K出现了N/Q/I的多元突变;抗原决定簇Sb的185位点由S变成了T;抗原决定簇Ca1的203位点由S变成了T,这些变异的出现会导致病毒抗原性的改变。结论 2013年深圳市流行的新H1N1病毒有较大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优势流行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共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preS/S基因变异特征。方法 收集14岁以下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共阳性HBV感染者10例为共阳性组,以同期收集的儿童乙肝表面抗原单阳性22例为单阳性组,检测乙肝血清免疫学和肝功能标志物,应用荧光PCR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对核酸检测阳性样本的病毒preS/S基因进行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2组间病毒preS/S区变异及临床特征差异。结果 共阳性组中以HBeAg阴性占大多数,且共阳性组儿童HBV-DNA水平低于单阳性组(P<0.05),但2组间基因型分布和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与GenBank中HBV参考序列比较显示,共阳性组中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 MHR)和第二环内氨基酸变异率高于单阳性组,且共阳性组中检测出preS2缺失突变。结论 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共阳性儿童HBV感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preS/S变异可能与儿童共阳性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和HBV单独感染者HBV基因组三个重点区域的变异。方法收集湖南省HIV-1/HBV合并感染患者(试验组)和HBV单独感染患者(对照组)血清各40份,进行HBV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有59份血清HBV成功分型和测序,其中试验组21份,对照组38份,试验组与对照组HBV载量值和不同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试验组4例患者血清标本HBV在前S区2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12例在前C区和BCP区45个核苷酸发生突变,试验组和对照组前S区氨基酸总体缺失突变率分别为0. 60%、0. 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42,P 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各个主要突变位点变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总体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 36%、1. 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920,P 0. 05)。结论共感染患者的HBV变异水平与单感染患者基本一致,短时间内HIV-1暂未对HBV的进化突变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弄清企业人群HBV标志中S抗原和抗体的分布规律,为乙肝疫苗接种提供依据,我们对一周岁以上职工和家属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s,共11612人,采样率达95.97%。血清学检测方法:HBsAg用RPHA法,抗—HBs用ELISA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a"决定簇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HBsAb)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的CHB患者866例,其中789例(91.1%)仅HBsAg阳性,77例(8.9%)患者血清HBsAg与HB-sAb均阳性。从77例血清HBsAg与HBsAb双阳患者中,选择14例血清HBsAg与HBsAb双阳患者为Ⅰ组。789例HBsAg阳性患者中随机选择12例HBsAg单独阳患者为Ⅱ组对照。对HBsAg编码基因进行扩增和克隆,每例样本至少克隆15个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Ⅰ组患者S蛋白氨基酸残基改变数量为Ⅱ组患者的2.7倍[9.52变化量/100残基vs2.43变化量/100残基(9.52%VS2.43%),P〈0.01],且绝大多数发生在主亲水区(MHR)“a”决定簇。MHR区至少出现2残基改变的在Ⅰ组有10例(71%),Ⅱ组3例(25%)。Ⅰ组患者S蛋白残基改变常见位点为s145、s129、s126、s144和s123。这些S基因位点突变,最终形成病毒的免疫逃逸。结论CHB患者HBsAg和HBsAb共存可能与“a”决定簇变异率升高相关。“a”决定簇变异可能为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逸突变的一种选择。HBV免疫逃逸对疫苗接种免疫效应、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革新等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