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non-DM)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中糖尿病前期(pre-DM)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32例non-DM的AMI病人,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两组,pre-DM组(5.7%~6.4%)783例和non-DM组(<5.7%)549例,平均随访25.6月,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评估pre-DM与随访期间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pre-DM组病人较non-DM组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血糖更高,但住院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7,95%CI:0.74~2.54,P=0.309).随访期间pre-DM组33.97%发生MACE事件,明显高于non-DM组的2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3,95%CI:1.05~1.69,P=0.018).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及再住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模型提示pre-DM是随访期间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95%CI:1.03~1.68,P=0.029).结论 在non-DM的AMI人群中,pre-DM与较高MACE发生率相关.临床中应对AMI病人常规筛查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廷方 《淮海医药》2007,25(3):241-242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44例AMI患者分为尿激酶静脉溶栓再通组42例,未通组24例和对照组78例.比较分析溶栓再通与未通及非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结果 显示溶栓再通组在住院期间2~3周内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及未通组(P<0.05),且心绞痛、心力衰竭及严重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溶栓再通组低于未通组及非溶栓组.临床判断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为64%(42/66),0~6 h梗死相关血管溶栓再通率为67%(37/56),6~12 h为50%(5/10).溶栓组无1例过敏反应.结论 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AMI患者急性期预后,即使临床间接指征判断未通者,其部分指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NT-proBN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78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NT-proBNP表达水平,随访两组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例组的血清NT-proBN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房前后径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在病例组中,随访到2020年12月1日,发生MACE 12例,发生率为15.4%,其中恶性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死亡2例、心衰5例、冠脉事件2例.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ACE与NT-proBNP、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存在相关性(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为导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多伴随有NT-proBNP表达上升,预后容易出现MACE,NT-proBNP表达水平与预后MACE发生存在相关性,也是导致MACE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伴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和非梗死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死心绞痛组共107例(43.3%),比非梗死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比57.2%,P=0.043)。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住院期间病死、再梗死、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的升高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STEMI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心电图资料与随访资料,按NLR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NLR≤4.75) 107例,B组(NLR>4.75) 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资料与随访资料,评估不同NLR水平及其对临床预后影响.结果 A、B两组指标对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9.24±11.08)% vs (49.35±13.10)%],ST段回落率(STR)为(5.61% vs 24.1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TIMIⅢ级为(85.98%vs 52.75%),随访期间再发心肌梗死率为(0.93% vs 8.79%),靶病变血管重建率(TLR)为(0.93% vs 7.69%),心脏性死亡风险率为(0.93% vs 6.59%),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为(2.80%vs 12.09%),随访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为(2.80% vs 14.29%).以上两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高的患者整体预后差,在住院期间以及远期随访期间有着极高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临床观察心绞痛(AP)对随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及其预后.方法 根据临床117例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将AMI前有无AP分为A组和B组两组,并将两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有心绞痛组)大面积心梗,CPK、CP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心衰,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无心绞痛组),P<0.05.但两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对AM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体现了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具体表现在限制心梗面积的扩大,降低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血运重建的最佳时机,为国内STEMI合并MVD的PCI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因STEMI伴MVD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26例患者,根据急诊PCI到分期处理non-IRA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同期处理组,n=44),B组(3~10 d分期PCI组,n=41),C组(11~60 d分期PCI,n=41)。对3组患者进行为期14(8,26)个月的随访。随访的终点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因心衰或者心绞痛再次住院。结果 A组MACE发生率为15.9%,B组为22.0%,C组为39.0%,C组发生率最高,3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Cox风险模型显示C组MACE发生风险高于A组(HR:2.681,95%CI:1.064~6.758,P=0.037),B组高于A组发生MACE的风险为(HR:1.188,95%CI:0.374~3.7...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测定AMI患者(A组 ,61例)和心绞痛患者(B组 ,20例)外周血VEGF表达 ,分析VEGF表达差异的临床意义.结果 A组外周血VEGF水平高于B组[(73.44 ± 17.09)ng/ml vs .(58.79 ± 36.43)ng/ml)] (P<0 .05).A组患者不同罪犯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患者的外周血VE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18个月后 ,A组低VEGF(<50 ng/ml)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高于高 VEGF(≥50 ng/ml)者(68.4% vs .22.2% )(P<0 .05).结论 在 AMI早期阶段 ,外周血中VEGF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AMI早期低 VEGF水平可作为临床上MACE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因再发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对桥血管和原发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介入性血运重建分为介入治疗组(129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133例).随访1年后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病变/靶血管血运重建等;次要终点: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心绞痛复发情况.观察心功能和因心血管疾病再住院率.结果 随访1年,2组患者共成功随访245例,其中介入治疗组124例、药物治疗组121例.1年后MACE发生率:介入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分别为9.7% (12/124)、23.1%(28/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4.5%(18/124)和27.3% (33/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心血管疾病再住院率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为10.5 (13/124)和21.5% (2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4±11)%,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58±8)%](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和原发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中期预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同类型冠心痛中的变化和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67例,AMI患者59例,入院12h内采血,测定hs-CRP浓度,并记录其住院及随访期间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心肌梗死及再发梗死、心绞痛等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MI组hs-CRP水平高于UA组、SA组和对照组(P<0.01);UA组hs-CRP水平高于SA组(P<0.05)和对照组(P<0.01);且hs-CRP升高者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升高.结论 hs-CRP浓度在AMI及UA患者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且与心脏事件发生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的影响以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否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岁的52例为高龄组,60岁以下64例为低龄组。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预后。结果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低龄组(P〈0.05),2组梗死相关动脉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应用比例,高龄组多于低龄组(P〈0.05),高龄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快速测定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对临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56例符合诊断的AMI患者,人院早期快速测定血浆NT—proBNP的水平,根据血浆NT-proBNP的水平分成三组:A组〈500ng/L,B组500—2000ng/L,C组〉2000ng/L,观察三组在住院期间、30d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结果三组住院期间、30d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A组1例、0例,B组3例、1例,c组8例、6例)明显不同(χ2=6.705,P=0.035;χ2=7.957,P=0.008)。三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递增趋势,分别为6.6%.18.18%,73.69%。结论AMI患者早期快速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评估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会军  郭宏  王安杏  贾军正 《河北医药》2016,(19):2927-2929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术后Kllip分级、心脏功能及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行冠状动脉介入AMI患者共110例,依据PCI术前随机静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2组,其中A组(76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8%,而B组患者(34例)糖化血红蛋白值≥8%;比较2组患者术后Killip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等。结果 A组患者术后Killip分级水平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患者术后NYHA分级水平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LVDd和LA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LVEF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MACE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行冠状动脉介入AMI患者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严重影响术后心脏功能改善,增加MACE发生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增多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初期白细胞总数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分为两组,A组:白细胞>10×109/L,48例;B组:白细胞≤10×109/L,42例。将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多支血管病变27例(占56.3%)、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38例(占79.2%)、梗死相关血管为回旋支3例(占6.3%)、心力衰竭9例(占18.8%)、严重心律失常16例(占33.3%)、梗死后心绞痛12例(占25%),左室射血分数(46±12)%。B组多支血管病变13例(占30.9%)、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9例(占21.4%)、梗死相关血管为回旋支9例(占21.4%)、心力衰竭4例(占9.5%)、严重心律失常6例(占14.3%)、梗死后心绞痛5例(占11.9%),左室射血分数(54±9)%。两组分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白细胞增多多为多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血管多为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环中Galectin-3及BNP浓度变化与其危险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入院后24 h内检测外周血Galectin-3浓度,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6个月,观察外周血Galectin-3及BN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40例)相比较,AMI组外周血Galectin-3及BNP浓度明显升高(P<0.01),且Galectin-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P<0.05)。结论 AMI组外周血半乳糖凝集素-3及BNP的表达水平可反映AMI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刘玉洁  陈闽荔 《天津医药》1997,25(8):466-468
151例急性尽肌梗死屠 中有57例发生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该组病人伴心绞产有史,高血压史,陈旧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无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组。梗死后心绞痛在静息下发作者占50.88%,轻微活动状态发作者占29.82%,在静息或轻微活动均有发作者占19.30%。多数初次发作于第1周内,少数发作于梗塞后第2周内。41例患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多支血管病变病人梗死后心绞痛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冠心病危险因子开展临床护理干预,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冠心病危险因子的护理干预治疗,以每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的患者数及每组患者再入院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心绞痛,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无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和猝死,再入院率为6%;对照组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心绞痛,4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2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1例患者出现猝死,再入院率为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危险因子的护理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发生率,减轻社会与家庭的经济和劳动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等与其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18例在发病12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出院后随访恶性心脏事件,随访时间为(36±22)个月。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是恶性心脏事件的最佳预测因子(敏感度=83%,特异度=54%,曲线下面积=0.70)。Kaplan-Meier心脏事件生存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与恶性心脏事件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是远期恶性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OR=3.9,P=0.002)。其他预测因子还有年龄≥65岁(OR=2.4,P=0.01),无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史(OR=2.2,P=0.04)及肌酸激酶(CK)峰值≥4000IU/L(OR=3.5,P=0.02)。结论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其远期临床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敏 《淮海医药》2012,30(2):130-131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与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AMI)短期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轻重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非糖尿病(D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依据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分组:空腹血糖≥7 mmol/L的患者为应激性高血糖(SHG)组;血糖〈7 mmol/L的患者为非应激性高血糖(非SHG)组。观察2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等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SHG组)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率分别为25%、27.5%、32.5%、22.5%,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非SHG组)7.7%、9.6%、11.5%、5.8%(P值均〈0.05)。结论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提示病变严重、预后不良,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