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技术的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包括包括制造对象的智能化、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制造工具的智能化三个不同层面。其中智能工具的智能化,即通过智能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工具、帮助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精益化、智能化,进一步带动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装备在智能制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汽车制造是所有机械制造中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领域,机器的人应用也最广泛,可以说是机械  相似文献   

2.
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内容和最终载体。通过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终端产品与制造装备的深度集成,智能产品与装备是实现高效、高质、低耗以及生产、服务智能化升级换代的重要保障。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能制造智能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需求下产品智能化的8个基本特征,并基于此构建了智能产品的基本结构框架,为产品智能化改造升级提供指引,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智能制造环境下,打造智慧、高效的供应链,是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AI等技术正在重塑物流与供应链行业。面向全产业链整合的智慧化变革正在引领3.0智慧型降本增效新时代的来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作为《智能制造系列丛书》的一个分册,《智慧物流与智慧供应链》一书面向制造业智能制造升级改造的现实需求,从管理角度探寻作为智能制造系统连接器的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的数字化问题。该书力图初步回答:什么是物流与供应链的智慧化?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与传统物流和供应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其体系框架包含哪些内容?构建智慧物流与智慧供应链体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基于该系统为组织创造价值?如何与智能制造协调发展以支持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全书按照《智能制造系列丛书》主旨精神和要求,在重视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工程属性的同时,更关注面向整体系统绩效优化的管理属性,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框架的知识框架体系内,站在服务智能制造的角度,阐述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的挑战,并从原理、技术、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对数字化转型策略作出应答,为智能制造和物流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未来的消费模式将以消费者定制为基础,对消费品的需求会越来越追求个性化、高性价比。消费模式的转变对产品的品质、功能、可靠性及交付周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制造系统智能化水平、可靠性和维修性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将是一个全新的生态供应链时代。  相似文献   

5.
正"智能化"已经深度影响了航空制造的未来。从预算研发到试制生产再到定型试飞,从供应链到装配线再到航空城,从原材料到产品运营,一切都要求建设更加科学高效的运行生态体系,朝着航空智能制造方向快速演化。在"中国  相似文献   

6.
智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是由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所组成的,属于新型学科,其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高,具备了传统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所没有的功能与优势。智能化机械设计制造设备在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机械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为工业、制造业领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本文首先概述了智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特征;其次分析了智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优势;最后探讨了智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智能化是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的数控系统可使操作简便,可使数控机床提高精度和效率。本期的产业论坛邀请到西门子许正顺、海德汉张兴全和发那科栗炜三大数控系统品牌的代表,以及曹彦生、柯秉光和刘一博等用户代表就数控系统的智能化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共鸣。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智能化机床就是对制造过程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工业自动化、工业信息化、工业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生产智能和综合指标6个智能化的方法,以电工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分析法,构建智能制造评估体系,对其总体情况进行测评分析,探究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变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智能柔性制造装备旨在将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表达、处理,实现产品的快速制造,自适应、自优化的智能加工装备。控制系统是智能柔性生产线的关键控制中心,是实现柔性生产线智能化的基本工作。本文设计了一种智能柔性生产线集成控制系统,可实现柔性化的生产,为智能化车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智能制造——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以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是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水平的体现。如果说智能制造是我国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那么,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研发与生  相似文献   

11.
在智能制造这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下,生产制造环境极为复杂多变,在繁杂的环境中,生产物流是其核心部分,而其智能化程度则是有效保障智能制造模式运作的关键,也是企业整体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智能制造是未来钢铁行业战略发展方向,各钢铁制造企业、装备与控制供应商都在积极探索实施方案。以国内钢铁行业首条智能制造示范产线——1580热轧智能产线的建设为例,总结了传统热轧产线智能化改造过程中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情况。构建了包括智能化模型、智能物流、设备状态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工艺过程在线检测、绿色产线等八大模块的热轧智能车间的系统框架;介绍了热轧智能产线关键技术;展望了未来热轧领域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制造系统由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组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大规模定制和全生命周期工程等先进制造系统模式,以及企业资源规划、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其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数字化为手段的新兴制造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展望未来,制造系统将向着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制造系统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期间智能制造工程将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2016年3月31日,工业  相似文献   

15.
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掌握先进的数控技术可以使智能制造更加快速且全面发展,对我国工业智能化转型、提升各行业智能化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详细讨论了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及发展。希望为我国数控企业和智能制造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制造》2014,(1):24-25
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的含量。智能制造是基于科学而非仅凭经验的制造,科学知识是智能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智能制造是钢桥梁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文章主要以钢桥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为例,介绍钢桥梁智能制造涉及的信息化系统开发及智能化设备应用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智能制造是未来钢铁行业战略发展方向,各钢铁制造企业、装备与控制供应商都在积极探索实施方案。以国内钢铁行业首条智能制造示范产线——1580热轧智能产线的建设为例,总结了传统热轧产线智能化改造过程中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情况。构建了包括智能化模型、智能物流、设备状态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工艺过程在线检测、绿色产线等八大模块的热轧智能车间的系统框架;介绍了热轧智能产线关键技术;展望了未来热轧领域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动车组制造是轨道车辆行业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的先驱,借助于建设智能监造监测检测中心,实现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和智能质量研判、监造全过程管控,整体掌控监造概况。统一企业各类智能化设备/系统接口,实现对各类智能化设备的自动采集、规范接入、数据集中与综合应用。因此,以智能监造系统在转向架组装线上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转向架组装线数字化设备信息采集、数据接入分析、监造系统应用3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以期为动车组监造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管理提供参考与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深入剖析我国流程工业面临的发展现状以及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转型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基础上,提出以"工业操作系统+工业APP"的新型智能互联工厂建设架构,探索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创新发展面向流程企业生产管控、安全环保、供应链管理、能源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智能工业APP,实现工厂的持续改进与迭代优化,形成基于工业操作系统的智能制造工业APP生态体系,赋能流程工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