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黄芩苷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抗微生物和抗肿瘤等作用.本文就野黄芩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野黄芩苷是从草本植物的花、叶、茎和根中提取的一种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其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野黄芩苷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转移与耐药及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就野黄芩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野黄芩苷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芩苷(baicalin,C21H18O11),是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s georgi)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清热解毒、抑菌抗炎、拮抗钙离子、清除自由基、抗内毒素休克、调节免疫、降压、保肝利胆、抗变态反应和抗脂质过氧化等。近年来,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黄芩苷具有抗纤维化及器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芩苷是源于中药黄芩根部的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抗炎、抗癌、抗病毒和抗氧化等作用。以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为主的呼吸道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严重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易产生不良反应且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药成分黄芩苷因其抗炎效果好,不良反应小而具有开发为治疗呼吸道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的药物潜能。本文对黄芩苷在呼吸道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其在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是许多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细胞内的脂质与生物学靶点及信号通路偶联的特殊机制还不清楚。对具有很高的脂质沉积、运输和信号转导能力的细胞而言更是如此,如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脂质伴侣——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作用是调节多种脂质信号介导的生物学过程和维持系统代谢稳态。调节脂肪酸结合蛋白功能的药物可在组织或细胞特异性地调控脂质信号通路、炎症和代谢应答,很可能成为治疗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一类新药。  相似文献   

6.
黄芩根及其茎叶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芩又名腐肠、泾芩、条芩等,多年生草根植物.传统根入药,性寒,味苦,归肺、胆、胃、大肠等经,具有清热燥湿、泄火清心、凉血活血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根提取物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爱滋病、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黄芩除了根的广泛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它的茎叶研究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植化研究发现,黄芩茎叶的主要成分也是黄酮类化合物,已经确定的三个单体成分是野黄芩苷(主要成分)、白杨素-7-O-D-葡萄糖磷酸苷和黄芩苷.而黄芩茎叶黄酮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茎叶黄酮也具有较强的抗炎、抗氧化、抑制肿瘤和较强的记忆改善作用.综合黄芩全草研究现状,就近年国内外对黄芩根及其茎叶的药理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紫锥菊(Echinacea purpurea)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安全、高效多功能药用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为咖啡酸衍生物(CADs)、烷基酰胺类、挥发油类以及多糖(EPPS)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杀茵、抗病毒及抗癌症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免疫调节及与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研究显示紫锥菊多种提取物以及多种活性成分等具有抗炎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相关酶的活性及炎症介质的合成来发挥抗炎作用,还通过影响与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相关的代谢物发挥抗炎作用。通过查阅紫锥菊抗炎作用相关文献,对紫锥菊的抗炎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及主要相关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从而为紫锥菊抗炎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逆针灸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指在机体未病或发病之前预先运用针灸干预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现代研究表明,逆针灸对机体脂质代谢有明显的正性干预作用,而脂质代谢与中枢神经系统(CNS)尤其是位于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密切相关。其调控作用的发挥是多信号、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外围信号提供的关于摄食的信息经过大脑的集成反应以及与能量稳态相关的神经肽途径,来达到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口水代谢通路是脂质代谢的重要通路,研究证明唾液内含有多种神经肽,其中许多与摄食、脂质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而这些神经肽的相关受体,广泛分布在唾液腺或支配唾液腺的神经中。故此,本文从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角度探讨逆针灸对脂质代谢双向调控的机制,以期对防治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用了3000多年来治疗腹泻和糖尿病的黄芩被广泛用于治疗炎症、癌症和肝病等多种疾病,能清热除湿、止血、泻火。黄芩有效成分主要为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黄酮类成分。在炎症、氧化衰老、过敏、肿瘤、心血管疾病等众多方面发挥显著治疗效果。此文对近年来有关黄芩成分分析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做出了总结,希望为黄芩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别名并头草、金挖耳,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其性味微苦、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现代药理学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抗突变和免疫增强等作用.半枝莲化学成分主要含有黄酮、生物碱及糖类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多,且以野黄芩苷(Scutellarin)为主[1].本实验以野黄芩苷为对照品,采用醇提酸沉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半枝莲中总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黄芩苷可通过抑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活化发挥抗炎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防治。在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过程中,黄芩苷可通过调控TLRs、MAPK、PI3K-Akt和ROS等通路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上调PKA和miR-223表达抑制NLRP3蛋白磷酸化,调节PERK、ROS和AMPK等路径或上调miR-192-5p抑制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的表达或活化,从而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细胞焦亡、促炎性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和分泌。文章主要就黄芩苷对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抑制作用及其通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1988年首次由Reaven提出。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明确,包括胰岛素抵抗、中央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第一杀手。其早期防治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随着胰岛素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针对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靶点也进展迅速。其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l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已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热点,它参与调节脂质代谢、脂肪生成、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等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野黄芩苷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Fas和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野黄芩苷药物组,野黄芩苷组分别用80μg/ml、120μg/ml、160μg/ml的野黄芩苷作用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48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野黄芩苷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Fas和FasL表达的影响.结果:用药组Tca8113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野黄芩苷药物浓度的增加,Fas和FasL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野黄芩苷可能通过促进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Fas蛋白和FasL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长期黄芩茎叶中总黄酮及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黄芩茎叶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茎叶。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具有抗真菌、抗炎症、降血脂、降血压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不同的采收期对黄芩茎叶质量影响很大。因此,我们以栽培的黄芩茎叶为样品,以总黄酮和野黄芩苷为成分指标,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大鼠灌胃灯盏花素后收集的血浆、胆汁、尿液以及粪便中存在的灯盏乙素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方法通过使用HPLC结合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对比分析给药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的血浆、胆汁、尿液以及粪便样品,并且在相同的液相色谱条件下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吸收特征进行对照来鉴定主要代谢产物。结果从大鼠ig 20、200 mg/kg灯盏花素的血浆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O-β-D-glucuronide,M5);从大鼠ig 20、200 mg/kg灯盏花素的胆汁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7-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7-di-O-β-D-glucuronide,M1)、6-O-甲基-灯盏乙素(6-O-methyl-scutellarin,M3)、野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O-β-D-glucuronide,M5)和灯盏乙素(黄芩素苷,scutellarin,M7),从大鼠ig 20 mg/kg灯盏花素的尿液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7-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7-di-O-β-D-glucuronide,M1),从大鼠ig 200 mg/kg灯盏花素的尿液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7-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7-di-O-β-D-glucuronide,M1)、野黄芩素(scutellarein,M2)和灯盏乙素(scutellarin,M7);从大鼠ig 200 mg/kg灯盏花素的粪便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scutellarein,M2)。结论灯盏乙素在大鼠体内发生了广泛的代谢,并且主要以其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灯盏乙素在大鼠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  相似文献   

16.
慢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石榴提取物可从各方面对慢性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安石榴苷作为石榴中含量最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感染、调节免疫、调节脂质代谢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广泛的作用,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安石榴苷的理化性质、检测方法、生物活性及其对几种慢性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安石榴苷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炎症性疾病非常普遍,医药市场对抗炎药物的需求量很大。由于炎症介质产生的网络极其复杂,单靶点抗炎药物往往不能取得很好治疗效果,发展多靶点抗炎药物具有迫切性。黄芩为具有多靶点抗炎作用的传统中药,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本文从炎症产生的重要通路如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一氧化氮途径、MAPK(Mitogen-activa-tedprotein kinases)信号途径、NFκB信号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途径(JAK-STAT)等多个方面对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王倩倩  曹珊 《中医学报》2024,(4):751-757
cGAS-STING信号通路传感失调所产生的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对双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医药通过调控cGAS-STING信号通路及其所参与的细胞过程反应,可有效改善cGAS-STING通路的适度传感,减少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发挥抗抑郁、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具有疗效佳、稳定性强、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但现有研究尚未明确cGAS-STING通路对双心疾病的作用机制,且临床研究不足,今后可进一步结合分子生物学及代谢组学深入探究cGAS-STING通路及相关通路与双心疾病的科学联系、其上下游通路与蛋白的联系、细胞间的联系等,归纳、分析这些通路对双心疾病的作用机制,寻找关键靶标,同时,开展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等无菌性炎症性疾病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以期为双心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综合征是指包括肥胖、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在内的代谢异常症候群,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过程中伴有脂肪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和瘦素的分泌失调。这些改变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引起下丘脑饱食中枢的失衡。代谢综合征和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抑郁症、阿兹海默病)存在相关性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已知的联系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氧应激、糖、脂代谢的改变,胰岛素、瘦素分泌异常,凋亡和自噬等。最新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反应(或未折叠蛋白反应)在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各个组织中被激活。下丘脑的内质网应激与炎症和瘦素、胰岛素抵抗有关。肝脏的内质网应激导致脂质沉积和胰岛素抵抗,而脂肪组织中的内质网应激触发炎症反应,调节脂肪因子的分泌。同时炎症反应可以进一步恶化内质网应激。另外,内质网应激直接导致自噬的发生而自噬可进一步加剧内质网应激。这些内质网应激与细胞损伤机制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从而参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本文不仅综述了近期关于代谢综合征引起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分析了内质网应激在代谢综合征所致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黄芩苷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汉黄芩苷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汉黄芩苷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氧化、心血管保护、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作用,分析其作用机制为更加深入地开发利用汉黄芩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