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564-1566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预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发生率,探讨LDH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山东省立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住院治疗患者220例,入院常规行D-二聚体检查(D-dimer concentration,DD),DD>0.5 mg/L或出现DVT症状(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行下肢彩超检查。比较DVT组与无DVT组在年龄、性别、病史、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LDH术前DVT发生率为5.90%(13/220),16侧肢体。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相比,在年龄、DD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0.92±9.25)岁vs.(45.42±12.92)岁(P=0.001)、(1.87±1.41.15)mmol/L vs.(0.39±0.59)mmol/L(P=0.003)。两组在心脑血管病史、血脂异常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3.1%vs.0.5%(P=0.001)、61.5%vs.15.5%(P=0.000)。两组在性别、病程、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DD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0.895(95%可信区间:0.846,0.932;P<0.001)。DD>0.57 mg/L时对DVT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2%和85.00%。[结论]LDH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DVT发生率。术前下肢血管评估是必要的。特别是高龄、心脑血管病史、高血脂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D-二聚体(D-D)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对多发肋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测价值。方法多发肋骨骨折病人9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其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VT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D-D联合VEGF对DVT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年龄≥60岁、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静脉曲张史构成比,血清D-D、VEGF高于未发生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糖尿病、手术时间、血清D-D、VEGF均是DVT发生影响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D-D、VEGF单独及联合预测DVT的AUC分别为0.741、0.705、0.796。结论血清D-D联合VEGF预测多发肋骨骨折术后DVT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 D-D)联合其他指标检测在脊柱退行性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形成中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83例脊柱退行性变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DVT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5±10)岁;非DVT组523例,男269例,女254例;平均年龄(63±12)岁。检测患者术后3 d凝血五项、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拟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以确定对脊柱退行性变术后DVT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 (1)DVT组术后3 d D-D、FDP及CRP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2)ROC曲线分析显示,D-D、FDP、CRP预测诊断DVT的AUC分别为0.881(95%CI:0.829~0.933)、0.864(95%CI:0.809~0.919)、0.815(95%CI:0.759~0.870)。三者联合预测诊断DVT的AUC为0.912(95%CI:0.861~0.963),敏感度为76.67%,特异度为90.00%,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结论 D-D、FDP、CRP联合检测可提高三者单独检测对DVT的早期诊断效能,对脊柱退行性变术后DVT形成的预测诊断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系统(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骨盆髋臼骨折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5月94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我们按照骨科及骨盆髋臼骨折的特点对POSSUM评分系统进行改良:将手术严重度指标中以手术入路代替腹膜污染;将多种手术同时进行改为手术持续时间;将合并伤代替癌症;将手术大小和手术类型按照骨科手术特点进行4级制进行评分.应用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间各评分的差异.画出ROC曲线,描述符合程度,评价预测能力,确定截断点. 结果 并发症组38例,平均生理学评分17.26±2.84,平均手术严重度评分19.50±5.14,平均年龄(34.50±12.0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1.05±25.09)d;无并发症组56例,平均生理学评分16.04±2.77,平均手术严重度评分13.00±3.81,平均年龄(36.40±11.36)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8.09±27.20)d.应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评估:并发症组生理学评分、手术严重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年龄、外伤至手术时间与无并发症组比较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OSSUM评分系统预测并发症发生概率P=43%为截断点,灵敏度(SE)=73.68%,特异度(SP)=80.36%,符合率为77.66%,ROC曲线面积为0.856. 结论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可用来准确预测骨盆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本评分系统可对患者术前的危重程度进行评价,当得分超过截断点时手术风险过大,不能耐受手术,需进行对症治疗或选择微创手术,待评分降至截断点范围内再行手术治疗,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aprini评分、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病人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折后DVT病人60例(DVT组),骨折后未发生DVT的病人12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的Caprini评分、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Caprini评分与DVT组病人的血浆D-D、FIB的关系。结果 DVT组病人的Caprini评分(7.26±1.88)分、D-D(3.31±1.52)mg/L、FIB(4.48±0.72)g/L,对照组分别为(3.39±0.80)分、(0.46±0.11)mg/L、(3.60±0.68)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病人的Caprini评分与D-D、FIB水平均呈正相关(r=0.748、r=0.662,P0.05);Wells评分与D-D、FIB水平三者联合应用鉴别诊断骨折病人发生DVT的灵敏度为97.83%、特异度为92.00%、漏诊率为2.17%、误诊率为8.0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7(P0.05)。结论下肢骨折病人的Caprini评分、D-D、FIB水平对于诊断DVT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对预测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发生DVT患者21例为血栓组,同期相同手术治疗后未发生DVT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D-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D预测患者发生DVT的价值。结果显示,DVT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D-D和INR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分别绘制101例D-D测定值ROC曲线,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33、0.859、0.742。结果表明,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血浆D-D水平,对DVT形成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尤以术后第3天最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5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腹腔镜、胆道镜治疗(A组),14例行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三镜联合治疗(B组),按Csendes分型,两组患者为Ⅱ型、Ⅲ型Mirizzi综合征,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术中出血量[(47.2±22.1)ml vs.(53.3±17.3)ml]、术后腹腔引流时间[(3.4±0.6)d vs.(3.7±0.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183.2±24.6)min vs.(123.5±17.6)min]、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7.3%vs.0)、术后住院时间[(8.8±2.7)d vs.(6.3±1.5)d]、患者满意度评分[(81.1±7.2)vs.(95.3±4.3)]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镜联合治疗Ⅱ型、Ⅲ型Mirizzi综合征具有安全、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脾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2例原发性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腹腔镜组),20例行开腹脾切除术(开腹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手术远期效果。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167.5±37.4)min vs.(123.3±34.2)min]、术后住院时间[(5.6±2.1)d vs.(8.6±2.7)d]、疼痛评分[(2.3±1.2)分vs.(5.4±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远期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脾肿瘤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王志猛  路遥  马腾  李忠  张堃  杨娜  田丁 《骨科》2020,11(1):35-38,50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预防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手术前后均使用LMWH抗凝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是否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龄为(75.83±7.01)岁(65~87岁)。对照组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为(74.77±7.55)岁(65~89岁)。病人骨折部位均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术后第1、3、5天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观察组拆除弹力绷带后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5天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共发生DVT 8例,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1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4.36%,两组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P=0.035);两组间术后下肢肿胀、皮下瘀斑、注射LMWH部位血肿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双下肢联合LMWH可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创伤患者凝血及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血栓形成前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寻找特异、敏感的指标识别血栓前状态。方法 将创伤骨折患者40例,DVT患者10例及40例正常人血浆标本按对照、创伤手术后、DVT及同一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分组,用放免、酶免及ACL血凝仪分别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TXB_2)、6-酮-前列腺素_(1α)、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元时间(APTT)、纤维蛋白元(FIB)、D-二聚体(D-D)等指标。结果 创伤组、DVT组与对照组比较GMP-140、TXB_2、FIB、D-二聚体有显著增高,6-Keto-PGF_(1α)有显著下降;APTT、PT的变化不明显。创伤后同一组患者手术前后比较,GMP-140、TXB_2、D-二聚体三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几项指标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GMP-140、TXB_2、D-二聚体三项指标对不同骨折患者检测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创伤会造成血小板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监测GMP-140、TXB_2、6-酮-前列腺素_(1α)等指标可以对血栓前状态(高凝状态)生理性防御反映阶段进行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其二者比值(D/F值)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至5天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6例(男15例、女51例,中位年龄66岁)和非DVT组207例(男70例、女137例,中位年龄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至5天血浆D-D值(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g值(凝固法检测)及D/F值的差异,并对术后血浆D-D和D/F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术前血浆D-D值及Fg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血浆F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D-D值及D/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组高于非DVT组。术后血浆D-D和D/F值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Fg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DVT没有诊断作用;而血浆D-D值和D/F值对筛查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手术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6年1月96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肥胖组27例(BMI≥28),非肥胖组69例(BMI28),比较2组手术指标和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与非肥胖组比较,肥胖组手术时间长[(151.5±15.9)min vs.(142.6±19.3)min,t=2.123,P=0.036],术中出血多[(90.7±55.5)ml vs.(66.7±33.9)ml,t=2.583,P=0.011],术后排气晚[(3.1±1.0)d vs.(2.5±1.1)d,t=2.238,P=0.028],术后住院时间长[(8.8±3.3)d vs.(7.6±2.3)d,t=2.048,P=0.04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37.0%(10/27)vs.15.9%(11/69),χ~2=5.053,P=0.025],2组中转开腹率无显著性差异[7.4%(2/27)vs.1.4%(1/69),Fisher检验,P=0.190]。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21.0±4.0)枚vs.(21.6±4.1)枚,t=-0.732,P=0.466],淋巴结转移率[44.4%(12/27)vs.49.3%(34/69),χ~2=0.181,P=0.670],阳性淋巴结数[(4.3±2.2)枚vs.(4.4±2.3)枚,t=-0.063,P=0.950],肿瘤TNM分期(χ~2=0.594,P=0.743)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χ~2=0.398,P=0.528)。结论肥胖增加了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手术操作的难度,术后恢复慢,但对患者术后生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APACHE)Ⅱ与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对急诊重症创伤患者死亡率的预测能力。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急诊抢救室治疗的重症创伤患者纳入本研究。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受伤机制、手术、APACHEⅡ和TRISS评分等,并预测死亡率,预测结果与实际死亡率比较,通过受试者操作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曲线)和诊断结果判断两种评分模型对死亡率的预测能力。结果 282例患者中,33例死亡(11.7%),249例存活(88.3%)。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两组比较,APACHEⅡ、RTS、ISS和年龄均有显著差异。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分析,急诊APACHEⅡ和TRISS的ROC曲线面积为0.90±0.03和0.76±0.05。APACHEII的预测能力更好,P<0.05。以0.5为判断死亡标准,经Kappa检验,APACHEⅡ、TRISS与实际死亡率的一致性为0.64(P<0.05)和0.43(P<0.05)。结论急诊APACHEⅡ和TRISS都能准确预测急诊重症创伤患者的死亡率,APAHCEⅡ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商环式、经典式、袖套式3种包皮环切术的优缺点。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10月,按就诊时间结合患者意愿分为3组,行包皮背侧切开包皮环切术107例(经典组),袖套式包皮环切术116例(袖套组),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商环)行包皮环切术119例(商环组)。对比3组手术时间、疼痛评分、失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包皮外观满意率、治疗费用等。结果与经典组及袖套组相比,商环组手术时间短[(27.5±5.6)min vs.(36.0±4.4)min vs.(4.5±0.9)min,F=1889.000,P=0.000],出血量少[(12.7±6.1)ml vs.(3.7±1.6)ml vs.(0.6±0.1)ml,F=354.031,P=0.000],术后24 h疼痛评分低[(5.5±1.3)分vs.(5.2±1.2)分vs.(1.6±0.9)分,F=404.029,P=0.000],术后包皮外观满意率高[87.9%(94/107)vs.92.2%(107/116)vs.99.2%(118/119),χ2=11.786,P=0.003],但拆环(线)的疼痛评分高[(3.2±1.5)分vs.(3.0±1.8)分vs.(8.7±1.0)分,F=557.214,P=0.000],伤口愈合时间长[(13.9±2.0)d vs.(12.1±2.6)d vs.(23.6±4.8)d,F=392.169,P=0.000],治疗费用高[(310.4±15.3)元vs.(332.2±13.8)元vs.(882.0±8.2)元,F=75 540.000,P=0.000],3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3.1%(14/107)vs.10.3%(12/116)vs.7.6%(9/119),χ2=1.872,P=0.392]。结论 3种包皮环切术各有优缺点,商环式操作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包皮外观满意度高,但拆环时疼痛明显,伤口愈合时间长,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胃幽门离断联合胃空肠吻合术治疗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反复发作反流性胆管炎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22年3月诊治的3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反复发作反流性胆管炎的病人资料,包括病人术前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采用胃幽门离断联合胃空肠吻合术(A组,13例)和传统的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B组,20例)。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148.6±28.4)min vs.(188.1±32.5)min]及术后住院时间(10.6±2.9)d vs.(13.9±3.1)d相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输血病人例数(3例vs. 5例)及住院费用[(44876.3±9736.0)元vs.(51322.5±11849.1)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成功率92.3%(12/13),B组治疗成功率95.0%(1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生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有效确定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时影响穿刺、器械放置及镜下操作的量化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3月100例术前拟行PELD治疗的单节段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66例(A组)成功行PELD手术,余34例(B组)因髂骨等周围骨性结构的影响导致穿刺、置管或镜下操作失败,改行其他手术方式。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术前腰椎正位(包括双侧髂骨)X线片,创新性地提出髂高率及髂角率概念,测量并比较两组髂高率和髂角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髂高率、髂角率的诊断临界点。结果A、B组髂高率分别为0.61±0.09、0.74±0.05,髂角率分别为0.66±0.08、0.80±0.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729,P=0.000;F=65.165,P=0.000)。ROC曲线分析示髂高率临界点为0.71(ROC曲线下面积0.927,P=0.000),髂角率临界点为0.75(ROC曲线下面积0.965,P=0.000)。结论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当髂高率>0.71和/或髂角率>0.75时,不宜直接采用PELD入路手术,宜采用经髂骨入路、椎板间入路或开放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肝移植病人早期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92例肝移植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计算Youden指数判定ROC曲线的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制作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生存曲线分析MELD评分对肝移植术后3个月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随访3个月内累计死亡8人,3个月死亡组和生存组MELD积分分别为24.88士11.97,16.11±10.81(P<0.05).MELD积分系统对肝移植术后3个月预后判断的截断值为16,生存曲线分析表明MELD评分能有效地区分可能死亡和可能存活的病人,并且证实MELD评分系统能够有效预测肝移植术后3个月生存、死亡可能性.结论 MELD评分系统可有效地预测肝移植病人的短期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传统快速康复外科进行改良的可行性,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提供更优化、更完善的临床治疗模式。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6月间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并按入院顺序分成为改良快速康复外科组(改良组)和传统快速康复外科组(传统组),每组各71例,全面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前紧张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尿排气时间、自主下床时间、切口疼痛程度、恢复普食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组低。改良组术后排尿早7.18±1.30 h vs. 6.63±1.62 h,排气早17.48±0.61 vs. 15.45±0.75 h,自主下床早12.75±1.05 vs. 12.27±1.71 h,恢复普食早(30.41±5.84 vs.26.80±4.91)h,费用减低(12794.1±2737.3 vs. 11092.8±2368.9)元,住院时间缩短(7.3±3.2 vs. 5.9±2.5)天,病人的主观感受优于传统组(P0.001)。结论传统快速康复外科经改良优化后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缩短住院天数,减少病人围术期痛苦,为快速康复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治疗创伤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病人45例,其中非创伤性DVT(对照组) 24例,创伤性DVT(创伤组) 21例,两组病人均首选PMT治疗,后续辅以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或支架植入,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参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VRI评分、Villalta评分及1年通畅率。结果对照组溶栓时间为(2. 23±0. 60)天,创伤组为(1. 60±0. 52)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对照组术后新发2例症状性肺动脉栓塞(PE)。对照组与创伤组病人症状改善(70. 83%比76. 19%),两组术前VRI评分分别为(12. 71±1. 73)分和(12. 52±1. 33)分,术后VRI评分分别为(2. 71±2. 29)分和(3. 14±1. 56)分,Villalta评分分别为(2. 39±1. 31)分和(2. 90±1. 55),1年通畅率分别为83. 33%和95. 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MT治疗创伤性DVT病人有效且较为安全,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suprapubic prostatectomy,SP)、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与经尿道前列腺剜除电切术(transurethral enucleation and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ERP)治疗高危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14年3月手术治疗137例高危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时期先后分别行SP(n=41)、TURP(n=42)和TUERP术(n=54)。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腺体切除重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膀胱残余尿等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37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SP组TUERP组TURP组[(69.7±10.2)min vs.(80.9±16.6)min vs.(100.7±19.0)min,F=41.306,P=0.000]。腺体切除重量TUERP组和SP组TURP组[(93.7±21.9)g vs.(101.9±26.6)g vs.(80.0±18.5)g,F=10.107,P=0.000]。术中失血量TUERP组SP组和TURP组(F=6.017,P=0.003)。术后住院时间TUERP组和TURP组SP组[(8.6±1.1)d vs.(8.9±1.4)d vs.(13.1±2.8)d,F=80.727,P=0.000]。3组术后3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膀胱残余尿等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SP、TURP与TUERP治疗高危大体积前列腺增生均安全、有效。TUERP具有切除腺体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