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证型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皮损中TNF-α、IL-6、eNOS及iNOS的表达水平,研究其在AD中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为中医辨证分析提供量化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皮肤科门诊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104例AD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AD患者分为湿热内蕴组36例,脾虚湿蕴组43例,血虚风燥组25例。另选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qPCR方法检测所有列入对象皮损中TNF-α、IL-6、eNOS及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 AD组TNF-α、IL-6、eNOS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NOS在各组中呈阴性表达。其中TNF-α及eNOS在湿热内蕴组中表达水平最高,显著高于脾虚湿蕴组、血虚风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L-6在脾虚湿蕴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血虚风燥组、湿热内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TNF-α、IL-6及eNOS在不同证型中存在差异性表达,TNF-α、eNOS与"热"相关而IL-6与"湿"相关,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助于AD的中医辨证分型,为AD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索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miR-155、AQP2、AQP3和血清中LDL、TG与中医证型的内在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为该病的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量化依据。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偏振免疫法分别检测脾虚湿蕴组、血虚风燥组、健康正常对照组皮损及正常皮肤组miR-155、AQP2、AQP3与血清LDL、TG相对表达量。结果 AD患者皮损中miR-155、AQP3及血清中LDL、TG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健康正常对照组,血虚风燥组高于脾虚湿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QP2在血虚风燥组及脾虚湿蕴组AD患者、健康正常对照组均未见表达;AD患者中AQP3表达水平与miR-155、TG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D患者皮损中存在miR-155、AQP3表达量增加是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血虚风燥组AD患者miR-155、AQP3、LDL、TG的表达量均高于脾虚湿蕴组、健康正常对照这可能与炎症-脂质氧化应激-衰老的激发机制有关,根据miR-155、AQP3、LDL、TG的表达水平可以对AD患者的证型进行初步判断,有利于中医辨证的客观量化,指导辨证分型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脾虚湿盛型特应性皮炎患者部分免疫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虚湿盛型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部分免疫学特点.[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门诊61例中医辨证属于特应性皮炎(AD)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T辅助细胞(Th)Th1/Th2状态,利用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4(IL-4)mRNA表达.[结果]AD患者血清总IgE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外周血CD3^+T、CD4^+T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P<0.05),而CD8^+T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外周血Th1细胞百分比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Th2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4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总IgE的升高,T淋巴细胞功能的紊乱,Th1/Th2的失衡构成了脾虚湿盛型AD患者的部分免疫学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尿液常规检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特应性皮炎患者143例为观察组,同期正常体检人员35例为正常对照组,按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将观察组分为湿热内蕴组48例、脾虚湿蕴组46例、血虚风燥组49例,采用干化学分析法及显微镜镜检法检测两组的尿液标本。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尿白细胞、尿隐血、尿蛋白、尿维生素C及尿比重异常阳性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同证型之间比较,尿白细胞、尿隐血、尿蛋白阳性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虚风燥型尿比重降低、维生素C阳性率较湿热内蕴、脾虚湿盛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维生素C和尿比重在(AD)组患者中有异常表达,其中维生素C阳性表达和尿比重降低异常在血虚风燥证型中较突出,可为AD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中医不同证型脉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湿疹病人16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蕴型80例,血虚风燥型80例.由脉象采集仪自动完成脉象时域信号的采集,根据脉搏波波形图,进行时域参数提取和分析.结果:h3/h1血虚风燥型为(0.176±0.313),脾虚湿蕴型为(0.283±0.358);h5/h1血虚风燥型为(0.014±0.031),脾虚湿蕴型为(0.023±0.041);w/t血虚风燥型为(1.646±0.512),脾虚湿蕴型为(1.501±0.572).2组h3/h1、h5/h1、w/t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不同证型间脉图参数存在差异,为慢性湿疹的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方法:AD患者风湿蕴肤证20例,血虚风燥证34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不同证型AD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CD8~+、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AD患者CD4~+、IL-4、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CD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CD8~+、IL-10表达高于风湿蕴肤证组及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Treg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Treg及IL-12表达低于血虚风燥证组,IL-4及IL-17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结论:可根据IL-4、IL-12、IL-17、IL-10水平及CD4~+、CD8~+、Treg数量初步判断病情阶段及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7.
绣球风的治疗,根据辨证,有风热型、湿热型、血虚风燥型、脾虚湿盛型的区别,各采用不同的治疗和处方药物。(1)湿热型:取清热祛风利湿为治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辨证分型中药内服结合外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市中医院脾胃专科门诊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分为大肠湿热型组(38例),脾虚湿蕴型组(32例),脾肾阳虚型组(22例),选择同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予以辨证分型中药口服结合中药灌肠、耳穴埋籽等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口服,疗程约3个月。观察比较4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SutherlandDAI积分、炎性反应指标、免疫学指标、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4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SutherlandDAI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大肠湿热型组、脾虚湿蕴型组、脾肾阳虚型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中医证候积分、SutherlandDAI积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大肠湿热型组、脾虚湿蕴型组、脾肾阳虚型组治疗后3个月中医证候积分、SutherlandDAI明显降低(P0.05);4组治疗前IgA、IgG、IgE、CRP、TNF-α、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大肠湿热型组、脾虚湿蕴型组、脾肾阳虚型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IgA、IgG、IgE、CRP、TNF-α、IL-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大肠湿热型组、脾虚湿蕴型组、脾肾阳虚型组治疗后3个月IgA、IgG、IgE、CRP、TNF-α、IL-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药内服结合外治法患者总有效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大肠湿热型组、脾虚湿蕴型组、脾肾阳虚型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47%、90.63%、95.45%,大肠湿热型组最低,脾肾阳虚型组最高,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型中药内服结合保留灌肠、耳穴埋籽外治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确切,可能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控制炎性反应等有关,且安全简便,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婴儿湿疹患者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三型,分别以清热利湿法、健脾燥湿法、养血祛风法治疗。结果:中医辨证论治婴儿湿疹临床总有效率88.71%。结论:分型论治婴儿湿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16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清旺 《陕西中医》2005,26(11):1189-1190
目的观察中医分型治疗湿疹的疗效。方法根据湿疹患者的皮损特点和临床表现,分湿热并盛、脾虚湿盛、肝胆湿热、血虚风燥、湿瘀互结5型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8%。提示中医分型治疗湿疹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分布特点,探讨其与皮损积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中医辨证规律。方法:对50名AD患者进行综合辨证和皮损严重程度的积分评价,分析证型特点、皮损积分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AD的常见证型为血虚风燥、阴虚血燥、脾虚血燥、湿热蕴结、脾虚湿困、心火炽盛;各证型之间的皮损总积分无显著差别;6种皮损中积分最高的是皮肤干燥,其次为表皮剥脱和皮肤苔藓样变;红斑皮损积分在阴虚血燥证和湿热蕴结证中较高,渗出积分在脾虚湿困证中积分最高。结论:特应性皮炎不同皮损的积分与中医辨证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不同证型湿疹患者的脉象特点和脉图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湿疹患者205例,其中脾虚湿盛型62例,湿热内蕴型73例,血虚风燥型70例,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脉象采集系统和临床结合的方法进行脉象的识别分析。结果:湿疹组各型h1、h3、h4、h5、w/t、t、h3/h1、h4/h1、h5/h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湿疹组脾虚湿盛型、湿热内蕴型与血虚风燥型的各项脉图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湿疹组脉象多项指标较正常人有显著差异性,且不同证型间脉象也有显著差异,脉图参数h1、h3、h4、h5、h3/h1、h4/h1、h5/h1、w/t、t可作为湿疹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为湿疹的诊断和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将16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7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49例予双土饮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77.68%、46.67%,总有效率分别为95.54%、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检测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与15例正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风盛型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热结型患者IL-4、IL-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虚风燥型IL-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IL-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能显著降低患者体内异常升高的TNF-α、IL-8、IL-4水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关系,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数。方法:将NAFLD患者13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即脾虚湿痰证(32例)、肝郁脾虚证(30例)、痰瘀互结证(30例)、湿热内蕴证(34例)和肝肾不足证(4例,因样本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并以同期不嗜酒的3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AFLD不同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中医各证型间按脾虚湿痰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依次升高,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痰瘀互结型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P0.05),但肝郁脾虚与脾虚湿痰两证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46例艾滋病相关性痒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CD4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结果各中医证型患者性别、年龄、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途径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感染的患者多见脾虚湿蕴证,性接触感染者多见血热生风证,静脉吸毒感染者多见血虚风燥证。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型有血热生风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不同感染途径在各证型的分布方面有差异。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46例艾滋病相关性痒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CD4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结果各中医证型患者性别、年龄、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途径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感染的患者多见脾虚湿蕴证,性接触感染者多见血热生风证,静脉吸毒感染者多见血虚风燥证。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型有血热生风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不同感染途径在各证型的分布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因子与中医证候的内在相关性,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不同证型特应性皮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的值及细胞亚群比例。结果AD患者IL-17的量及Th17细胞比例在湿热蕴肤组、IFN-γ的量及Th1比例在血虚风燥组、IL-4的量及Th2比例在湿热蕴肤组及IL-10的量在脾虚湿蕴组均高于其他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辨证论治过程可以从IL-17、IL-10、IL-4、IFN-γ水平的高低及Th17/Treg、Th1/Th2平衡的偏移方向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期,大致了解患者的中医分型,有利于中医辨证分型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医临床的选方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关系。方法3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瘀阻、热郁血瘀、气虚血瘀、肾虚血瘀6个证型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6和IL-8的水平。结果痰湿瘀阻、热郁血瘀、气滞血瘀、肾虚血瘀4个证型组血清IL-6和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各个证型组之间IL-6水平比较:除痰湿瘀阻组与气滞血瘀组、热郁血瘀组与肾虚血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余各个证型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证型组之间IL-8水平比较:除热郁血瘀组与肾虚血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余各个证型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的中医辨证分型与IL-6、IL-8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提示中医证型与IL-6、IL-8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IL-23/IL-17在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用ELLSA法检测30例脾热湿热型、30例非脾虚湿热型患者、20例健康人IL-23及IL-17水平,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脾虚湿热证型评分,分析IL-23及IL-17与脾虚湿热证的相关性。结果: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组血清IL-23、IL-17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7、1L-23组间水平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IL-17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脾虚湿热证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湿疹的疗效。[方法]65例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分湿热型、湿阻型、血虚风燥型,治以清热、祛风、除湿为主。5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痊愈4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4.00%。[结论]辨证分型治疗湿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78-680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中医不同证型脉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湿疹病人16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蕴型80例,血虚风燥型80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脉象采集系统和临床结合的方法进行脉象的识别分析。结果:湿疹组h1、h3、h4、h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疹组t1、t4、t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疹组h3/h1、h4/h1、h5/h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虚湿蕴型与血虚风燥型的h3/h1、h5/h1、w/t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湿疹组脉图多项指标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中医不同证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为慢性湿疹的诊断和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