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癌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的肿瘤转移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常规病理HE染色和应用细胞角蛋白(CK)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检测58例胃癌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组织.结果:58例胃癌患者的横结肠系膜前叶组织常规病理HE染色均未见癌细胞,而CK20检测阳性率(32.75%,19/58).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癌转移与肿瘤的侵润深度、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而与肿瘤的部位、患者年龄、性别无关( P>0.05) .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能够检测证实胃癌筋膜微转移.胃癌网膜囊筋膜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有重要临床意义,并为胃癌根治术术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85 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切除标本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上述指标与三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上述指标及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亦相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TNM 分期仍是目前判断胃癌预后的最主要的临床指标,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也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型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肿瘤直径越大、Borrmann分型、TNM分期越高及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D2淋巴结清扫术在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5年存活率方面均优于D1、D3清扫术(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由于D2根治术较D1、D3根治术在预后有明显优势,且D3根治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胃癌D2根治术清扫范围较为合理,D3根治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041-1042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值等因素对胃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胃癌TNM分期、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术前血清CEA值与胃癌根治术预后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胃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术前血清CEA值为影响胃癌根治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胃癌根治术预后的诸多因素中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术前血清CEA值为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制定个体治疗方案,对胃癌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我院1998年2月至2008年6月间胃癌病例数据库中筛选出60例胃癌术后患者,病例组30例发生腹腔种植转移,对照组30例无任何复发(随访时间大于3年),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部位、胃壁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研究指标,探讨其与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术后腹腔种植转移与肿瘤大小、胃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Borrmann分型、术前血清CEA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淋巴结转移为腹腔种植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的发生发展中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03-07/2007-07月期间收治的152例患者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有统计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并发症及大体分型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预后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预后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及各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切除胃癌原发灶的22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切除标本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各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分化程度不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直径和分化程度相关,分化程度与胃癌的细胞类型有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比较采取不同肿瘤分期方法对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70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3种不同的肿瘤分期方法对胃癌独立预后因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前血色素、血CEA、血CA199、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数(N分期)、远处转移情况(M分期)、TNM分期与胃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当采用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远处转移情况来表示肿瘤分期时,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远处转移情况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当采用简单的TNM分期(Ⅰ、Ⅱ、Ⅲ、Ⅳ期)来表示肿瘤分期时,简单TNM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时间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当采用细致的TNM分期(ⅠA、ⅠB、ⅡA、ⅡB、ⅢA、ⅢB、ⅢC、Ⅳ期)来表示肿瘤分期时,仅细致TNM分期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细致的TNM分期更有助于对胃癌手术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田明  林小波 《陕西医学杂志》2014,(12):1639-1641
目的:通过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肿瘤的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研究影响肿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术前血红蛋白、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mann分型、组织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度、pTNM分期、术中清除淋巴结数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是否化疗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o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度是对胃癌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术前血红蛋白、术中清除淋巴结数、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在单因素分析中与胃癌预后有关,但在最终的多变量模型中未能显示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血红蛋白、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mann分型、组织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度、pTNM分期、术中清除淋巴结数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组织分化类型,Bo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度是对胃癌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右侧与经左侧胰腺上方胃系膜切除胃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接受胰腺上方胃系膜切除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右侧组(接受经右侧胰腺上方胃系膜切除胃癌根治术)与经左侧组(接受经左侧胰腺上方胃系膜切除胃癌根治术),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病理、疼痛程度及睡眠情况。结果经右侧组手术时间短于经左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经左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经左侧组(均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肿瘤近端切缘距离、肿瘤远端切缘距离、病理TNM分期、术后疼痛评分及睡眠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右侧与经左侧胰腺上方胃系膜切除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相当,但经右侧入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缩短,淋巴结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82例接受全胃切除D2根治术的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分析脾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检及150枚脾门淋巴结,其中18例发生转移(21.9%),常规病理学检测阴性的64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微转移(32.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横向部位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T分期、肿瘤横向部位是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发生率较高,Borrmann分型、TNM分期、肿瘤横向部位、T分期是脾门淋巴结总体转移的高危因素,含有以上临床病理特征者建议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复发的类型和危险因素及胃癌根治术后生存相关因素,为预防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胃癌复发病例的复发类型、复发时间和原发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与同期治疗的94例无复发胃癌病例作对照。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复发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胃癌复发主要为腹腔内复发,共64例(90.1%)。单因素字2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在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浆膜浸润、阳性淋巴结个数、淋巴结清扫范围、TNM分期及术后有无6~8周期化疗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无浆膜浸润、阳性淋巴结个数、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TNM分期及术后有无6~8周期化疗是胃癌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复发者2年内复发57例,占复发总数的80.3%;COX回归分析显示,阳性淋巴结个数、TNM分期和术后有无6~8周期化疗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2年内复发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术前相对准确的TNM分期以及标准的胃癌根治术和术后规范化疗,加强术后2年内的随访程度,是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胃癌P—选择素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LSAB法,对60例胃癌患者检测P—选择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淋巴转移、TNM分期关系。结果发现60例胃癌组织中32例阳性,阳性率53.3%。淋巴结癌转移者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为70.3%,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的26.1%(P<0.01);晚期胃癌(Ⅲ、Ⅳ期)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为80%,显著高于Ⅰ、Ⅱ期早期胃癌的表达率26.7%,差别非常显著(P<0.01)。提示P—选择素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胃腺癌且行胃癌切除术并有完整随访数据的病例380例,将其分为术后并发症组(52例)和无术后并发症组(328例),统计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及分级,以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MN分期(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因素有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MN分期、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并发症(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并发症、性别、淋巴结转移数、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之一,积极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对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扭曲蛋白(Twist)、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上皮钙黏素(E-cad)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三者的表达对判断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法检测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的Twist、STAT3、E-cad表达,分析其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转移及TNM分期等参数的关系。结果:在胃癌组织中Twist、STAT3、E-cad的阳性率分别为57.3%、64.7%、12.0%,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7.3%、10.8%和6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wist的表达在肿瘤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浸润深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TAT3的表达在肿瘤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wist、STAT3表达与E-cad表达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Twist、SATA3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均有一定关系,SATA3的激活可能会增强Twist、E-cad的表达,检测Twist、STAT3、E-cad对预测肿瘤侵袭转移、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5cm、3cm〈肿瘤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0.5%(38/42)、78.4%(29/37)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的29.4%(5/17)(P〈0.01);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穿透浆膜层而未侵及邻近组织及器官、侵及浆膜层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1.7%(11/12)、77.8%(21/27)、89.7%(26/29),高于侵及肌层的50.0%(14/28)(19〈0.01或P〈0.05)。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以及组织学类型间的淋巴结转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应根据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1994至1999年与2000至2006年2个时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究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1994年6月至2006年12月连续收治的1016例胃癌病例按手术治疗时间分为1994至1999年时期Ⅰ、2000至2006年时期Ⅱ两组,对比其临床病理特点变化,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预后的不同,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男女构成比、早期胃癌比例、临床不同TNM分期病例比例、专业化手术、辅助化疗方面,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部位、腹膜播散、淋巴结转移、根治切除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时期Ⅱ的5年总体生存率、根治切除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8.1%、61.5%,均显著高于时期Ⅰ的32.8%、42.4%(均P<0.01).根治切除、淋巴结转移与否、进展期胃癌、临床不同TNM分期、无辅助化疗、专业化手术方面,时期Ⅱ的生存率都显著高于时期Ⅰ(均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不同时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时期Ⅱ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得益于早期胃癌诊断率的提高以及包括规范化的胃癌根治手术、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黄海波  江生 《医学综述》2014,(11):2044-2047
CT是影像学诊断胃癌迄今为止最为有效和常用的方法,目前CT不但能够确定瘤体位置及大小,而且最新的CT技术通过结合传统的横断面成像、多平面重组成像(MPR)及仿真内镜技术,能够有效探测胃癌病灶并进行辅助诊断。CT横断面成像和MPR能够对胃癌进行准确TNM分期,对非典型胃癌进行影像学分析,并明确分辨胃癌与其他侵及胃部肿瘤。由于CT解剖学分辨率尚有限,故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有限,但若辅以内镜可较为准确诊断。CT对胃癌淋巴结及腹膜转移的准确反映尚需时日,目前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9.
刘森林  谭卫泽  龙剑斌 《中外医疗》2012,31(13):7+9-7,9
目的探讨SHH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胃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标本中SHH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8例胃癌组织标本中SHH阳性表达45例,阳性表达率为66.18%,SHH的阳性表达与癌组织浸润的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等密切相关。结论 SHH蛋白在大多数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其表达与胃癌的浸润程度、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有关,可将其作为胃癌的诊断、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