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片式弹簧离合器目前在汽车上采用越来越多,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可以快速地找到最优解,节省了时间。而且亦可使所设计的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操纵力最省,可以减轻司机的劳动强度。因此优化设计方法是一种新型的设计方法。本文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膜片弹簧离合器优化设计的概况与优点。第二部分介绍无优化时膜片弹簧离合器设计的一般步骤。第三部分阐明膜片弹簧离合器优化设计的步骤,程序的框图,以及设计结果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建立膜片弹簧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中建立了目标函数、设计变量和约束条件。建立的目标函数是多目标函数,用Matlab工具箱中的fmincon函数求出最优解。优化后的膜片弹簧符合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峰值和谷值要求,通过5个试件进行的膜片弹簧载荷-大端曲线峰值和谷值的试验,结果符合优化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离合器中的膜片弹簧工作特性,采用遗传算法工具箱,根据汽车离合器中摩擦片和膜片弹簧两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膜片弹簧进行优化.通过实例验证表明,优化后的膜片弹簧在磨损范围内前后压紧力变化减小,即提高了压紧力的稳定性,本文优化的结果可为汽车离合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膜片弹簧载荷与相对轴向变形值的关系,利用MATLAB软件分别对自由状态碟簧的内截锥高度、膜片弹簧钢板厚度、未受力时碟簧部分的大小端半径、压盘加载点半径和支承环加载点半径六个重要特征参数进行分析,总结了各特征参数对膜片弹簧性能的影响;对某型膜片弹簧进行了优化,各参数在优化后提高了离合器的相关性能并延长离合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膜片弹簧离合器是新型的汽车离合器,它具有寿命长、传递扭矩能力大且稳定、可靠性高和操纵轻便等优点,是汽车离合器发展的趋势。本文系统阐述了膜片离合器的工作特性,分析了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设计和制造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汽车离合器结构的演变过程和世界著名膜片弹簧离合器制造公司概况,并分析了推式与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的结构形式、特点、优缺点及其应用。最后指出,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第三代汽车离合器。  相似文献   

7.
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的稳健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见诸于文献的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均没有考虑设计变量及参数在制造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异,存在着现性差的缺点。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应用稳健优化设计方法对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各设计变量及参数的变异,使设计结果有较好的再现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离合器膜片弹簧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有目的地选择适当的设计变量,对汽车离合器用膜片弹簧进行优化设计,改进了以往只凭经验选取设计变量进行优化,造成变量过多、计算冗长且结果有偏差的问题。通过对膜片弹簧载荷-变形公式的灵敏度计算,找出对目标函数灵敏度较高的膜片弹簧内锥高h、厚度t、碟簧部分内半径r以及工作状态下膜片弹簧大端变形量λb等4个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将七维问题简化为四维,减少了运算量,清除了多余变量对优化过程的干扰作用,使结果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针时国产一汽大众捷达轿车离合器DSP210J型号的膜片弹簧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修正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膜片弹簧的理论计算公式Almen-Laszlo公式(简称A-L公式).并时DSP210J型号的膜片弹簧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提出了符合国内生产标准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对优化后的膜片弹簧实体件抽样疲劳寿命试验,试制件的寿命有所提高,而且弹性衰减在国家标准要求的10%范围内.本文修正的公式在改变结构参数和修正系数后,还适用于其他型号的膜片弹簧,实现了厂内标准化,使DSP系列膜片弹簧的生产摆脱了经验、试制的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试制次数.  相似文献   

10.
用传统方法设计汽车离合器螺旋压紧弹簧过程繁琐,且难得到参数的最优值.以螺旋压紧弹簧的中径、旋绕比、弹簧数量为设计变量,螺旋压紧弹簧质量最小为设计目标,建立了汽车离合器螺旋压紧弹簧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用内点惩罚函数法对一实例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离合器螺旋压紧弹簧不但满足使用性能而且弹簧质量减轻、数目减少,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摩擦片式离合器在设计过程中,对比较重要的基本参数,过去一直采用初选、后校核的方法,需反复修改计算,工作量大,而且很难获得最优结果。采用MATLAB优化工具箱Fmincon函数对其基本参数进行优化,可以迅速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优化设计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改善工艺的有效工具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干式双离合器的工作条件及其结构特点确定约束条件和设计变量,建立了干式双离合器摩擦片优化模型.在离合器摩擦片工作状态下,以表面热流密度最小为目标函数,通过灰狼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离合器摩擦片的热流密度比优化前减少了14.03%,该结果可对摩擦片结构参数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重型数控铣镗机床方滑枕有限元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滑枕的静动态特性直接影响整个机床的精度、加工性能和产品质量。本文运用三维软件建立了重型数控落地铣镗机床方滑枕、铣轴和镗轴的三维模型。根据机床的实际工作情况对方滑枕的受力和边界约束条件等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分析得知其结构特性满足加工的条件要求,但其强度安全系数较大,结构比较臃肿,具有一定的优化空间。故将有限元方法和优化技术相结合,对其结构进行了以减重为目标以静态参数为约束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基本人工鱼群算法在解决桁架结构优化问题时存在的后期收敛速度慢、寻优精度不高等缺陷,在算法初期采用Logistic方程初始化解群,提高求解效率和质量,在算法运行过程中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惯性权重调整策略对人工鱼的步长进行改进,以提高寻优的速度和精度。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到桁架结构优化中,以桁架截面尺寸为设计变量,结构最小重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设计模型,运用MATLAB进行模型优化分析,并与其它算法优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在收敛速度与寻优精度方面均有所提高,尤其在迭代计算的初期,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一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粒子群算法是求解函数优化问题的一种新的进化算法,然而它在求解高维函数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粒子群算法,算法对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更新公式进行了改进,使粒子在其最优位置的基础上进行位置更新,增强了算法的寻优能力.通过对5个基准函数的仿真实验,表明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解决系统参数摄动和外负荷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下离合器接合轨迹可变性及其跟踪偏差带来的接合过程问题,提出了离合器接合轨迹的优化及跟踪控制方法. 以装载机V型工况重载后退换挡中离合器接合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冲击度和滑磨功相结合的二次型性能指标泛函,在干扰矩阵有参数化表达的非平稳随机项下,通过构造Hamiltonian函数并依据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和解析Riccati微分方程,得到时变最优控制律和权重系数调整下的可变扭矩最优轨迹;为提高非线性特性执行机构参数摄动下最优轨迹的跟踪精度,将接合过程品质优化问题转化为轨迹跟踪的单一目标问题,采用指数趋近律滑模控制方法设计的控制器实现了跟踪误差在0.3%以内的精准跟踪,用Lyapunov理论对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降低了离合器接合冲击度及滑磨功,有助于提高离合器接合过程品质,对解决同类问题具有理论性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赛车制动系统在行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对赛车制动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在满足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的基础上,以尽量避免后轮先抱死为原则建立约束条件,并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7.0的Fmincon函数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优制动力的分配比。同时,利用相关公式,用求得赛车制动时最大减速度和最大制动力进行优化结果的验证,结果表明,制动比分配优化后,赛车的最大减速度为7.258m/s2,制动距离为42.9m,满足制动法规对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的相关要求。该方法使优化后赛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更好,附着条件利用程度更高。该研究对赛车制动系统的设计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与手动挡汽车相比,配备自动离合器的汽车具有减轻驾驶员操作强度、增加行驶安全性,并延长离合器使用寿命等优势。文章针对部分车辆自动离合器存在的问题,通过力学分析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采用弹簧进行助力的自动离合器机构,对控制系统软硬件、离合速度控制策略、发动机控制方法等进行设计以实现离合控制目的。并在实际行驶的汽车上进行试验,以验证机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证明可实现自动离合器控制系统运行平稳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平面完全约束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多目标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平面完全约束的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给出了一种理想点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以绳牵引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面积、全面刚度指标、全局灵巧度系数为优化目标,基于遗传算法进行全局优化,得到各个目标的理想点.然后采用理想点法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仿真实验表明,优化结果较为均衡,各模型有效解都接近相应单目标的理想点.所得结论可以为同类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