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恙虫病皮肤损害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有发热、焦痂、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常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由于特征性的焦痂、溃疡常隐藏在湿润、身体隐蔽的部位,且临床医师对本病典型皮肤损害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通过对浙江衢州、金华地区三家医院2004-2007年83例恙虫病出现皮肤损害的住院患者进行皮肤损害特征的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象与方法1对象83例恙虫病出现皮肤损害者,男性46例,女性37例;年龄15~74岁,<20岁8例,20~40岁28例,40~60岁37例,>60岁10例;农民51例,学生7例,其他25例。2诊断标准(1)野外活动史;(2)突发性高热并出现特异性焦痂或溃疡;(3)淋巴结肿大、皮疹;(4)神经系统症状;(5)外裴反映(OXK)≥1:80;(6)采用氯霉素进行诊断性治疗在24h内退热。具备上述3项即可确症。结果1一般资料本组发病前均有草地等野外活动史,病程3~25d。发病月份:5月8例,6月21例,7月27例,8月15例,9月6例,10月5例,11月1例。2皮肤损害的特征2·1溃疡与焦痂105例恙虫病患者中出现焦痂和溃疡75例(71·4%),单发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47例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情况,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1年6月—2018年5月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恙虫病临床诊断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恙虫病病例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平均48.89岁;发病集中于7—9月,共35例,占74.47%;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共38例,占80.85%;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有明确的野外活动或草地接触史, 16例有明确的恙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以高热为主,共42例,占89.36%; 47例均出现焦痂或溃疡。常见并发症为肝损害,共41例,占87.23%。初诊误诊32例,占68.09%;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15例、副伤寒9例、肺部感染5例、流行性出血热2例和肝炎1例。治愈45例,治愈率为95.74%。结论恙虫病临床特征以高热和焦痂或溃疡为主,但容易被误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细致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3.
山西南部恙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山西南部发生恙虫病流行,至1995年流行范围已由1个村扩展到2个县4个乡17个村。收治的35例病人中具有发热、焦痂者均为100%,同时具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焦痂者占60%。8例10月分血清用IF法检查,抗恙虫病立克次体抗体IgM、IgG均为阳性;2例恢复期IgG抗体滴度呈4倍增高,最高者达1∶5120;住院病例外斐氏反应OXk阳性率为37%,流行区正常人群抽样调查阳性率为10%。病人静脉血接种小白鼠腹腔,分离到2株恙虫病立克次体(SXH-951、SXH-952)。从而证实了位于长江以北的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恙虫病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广西阳朔县首起恙虫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恙虫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外斐氏试验检测患者血清进行诊断.结果 本次暴发疫情共发现恙虫病病例13例,罹患率为2.03%,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4例,临床诊断病例7例,疑似病例2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草地坐卧暴露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占76.92%)、皮肤焦痂(占84.62%).共采集7份患者血清进行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阳性率为57.14%.所有病例经强力霉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结论 本次为阳朔县首次报道恙虫病暴发疫情,应该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该地区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恙虫热、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即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以带病原体的恙虫幼虫(恙螨)叮咬人体而传播。临床特征为:持续2~3周的发热;在人体隐蔽处无痛无痒的焦痂或溃疡;表浅淋巴结肿大、压痛;病程第一周末的充血性斑丘疹。此病常有心、肺、肝、肾、脑等多器官损害,由于不认识此病或未详细体检而误、漏诊。若不能早期诊断或未及时采用氯霉素、四环素等特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沂源县恙虫病发生规律,减少恙虫病漏诊误诊,提高预防控制水平。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4-2017年沂源县恙虫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沂源县恙虫病男性患者占62.8%,女性患者占37.2%;36.45岁为恙虫病高发年龄段,占41.0%;10月份发病最多,占45.5%。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均有发热症状;90.4%的患者有特异性皮肤焦痂或溃疡;81.4%的患者表现淋巴结肿大。结论做好秋季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加强青壮年人群野外活动的防护,提高临床医师对恙虫病鉴别诊断,是沂源县恙虫病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安徽省恙虫病的流行状况和临床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恙虫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病例定义,采用《恙虫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175例恙虫病病例开展回顾性调查。结果 175例病例中,男女比1.08∶1,年龄最小2岁,最大82岁,平均(46.15±18.06)岁;病例以农民为主,129例(73.7%);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0~11月;22例(12.6%)有外出史,117例(66.9%)有田间作业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75例(100.0%)、溃疡/焦痂115例(65.7%)、头痛148例(84.6%)、皮疹141例(80.6%)和淋巴结肿大56例(32.0%)等。结论安徽省恙虫病流行于秋收季节,以田间作业农民发病为主;多急性起病,有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恙虫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93例临床诊断恙虫病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恙虫病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100.0%)、溃疡/焦痂(89.2%)、皮疹(77.4%),初次就诊误诊率为72.0%。以4170岁组发病最多,占77.4%(72/93);发病时间集中在10-11月;农民占66.7%,89.2%的病例发病前3周有田间作业史。急性期患者血清东方体核酸阳性率为72.7%。结论泰州市恙虫病病例有典型的恙虫病临床表现,应结合其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特征,开展相关培训及预防控制知识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安徽省阜阳市首起恙虫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发病情况。方法应用《恙虫病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外斐氏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抗体进行诊断。结果本次暴发疫情共发现恙虫病病例78例。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野外暴露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皮肤焦痂、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并发症较轻,经正确使用强力霉素治疗均有效缓解。结论该地区出现恙虫病暴发流行尚属首次报道。为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该地区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野外劳作的安全提供了依据。强力霉素是治疗恙虫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恙虫病是东方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为媒介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易感人群广泛,而小儿恙虫病则往往易被误诊。我院自1995年~1998年以来,共收治小儿恙虫病误诊病例10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被误诊恙虫病的患儿均来自农村疫源区,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7个月~11岁;误诊时间为4~10天;其中2例拟诊发热待查,6例误诊为呼吸道感染,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误诊为肾炎。回顾病史,该10例误诊患儿有野外草地活动及螨幼虫接触史;骤起持续发热,使用多种抗生素发热不退;体检有典型的焦痂,焦痂附近区域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恙虫病典型与特殊临床表现,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确诊恙虫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除发热、特异性溃疡或焦痂、淋巴结肿大、肝损害等典型表现外,特殊表现包括肺炎16例(53.3%)、心肌炎10例(33.3%)、肾损害9例(30.0%)、脑膜炎2例(6.7%)、胰腺炎1例(3.3%);确诊恙虫病合并流行性出血热感染1例。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全面查体、完善检验是减少误诊关键。采取灭鼠、灭恙螨和个体防护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恙虫病临床特点,提高对小儿恙虫病的诊断及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昆明市儿童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的62例恙虫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全部患儿均有发热、焦痂或溃疡,35例并发脑炎,29例出现肺炎,5例肺水肿的改变,41例血小板减少,31例白细胞总数升高,60例C反应蛋白升高。全部病例给予盐酸多西环素片及保护重要器官治疗,3例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病例全部治愈。结论小儿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发热、焦痂或溃疡为特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发展为严重恙虫病,引起严重并发症或者死亡。盐酸多西环素是治疗恙虫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恙虫病暴发疫情流行特征。方法:采集病人血液样品,采样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核酸。结果:2008年阜阳市共报告175例恙虫病病例,报告发病率2.2/10万。175例病例中,男性96例,女性79例,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83岁;病人中以农民为主,占77.7%(136/175);10月22日至26日达发病高峰;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78/78)、乏力(71/78)、头痛(68/78)、皮肤焦痂(42/78)等;48份病人血清中,有31份核酸阳性。结论:2008年恙虫病疫情为阜阳市首次报告,需进一步调查以明确疫源地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厦门市近年恙虫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提高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恙虫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患者多为成年人(91.3%),多有野外活动史(84.8%),发病季节2~11月。35例(76.1%)出现多脏器损伤,少数合并脑膜炎、胰腺炎及格-巴二氏综合征(GBS)等并发症;合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1例。OXk≥1∶160仅12例(27.9%)。入院当天确诊25例(54.3%)。结论恙虫病多发生于有野外活动史者;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详细询问流行病史、全面查体、完善检验是减少误诊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015年河南省发生的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发病特点及流行特征,分析恙虫病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搜索病例,填写《恙虫病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血清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搜索到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作为病例组,按1∶2匹配的方式,随机选择与病例所在的同村、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同性别且无临床症状的村民为对照,收集可疑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10月16日至11月20日,共发现病例48例,其中发热≥38.5℃的病例超过83.3%,发现特异性焦痂或溃疡的病例68.7%,有皮疹的病例60.4%,其他临床症状还包括头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寒战等。对采集的16份病人标本进行检测,其中血清抗体IgM阳性15份。外斐氏反应检测OXk血清抗体,抗体滴度>1∶160的13份,最高抗体滴度>1∶640,第二次采集病人恢复期血清有7份抗体呈4倍增高。恙虫病PCR核酸检测,阳性4份。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皮疹、头疼等;外斐氏试验可以作为重要诊断依据,PCR核酸检测方法,作为确诊依据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去参加田间劳动、在屋内堆放柴草或农作物、在家中饲养家禽及在家中饲养宠物为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恙虫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恙虫病立克次体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0例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恙虫病患者发病时间为:7月份2例,8月份6例,9月份2例;均有恙螨叮咬史;均有发热、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症状;分别于小腿、阴囊、肛门、腋窝、上臂、颈部发现焦痂或溃疡;行血液及部分骨髓培养均未检出细菌,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均给予四环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2例因急性呼吸衰竭死亡,其他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恙虫病东方体作为立克次体肺炎的病因之一应得到重视,不明原因肺炎要考虑除外恙虫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被叮咬部位出现特异性焦痂和溃疡是该病诊断的最主要依据,没有焦痂和溃疡的患者往往很难识别。本文报告1例54岁男性患者,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全身多个脏器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无特征性焦痂,且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效果不佳,给诊疗带来困难。病例标本送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明确病原体为恙虫病东方体。换用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很快好转,最终痊愈出院。mNGS已被证明比传统培养方法更敏感,在早期诊断恙虫病方面优于传统临床方法,尤其是对于没有典型焦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万应胶囊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以下简称混合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溃疡)住院患儿95例,按入院时间分成治疗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治疗组用混合液涂口腔患处,对照组Ⅰ用万应胶囊涂口腔,对照组Ⅱ用利多卡因涂口腔,4次/d,直至疱疹或溃疡面愈合,其余治疗相同。观察各组患儿口腔疼痛缓解、口腔溃疡或疱疹愈合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P〈0.05)。从恢复正常进食时间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来看,对照组Ⅰ短于对照组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比较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对照组Ⅰ平均退热时间相近(P〈0.05),而明显短于对照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疾病疗效显著,简单易行,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诊断标准、临床特点、顺利治疗及良好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儿多为秋冬季发病。可伴有发热,惊厥时无发热,都伴有惊厥,大都有轮状病毒感染,相关血清电解质基本正常、EEG、CCT、脑脊液无异常。结论:26例患儿病原检测17例为轮状病毒感染,治疗顺利,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