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联合衬垫超声扫描技术,应用低频M-型超声,对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组(A组)、治疗后组(B组)吞咽功能进行测量,参数包括吞咽时间(duration),吞咽平均速度(Vm),吞咽范围(range),并与正常人(C组)作对照。结果 吞咽总时间A组为(1.535±0.247)s,B组为(2.301±0.496)s,C组为(2.029±0.31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平均速度A组(3.17±0.959)cm/s,B组(2.00±0.819)cm/s,C组(2.12±0.50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范围A组(4.82±1.407)cm,B组(4.34±1.114)cm,C组(4.22±0.87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1。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后组的舌吞咽总时间较治疗前组延长,并接近正常组水平;治疗后吞咽平均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减慢,接近正常组水平。M-型超声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舌吞咽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新型载药微泡联合超声靶向爆破技术治疗兔VX2肝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药物微球-脂质微泡复合体靶向治疗兔VX2肝癌的效果。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阿霉素的PLGA纳米药物微球(ADM-NP);然后通过碳二亚胺法将ADM-NP连接于氨基脂质微泡(MB-NH2)表面,制备载阿霉素PLGA纳米药物微球-脂质微泡复合体(ADM-NP-MB-NH2)。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VX2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单纯ADM-NP辐照组,经耳缘静脉注入ADM-NP 5 ml;B组为混合辐照组,注入5 ml ADM-NP与脂质微泡混合溶液;C组为复合体辐照组,注入5 ml ADM-NP-MB-NH2。在药物注射完毕的同时,对各组均采用频率1 MHz、声强0.5 W/cm2的超声波辐照120 s。于末次治疗24 h后处死荷瘤兔,固定标本并送检;比较各组的肿瘤生长率,计算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I)与凋亡指数(AI)。结果 A、B、C组肿瘤的生长率分别为(80.13±4.34)%、(59.66±7.93)%及(50.47±9.69)%,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PI分别为(74.82±7.25)%、(60.77±8.48)%及(55.94±6.97)%,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I分别为(31.70±6.42)%、(50.35±3.82)%及(72.47±5.93)%,C组AI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ADM-NP与脂质微泡复合体联合UTMD治疗兔VX2肝癌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超声及X线引导穿刺在恶性胆道梗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经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证实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B两组,接受介入治疗,包括胆管外引流术及胆道支架置入术;A组采用传统的X线引导,B组采用超声及X线联合引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穿刺次数、穿刺过程中的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失血量、胆道出血例数、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431.7±125.3)μmol/L及(427.5±128.2)μmol/L(P>0.05)。两组患者均穿刺成功并完成后续介入治疗,穿刺次数分别为(4.9±2.2)次及(1.2±0.4)次(P<0.001),穿刺过程透视时间分别为(191.0±67.2)s及(26.8±5.5)s(P<0.001),对比剂用量分别为(34.6±6.5)ml及(10.2±2.4)ml(P<0.001),手术失血量分别为(56.3±21.7)ml及(10.8±3.5)ml(P<0.001)。胆道出血例数分别为8例及0例(P<0.005),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79.0±20.6)μmol/L及(57.9±21.7)μmol/L(P<0.001)。结论 在恶性胆道梗阻的介入治疗中联合运用超声及X线引导穿刺可以明显降低穿刺次数、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失血量及胆道出血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应用迭代重建技术的低剂量增强CT评估肝脏肿瘤的可行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采用iDOSE迭代重建技术低剂量增强CT评估肝脏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肝脏肿瘤患者48例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门脉期肝脏增强CT扫描,常规剂量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生成图像(A组),低剂量扫描分别采用FBP(B组)及iDOSE重建生成图像(C组),计算噪声(Noise)及CNR;按1~4分评价诊断信息(肿瘤边缘锐利度、肿瘤与正常肝脏组织对比度、图像主观噪声、图像总体质量),并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低剂量扫描序列有效剂量(ED)较常规剂量平均降低49.71%。C组图像噪声较A、B两组降低(NoiseC=12.79±2.53,NoiseA=14.27±3.44,NoiseB=19.04±4.03;P均<0.001),CNR升高(CNRC=3.52±1.87,CNRA=2.61±1.77,CNRB=2.56±1.37;P均<0.001)。C组图像各项诊断信息评分与A组无差异(P>0.05)。结论 应用iDOSE迭代重建技术可在扫描剂量减半的情况下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肝脏增强CT图像。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定位机械性小肠梗阻移行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与CT轴位图像对比,评估64层螺旋CT MPR技术对机械性小肠梗阻(SBO)移行带的定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2例机械性SBO患者的CT图像。首先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阅片确立移行带,作为评估的标准。然后由另2名影像医师(医师A、B)分别独立阅读CT图像(首先阅读轴位图像,1个月后阅读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并进行可靠性评分(1分:可靠性弱;2分:可靠性中等;3分:可靠性强),记录阅片评估时间。比较单独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的准确率、可靠性评分及阅片时间。结果 医师A单独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的准确率分别为82.69%和96.15%(χ2=7.00,P=0.0082),医师B分别为78.85%和86.54%(χ2=4.00,P=0.0445)。医师A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的可靠性评分分别为2.46±0.67和2.65±0.69(t=3.48,P=0.001),医师B分别为2.40±0.72和2.71±0.57(t=4.76,P<0.001)。医师A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的时间分别为(298±47)s和(304±42)s(t=0.70,P=0.49),医师B分别为(210±39)s和(224±52)s(t=1.46,P=0.15)。结论 较之CT轴位图像,MPR图像可提高机械性SBO移行带的定位准确率和可靠性,且阅片耗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羊脊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的MR扩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羊脊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模型的MR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方法 健康山羊24只,随机分为A、B组,每组12只。A组为慢性压迫组,B组为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组。将导管球囊通过左侧C3~4椎间孔缓慢插入硬膜外腔。术后第11天经导管向球囊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脊髓进行持续压迫。术后第62天,对B组再次经导管外口缓慢注射生理盐水。对动物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常规MR和DTI检查,测量受压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术后第63天对受压脊髓进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 两组动物术前脊髓运动功能评分均为5分,脊髓ADC值为(1.23±0.05)×10-3 mm2/s ,FA值为0.72±0.05。术后第63天,A组动物评分降低至(3.42±0.43)分,受压脊髓的ADC值升高至(1.43±0.05)×10-3 mm2/s,FA值降低至0.62±0.0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动物评分降低至(1.13±0.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压脊髓的ADC值为(1.26±0.06)×10-3 mm2/s,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FA值为0.68±0.06,较术前降低(P<0.05)。常规MRI均未见异常。两组病理学改变均有脊髓组织水肿、变性、坏死,白质内髓鞘板层状结构紊乱,B组局部细胞水肿更重,并有局灶出血。结论 脊髓慢性压迫基础上合并急性压迫时,病理学改变加重,ADC值、FA值可反而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7.
单脐动脉与伴发畸形的关系及胎儿围生期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脐动脉(SUA)与其伴发畸形的关系及单纯SUA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前超声筛查的12 542胎,将其中92胎SUA分为2组:单纯SUA组(A组,n=46)及SUA合并畸形组(B组,n=46)。正常组(C组)为与SUA胎儿同期出生、经随访追踪无异常的46胎。观察SUA合并畸形的种类和比例,对比A、B组SUA胎儿围生期死亡率,并分析SUA胎儿与正常胎儿出生时的体质量、体长及孕龄等。 结果 B组围生期死亡率(78.26%, 36/46)显著高于A组(2.17%, 1/46, P<0.01)。SUA伴发畸形几乎涵盖所有系统,与多种严重复杂畸形相关联。与正常胎儿相比,SUA胎儿出生体质量、体长及孕龄较正常胎儿偏小,但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及小于胎龄儿(SGR)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UA可伴发多种畸形;SUA伴发畸形胎儿的围生期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SUA,后者因脐带动脉的代偿功能而相对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双源CT评估主动脉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双源CT分析升主动脉的弹性特点,探讨其在大动脉弹性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56名健康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A组<40岁;B组:40~50岁;C组:>50岁)。每间隔5% RR间期进行数据重建并测量兴趣层面的平均直径及截面积,分析健康人群升主动脉的搏动规律及弹性特点。结果 随心脏搏动,升主动脉达到最大及最小直径的RR时相分别为(24.02±4.99)%及(93.50±4.04)%,与心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A、B、C组直径变化分别为(2.58±0.54)mm、(1.90±0.37)mm及(1.44±0.48)mm。动脉弹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各组间弹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升主动脉随心脏搏动产生规律性舒缩,其弹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双源CT在动脉弹性变化的无创监测中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接受主动脉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比剂为碘佛醇(350 mgI/ml),注射速度为4.0 ml/s。A组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降部,对比剂剂量为70 ml;B组监测点在肺动脉主干,对比剂剂量为55 ml。测定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统计分析两种监测点下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 结果 40例均触发成功;A、B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分别为(267.4±21.6)HU、(257.7±27.0)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22)。A组20例图像质量均为优;B组19例图像质量为优,1例为良;两组满足诊断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 以肺动脉主干为触发监测点行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可降低对比剂剂量,优越性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T2DM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两组:HbA1c<9%为A组(51例),HbA1c≥9%为B组(49例)。C组为50名正常人。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IMT、斑块部位的血管总面积(TVA)及管腔面积(LA),计算重构指数(RI)及斑块总积分。实验室检测HbA1c;分析其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 A组和B组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及斑块总积分均高于C组(P均<0.05);B组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及斑块总积分高于A组(P均<0.05)。A组及B组HbA1c与颈动脉平均IMT呈正相关(P<0.05)。A组、B组的重构发生率均高于C组(P均<0.01);A组与B组的重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负性重构发生率高于A组及C组(P均<0.05);A组与C组间重构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正性重构发生率高于负性重构发生率(P均<0.05);B组负性重构率高于正性重构发生率(P<0.05)。结论 T2DM 患者的HbA1c水平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HbA1c可能影响颈动脉血管重构;应用高频超声可较为准确地评价T2DM患者HbA1c与颈动脉IMT及血管重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AP)伴胰管扩张的MRCP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确诊为AP的51例患者的临床和MRCP表现,比较胰管扩张AP病例(A组)与胰管正常AP病例(B组)的影像学表现差异。MRCP观察项目包括胰管和胆总管(CBD)直径、胰管形态、有无胰胆管结石及胰腺假性囊肿;临床观察项目包括病程及是否为复发(ARP)。 结果 A组21例AP 有胰管扩张 ,其中17例胰管边缘光滑,4例粗细不均;B组30例AP胰管正常 。A组3例伴假性囊肿,B组未见(P<0.05)。A、B两组CBD直径分别为 。A组11例、B组3例见双管征(P<0.01)。A组12例、B组仅6例ARP(P<0.01)。A组平均治疗天数为(24.43±10.63)天,B组为(15.03±5.45)天(P<0.001)。 结论 胰管扩张与非扩张AP的MRCP表现及临床病程存在一定差异,认识这些表现有助于做出正确影像学诊断和合理的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磁共振DWI探讨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外周带T2低信号区ADC值的变化特点,定量评价DWI在鉴别前列腺外周带T2低信号区炎症和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03例MRI显示为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减低的初诊患者,根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分为前列腺炎组(50例)和前列腺癌组(53例),测定T2低信号区的平均ADC值和最低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 前列腺炎组平均ADC值为(1.33±0.20)×10-3 mm2/s,前列腺癌组平均ADC值为(0.86±0.12)×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0,P<0.05)。前列腺炎组最低ADC值为(1.22±0.19)×10-3 mm2/s,前列腺癌组最低ADC值为(0.68±0.15)×10-3 mm2/s(t=16.45,P<0.05)。结论 应用DWI定量评价和鉴别外周带T2低信号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表面遮盖法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利用SSD进行头部CTA去骨的可行性,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技术进行比较。方法 制作颅骨血管模型,采用64排螺旋CT及两组不同的参数对标本各进行10次扫描。方法A: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参数一致,120 kV,200 mA,转速0.75秒/圈,层厚0.67 mm,Pitch 0.531。方法B:平扫80 kV,100 mA,Pitch 0.924;增强为120 kV,200 mA,Pitch 0.924,余参数与A方法一致。利用SSD对A、B两种方法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观察模拟血管的显示效果。同时测定两种扫描方式的平均辐射剂量 及SSD重建后颅骨模型的平均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SSD重建两组方法均遮盖去骨成功。采用A方法的DLP为(1215.25±41.35)mGy·cm,B方法为(701.90±19.24)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A方法的平均CT值为(642.96±12.02)HU,B方法为(642.23±13.23)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SSD重建进行的头部CTA去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定量检测胎儿下颌骨位置及大小,为产前诊断小下颌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经腹三维超声观察且比较188胎20~36孕周正常胎儿(正常组)及7胎小下颌畸形胎儿(异常组)下颌骨发育情况,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及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分析其与孕周的关系,并比较两组测量数据。结果 188胎中,成功测量178胎的全部下颌骨指标。正常胎儿颜面部角度为(62.37±6.23)°,与孕周无相关性(r=0.001,P=0.757),颜面部角度<49.90°诊断为颏后缩;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为0.98±0.09,在观察孕期内无显著变化,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0.80诊断为下颌骨短小。7胎下颌骨短小且颏后缩,产前超声诊断为小下颌畸形,为产后或尸检结果证实。结论 应用三维超声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及下颌骨与上颌骨宽度之比可在产前定量诊断小下颌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小型猪腹部大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3头健康小型猪行3种方案交叉重复CT扫描,每组方案扫描6次,碘总量均为600 mgI/kg体质量,A组:碘浓度2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918 mgI/s;B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2.5 ml/s,IDR 925 mgI/s;C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1258 mgI/s。比较不同注射方案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及肝实质的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对图像强化效果进行评分。结果 达峰时间腹主动脉C组小于B组,下腔静脉C组小于A和B组(P均<0.05),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和肝实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峰值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和肝中静脉C组均大于A组和B组(P均<0.05),肝实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图像强化质量优于A组(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比剂IDR可影响猪腹部大血管强化峰值,碘总量一定时,肝实质强化模式不受对比剂碘浓度、注射流率及IDR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辐照模式聚焦超声诱导人胰腺癌细胞凋亡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辐照模式聚焦超声诱导人胰腺癌细胞凋亡的最佳辐照方案。方法 对人胰腺癌细胞系PaTu 8988t细胞悬液进行聚焦超声辐照: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3组采用脉冲辐照模式,第4、5组采用连续辐照模式,各组辐照剂量通过改变辐照时间来改变。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辐照后24 h肿瘤细胞凋亡率及细胞死亡率。结果 超声辐照后各组的细胞悬液最高温度分别为28.00℃、(42.20±2.17)℃、(50.80±0.84)℃、(55.80±2.17)℃、(65.20±3.11)℃,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辐照组的细胞凋亡率为(0.56±0.15)%、(1.28±0.16)%、(1.84±0.29)%、(5.74±1.15)%、(2.00±0.84)%,细胞死亡率为(3.28±0.59)%、(4.60±0.47)%、(8.64±2.69)%、(41.12±15.91)%、(49.70±8.02)%,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聚焦超声辐照剂量在接近热凝固温度阈值时,采用连续辐照模式可获得较高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CT测量儿童正常肾皮质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量分析儿童正常肾脏CT图像,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肾皮质厚度的CT测量值的参考范围,为判断儿童肾脏形态异常提供对照标准。方法 连续选取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的无肾脏疾病、无服用肾脏损害药物史的儿童204名,按年龄分为5组: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测量每侧肾脏肾门层面皮质、实质的厚度和肾脏径线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肾皮质厚度分别为(0.41±0.09)cm、(0.48±0.09)cm、(0.54±0.12)cm、(0.65±0.13)cm、(0.76±0.18)cm,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皮质厚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右侧:r=0.65,左侧:r=0.65,P均<0.05),肾皮质与肾实质厚度之比与年龄相关性最弱(右侧:r=0.19,左侧: r=0.16,P均<0.05)。结论 肾皮质厚度随年龄增加,肾皮质与肾实质厚度之比则随年龄变化不明显,可作为监测儿童部分肾脏疾病发展、转归的重要CT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技术对3脑室底造瘘(ETV)术后瘘口区脑脊液(CSF)流动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对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导水管狭窄或闭塞行ETV 术后的患者行正中矢状位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对瘘口区CSF流动情况进行定性观察,根据矢状位所见行垂直于瘘口区的轴位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测量并计算瘘口区的收缩期最大流速(MSV)、舒张期最大流速(MDV)、平均流率(AFR)及1个心动周期CSF搏动量(SV)、净向下流量(NV)。记录收缩期时长、收缩期开始及达到MSV时间点数值并计算各数值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的百分比。将上述各数值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中脑导水管区的各数值相比较。结果 ETV 术后瘘口区的CSF表现为与正常导水管相似的双向搏动,但其收缩期开始及达到MSV时间点较正常对照组滞后,分别位于R波之后(35.52±10.26)%及(54.89±12.84)%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24.47±7.64)%和(42.95±10.88)%]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8、3.536,P=0.000、0.003)。CSF收缩期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P=0.866)。研究组的MSV、MDV、SV、AFR分别为(-3.21±1.34)cm/s、(3.95±2.31)cm/s、(121.27±75.97)μl、(20.79±10.16)ml/min,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90±1.14)cm/s、(3.45±1.27)cm/s、(41.77±20.05)μl、(7.28±2.42)ml/min。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MSV和MDV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8、0.762,P=0.202、0.459)。研究组的SV及AF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3、4.006,P=0.000、0.001)。结论 ETV可以重建CSF循环。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可以对ETV术后瘘口区CSF流动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瘘口区收缩期较正常导水管滞后,SV及AFR明显大于正常导水管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2DSI)评价男性饮酒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A组为40名非习惯性饮酒成年男性(A组)。将86例男性饮酒者分为三组:B组31例,每日饮啤酒2~3瓶(1100~1650 ml)或白酒≥90 g(即纯乙醇75 ml),每周3~5天,时间5~8年;C组34例,饮酒量同B组,时间9~20年;D组21例,每日饮啤酒≥4瓶(≥2200 ml)或白酒≥150 g(即纯乙醇125 ml),每周6~7天,饮酒史10年以上,符合ACM诊断标准。对四组进行常规超声和2DSI检查并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PWT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E/A。结果 心尖二维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和左心室短轴心肌二维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各组间比较: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与A组和B组比较,所有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明显减低(P均<0.05);D组与A组、B组、C组比较,所有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显著降低(P均<0.05)。各常规超声参数B组与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除舒张功能参数E/A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外,其余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D组各常规超声参数与A组、B组和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2DSI能够有效评估男性饮酒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尤其是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不同体位下的脑静脉颅外回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观察不同体位下的颈内静脉和椎静脉,探讨体位对脑静脉颅外回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名中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静息状态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颈内静脉和椎静脉在仰卧位和坐位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仰卧位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为(0.67±0.26)cm2,血流速度为(18.73±7.37)cm/s,血流量为(758.51±437.23)ml/min;椎静脉横截面积为(0.04±0.02)cm2,血流速度为(19.25±8.88)cm/s,血流量为(47.23±25.40)ml/min;颈内静脉血流量占脑静脉颅外回流总量(颈内静脉和椎静脉血流量之和)的94.13%。坐位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为(0.16±0.09)cm2,血流速度为(18.08±10.71)cm/s,血流量为(177.43±157.42)ml/min;椎静脉横截面积为(0.06±0.03)cm2,血流速度为(36.06±16.88)cm/s,血流量为(144.61±94.97)ml/min;颈内静脉血流量占脑静脉颅外回流总量的22.02%。与仰卧位相比,坐位时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和血流量明显减少,椎静脉的横截面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 健康志愿者静息状态下,颈内静脉和椎静脉丛分别是仰卧位和坐位时脑静脉颅外回流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