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研究左心室肥厚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青海红十字医院的左心室肥厚并急性心肌梗死室性电风暴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无左心室肥厚的急性心肌梗死室性电风暴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以及持续心电监护,对心电图特征和患者预后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对应导联ST段下移发生率、冠脉病变支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ST段抬高导联数(4.17±1.07),QTc间期(431.0±13.2)mm、对应导联ST段下移发生率(36.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脉病变支数(1支49例、2支30例、3支21例)与对照组(1支7例、2支13例、3支10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7.0%比2.0%,P0.05)。结论:左心室肥厚并急性心肌梗死室性电风暴患者心电图多项指标发生异常,对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Brugada波2例     
例1患者,男,7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常规心电图检查(图1)示:QRS波群宽顿,V1导联呈rSR'型,其ST段呈明显下斜型抬高可达0.4 mv,V2导联ST段呈下斜型抬高>0.1 mV,TV 1~4呈近乎对称性倒置,患者否认有高血压病及家族性晕厥、猝死等病史.心脏多普勒检查无明显异常.心电图诊断为:1.窦性心律;2.Brugada波;3.ST-T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 波变化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中的评估应用情况.方法:选择 2020 年 1 月至2023 年 1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106 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不同将患者分为61例QRS波群时限≥110 ms组和45例QRS波群时限﹤110 ms组.分析比较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心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以及QRS波群与心功能分级和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QRS波群时限≥110 ms组心功能Ⅱ级构成比显著低于QRS波群时限<110 ms组,Ⅳ级构成比显著高于QRS波群时限<110 ms组(P<0.05),两组心功能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群时限≥110 ms组LVEF、LVFS显著高于QRS波群时限<110 ms组,LVDD明显低于QRS波群时限<110 ms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衰患者QRS波群时限延长与心功能分级(r=0.713,P<0.001)和LVDD(r=0.697,P<0.001)呈负相关,与患者LVEF(r=-0.729,P<0.001)和LVFS(r=-0.708,P<0.001)呈正相关.结论:QRS波群时限延长越长,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和LVEF,LVFS越高,LVDD越低.QRS波时限延长与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和LVDD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许明  张伟国  徐栋  彭辉 《医学信息》2019,(13):106-108
目的 探讨非ST段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8年12月因胸闷、胸痛不适入住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患者76例,入院行心电图未见相关导联ST段改变,动态观察心电图及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多次复查未发现心电图有动态改变,但血清超敏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开始升高,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观察有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次全闭塞,同时观察病变冠脉血管的部位、内径。结果 纳入的76例心电图无ST段改变,但数小时后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的胸闷、胸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次全闭塞的患者占94.74%,比例较高,多见于钝缘支,占78.95%,且冠脉血管内径均>1.5 mm。结论 除了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的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常常出现在临床当中,对此类不典型的患者,早期识别很重要,及时有效的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基于ECG导联Ⅰ的单周期信号的心肌梗死特征提取算法,避免了利用多导联ECG检测心肌梗死带来的不便。首先对导联Ⅰ的ECG信号进行去噪处理;然后,引入小波包算法提取QRS波群、T波的主频带,重构QRS波群、T波的波形并确定ST段的始末位置;最后,运用小波的多分辨分析对ST段进行分解并提取导联Ⅰ信号的心肌梗死的特征波形。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较高识别率,这为ECG导联Ⅰ信号用于心肌梗死的检测与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心尖起搏患者的起搏QRS时限与左心结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间不同步的关系。方法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共105例,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起搏QRS(pQRS)时限,运用常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Ds)、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pQRS时限与以上各心超指标的关系。结果 pQRS时限与LVDd、LVDs及IVST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4、0.385和0.289,前两者P〈0.01,后者P〈0.05),与LVEF负相关(r=-0.312,P〈0.05);pQRS时限与LAD的相关性更显著(r=0.595,P〈0.01)。以pQRS时限≥180ms诊断左房扩大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9%和67.74%。结论对于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pQRS时限与左心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相关;pQRS时限延长(≥180ms),提示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右室间隔起搏及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重构及左心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5月曾于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共63例,其中右室间隔起搏组共32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共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1年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起搏器植入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较右心室间隔部组升高(P<0.05);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术后1年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减小(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更能保证心室正常的电活动顺序,且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幅度ⅢⅢ导联在右心室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博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观察不同导联ST段抬高幅度与右心室梗死的关系。结果: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发生右心室梗死35例(47.9%);伴右心室梗死35例患者中,ST段抬高幅度Ⅲ导联Ⅲ导联占比明显高于不伴右心室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符合率为88.57%(31/35例),诊断敏感度为83.78%,特异度为88.89%。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通过心电图检测ST段抬高Ⅲ导联与Ⅲ导联幅度,有助于诊断右心室梗死发生,为临床急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vR导联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资料,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8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64例,比较两组对avR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异常、ST段抬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与窦性心律相比,avR导联中,房室结折返组QRS波终末部形态异常检出率为72.0%高于房室折返组6.3%,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室结折返组ST段抬高检出率为19.5%高于房室折返组71.9%,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vR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异常、ST段抬高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与窦性心律相比较,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Ⅱ、Ⅲ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塞的预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0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结合血清酶测定进行观察分析,入院后前3天,每天记录1~3次12导联常规心电图并加记V7~V9、V3R~V7R导联,以后每天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加以描记).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Ⅱ>1者占20例,其中14例(70%)合并右室梗塞,而STⅢ/Ⅱ≤1者30例中仅1例(3.3%)合并右室梗塞,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5%、85.3%和86%.本观察还发现当STⅢ/Ⅱ>1时,STⅢ抬高幅度越大,其右室受累的程度和范围也越大,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Ⅲ导联大于Ⅱ导联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有预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具体机制一直不十分清楚。 目的:探讨H2O2体外预处理小鼠胚胎干细胞对治疗心肌梗死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取24只9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胚胎干细胞组、H2O2预处理胚胎干细胞组,每组8只,所有小鼠制备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分别于尾静脉分别注入150 μL的PBS、150 μL的胚胎干细胞(1×106)、150 μL的H2O2预处理胚胎干细胞(1×106)。移植后第3周超声测量各组小鼠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取心肌组织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心肌胶原含量,计算平均胶原容积分数。 结果与结论:与心肌梗死组比较,胚胎干细胞组和H2O2预处理胚胎干细胞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明显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 < 0.05),全心质量/体质量、左心室质量/体质量、平均胶原容积分数明显降低(P < 0.05);与胚胎干细胞组比较,H2O2预处理胚胎干细胞组小鼠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明显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 < 0.05),全心质量/体质量、左心室质量/体质量、平均胶原容积分数明显降低(P < 0.05)。所以体外H2O2预处理胚胎干细胞减轻了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心功能改善更为明显。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药物治疗和支架置入治疗尚不能修复心肌梗死后已坏死的心肌。 目的:观察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兔新生血管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签法将36只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绝大部分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极少量细胞表达CD34和CD45。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组织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超声心动仪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舒张末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梗死心肌新生血管密度,改善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有关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试验多集中在心肌梗死方面,对原发性心肌病研究尚少,且尚未见到两者对比的相关报道。 目的:比较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缺血及非缺血所致无功能心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38例拟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与试验A组,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B组与试验B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在介入治疗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相应冠状动脉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移植后3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而试验组间仅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移植前、对照A组和试验B组均明显减小(P < 0.05),而试验B组仅较移植前明显降低(P < 0.05)。随访期间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提示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无功能心肌的修复是安全有效的,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心肌梗死小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异氟烷麻醉C57/B6小鼠(8~12周龄)后,侧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设立假手术组为对照,心肌梗死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心梗组和bFGF给药组,其中bFGF组小鼠心梗7d后给予5μg b FGF隔天腹腔注射给药;在小鼠心梗第28天时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测心功能,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评价心脏功能改变;28 d后处死小鼠,行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和心肌梗死区内血管新生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血管新生指标。结果:bFGF给药组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较心梗模型组明显减少;第28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示,心梗组小鼠心功能较假手术组差,而bFGF给药组小鼠心功能与心梗组比较有明显的改善;小鼠心肌病理切片免疫荧光观察结果发现,bFGF给药组心肌梗死区的新生血管比心梗组明显增多;Western blot实验表明,bFGF能够激活AKT/HIF-1α/VEGF通路。结论:隔天腹腔注射bFGF能够减少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bFGF可能通过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从而保护心脏。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rich sources that are easily obtained, which can be used to trea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 METHODS: Rat model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made and subjected to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model and control (sham operation)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Echocardiography finding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and ejection fraction in the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 < 0.05).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showed that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evident in the model group, in which, there were rarely viable myocardial tissues and few vessels in the infarcted region, but in the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there were evident survived myocardial tissues and transplanted cells. The percentage of infarct siz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tha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able to survive in the infarcted myocardial tissu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cardiac troponin T in the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an protect the myocardial tissu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yocardi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16.
周立远 《医学信息》2019,(11):167-168
目的 研究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肌和微血管的保护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成功实施PCI或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1周、2周、1个月室壁异常节段恢复率、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1个月异常室壁运动节段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DV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DA均较治疗前降低,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肌和微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性,可减轻对患者心肌缺损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兔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较佳的治疗时间窗。 方法 33 只健康大耳兔开胸结扎左室后支中下段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9 只)、早期动员组(12 只)、延迟动员组(12 只)。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第 3 小时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早期动员组和延迟动员组分别于心肌梗死后第 3 小时和第 7 天开始皮下注射 G-CSF,每天 1 次,每次 20 μg/kg,连续 5 d。模型制备前和制备成功后 7 、28 d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收缩末期内径(Ds)并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Dd-Ds)/Dd],测量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射血分数;心肌梗死后 28 d 取心脏做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内皮细胞 Ⅷ 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心肌梗死总面积占左室总面积百分比和心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Ⅷ 因子染色阳性率。 结果 心肌梗死后 28 d,延迟动员组兔心脏结构与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0.30 ± 0.05)、左室后壁厚度(0.19 cm ± 0.02 cm)和左室射血分数(56.7% ± 3.4%)均大于对照组(分别为 0.20 ± 0.02、0.17 cm ± 0.02 cm、47.7% ± 3.5%,均 P < 0.05);心肌梗死面积占左室总面积的(18 ± 3)%,低于对照组的(22 ± 2)%(P < 0.05)和早期动员组的(21 ± 2)%(P < 0.05);梗死区心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染色阳性率(90.8%)明显高于对照组(25.2%,P < 0.01)和早期动员组(72.0%,P < 0.05)。实验结束时,动物病死率延迟动员组为 16.7%(2/12),早期动员组 25.0%(3/12),对照组 33.3%(3/9),延迟动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心肌梗死后 7 d 是进行骨髓干细胞动员的较佳时间窗。  相似文献   

18.
罗格列酮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os)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AMI模型组,Ros组,每组10只.永久性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上1/3处制作AMI模型,术后6h Ros组给予Ros 3mg/(kg·d)灌胃,AMI组及sham龃给予等量蒸馏水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顿抑发生情况,为急性期心功能的维护提供依据。方法筛选62例首次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19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8.76岁。32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30例为内科保守治疗患者(药物治疗组),于术后或入院后0(即刻)~2d及10~14d静息状态下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内径(舒张末前后径)、心输出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同时监测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找出酶峰值。结果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术后0(即刻)-2d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加(P〈0.01),心输出量明显减少(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1),心肌酶峰值提前出现,且低于药物治疗组酶峰值(P〈0.05);治疗前后比较,PCI组术后10。14d较前左心室内径明显减小(P〈0.01),心输出量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1),而药物治疗组入院后10-14d较治疗前左心室内径、心输出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可有效减少心肌坏死面积,但存在心肌顿抑,因此术后心功能的维护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干细胞在梗死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50只,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术前及术后1周、2周、3周和4周分别检测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取各组大鼠新鲜心脏,石蜡切片、Masson染色,确定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组心脏切片进行免疫染色,观察干细胞抗原-1(Sca-1)、Nanog阳性心肌干细胞的动态变化。对每组切片阳性表达的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Sca-1、Nanog的蛋白含量。结果大鼠心功能于术后1周开始降低,自第3周稳定于较低水平;Masson染色显示心肌梗死区域瘢痕组织明显,证实模型制备成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ca-1、Nanog阳性心肌干细胞数量在2周时上升至高峰,随后下降。结论 Sca-1、Nanog阳性心肌干细胞在心肌梗死病理演变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提示心肌干细胞在心肌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