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上期)心电图表现:①心电图上在V1呈右束支阻滞图形,V1-V3,导联的ST段呈马鞍形至弓背形持续抬高,它是发生多形性室速或室颤猝死的高危指标;②右束支阻滞及V1-V3,ST段上抬的异常表现可间歇存在;③这种异常心电图可有动态变化。ST抬高的幅度,T波下降幅度可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和情况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王举香 《医学信息》2020,(2):174-175
目的 探讨静息12导联心电图碎裂QRS波群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4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碎裂QRS波群阴性组(n=34)和碎裂QRS波群阳性组(n=70),比较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碎裂QRS波群阳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壁瘤占比高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异常占比低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P<0.05);碎裂QRS波群阳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低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肌钙蛋白Ⅰ水平高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P<0.05)。结论 静息12导联心电图碎裂QRS波群能够有效判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验室检查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赵雯 《医学信息》2006,19(10):1863-1864
1病例情况 1.1 例1:患者男性,29岁。因发热、咽部不适4天、胸闷3天、心悸3小时而入院。平素体健,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入院体查:T:35.8℃,BP:70/50mmHg,急性面容,咽红。两肺无殊。心率:108bpm,律齐,心音低钝,心界不大。肝脾未及。多次心肌酶学检查:肌钙蛋白(+),AST:125.0~3811.0U/L,LDH:480.7—11124.3U/L,CK:96.0~432.0U/L,CKMB:43.0~595.QU/L,HBDA:248.0—536.0U/L。第一次心电图检查:P—P间期及R—R间期基本均齐,频率分别为125bpm和115bpm,P波以QRS波多无关系,QRS波为室上性型,部分可见心室夺获,同时可见略提早出现畸形增宽的QRS波,其后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整;V1-V5导联呈QS或rS型,r波极小(胚胎r波),aVL导联呈qr型(q〉r,时间〉0.03ms)V1~V3导联ST段呈单向曲线抬高达0.7~1.2my,Ⅱ、Ⅲ、aVF、V4-V6导联ST段压低0.1~0.3my;Ⅱ、Ⅲ、aVF、V1~V3导联T波双向。心电图诊断:①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伴窦性心动过速(房室结远端向近端隐匿性传导可能,形成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③前间壁酷似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④多导联ST-T缺血、损伤性改变(见图1)。之后多次复查心电图,上述缺血、损伤性改变的导联未见明显改善。临床诊断: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因多脏器衰竭经抢救无效于入院后6天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分析6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心尖肥厚心肌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者68例,中胸及左胸导联,巨大倒置酷似“冠状T波”≥0.2~0.3mV,以V3,V4明显且TV4>TV5>TV3者62例;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且RV4>RV5>RV6者60例;ST段压低以V3-V4最明显者62例;超声心动图示心尖肥厚达17mm或以上伴心尖部心腔狭小者68例.结论: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Ⅱ、Ⅲ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塞的预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0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结合血清酶测定进行观察分析,入院后前3天,每天记录1~3次12导联常规心电图并加记V7~V9、V3R~V7R导联,以后每天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加以描记).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Ⅱ>1者占20例,其中14例(70%)合并右室梗塞,而STⅢ/Ⅱ≤1者30例中仅1例(3.3%)合并右室梗塞,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5%、85.3%和86%.本观察还发现当STⅢ/Ⅱ>1时,STⅢ抬高幅度越大,其右室受累的程度和范围也越大,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Ⅲ导联大于Ⅱ导联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有预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心电图ST段改变及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探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和MSCTCA检查的方法和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方法:选取临床诊断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4例,进行心电图和MSCTC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病变检查的阳性率。结果:与MSCTCA方法相比,心电图ST段改变检查的灵敏度为56.82%,特异度为50%,总体符合率为54.69%,Kappa值为0.061,两种方法检查一致性较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I/avL/V1-5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与Ⅱ/Ⅲ/avF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相比,以MSCTCA检查的阳性率更高(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与轻度患者相比,心电图ST段改变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中度狭窄患者与轻度患者相比,心电图ST段改变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阳性率显著高于单支管状动脉病变患者(P<0.05)。结论:心电图与MSCTCA检查一致性较差,临床上不宜单独使用单一检查方法;在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心电图ST段改变检出率较高,结果具有参考价值;I/avL/V1-5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相比Ⅱ/Ⅲ/avF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MSCTCA检查阳性率更高,更具有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因间断性心前区疼痛2a,加重3d入院,即往有高血压病史.疼痛呈压榨性,范围手掌大小,持续5min左右,放射至左肩部,可自行缓解,发作频繁时3-4次/d.体检:血压180/90mmHg(1mmHg=0.133kPa),呼吸18次/min,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辅助检查: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V1~V3直立,T V4~V5倒置,T V6低平,T V1 >T V6.X线示心肺无著变.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扩张(D:46mm),心内形态结构未见异常.ECT示:左室下壁、后壁放射性稀疏,考虑为心肌缺血.酶学检查:GOT 27 IU/L,GPT 23 IU/L.血脂:5.01mmol/L.入院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无心绞痛发作时MV5导联ST段下0.03mV,T波倒置深度0.2mV,当心绞痛发作时原T波倒置的导联MV5变为直立,高度达0.5mV,ST段呈上斜型抬高0.2mV.疼痛缓解后直立的T波又变为倒置,ST段恢复到心绞痛发作前的水平,此类现象发生时间均与患者心绞痛发生的时间相对应,一日内发生3次.  相似文献   

8.
U波是心电图中较小的波,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特别是U波振幅显著增高,颅似高钾引起的高尖T波时,因两者治疗预后及临床意义回然不同,故应仔细辨认。 例1 患者男性,42岁,临床诊断:急性胃肠炎。血钾2.2mmol/L,ECC:(图1A)多导联ST段下移,U波高耸,V3达0.95mv,T与之融合,不易区分,Q—U间期0.52s,ECC诊断:低血钾。补钾治疗5天后,血钾升至5.1mmol/L,ECC(图1B)巨大U波消失。  相似文献   

9.
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BrS)是指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发性"心室颤动,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V1~3导联ST段呈穹窿型抬高和猝死的一组病征。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原发性心脏疾病,常因伴发心室颤动导致年  相似文献   

10.
1病例简介
  患者男,77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压榨样痛伴喘憋1h”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入院查体:BP 110/70 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6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急行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呈QR波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0.5mv,V7~V9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05~0.15mv,Ⅰ、aVL、V2~V5导联ST段压低0.1~0.4mv。心肌酶学检查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诊断: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因患者及家属不同意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术,给予三联抗血小板、抗凝、稳定斑块及尿激酶静脉溶栓等治疗。溶栓后1h患者胸痛消失,ST段回落>50%,初步考虑溶栓成功,之后心电图符合心肌梗死的演变规律,第6d复查心电图示相关导联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心肌酶恢复正常范围。期间胸痛偶有发作,考虑梗死后心绞痛,强化调脂稳定斑块、抗凝、预防冠脉痉挛等治疗。第7d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少量黄色粘痰,最高温度达38.9℃,查体:双下肺可闻及干湿罗音。查血常规:白细胞11.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4%,肺部CT示双侧肺炎,予以静滴头孢西丁钠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8.8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2%,降钙素原0.111 ng/ml,白介素-618.27ng/ml,将抗生素更改为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3g静滴2次/d。期间休息、大便等一般状况良好,血压、血糖控制理想,输液量及速度谨慎控制,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第10d凌晨2:00患者胸痛再发,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伴呼吸困难,查体双下肺干湿罗音较前加重,考虑并发急性左心衰,行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呈QR波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25mv,V3R-V5R导联呈QS、Qr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05~0.3mv,心电图出现再梗后的演变规律,考虑梗死延展(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诊断。再次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因肺部感染加重难以控制,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默沙东)1g静滴2/d抗感染治疗。经5d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胸痛未再发作。复查血常规、感染指标及心肌酶均处于正常范围。复查心电图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50岁,间歇性乏力、浮肿20余年,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于1994年行肾移植手术后症状好转,2002年又出现上述症状并肾功能异常,间断血透至今。本次行血透入院,住院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胸闷,查体:慢性病容,呼之不应,烦躁,心率50次/分,血压105/70mmHg,两肺呼吸音粗,心律尚齐,未闻及杂音。查心电图(如图1),各导联未见明确P波,心率60次/分,各导联QRS波群均匀性增宽达0.23秒。QRS:aVL呈R型,Ⅱ、Ⅲ、aVF呈QS型,V1~4呈RS型,V5,6呈RS型,R波及S波均有切迹。多数导联QRS波与ST-T之间分界比清晰,T波高耸无明显的ST段。为高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各导联ST 段改变的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均于胸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结果 112例患者中,共104例、2254次一过性心肌缺血,112例患者中,心率变异<50ms 82例,心率变异>100ms 36例,心电图出现T波的异常(≥2个导联)102例,其中仅有T波的异常者58例.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能够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幅度ⅢⅢ导联在右心室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博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观察不同导联ST段抬高幅度与右心室梗死的关系。结果: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发生右心室梗死35例(47.9%);伴右心室梗死35例患者中,ST段抬高幅度Ⅲ导联Ⅲ导联占比明显高于不伴右心室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符合率为88.57%(31/35例),诊断敏感度为83.78%,特异度为88.89%。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通过心电图检测ST段抬高Ⅲ导联与Ⅲ导联幅度,有助于诊断右心室梗死发生,为临床急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方法及结果;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发现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下弧形(concave type)抬高揭示心肌缺血的早期,上弧形(convex type)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上斜形(straight type)抬高介于二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为应用正交导联高频心电图,鉴别Ⅲ导联病理性Q波(QⅢ)系下壁心肌梗塞灶瘢痕挛缩后所遗留,拟或非梗塞性QⅢ波,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仅留有QⅢ的患者18例和非梗塞QⅢ的受试者23例进行了高频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两组高频切迹数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01),且切迹分布导联有明显差别。提示正交导联高频心电图用于Ⅲ导联病理性Q波的鉴别诊断,可能优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V1导联联合aVL及aVR导联在阵发性室上速中诊断价值。方法对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心脏射频消融术(RFCA)患者135例,均行食道电生理检查,确定心动过速类型。并成功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对比诱发前与室上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结果 aVL切迹、aVR导联伪r'波与V1导联伪r'波发生在AVNRT的比例均大于AVRT(P均0. 001)。aVR导联ST段抬高发生在AVNRT的比例小于AVRT(P=0. 000 1)。并且在AVRT患者中72. 4%为左侧旁道。aVL导联aVR导联鉴别AVNRT敏感性高于V1导联。结论 V1导联联合aVL及aVR导联能够进一步保证典型阵发性室上速的诊断效果,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室性心动过速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探讨67例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发作QRS波的形态、伴发其他心电图异常、及室性心动过速的昼夜规律.结果:室性心动过速以冠心病发生率最高(38.8%);伴随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0.6%,心肌缺血改变为62.7%;室性心动过速发作0:00~3:59发生率最高,为19.6%,4:00~7:59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最低,为12.9%,其他时段无明显规律.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态呈右束支阻滞型(V1V2呈R、Rs、Qr型)及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67.1%,病理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多为左室.结论:室性心动过速中器质性病变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发生率较高,易伴发房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性改变,室性心动过速无明显昼夜节律,病理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多为左室,佐证室性心动过速为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方法及结果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发现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下弧形(concave type)抬高揭示心肌缺血的早期,上弧形(convex type)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上斜形(straight type)抬高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9.
在儿科临床心电图中,ST-T改变很常见。ST-T改变是指心电图出现部分导联T波高耸,T波低平或倒置,ST段抬高和ST段下移。儿科ST-T改变原因很多,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外病变,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β受体功能亢进症是儿科中引起ST-T改变最为常见的原因。若临床上存在心脏或其他器质性病患的证据,而ST-T改变又较明显,则一般不难诊断,但在日常工作中,常有一些患者,主诉劳累后心慌、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而各种检查无阳性表现,仅心电图中表现T波低平,伴或不伴有ST段下移,对于这类心电图改变,常有不同的诊断意见,既影响治疗,又增加了患者思想上的负担。本文就近年儿科中ST-T改变的临床意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心电图上符合心室肥厚改变但超声心动图诊断不符的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心电图诊断心室肥厚的准确性。方法:用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仪检查符合左或右心室肥厚的病人,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心电图上诊断心室肥厚与超声心动图诊断不符的心电图有如下特点;1,病人基础心率均为心动过速。2、QRS波振幅增高均反映在胸导联上,3、QRS波振幅增高均反映在胸导联上,3、心电轴偏移度数明显增大。结论;当基础心率较快,或心电轴偏移度数过大时诊断心室肥厚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