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滨浅湖滩坝砂体是陆相断陷湖盆最主要的砂体之一,前人对开阔湖盆滨浅湖滩坝砂体的分布规律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缺少对局限湖盆滨浅湖滩坝砂体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以东营凹陷青南洼陷沙四上亚段为例,利用岩心观察、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青南洼陷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剖析了滩坝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双物源控制下的局限湖盆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模式。研究表明:青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滩坝砂体的岩石类型以中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中等,沉积构造以反映弱水动力的块状层理和生物扰动构造为主;古物源控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古水动力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由于波浪和沿岸流作用较弱,滩坝砂体的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均较短。  相似文献   

2.
通过解剖南天山山前现代冲积扇的扇根—扇端水系演化特征、砂砾质沉积物变化与搬运距离关系、沉积构造特征、冲积扇表面坡降梯度以及构造活动对沉积物的控制作用,认为现今南天山山前发育多个由水系与构造复合作用下的新型冲积扇。冲积扇表面的水系自物源区至冲积平原,具有由山间河—单一辫状河道—辫状河道复合带—低弯度单一径流河道—季节性河流的演化特征。冲积扇表面坡降梯度的突然变大,引起河道类型、宽度以及砂砾质沉积物粒径的变化。同时,早期沉积的弱固结成岩冲积扇,在构造隆升作用下,形成与南天山物源区走向平行、延伸数十公里的北陡南缓的褶皱带,其如同山前次级台阶,增加了沉积区的地形坡度,弱固结成岩的砂砾岩成了现今沉积的次要物源。在活动水系与构造隆升褶皱带复合作用下,形成"品"字形多期砂砾质冲积扇。建立了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水系与构造复合作用下的冲积扇沉积演化模式,为前陆冲断带砂砾质大面积分布的成因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湖浪、环流和沿岸流等湖流对滩坝砂的形成和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为研究湖流对滨浅湖滩坝砂的改造作用及坝体边缘砂体的分布规律和沉积特征,以青海湖现代沉积和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滩坝砂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青海湖和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滩坝砂的边缘发育大量直坝和斜坝沉积。直坝和斜坝分别垂直或斜交于湖岸线生长,砂体具有狭长分布的特点,二者的形成主要受向岸浪和反射离岸浪的控制。直坝和斜坝常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透镜状层理等浅水构造。直坝和斜坝砂体在坝体边缘呈群带状展布,平面上容易形成岩性油气藏。直坝和斜坝的研究对于完善陆相盆地滩坝砂的沉积模式和拓展我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新近纪发育阿尔金斜坡西段物源和阿尔金斜坡东段物源,其中,西段物源包括干柴沟水系、咸水泉水系、红沟子水系和月牙山水系,主要发育陡坡型扇三角洲—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东段物源包括红三旱一号水系和牛鼻子梁水系,主要发育缓坡型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湖盆内部主要发育内源碳酸盐岩—膏岩沉积体系。研究认为,阿尔金断裂及其派生的各次级断裂活动的阶段性、多期性与复杂性控制了位于湖盆边缘的各类沉积体系的发育与演化;而内源碳酸盐岩—膏岩沉积体系的发育与演化则受控于湖盆内部发育的多个水下低凸起和多个沉积中心并存的古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辽河滩海地区海月构造带滩坝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滩坝的形成与物源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受古地貌、物源供应强度及水动力等的综合影响。东营期水体频繁变化,发育多个短期旋回,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沉积。  相似文献   

6.
湖泊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研究一直是湖泊沉积学研究的薄弱点。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和遥感影像资料,基于"源-汇"体系的研究思路,识别出青海湖倒淌河流域的"源-汇"体系是由物源区、冲积扇、倒淌河、三角洲和障壁滨岸组成。随着日月山—野牛山一带的隆升,倒淌河流域由原来的古倒淌河和冲积扇沉积逐渐转变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湖"。伴随气候的暖干化和野牛山的进一步隆升,倒淌河发生倒转形成现今的倒淌河-障壁滨岸沉积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受控于构造-地貌、物源、水系、气候变化与湖平面的升降。加强对沉积盆地周缘物源区岩性特征、构造作用控制下的湖盆古地貌和古风场的研究,有助于预测陆相断陷湖盆中砂体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薄互层滩坝油藏具有近油源、储集性能较好和生储盖组合配置较为完善等有利的油气富集条件,逐渐成为中国东部油区的重点勘探领域;但与其他沉积体系相比,对滩坝沉积体系的研究程度尚欠深入。为此,以峡山水库现代滩砂沉积为研究对象,对其组成、沉积构造、粒度特征、沉积单元划分以及沉积序列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滩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和粉砂为主,分选较好,呈席状分布于水库滨岸地带,发育层理、波痕、生物潜穴、贝壳碎片和植物碎屑等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包括两段式、两跳一悬式、一跳一悬夹过渡式3种类型;其沉积单元可划分为滩后席状砂、滩脊和滩脊间,在垂向上沉积序列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反旋回特征,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滨湖泥、滩脊间、滩脊以及滩后席状砂,且风向、风力和地貌是控制研究区滩砂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现代滩砂沉积特征及形成控制因素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沉积盆地中物性较差的滩砂砂体和物性较好的坝砂砂体,并预测其分布,对于提高滩坝油藏的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流相地层相分异与沉积物体积分配规律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基准面升降伴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导致沉积物在不同相域发生剥蚀、搬运、过路、沉积或欠补偿作用而形成旋回性沉积地层。陆相地层等时对比中的同期不等厚现象是相分异与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的地层响应。在平行物源的方向上,岩相类型可以由辨状河相序向曲流河相序以及三角洲相序迁移;而在垂直物源的方向上,岩相类型可以由河流相的河道充填沉积向河道间的溢岸沉积与漫滩沉积变迁,或者由三角洲相的分流河道沉积相变为分流间湾沉积。相分异过程伴随着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使同一时期发育的地层在不同相域内分配的体积不同。古地貌对河流相产层分布具控制作用。古水流的搬运作用形成沿层序界面之上可容纳空间较大的古地貌低势区展市的各地充填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9.
黄骅坳陷沙一段物源分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骅坳陷不同区块的勘探程度相差较大,从整体出发分析物源对确定湖盆内沉积体系的展布显得十分重要.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结合重矿物组分、碎屑组分、石英含量、砂岩厚度及含量和地震反射结构等资料对黄骅坳陷沙一段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据此预测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沙一段存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和东南部5个物源区,其中北部和西部为主要物源区,北部物源对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大.根据物源及多种资料综合分析,沙一段存在7类沉积体系,多期多物源继承性发育的砂体广泛分布,以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重力流、滑塌浊积扇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主要储集体类型.离物源区最远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岩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重力流及近岸水下扇离物源区最近,储集物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
同沉积构造活动的时空差异性对盆地的可容纳空间、沉积速率、物源体系的类型及展布特征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南堡凹陷幕式构造活动是沉积物可容纳空间的主要贡献者,其南部物源区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发育的多条NE-SW向同沉积断层增强了湖盆的分隔性,一系列向湖盆内延伸、呈雁列状排布的生长断层控制了沙河街组地层的分布,与生长断层走向一致并形成于断层下降盘的线状洼槽是沉积物的主要卸载区,辫状河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滩坝以及湖泊体系是南堡凹陷南部物源区主要的沉积体系组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堡凹陷南部地区同沉积断层控洼槽、洼槽控砂的沉积模式,总体上表现为:向湖盆内部伸展的同沉积断层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的展布,呈现出平面上沿断层走向分布于下降盘的朵状沉积体,剖面上呈楔状叠加的沉积特点。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末端形成的远岸水下扇以及断块翘倾一侧发育的滨浅湖滩坝砂体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1.
风浪作用下鄱阳湖现代滨岸滩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晨林  张元福  姜在兴  王敏  高勇  白一鸣 《石油学报》2015,36(12):1543-1552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地质时期滨岸滩坝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规律,以鄱阳湖现代滨岸沉积野外考察为基础,结合Komar对韵律地形的研究成果,以及Friedman和Sanders提出的波浪模型,分析了现代滨岸滩坝沉积体系的主控因素以及不同形态滩坝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发现,现代滨岸浪成滩坝根据沙体平面形态可细分为正向尖滩角、斜向短滩角、斜向长滩角、内韵律沙坝和新月形沙坝5种类型;湖区环境、气候、风力证据显示,风和因风而起的浪是现代滨岸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5种滩坝在不同传播方向和不同大小的波浪以及湖平面作用下存在35种相互转化关系。鄱阳湖现代滨岸在风浪作用下的滩坝以及内部单元的转化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可以为地质时期滩坝沉积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靖  姜在兴  潘悦文  张强  贺连啟 《石油学报》2016,37(9):1080-1089
为提出针对湖相细粒沉积岩的沉积模式,以“将今论古”为指导,选取与古近纪东营凹陷湖盆条件及细粒沉积具有较强可对比性的青海湖开展研究,分析细粒沉积组分、岩相、垂向及平面展布特征,总结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古代与现代湖相细粒沉积均明显受水深影响。组分中,石英及长石随水深增加而含量降低、粒度减小;有机质吸附于黏土矿物而含量增加。其在平面上呈圈层展布。湖相细粒碳酸盐沉积与海相碳酸盐沉积具有可对比性,借用碳酸盐补偿深度(CCD)这一概念来解释水深与碳酸盐的关系。基于组分上述特征,建立受控于“CCD”的湖相细粒沉积模式。在深湖环境(“CCD”之下),碳酸盐欠饱和,发育灰黑色页状黏土岩;在半深湖区(“溶跃面”之下,“CCD”之上),碳酸盐半沉淀-半溶解,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深灰色页状灰岩、灰色页状黏土岩、灰色页状灰质混合细粒岩及灰色页状灰岩;在浅湖(“溶跃面”之上),碳酸盐过饱和而沉淀,自下而上依次发育灰色页状白云质混合细粒岩、浅灰色页状黏土岩及浅灰色页状灰岩;在滨湖-干涸环境,发育浅灰色页状膏质黏土岩及滩坝粉砂岩。  相似文献   

13.
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地震解释资料对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砂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可将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微相划分为滩砂和坝砂,且发育滩坝共生、有滩无坝和有坝无滩等3种沉积组合样式。凹陷西部缓坡带发育滩坝共生组合;东部陡坡带和湖岸线凹岸发育有滩无坝组合;水下古隆起和湖岸线凸岸发育有坝无滩组合。②研究区滩坝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古水深和古风向。凹陷斜坡带和水下中央隆起带古地貌控制着滩坝的沉积范围;滩坝在平面上沿湖岸线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受控于北东向的古风场;东、西部次凹的古水深差异控制了滩坝的沉积厚度及物性。③研究区滩坝成藏主要有“源储共生”内部成藏和“源储对接”侧向成藏2种类型,其中“源储共生”内部成藏主要形成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东部次凹的近源洼槽带,潜力区在近源洼槽;“源储对接”侧向成藏形成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西部斜坡带,潜力区在反向断阶带。  相似文献   

14.
车排子凸起东翼沙湾组1段不同物源体系在岩性、沉积组构、测井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典型差异:南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为长距离搬运的牵引流沉积,电性曲线具有典型的砂岩响应特征,地震波呈强反射特征;北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近物源沉积的扇三角洲,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为典型的重力流沉积,电性曲线的砂岩响应特征不明显,地震波呈弱–空白反射特征。进而对南、北物源体系开展了有效识别,落实了不同物源体系在沉积结合部的波及范围;对双物源体系沉积结合部的岩性类圈闭开展了精细刻画,实现了对该区的精细挖潜,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河街组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一段发育多层碳酸盐岩沉积,岩性主要为生物灰岩、鲕粒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形成碳酸盐-陆源碎屑混积岩,既有成分上的混积,也有纵向地层剖面上的混积层序。北部受物源影响含陆源碎屑较多,主要为碳酸盐与砂、泥岩混积,成分上以灰质粉砂岩和灰质砂岩为主;南部主要为碳酸盐与泥、页岩混积,成分上以灰质页岩为主。沉积相类型有滨浅湖、浅湖、半深湖等,其中生物浅滩、鲕滩等微相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源-汇系统格架下,以地震构形分析为基础,对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相、古地貌和地震构形属性切片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沉积单元,定性—半定量指出了各沉积单元边界,并优选了2个勘探潜力区带。研究结果表明: ①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分为3类,西北部发育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纵向上呈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动态演化特征,地震上由中—强反射过渡到中—弱振幅平行反射,再演变为高频中振幅前积反射;西南部发育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辫状河三角洲稳定发育,以楔状展布为主;陡坡平行型源-汇系统在控洼断层上盘发育多期叠置的扇三角洲沉积,整体上呈楔形,反映了物源充沛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平原—前缘的沉积特征。②研究区文昌组沉积期的古地貌整体上具有“东断西超”的格局,文五段—文四段沉积期,研究区为强烈断陷期,局部构造运动使西北和东南抬升,中部形成了构造脊和2个次洼;文三段—文二段沉积期,进入断坳期,沉积中心整体向东迁移,湖盆萎缩,西部遭受剥蚀。③研究区缓坡发散型源-汇区发育7个沉积单元,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叠置连片的水下分流河道和薄层席状砂;长轴汇聚型源-汇区发育4个沉积单元,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布广泛的前缘席状砂为主;陡坡平行源-汇区发育水下扇、扇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等4个沉积单元。④西南部的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和西北部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为研究区的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可划分出6个沉积层序和2个构造层序,下部构造层序包含层序Ⅰ~Ⅳ,上部构造层序包含层序Ⅴ~Ⅵ。在6个沉积层序中,发育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并识别出湿地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滨湖、浅湖等沉积环境。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发育有南、北两个物源区,层序I,北物源充足,形成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Ⅱ~Ⅲ,湖盆扩张,北物源总体退却,形成了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层序Ⅳ~Ⅴ,受南物源控制形成小型曲流河三角洲;至层序Ⅵ,盆地急剧萎缩消亡,形成广布的曲流河沉积。昌吉凹陷及斜坡区的含煤地层,尤以层序Ⅲ湖侵泥岩最具生烃潜力,彩南及斜坡区层序Ⅲ曲流河、三角洲砂体为主要储层,三台及北三台地区油气储层主要为层序Ⅱ,Ⅲ,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层序Ⅵ曲流河道砂坝。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资料的研究,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各砂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识别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相类型。其中三角洲相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微相;湖泊相发育有浅湖滩砂、浅湖砂坝和浅湖泥微相。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得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湖沉积环境是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地质环境.对青海湖沉积物中有机质、族组分及饱和烃进行测试分析发现,湖体底部水体和浅层沉积物处于弱氧化环境,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具陆源高等植物和湖内低等菌藻类复合来源.热演化程度极低的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碳数分布、主峰碳、碳优势指数(CPI)、姥鲛烷/植烷(Pr/Ph)等参数与我国典型咸化湖环境成熟烃源岩及其生成的原油中相应参数的对比,提供了一套未成熟有机质基本参数的参考值,有利于正确利用这些参数分析有机质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