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探索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miR-155、AQP2、AQP3和血清中LDL、TG与中医证型的内在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为该病的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量化依据。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偏振免疫法分别检测脾虚湿蕴组、血虚风燥组、健康正常对照组皮损及正常皮肤组miR-155、AQP2、AQP3与血清LDL、TG相对表达量。结果 AD患者皮损中miR-155、AQP3及血清中LDL、TG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健康正常对照组,血虚风燥组高于脾虚湿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QP2在血虚风燥组及脾虚湿蕴组AD患者、健康正常对照组均未见表达;AD患者中AQP3表达水平与miR-155、TG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D患者皮损中存在miR-155、AQP3表达量增加是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血虚风燥组AD患者miR-155、AQP3、LDL、TG的表达量均高于脾虚湿蕴组、健康正常对照这可能与炎症-脂质氧化应激-衰老的激发机制有关,根据miR-155、AQP3、LDL、TG的表达水平可以对AD患者的证型进行初步判断,有利于中医辨证的客观量化,指导辨证分型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尿液常规检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特应性皮炎患者143例为观察组,同期正常体检人员35例为正常对照组,按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将观察组分为湿热内蕴组48例、脾虚湿蕴组46例、血虚风燥组49例,采用干化学分析法及显微镜镜检法检测两组的尿液标本。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尿白细胞、尿隐血、尿蛋白、尿维生素C及尿比重异常阳性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同证型之间比较,尿白细胞、尿隐血、尿蛋白阳性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虚风燥型尿比重降低、维生素C阳性率较湿热内蕴、脾虚湿盛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维生素C和尿比重在(AD)组患者中有异常表达,其中维生素C阳性表达和尿比重降低异常在血虚风燥证型中较突出,可为AD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分布特点,探讨其与皮损积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中医辨证规律。方法:对50名AD患者进行综合辨证和皮损严重程度的积分评价,分析证型特点、皮损积分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AD的常见证型为血虚风燥、阴虚血燥、脾虚血燥、湿热蕴结、脾虚湿困、心火炽盛;各证型之间的皮损总积分无显著差别;6种皮损中积分最高的是皮肤干燥,其次为表皮剥脱和皮肤苔藓样变;红斑皮损积分在阴虚血燥证和湿热蕴结证中较高,渗出积分在脾虚湿困证中积分最高。结论:特应性皮炎不同皮损的积分与中医辨证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方法:AD患者风湿蕴肤证20例,血虚风燥证34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法检测不同证型AD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CD8~+、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AD患者CD4~+、IL-4、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CD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CD8~+、IL-10表达高于风湿蕴肤证组及对照组,风湿蕴肤证及血虚风燥证组Treg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风湿蕴肤证Treg及IL-12表达低于血虚风燥证组,IL-4及IL-17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结论:可根据IL-4、IL-12、IL-17、IL-10水平及CD4~+、CD8~+、Treg数量初步判断病情阶段及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5.
特应性皮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总IgE及白介素4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特应性皮炎(AD)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总IgE及白介素4的关系.方法:126例AD患者,辨证分为湿热型、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肾虚型4个证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总IgE及白介素4的水平.结果:湿热型患者血清总IgE高于血虚风燥型、肾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脾胃虚寒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型患者IL-4最高,血虚风燥型患者最低,与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肾虚型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总IgE及IL-4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因子与中医证候的内在相关性,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不同证型特应性皮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的值及细胞亚群比例。结果AD患者IL-17的量及Th17细胞比例在湿热蕴肤组、IFN-γ的量及Th1比例在血虚风燥组、IL-4的量及Th2比例在湿热蕴肤组及IL-10的量在脾虚湿蕴组均高于其他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辨证论治过程可以从IL-17、IL-10、IL-4、IFN-γ水平的高低及Th17/Treg、Th1/Th2平衡的偏移方向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期,大致了解患者的中医分型,有利于中医辨证分型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医临床的选方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关系,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数。方法:将NAFLD患者13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即脾虚湿痰证(32例)、肝郁脾虚证(30例)、痰瘀互结证(30例)、湿热内蕴证(34例)和肝肾不足证(4例,因样本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并以同期不嗜酒的3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AFLD不同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中医各证型间按脾虚湿痰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依次升高,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痰瘀互结型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P0.05),但肝郁脾虚与脾虚湿痰两证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中医不同证型脉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湿疹病人16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蕴型80例,血虚风燥型80例.由脉象采集仪自动完成脉象时域信号的采集,根据脉搏波波形图,进行时域参数提取和分析.结果:h3/h1血虚风燥型为(0.176±0.313),脾虚湿蕴型为(0.283±0.358);h5/h1血虚风燥型为(0.014±0.031),脾虚湿蕴型为(0.023±0.041);w/t血虚风燥型为(1.646±0.512),脾虚湿蕴型为(1.501±0.572).2组h3/h1、h5/h1、w/t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不同证型间脉图参数存在差异,为慢性湿疹的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徐妍  陆小左 《吉林中医药》2012,32(2):168-169
目的:分析和获得湿疹类别与性别、发病部位、皮损特点等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采集的湿疹病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脾虚湿蕴型的患者占总人数的57.36%,血虚风燥型的患者占总人数的42.64%,男性人数中脾虚湿蕴型占55.7%,女性人数中脾虚湿蕴型占59.5%.结论:女性患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概率大于血虚风燥型;血虚风燥型湿疹脱屑的概率远远高于脾虚湿蕴型,但其他皮损特点以脾虚湿蕴型居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特应性皮炎(AD)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儿童AD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分析AD患儿中医证候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患儿多表现为脾虚湿蕴型、湿热蕴结型,其次为血虚风燥型。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4.4%)显著高于对照组(55.6%)(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SCORAD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SCORAD评分(29.61±12.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8.52±10.29)分(P0.05)。两组患者EOS计数均显著改善,研究组E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g E(115.32±63.27)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144.25±102.34)Iu/ml(P0.05)。研究组4例患儿出现腹泻,随症中药加减后症状消失。对照组5例出现嗜睡,不影响治疗。结论儿童AD中医证型复杂,多表现为脾虚湿蕴型、湿热蕴结型,中药治疗血虚风燥型儿童AD能够改善患者各项症状及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刘宁  黄甡 《河南中医》2023,(1):28-32
黄甡教授认为,小儿湿疹病位在心、肝、脾、肺,外因为风、湿、热三邪蕴于皮肤,将小儿湿疹分为风热蕴肤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血虚风燥证4个证型。风热蕴肤证疏风散热,方用消风散加减治疗;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证健脾化湿,方用小儿化湿汤加味治疗;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方用土苓二术汤治疗;血瘀明显者,方用土苓二术汤加乌蛇荣皮汤加减治疗。自拟湿疹散、湿疹膏、五倍子油膏外用,常配合针灸、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清中IL-6和IL-23的表达是否有差异。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1例不同中医证型UC患者外周血清IL-6和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 1)IL-6表达水平对照组与脾胃气虚组比较P0.05,而对照组、湿热内蕴组、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3表达水平对照组与湿热内蕴组、脾胃气虚组、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P0.01,湿热内蕴组与脾胃气虚、脾虚湿热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脾胃气虚组与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P0.05),2者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2)3种中医证候中IL-6和IL-23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一种细胞因子中,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白介素表达水平不同;不同细胞因子中,脾胃气虚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脾虚湿热组和湿热内蕴组。结论 UC 3种不同的中医证候之间IL-23的表达有差异,而IL-6的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主要目的]分析湿疹体质与证型相关性。[资料来源]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月湿疹门诊患者,发放多因素调查表。[选择文献量及依据]研究类型:问卷调查。研究对象:1年龄18~75岁。2辨证分型:血虚风燥、湿热浸淫、脾虚湿蕴。3能配合填写问卷,保证调查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排除自身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不能配合调研人员,准确完成问卷内容者。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有效82份。[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观测中医体质、证型。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一般数据用频数法,相关性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气郁体质34例,阴虚体质29例,湿热体质19例。证型分布:血虚风燥55例,湿热浸淫18例,脾虚湿蕴9例。气郁体质与血虚风燥(P=0.005)证型相关,提示气郁体质湿疹患者易见血虚风燥证,湿热质与阴虚质方法同前。湿热体质与湿热浸淫、脾虚湿蕴(P=0.000;P=0.004)证型相关。阴虚体质与血虚风燥(P=0.008)证型相关。[未来展望]未来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体质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体质自身倾向性,由生活环境,饮食,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从而为疾病预防提供良好的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婴儿湿疹患者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三型,分别以清热利湿法、健脾燥湿法、养血祛风法治疗。结果:中医辨证论治婴儿湿疹临床总有效率88.71%。结论:分型论治婴儿湿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鹅掌风因其皮损为掌部粗糙、脱皮、开裂如鹅掌而得名 ,多因阴虚血燥、血虚风燥、湿热内蕴而致。可包括现代医学的手癣、掌部湿疹、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病。治疗上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施治。1湿证多因湿热内蕴或外感风湿热邪 ,内外相搏浸淫肌肤而致。可分为湿热内蕴型与脾虚湿困型。湿热内蕴型表现为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 ,伴口苦咽干 ,舌红 ,苔黄厚腻 ,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 ,方用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导赤散等方加减或合用。脾虚湿困型除以上皮肤表现外 ,伴有纳呆 ,脘腹不适 ,便溏 ,舌质红或…  相似文献   

16.
湿疹 ,一般称为浸淫疮、湿疡证。系禀赋不耐 ,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因脾胃虚弱 ,心经有火 ,血燥生风 ,瘀久溢肝 ,起疱溢脂 ,病久反复。中医辨证可分为湿热浸淫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1 居室护理保持室内清洁 ,空气新鲜 ,不宜放置芳香的花卉 ,燃点卫生香及喷洒有香味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设计《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体质;设计《湿疹患者辨证分型表单》,由调查者依据患者病情填写表单,调查患者中医证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00例湿疹患者中,湿热质占16%,阳虚质占15%,阴虚质占15%,气郁质占14.33%,痰湿质占12.33%;湿热浸淫证占23.67%,脾虚湿蕴证占23%,血虚风燥证占37.67%,湿热瘀阻证占12.66%。湿热浸淫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脾虚湿蕴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正相关(P〈0.05);血虚风燥证与阳虚质、阴虚质正相关(P〈0.01),湿热瘀阻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结论湿疹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型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16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清旺 《陕西中医》2005,26(11):1189-1190
目的观察中医分型治疗湿疹的疗效。方法根据湿疹患者的皮损特点和临床表现,分湿热并盛、脾虚湿盛、肝胆湿热、血虚风燥、湿瘀互结5型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8%。提示中医分型治疗湿疹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不同证型湿疹患者的脉象特点和脉图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湿疹患者205例,其中脾虚湿盛型62例,湿热内蕴型73例,血虚风燥型70例,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脉象采集系统和临床结合的方法进行脉象的识别分析。结果:湿疹组各型h1、h3、h4、h5、w/t、t、h3/h1、h4/h1、h5/h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湿疹组脾虚湿盛型、湿热内蕴型与血虚风燥型的各项脉图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湿疹组脉象多项指标较正常人有显著差异性,且不同证型间脉象也有显著差异,脉图参数h1、h3、h4、h5、h3/h1、h4/h1、h5/h1、w/t、t可作为湿疹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为湿疹的诊断和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湿疹不同证候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表达,探讨其与湿疹不同证候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湿疹患者30例,包括风湿热蕴证18例,血虚风燥证12例,另取健康人8名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组织中NF-κB mRNA和HSP70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内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蛋白表达。结果: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风湿热蕴证组高于血虚风燥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风湿热蕴证组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P70和NF-κB的表达程度可能体现了"湿疮"病理过程中机体正邪力量,为揭示中医湿疮"证候"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