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浙江省温州市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进行现场调查,明确诊断,调查感染来源,分析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监测诊断中存在的问题,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和面访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患者发病48 h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根据温州市的蚊媒状况作传播风险评估并采取控制措施。结果患者于2016年2月21日启程从境外回国途中发病,发病前居住在南美洲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市,当地为寨卡病毒病流行区。患者发病前有暴露史,临床表现为在头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出现红色弥漫性皮疹。但因无发热,曾一度被诊断为"过敏性皮疹",且两次血清标本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最后依据尿液和唾液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同时结合流行病学暴露史确诊为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温州市虽有白纹伊蚊,但2月份气温较低,故该病例通过蚊媒传播的风险极低。结论寨卡病毒病可无发热症状,也可有血清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的病例,应谨防漏诊;随着天气转暖,此类输入性病例一旦漏诊,极易经蚊媒传播扩散,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做好蚊媒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天津口岸主要输入性蚊媒传染病(黄热病、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出现本地传播的风险。方法 2016年在天津机场和天津港选取5个代表性的口岸区域,用诱卵器法和BDV帐诱法测定伊蚊的蚊幼和成蚊密度,并进行种属鉴定和携带病原体检测。利用相关行业标准、技术方案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防控或风险评估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结果天津口岸9月份容器指数为6.22%,帐诱指数为5.6只/帐,超过了口岸蚊媒控制标准和口岸伊蚊监测安全基准,脱离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伊蚊容器指数安全区域,但未进入危险区和暴发风险区。结论天津口岸在除9月份以外的月份中,伊蚊密度低,不存在输入性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9月份是天津口岸伊蚊密度畸高期,存在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但不存在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来自于寨卡病毒流行区的入境人员进行追踪和筛查,发现寨卡病毒感染者,对其进行隔离,以期防止寨卡病毒病的本地化流行。方法江门恩平市(县)对2016年2月28日至7月15日来自于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家的1 141例入境人员进行健康随访,并对725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液、唾液或尿液,采用RT-PCR法检测寨卡病毒核酸,筛查出寨卡病毒感染者。结果通过主动追踪和筛查,从725例中查出8例寨卡病毒病患者和3例隐性感染者,检出阳性率为1.52%。其中男性检测423例,阳性4例;女性检测302例,阳性7例,男女感染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05)。73.33%的感染者通过主动监测被检出,开展该项工作4个月来无本地病例出现。结论对寨卡流行区入境人员进行主动追踪和筛查,是防控寨卡病毒病本土化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现特点,为寨卡病毒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2-9月发现的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公开信息,分析其三间分布和发现方式。结果共发现24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男性15例,女性9例;病例中来自委内瑞拉16例、玻利维亚1例、苏里南2例、萨摩亚3例、危地马拉2例;50.0%为口岸卫生检疫发现,16.7%为疾控部门健康随访发现,33.3%为医疗机构诊察发现。结论口岸卫生检疫、地方疾控部门健康随访、医疗机构诊察构成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病防控的"三道防线",加强联防联控是输入性寨卡病毒病防控的核心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分析基孔肯雅热疫情调查结果,为预防控制蚊媒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 病学的方法,对2017年9月1日发生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 进行分析,通过病例搜索、病例访谈、流行特征描述、蚊媒密度评估和控制、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等方 式,开展疫情处置。结果 本调查显示共有4名确诊病例,发病时间为8 月20 日至9 月1 日,均出现发 热、皮疹和关节痛症状。对11名可疑病例和306名共同暴露者进行检测,结果均阴性,首次蚊媒密度调查 布雷图指数高达114,叮咬指数达10只/人·时。结论 基孔肯雅热患者在潜伏期可能具有传染性,患者 隔离期限应延长。加强蚊媒监测与病例搜索,在疫情早期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关键词:基孔肯雅热;暴发;蚊媒疾病;潜伏期;传染性;控制效果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9)01 0017 04  相似文献   

6.
《健康向导》2016,(2):40-41
正由蚊子传播、有可能引发新生儿小头症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自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以来已经有22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孕妇感染后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或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基于寨卡病毒病风险预警,对比研究我国前5例输入性病例发现过程、旅行史以及确诊途径等流行病学要素,指出科学管控要有疫情输入、联防联控与后续追访意识,尽早发现控制传染病源、切断蚊媒传播途径以及保护孕妇等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中国大陆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为防控寨卡病毒病提供工作经验和参考依据。方法 对中国大陆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年2月19日,经中国CDC有关专家复核和专家会诊,我国义乌市确诊1例从斐济、萨摩亚旅游归来的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病例曾在萨摩亚有蚊虫叮咬史。病例2月14日发病,15日出疹,16日出现结膜炎,16日收住入院,17日体温正常,19日皮疹消失,20日结膜炎消失。血液中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持续仅3 d,血液核酸检测阴性4 d后尿液仍可检测到核酸阳性。结论 该病例寨卡病毒病症状典型,早期可采集病例血液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体温正常后应采集尿液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9.
正寨卡病毒是否仅通过蚊媒进行传播?目前我国已有输入性病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流行的危险吗?寨卡病毒出现在蚊虫数量较多的热带地区,已知该病毒在非洲、美洲、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但新年伊始,肆虐非洲和美洲的寨卡病毒陆续进入中国境内。自今年2月9日中国内地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以来,截至2月28日,一共确诊了8例,其中江西省1例,广东省3例,浙江省4例。寨卡病毒对中国影响有多大,病毒通过什么途径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江苏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寨卡病毒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对外环境伊蚊进行应急监测。结果患者发病前一直居住于厄瓜多尔,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患者于2017年4月28日启程回国,并在当日发病。5月2日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尿液标本寨卡病毒核酸呈强阳性,5月2日发热症状消失,5月4日皮疹、结膜炎、关节痛症状消失,并于当日对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标本再次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5月8日治愈出院。以患者家庭为圆心200 m半径范围进行伊蚊应急监测,布雷图指数为3.40,经采取蚊虫消杀和环境整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为0,处置后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该起疫情由寨卡病毒引起,应加强临床医生培训、寨卡病毒病知识宣传,防蚊灭蚊是疫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6年2月9日中国大陆首例确诊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寨卡病毒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中国大陆首例确诊寨卡病毒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临床观察病例同行者与接触者。采集病例血清、尿液等标本,应用荧光定量RT-PCR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该病例确诊为寨卡病毒病,于第18病日解除隔离、痊愈出院。病例第10病日血清标本和第11~13病日尿液标本检测均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该病例系江西省赣县籍外派工作回国人员,发病前在寨卡病毒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史,同行者与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内均未出现寨卡病毒病症状。结论 该病例为中国大陆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系境外输入性病例,感染来源与在寨卡疫源地委内瑞拉蚊虫叮咬有关。  相似文献   

12.
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寨卡病毒病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新发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为了加强对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本文通过Medline数据库检索寨卡病毒病相关信息,结合相关政府部门、国际卫生组织报告等资料对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综述。目前,该病主要在美洲地区流行,呈快速蔓延之势,34个国家存在病毒本地传播,多个国家报告输入病例。该病临床表现通常较轻,死亡罕见,部分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综合征,婴儿出生缺陷等较严重的后果,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存在因输入病例引发的疫情局部扩散的风险。但该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只要各项策略和措施落实到位,就能够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3.
<正>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2015年4月起,在巴西暴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寨卡疫情,同时出现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聚集病例,WHO强烈怀疑与寨卡病毒疫情有关。2016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巴西出现的小头畸形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聚集性病例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  相似文献   

14.
蚊媒传染病威胁着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开发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是及时管控感染者及遏制蚊媒传染病传播的关键,但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多存在检测时间长、资源耗费多、条件要求高等缺点,基于CRISPR-Cas系统的检测技术准确度高、灵敏性强。本文重点关注CRISPR技术在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3月3日消息,记者3日从质检总局获悉,为更好应对寨卡病毒病疫情跨境传播风险,质检总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控寨卡病毒病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要求通过医学检测、灭蚊处理等措施严控寨卡病毒病传入我国。公告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等36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病例。公告称,来自有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及皮疹等症状者,出入境时应主动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静安区聚集性水痘疫情中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防控水痘疫情提供 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6年静安区所有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水痘聚集性疫情及病例信息,对水痘病 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3-2016年,静安区水痘聚集性疫情共97起,共收集325例 病例信息,其中245例(75.38%)为水痘突破病例。水痘发病高峰在10~12月,4~6月为小高峰。小学 是聚集性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突破病例在2~11岁发病较多,发病中位时间为接种疫苗后6年,高峰时 间为接种后4年。突破病例发生疱疹的比例低于原发病例(χ 2=14.778,犘<0.01)。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 秋冬季小学水痘聚集性疫情高发,并且病例中突破病例占绝大多数,需重点关注秋冬季小学生的水痘防控 工作,常规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对水痘聚集性疫情控制效果不够,建议探讨常规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策略。 关键词:水痘;聚集性;流行病学;统计学;水痘疫苗;突破病例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8)01 0005 04  相似文献   

17.
寨卡病毒病若干流行病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2015年在美洲地区发生大规模的传播与流行,因可能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2016年2月被WHO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本文搜集期刊、在线论文及WHO文件进行综述。寨卡病毒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等;目前该病传染期尚不明确,但通过患者血液、唾液、精液及尿液DNA检测期推断,其传染期至少可达2个月;寨卡病毒主要经虫媒传播,但也可能通过母婴、血液及性传播。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以及其他神经和自身免疫综合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仍需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依靠灭蚊、防蚊可阻断绝大多数的寨卡病毒感染,但仍需采取更多的措施预防寨卡病毒通过母婴、血液及性传播。该病目前仍有一系列的流行病学问题尚待解决,亟需更多的研究以全面地了解其流行病学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强度逐年增加,流行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对广东省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白纹伊蚊作为登革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我国分布广泛,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个人防护及持续的蚊媒控制是当前防控登革热的重点手段。广东省是我国少数几个受登革热威胁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输入病例及由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病例暴发或流行是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的主要特点。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升高,广东省首发本地病例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早,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呈现多样性,本地化流行风险出现增高趋势。本文就广东省登革热流行概况、流行特征、传播媒介、DENV分子溯源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基孔肯雅热疫情调查结果,为预防控制蚊媒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7年9月1日发生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进行分析,通过病例搜索、病例访谈、流行特征描述、蚊媒密度评估和控制、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开展疫情处置。结果本调查显示共有4名确诊病例,发病时间为8月20日至9月1日,均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痛症状。对11名可疑病例和306名共同暴露者进行检测,结果均阴性,首次蚊媒密度调查布雷图指数高达114,叮咬指数达10只/人·时。结论基孔肯雅热患者在潜伏期可能具有传染性,患者隔离期限应延长。加强蚊媒监测与病例搜索,在疫情早期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首例输入性病例疫情综合防控效果,评估寨卡病毒病发生输入和本地传播的风险,为制定进一步的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专家会商法对现场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疫情处置资料以及相关政策、文献进行综合评估,研判疫情趋势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结果 中国大陆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系输入性病例,有委内瑞拉旅行史,经诊治已病愈出院。风险评估认为该病例不会引起继发传播,但本地发生输入性病例风险仍然存在。结论 仍需密切关注国际疫情态势,动态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入境口岸检验检疫、医疗、疾控等部门的联防联控,提升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能力,做好疫区来往人员的防护告知、口岸检疫和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