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朝阳市2007年水痘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朝阳市2007年水痘疫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水痘疫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特征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007年朝阳市水痘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朝阳近年水痘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上报的病例数达370例,报告发病率为10.88/10万,全市7个县(市、区)都有病例发生,双塔区、喀左县、朝阳县较多,占总发病数的60.81%;全年均有发病,发病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主要为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4.32%,期间暴发疫情3起,发患者数79人,总罹患率2.55%。结论水痘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学校引起流行,做好对患病学生的隔离工作及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学校水痘流行和扩散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朝阳市2010年水痘疫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水痘疫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中,朝阳市2010年水痘个案病例及爆发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朝阳市2010年共报告水痘658例,报告发病率为19.77/10万,全市7个县(市、区)都有病例发生,市区(双塔区和龙城区)报告发病率较高,双塔为118.19/10万、龙城区45.73/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冬春季;病例主要集中在儿童和学生,占总数的93.31%。结论水痘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学校、托幼机构中引起流行,做好对患病学生、儿童的隔离工作及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学校、托幼机构水痘流行和扩散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005年郑州市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特点,寻求麻疹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郑州市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麻疹监测报告系统对郑州市2005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2.4/10万。发病呈暴发流行的特点。1~6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7岁以下为麻疹高年龄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1.94%,无免疫史者占67.20%,免疫史不详者占20.86%。流动人口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37.16%。结论小年龄组常规免疫工作和大年龄组儿童的麻疹疫苗复种工作急需加强。尽可能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沙坪坝区2005-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制定麻疹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052008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沙坪坝区麻疹疫情开始回升,2007年麻疹痰情大幅上升,报告发病率为32.25/10万;2005-2008年麻疹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4~7月,发病率城区高于农村(χ2=6.959,P〈0.05);发病年龄集中在〈1岁儿童;流动人口和免疫空白人群发病率高。结论沙坪坝区麻疹疫情上升的重要原因是流动人口和免疫空白人群的增加,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进一步加强新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重点人群免疫接种,提高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5.
袁丁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150-153
目的 了解2013年新化县麻疹流行特征,为下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数据及麻疹调查处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新化县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11例,麻疹确诊病例61例,无临床诊断病例及死亡病例报告.2013年麻疹发病率较前5年明显上升,病例间无聚集性.麻疹发病年龄呈现小月龄儿童(<8个月)为主的特征,其次为8个月~1岁年龄组.性别以男性为主.应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中无免疫史者占50.00%,免疫史不详者占19.44%.发病前7~21 d内有医疗机构就诊史者占39.34%.结论 为早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应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和接种工作,开展成人免疫,特别是育龄妇女疫苗的接种,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有效处置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近20年沂南县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风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14年沂南县风疹资料。结果1994~2014年沂南县共报告风疹病例6620例,年均风疹病例为33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中学生发病最多,占72.48%,所有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应对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同时采取加强疫情监测、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降低风疹的发病率,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流行性感冒暴发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流感疫情报告资料和实验室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此起暴发总发病病例47例,总罹患率6.71%,未见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病年龄45岁以上27例,占发病数的57.45%,10岁以下15例,占发病数的31.92%居多。男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报告病例均无流感疫苗免疫史。结论系一起非季节性甲型流行性感冒暴发疫情,人群的普遍易感与卫生条件差是流感暴发的主要原因,经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后,疫情流行终止。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焦作市近年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疫情发生特点,为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麻疹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2008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焦作市近年来麻疹发病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发病形式主要为散发和局部小范围暴发.各县市区报告麻疹发病相差悬殊.发病高峰在3-6月份(占73.91%).在667例确诊病例中,<15岁人群占89.05%,发病为小年龄组模式,<1岁人群占25.48%.麻疹病例以散居儿童为多,占46.35%,其次为学龄和幼托儿童,占42.10%.在确诊病例中,有免疫史者仅占33.13%,无免疫史者占44.38%,免疫史不详者占22.49%.麻疹血清样本采集率为58.89%.结论 加强麻疹监测,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消除暴发仍是今后全市控制麻疹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而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漏补种工作,提高麻疹疫苗复种率,减少免疫空白和易感人群的积累是建立全市牢固免疫屏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栾川县2009~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2013年栾川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285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6.55/10万。全县14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关镇、赤土店镇、栾川乡;发病集中在4~7月;男性发病806例,女性479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实验室确诊病例176例,肠道病毒71型(EV71)75例,占42.61%。结论2009~2013年栾川县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和人群差异,应针对重点人群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疫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水痘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预防及控制疫情暴发的措施。方法由方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专业人员进入暴发水痘疫情的学校,按照统一表格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 420名在校生中,38例患病,罹患率9.05%,病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3岁。5~9岁发病占84.21%,无水痘疫苗接种史36例。本次疫情持续24天,采取控制措施后9天疫情得到控制。结论应加强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及时报告出现的传染病,以便及时对传染病病人做到早期隔离及治疗,控制疫情。疾病监测部门应加强对容易暴发传染病的半封闭人群的监测,从而杜绝此类疫苗可预防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鲁山县2010年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经验,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鲁山县MV强化免疫报表数据和现场评估等情况,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强化免疫目标儿童数193 669人,共接种189 198人,报告接种率97.69%,快速评估接种率(715/720)99.31%,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例,发生率为0.23/10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10年10~12月无麻疹病例发生,2011年1~7月发病2例,发病数比强化免疫前明显减少。结论在政府主导,多部门的配合下,本次MV强化免疫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为全县麻疹疫情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鲁山县实施的首次MV强化免疫活动迅速降低了人群麻疹发病率,形成了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同时也促进了全县今后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菏泽市2010年麻疹监测系统现状,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0年麻疹监测与控制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0年全市采取的策略与措施主要包括贯彻、落实山东省卫生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精神,部署麻疹防控工作,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并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开展暴发控制和督导检查。2010年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26例。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后48h内调查率为76.52%,血标本结果7d内报告率56.78%,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65.72%。麻疹确诊病例415例,麻疹发病呈散发,部分高发县影响全市麻疹发病水平。全年麻疹发病表现为高峰期延长,主要集中于4~8月份,麻疹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结论切实扎实开展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是控制麻疹疫情上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该园水痘暴发原因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控制疫情,调查处理。方法建立病例定义并确定搜索范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EpiData、Excel、SPSS等软件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本次调查43例病例,幼儿园病例38例,幼儿园罹患率23.31%;此次暴发持续42d,并有潜伏期病例存在;临床症状以单纯出疹伴发热为主,占19%;年龄集中于3岁组,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16,P=0.14);园内儿童均无水痘疫苗免疫史,为高危人群;不同班级间罹患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8.63,P=0.00);学校与家庭接触方式均可导致病例的发生。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村内是否有水痘病例及班内首发病例未及时隔离作为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的差异(χ2=7.00,P=0.008;χ2=11.67,P=0.001)。结论这是一起由传入病例引起并在人群中传播的幼儿园水痘暴发,且该幼儿园教室拥挤、通风不畅,易实现传播;其次,幼儿园人群中免疫水平低下,易感者较多;第三,出现病例后,部分病例未能及时隔离。这些原因导致了这起暴发疫情的出现,而病例的未及时隔离是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罗甸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乙脑提供依据。方法对罗甸县2006~2011年的乙脑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全县共报告乙脑病例40例,年均发病率1.99/10万,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散居儿童发病22例,占55%;男性、女性分别占70%、30%;2~10岁儿童发病30例,占发病总数75%;6~8月份发病37例,占病例总数的92.5%,呈明显的夏秋季发病高峰。结论发患者数以散居儿童为主,重点是2~10岁儿童,预防控制乙脑要重点抓好农村边远山区散居儿童的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工作,加宣传教育力度,落实防蚊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乙脑发病。  相似文献   

15.
李杭建 《淮海医药》2006,24(6):473-474
目的 探讨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果 1987~2001年共发病1 840例,年均发病率3.99/10万;发病最高年份为1991年,发病率17.30/10万,2001年出现疫情上升趋势;县区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3.91%;性别特征明显,以男性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秋冬季季节高峰明显,10月、11月、12月次年1月份为高发月份.结论 洪涝灾害对外环境的影响能够导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突然上升,为保护易感人群,应在10月份以前适时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接种工作,尤其是高发区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防治重点地区为市辖三县郊区农村地区,沿水系分布的乡镇作为防治工作的重点乡镇.重点人群为青壮年农民,但不可忽视城镇居民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怀远县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新玲  刘洁  马秀芬 《淮海医药》2007,25(2):148-149
目的 分析怀远县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对策和措施.方法 对2005年怀远县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29例.麻疹呈散发和暴发并存的流行模式,个别高发的乡镇影响了全县的麻疹发病水平.麻疹发病仍以学龄期儿童为主,同时有周岁前婴儿和成人发病增高趋势.确诊病例中有麻疹免疫史者占35.37%,无免疫史者27.95%,免疫史不详者占34.5%.结论 报告病例的年龄和免疫状况表明,麻苗的常规免疫和加强免疫均需加强,同时应扩大免疫年龄组人群,继续加强麻疹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导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工作.方法 对暴发调查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首例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暴发时间为2011年4月20日至7月12日,男女性别比例为1.14:1,最小4岁,最大40岁,5~10岁病例占71.11%;病例分布在紧密相连的两个自然村;患者均无相关疫苗免疫史;实施应急接种和相关治疗后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疫苗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是造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主要原因.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是防止暴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1年河南省平顶山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疫情发生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共报告甲型肝炎364例,发病率为7.42/10万,与上年相比上升了109.04%。全年发病数以6月~8月较多;全市10个县(市)、区发病率(调整率)相比有西北高东南低的现象;人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比为1.38∶1,年龄组发病数2~20岁较高,占总病例的62.64%,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0岁,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四职业合计发病占发病总数的91.21%。结论建议在重点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及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同时制定HepA接种的免疫策略,在流行季节来临前对易感人群开展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9.
申悦霞  张志前  钱振宇  孙印旗 《河北医药》2012,34(12):1808-1810
目的 分析河北省猩红热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河北省猩红热病例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河北省近年来猩红热发病仍存在周期性,且2011年发病出现大幅升高,发病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多年无死亡病例报告;以散发为主,但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发病高峰在11~12月和5~6月份,发病集中在15岁以下年龄组,尤以3~9岁散居、托幼儿童和学生为高发人群,男女性别比为1.59~1.79∶1;临床诊断病例占99%以上.结论 儿童和学生是我省猩红热防控工作重点人群,应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疫情监测,防止疫情暴发;此外,应努力提高病例实验室诊断水平,并积极开展疾病流行因素和病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刘育晖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205-206
目的:调查该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原因、传播特征,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扑灭疫情。方法:按照《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所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疫情历时43d,共发生病例90例,罹患率为8.26%(90/1090),其中初一、初二年级患者84例,占全部患者的90.33%;住宿生59例,占65.56%。结论:本次疫情是由于乡镇传染病监测报告反应不灵敏,该校校医未能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晨检及病因追踪,及时上报疫情,延误了对疫情的处理,导致疫情不能及时控制,是造成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