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对该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评价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该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该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病例数55例,罹患率15.54%,男生21例,女生34例,男女生性别比为0.62:1,发病时间集中在6月10-15日,病例主要集中在三个班。结论引起本次该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的主要原因是首例病例出现后未及时采取措施,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堆龙德庆县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总结此次暴发的原因和规律,以及疫情控制的经验教训。方法通过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疫情暴发时搜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对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疫情暴发的原因和控制对策。结果该县2008年1~7月每月均有散在病例报告,从8月份开始病例数逐渐增多,直到9月份在全县出现暴发,以县中学为主。期间该校共有193人发病(占全县发病总数的71.75%),患病学生均为该校的住校生。全县除柳梧乡无病例报告外,其它四乡(马乡、德庆乡、羊达乡、古荣乡)两镇(东嘎镇、乃琼镇)均有病例报告。8月1日~10月16日全县共报告病例269例。主要原因是秋季开学致使大量易感人群聚集,人群缺乏有效的免疫保护屏障,疫情发生初期隔离措施不当。结论通过采取隔离患者、宣传教育、免疫预防和通风消毒等控制措施后,疫情很快得以控制。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防治及宣传教育工作,尽快落实学校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进一步做好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不断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该小学腮腺炎疫情暴发的原因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控制疫情。方法建立病例定义并确定搜索范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EpiData、Excel、SPSS等软件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本次报告学校病例24例,班级罹患率为58.54%;调查22例,均为某庄小学一年级班学生。本次暴发持续22d,并有潜伏期病例的存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伴非化脓性腮腺肿大,占54.54%;年龄介于7~9岁,男女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69);人群中免疫史水平低下,仅为9.09%;班级内接触是导致此次暴发的主要原因。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不同的接触方式导致病例对照组间阳性率的差异(χ2=17.20,P<0.01)。结论这是一起同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造成学校内传播的主要方式为同班级内接触,同时由于教室通风不畅,座位拥挤且学生免疫水平低下,发现病例后未能及时隔离等因素造成了此次暴发。  相似文献   

4.
左登敏  潘发明 《安徽医药》2014,(11):2098-2101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暴发的原因,为更好防控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庐江县某小学8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资料进行描述,并对这些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此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发病班级占班级总数的76.19%,学生总罹患率为6.94%,其中男生罹患率为7.32%,女生罹患率为6.46%,男女生罹患率无明显差异。病例多未接种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仅为5.81%。发病年龄以6-11岁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4.19%。结论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低、未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以及应急接种措施是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的主要原因。疫情处理中,应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应急接种疫苗和严格隔离是预防、控制疫情扩大、蔓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某部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疫情发病特点为起病急,潜伏期短,临床症状相似,病例集中发生在1个连队,罹患率为0.5%。经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确定本次部队人群发病是一起由随军家属感染发病传入而引起的暴发疫情,建议家属和官兵在随军或入伍时,接种腮腺炎疫苗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流行性感冒暴发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流感疫情报告资料和实验室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此起暴发总发病病例47例,总罹患率6.71%,未见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病年龄45岁以上27例,占发病数的57.45%,10岁以下15例,占发病数的31.92%居多。男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报告病例均无流感疫苗免疫史。结论系一起非季节性甲型流行性感冒暴发疫情,人群的普遍易感与卫生条件差是流感暴发的主要原因,经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后,疫情流行终止。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水痘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预防及控制疫情暴发的措施。方法由方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专业人员进入暴发水痘疫情的学校,按照统一表格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 420名在校生中,38例患病,罹患率9.05%,病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3岁。5~9岁发病占84.21%,无水痘疫苗接种史36例。本次疫情持续24天,采取控制措施后9天疫情得到控制。结论应加强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及时报告出现的传染病,以便及时对传染病病人做到早期隔离及治疗,控制疫情。疾病监测部门应加强对容易暴发传染病的半封闭人群的监测,从而杜绝此类疫苗可预防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某高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上海市崇明县某高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进行现场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该暴发疫情共发生27例手足口病病例,罹患率为2.87%,男生发病数多于女生,发病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5~18岁,临床症状以发热、手足皮疹为主,引起该疫情病原体为肠道病毒CoxA6.结论 该暴发疫情是由参加集体活动造成相互传播,提示今后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校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蒋玉杰  赵红 《北方药学》2011,8(11):97-98
目的:了解某学校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的特征,分析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为控制暴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流行病学方法,对该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全校共有学生2092人,发病36例,罹患率为4.48%,病例集中在10~14岁.结论:经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后,5月28日流行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和预防控制疫情流行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方法以描述流行病学的方式,针对我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案例资料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在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7月10日期间暴发一起流行性腮腺炎,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80例病例中,有18例为我校学生。其中,在疫情流行的过程期间,具有3个发病高峰期。于第一个高峰期时间为4月20~28日,患病例数为6例;第二高峰时间为5月10~18日,患病例数为7例;第三高峰期时间为6月3日~6月10日,共有5例患病。结论对于集体单位例如学校,通常容易暴发流行性腮腺炎。因此,应该加强校内的传染病报告,并且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和预防控制疫情流行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应用有效的护理及其他防控措施对流行性腮腺炎进行控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更好地防治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5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3~6岁、7~14岁年龄段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为53例(34.87%)、69例(45.39%);全年均可发病,主要集中在2012年5~7月、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分别为60例(39.47%)、42例(27.63%);有明确接触史102例(67.11%),有明确疫苗接种史51例(33.56%)。18例(11.84%)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为胰腺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心肌炎,有并发症患者多有接触史及无疫苗接种史。结论年长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发病有上升趋势;有明确接触史及无疫苗接种史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对易感人群接种腮腺炎疫苗及采取严格隔离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庆东  钟澈  李淑玲  郑文涛  黄鸣涛  香晓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1):1655-1656,F0003,F0004
目的对东莞市横沥镇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判定高危人群,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至2013年东莞市横沥镇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至2013年该镇共报告流腮病例31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56/10万,发病率在年份间的波动呈现双峰的特征;全年发病高峰为4—7月;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年龄以0~14岁为主,发病人群主要是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流动人口发病率显著高于户籍人口。结论应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加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管理,进一步落实人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5年鞍山地区麻疹流行特征,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鞍山地区麻疹发病率为8.23/10万,发病以小年龄儿童0~14岁为主,高峰集中在4~7月,有免疫史者仅占28.32%,流动人口患者占总患者数的13.99%,两起爆发中流动人口占54.17%。结论应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重点是流动人口;加强麻疹的常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某中学一起水痘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以后更好地处置水痘爆发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10月—12月40例水痘疫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在40例中,罹患率5.7%(40/707),患者年龄介于14~15岁。有水痘免疫接种史的27例,占67.5%,水痘疫苗接种组与未接种组间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31,P<0.05)。结论:提高学校晨检质量,及时发现并隔离水痘病例,相对隔离发病班级,加强消毒及健康教育,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发病学生返校须有医院开具的证明,这些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Even among vaccinated cohor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umps outbreaks remain a challenge, owing to sub-optimal population immunity.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confined settings, where a single case could be the index for an imminent outbreak. Efficacy of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 whil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mumps and comprehensive vaccination of populations in confined settings during outbreaks may enable containment of mumps and disrupt further spread. However, we are not aware of official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concerning vaccination of exposed individuals during an outbreak, especially in a confined setting.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our experience with mumps containment during outbreaks through vaccination campaigns in the Israeli civilian and military populations and discuss lessons for containment efforts in other setting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a comprehensive ring vaccin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ny case of mumps in confined setting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5-201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和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西双版纳2015-2019年共报告2 452例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1.87/10万;男、女性报告发病率比为1.16:1.00;夏冬季为高发季节;0~14岁人群发病率最高(154.39/10万);总病例的64.23%为学生,7次暴发疫情均发生于学校。2015-2019年共接种136 433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其中104 133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其余为腮腺炎疫苗。结论 2015-2019年西双版纳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完善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儿童免疫规划,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做好学校晨检工作,加强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和流行性腮腺炎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7.
2008-2011年呈贡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呈贡区2008-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1年呈贡区报告流行性腮腺炎871例,年均发病率为88.82/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年的5月、11月至次年的1月为发病高峰月:发病年龄高峰出现在5-9岁组,年龄〈15岁组共报告发病754例,占86.57%;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共报告785例,占90.13%。结论儿童、青少年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在高发季节,应针对该群体采取综合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In 1982 a two dose regimen was introduced in Sweden for the combined vaccination against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of children aged 18 months and 12 years. Since 1977 about half of the preschool children were vaccinated against measles annually, and since 1974 about 80% of 12 year old girls were vaccinated against rubella. During the period 1982 to 1985 90-93% of the eligible age cohorts of 18 month old children and 88-91% of the 12 year old children were immunised with the new combined vaccine. A study in 1982 of about 140 18 month old children who were nearly all seronegative before vaccination showed that 96%, 92%, and 99% seroconverted against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respectively. A second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1983 of 247 12 year old children, of whom 11% lacked antibodies to measles, 27% to mumps, and 45% to rubella. This showed seroconversion in 82% and 80% against measles and mumps, respectively, and all children seroconverted against rubella. In the latest study in 1985 of 496 12 year olds 9% and 13% were seronegative against measles and mumps before vaccination, and 41% against rubella. Of these, 88% seroconverted to measles and 80% to mumps, and all converted to rubella when sera were tested by the haemolysis in gel method. After a neutralisation test against measles as well all children showed immunity to the disease. A low incidence of measles and declining figures for mumps and rubella were reported in 1984 to 1986. An outbreak of rubella during 1985 affected mainly boys in age cohorts in which only the girls had been vaccinated during the 197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