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6例颅内胶质瘤术后并放射治疗后的18F-FDG PET显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1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在颅内胶质瘤术后并放射治疗后随诊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6例颅内胶质瘤术后并放射治疗后的患者同期行18F FDGPET和CT、MRI检查 ,采用双盲法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例中 87 5 % (14例 )CT和 (或 )MRI表现不规则环形或结节状明显强化 ,不能准确作出手术后改变和 (或 )放射治疗后脑损伤、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的诊断 ;其中 9例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病灶18F FDGPET影像表现为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 ,有 5例得到手术病理证实 ;另 5例术后放射治疗后脑损伤患者和 2例术后软化灶18F FDGPET影像均显示局部病变区为放射性分布缺损或明显低下。结论 18F FDGPET在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后的脑损伤和肿瘤复发的定性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结合CT和MRI更能提供病变解剖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2.
李立伟  刘京璇 《空军总医院学报》1999,15(3):132-134,F003,F004
目的:探讨PET在颅内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后随诊中的作用。方法:对16例颅内胶质瘤术事并放射治疗后的病例采用双盲法将PET与CT/或MR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6例中14例(占87.5%)CT和/或MRI表现不规则环形或结节状明显强化,不能准确作出手术后改变和/或放射治疗后脑损伤,残存肿瘤或神经复发的诊断;其中9例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病灶^18F-FDG PET影像均表现为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增高,另5例术后放射治疗后脑损伤病例和2例术后软化灶^18F-FDG PET影像均显示局部病变区为放射性分布缺损或明显低下。结论:与CT和MRI相比,PET在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后的脑损伤和肿瘤复发的定性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若结合CT和MRI多种影像结果分析,更能提供病变解剖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综合信息,尤其是对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后的临床随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李立伟 《空军总医院学报》2002,18(3):141-143,F003
目的:探讨FDG PET影像诊断在肿瘤非手术治疗后临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实质性肿瘤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21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14例,共35例,随访中同期行FDG PET和CT、MRI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双盲比较。结果:21例实质性肿瘤HIFU治疗后2-3个月复查,19例CT、MRI表现密度和信号有变化,但形态、大小未见明显改变,另2例CT、MRI密度和信号变化不明显;PET示17例肿瘤中心大部分放射性分布缺损,但以肿瘤边缘部分分为主仍有FDG代谢活跃现象,提示部分肿瘤存活,其中6例在FDG代谢活跃局部经穿刺活检证实肿瘤存活;4例PET表现为FDG摄取缺损,其中1例局部穿刺活检证实为坏死组织。14例鼻咽癌放疗后12-18个月复查,CT和MRI提示11例未见局部肿瘤复发,PET显示其中3例有局灶性FDG浓聚病变,其中1例局部穿刺活检证实为局部肿瘤复发,2例CT和MRI提示肿瘤复发,FDG显像病变处理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余1例放射治疗后脑损伤FDG PET显示为放射性分布缺损区。结论:FDG显像在实质性肿瘤HIFU治疗后疗效判断和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肿瘤复发诊断上较CT和MRI准确,两者结合分析在临床随访中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肿瘤非手术治疗后FDG PET随访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FDG PET影像诊断在肿瘤非手术治疗后临床随访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实质性肿瘤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治疗后 2 1例 ,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 14例 ,共 35例 ,随访中同期行 FDG PET和 CT、MRI检查 ,并将结果进行双盲比较。 结果  2 1例实质性肿瘤 HIFU治疗后 2~ 3个月复查 ,19例 CT、MRI表现密度和信号有变化 ,但形态、大小未见明显改变 ,另 2例 CT、MRI密度和信号变化不明显 ;PET示 17例肿瘤中心大部分放射性分布缺损 ,但以肿瘤边缘部分为主仍有 FDG代谢活跃现像 ,提示部分肿瘤存活 ,其中 6例在 FDG代谢活跃局部经穿刺活检证实肿瘤存活 ;4例 PET表现为 FDG摄取缺损 ,其中 1例局部穿刺活检证实为坏死组织。 14例鼻咽癌放疗后 12~ 18个月复查 ,CT和 MRI提示 11例未见局部肿瘤复发 ,PET显示其中 3例有局灶性 FDG浓聚病变 ,其中 1例局部穿刺活检证实为局部肿瘤复发 ;2例 CT和 MRI提示肿瘤复发 ,FDG显像病变处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 ;余 1例放射治疗后脑损伤 FDG PET显示为放射性分布缺损区。 结论  FDG显像在实质性肿瘤 HIFU治疗后疗效判断和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肿瘤复发诊断上较 CT和 MRI准确 ,两者结合分析在临床随访中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目测分级法 (VGS)对 12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和 (或 )放疗后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结果进行分析 ,并与感兴趣区 (ROI)法进行比较 ,探讨VGS的临床可行性。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脑胶质瘤患者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2 8~ 74岁 ,平均(4 9 3± 15 4 )岁。术后和 (或 )放疗后无复发或残存患者 6例 (Ⅰ组 ) ,有复发或残存患者 6例 (Ⅱ组 ) ,均经手术病理检查、MRI、CT或随诊证实。2 .显像方法。仪器为SiemensECATEXACTHR+ PET仪 ,颅脑三维采集方式。1 8F FDG剂量为 14 8~ 185MBq。注射前封闭视听安静平…  相似文献   

6.
13N-NH3 PET显像诊断星形细胞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13 N NH3 PET显像诊断星形细胞瘤的可行性。方法  7例星形细胞瘤患者 ,包括术前星形细胞瘤 3例 ,术后复发 2例 ,术后放疗后脑损伤或坏死 2例。 7例中 6例在 2d内完成13 N NH3 和1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 ,1例仅行13 N NH3 显像。采用对称感兴趣区 (ROI)方法分析肿瘤与正常脑白质 (T WM)的13 N NH3 、18F FDG的摄取比值。结果  3例术前星形细胞瘤和 2例术后复发肿瘤病灶均明显摄取13 N NH3 ,T WM平均为 1 82± 0 2 1,其中 1例术后病理检查为星形细胞瘤Ⅰ级患者 ,18F FDGPET显像示局部病变区放射性分布明显减低 ,T WM为 0 97,相应位置13 N NH3 显像呈高代谢 ,T WM为 1 98。 2例术后放疗后脑损伤或坏死患者13 N NH3 及18F FDGPET显像均示局部病变区为放射性分布缺损或明显减低。结论 星形细胞瘤摄取13 N NH3 ;13 N NH3 PET显像对星形细胞瘤术前诊断、术后放疗后肿瘤复发及放射性脑坏死或损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1C甲基蛋氨酸(MET)PET/CT对胶质瘤术后残余或复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并与^18F-FDG进行比较。方法46例胶质瘤术后患者均行^11C—MET和^18F-FDGPET/CT颅脑显像,2次显像间隔时间在5d内。采用ROI技术计算肿瘤与对侧灰质和白质比值。胶质瘤残余或复发病灶的诊断根据手术或立体定向活组织病理学检查、MRI、CT等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统计学比较采用z。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46例胶质瘤术后患者中残余或复发者36例。^11C-MET、^18F-FDGPET/CT显像对残余或复发病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4.4%(34/36)、47.2%(17/36),χ2=19.429,P〈0.001;特异性分别为90.0%(9/10)、100%(10/10),χ2=1.053,P〉0.05;准确性分别为93.5%(43/46)、58.7%(27/46),χ2=15.294,P〈0.001。半定量分析:^11C—MET肿瘤/灰质比值为1.68±0.23,明显高于^18F—FDG的1.13±0.51(t=5.877,P〈0.001),^11C—MET肿瘤/白质比值为2.52±0.28,明显高于^18F—FDG的1.42±0.57(t=10.470,P〈0.001)。结论^11C-METPET/CT显像对胶质瘤术后残余或复发病灶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并优于^18F—FDGPET/CT显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18F-脱氧葡萄糖(FDG)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DHCI)与PET显像检测甲状腺癌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 26例甲状腺癌患者在同1天分别进行了18F-FDG PET和18F-FDG DHCI显像,患者均已行甲状腺切除术和131I治疗,肿瘤转移病灶大小由计算机自动勾边在PET显像图中测定。结果 26例甲状腺癌患者中,18F-FDG PET共发现126个肿瘤转移病灶,其中18F-FDG DHCI检测到92个(73%),CT发现76个(60%),18F-FDG HDCI的病灶检测率明显高于CT(P<0.05),根据病灶部位分析,18F-FDG DHCI与PET对转移病灶检测的符合率在头颈部为68%,胸部为83%,而在骨转移病灶的符合率仅为52(P<0.01),根据病灶大小分析,当肿瘤转移病灶大于1.5cm时,18F-FDG DHCI与PET的一致率达98%,而在1-1.5cm的病灶检测中,18F-FDG DHCI仅能发现56%,当病灶小于1cm时,18F-FDG DHCI则难以发现,而ET发现的病壮最小直径为0.7cm,结论 当肿瘤志移病灶的直径大于1.5cm时,18F-FDG DHCI与PET具有相似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39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共行56次^18F-FDG PET检查.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和半定量(标准摄取值,SUV)方法.结果 ①5例治疗前患者,PET显像使3例改变了分期;34例治疗后患者中,PET显像发现6例头颈部有残存或复发灶,11例淋巴结转移,4例肺部转移,3例骨转移.②22例PET显像阳性患者中,2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证实,2例假阳性;17例PET显像为阴性的患者均得到随访证实.PET显像用于头颈部肿瘤病情监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9.5%,准确性为94.9%.③21例患者有近期CT或MRI检查结果,其中6例PET显像发现了CT或MRI未发现的局部复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6例患者CT或MRI提示有肿瘤复发或转移,但PET显像结果阴性,并经随访证实.④9例患者多次进行PET检查随访,其中5例病灶消失,3例病情进展,1例无变化.结论 ^18F-FDG PET显像可较准确地发现头颈部肿瘤的残存、转移和复发病灶,并为肿瘤分期提供重要依据,但应与炎症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测肝癌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后血清AFP升高患者123例,皆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所有图像经图像融合后,进行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多种影像学诊断及临床随访而确诊.随访时间均>6个月.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X2检验.结果 123例患者中,明确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者111例.18F-FDG PET显像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78例,其灵敏度为70.3%(78/111);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97例,灵敏度提高至87.4%(97/111,χ2=9.744,P=0.002).18F.FDG PET/CT诊断肝癌复发和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10/12)、87.0%(107/123)、98.0%(97/99)和41.7%(10/24).9例高分化肝细胞癌患者均确诊为肿瘤复发和(或)转移,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其肿瘤复发和(或)转移5例,灵敏度(5/9)明显低于总体灵敏度(87.4%;χ2=6.616,P=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检测原发性肝癌治疗后AFP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高分化肝细胞癌可能出现假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