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rt-PA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至溶栓时间的长短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3.0h-4.5h)13例,对照组(发病至溶栓时间<3.0h)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ISSH评分、90d mRS评分及脑出血转化率,分析两组患者的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 结果 溶栓后7d,两组患者的NISSH评分较均溶栓后24h显著下降(t=2.2,2.0,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24h的疗效明显优于研究组(χ2=4.8,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7d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出血性脑梗死型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型的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实质出血型转化率(46.2%)远高于对照组(8.3%),差异存统计学意义(χ2=4.4,P<0.05)。 结论 3小时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短期神经功能,而3-4.5小时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会增加其脑实质出血的风险,但不对症状性颅内出血造成影响。不同rt-PA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月—2021年7月,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80岁)被纳入研究。主要终点为90 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率、血管再通等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ale,mTICI)和颅内出血转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最终纳入74例患者。良好预后(90 d mRS 0~2分)率为21.6%,血流良好再通(mTICI 2b?3级)比例为77%,全因死亡率为36.4%,颅内出血转化率为3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8.35,95%CI:1.98~169.77,P=0.01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2,95%CI:1.15~1.75,P < 0.001)、总流程时长(OR=1.01,95%CI:1.00~1.02,P=0.030)是老年房颤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如合并基线NIHSS评分高和/或非阵发性房颤时,选择取栓治疗要更慎重。也需进一步提高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率预防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及溶栓治疗不同阶段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57例,其中符合入组条件的为324例,根据CT影像学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收集包括淋巴细胞计数在内的相关基线数据,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使用mRS分别评估3个月和12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细胞(OR=0.640, 95%CI=0.420~0.975,P=0.038)、NIHSS(OR=1.330,95%CI=1.232~1.435,P<0.001)和糖尿病(OR=2.203, 95%CI=1.199~4.047,P=0.011)是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淋巴细胞计数(OR=0.555,95%CI=0.347~0.888, P=0.014)、年龄(OR=1.045,95%CI=1.015~1.075,P=0.003)、NIHSS(OR=1.297,95%CI=1.202~1.398,P<0.001)和糖尿病(OR=2.769,95%CI=1.455~5.272,P=0.002)是12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淋巴细胞与溶栓后出血转化无显著相关性,高淋巴细胞计数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发病4.5 h内予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80岁组和<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及90 d随访时mRS评分。结果:两组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都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5)。90 d随访,≥80岁组13例,<80岁组47例预后良好,两组预后良好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80岁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汪立松  赵宏  陈志阳  冯忠  章永强  章立  徐子奇 《浙江医学》2015,37(17):1432-1435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进行ATRIA评分,评价ATRIA评分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07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根据ATRIA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比较组间年龄、既往史、Cys-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并分析ATRIA评分与肾功能参数的相关性。以出院时mRS>3分为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评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RS≤3分组、mRS>3分组,评价ATRIA评分及Cys-C等参数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TRIA评分低、中、高危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既往卒中病史、Cys-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TRIA评分与eGFR、Scr水平均无相关性(r=-0.187、0.185,均P>0.05),而与Cys-C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27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P<0.01)、Cys-C水平高(OR=8.88,P<0.05)是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ATRIA评分与Cys-C呈正相关。Cys-C是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及病情加重时头颅CT或MRI判断有无脑出血转化,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3 h或3~6 h)、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药物类型(rt-PA或UK)。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有关的因素。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8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CHT)15例(15/98)。。CHT组心房颤动患者比率高于无CHT组(40%vs 12%,P=0.015),C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CHT组(14 vs 10,P=0.025),CHT组溶栓后收缩压高于无CHT组(161±23 vs 139±20,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181,95%CI:1.037~1.346,P=0.012)、溶栓后收缩压(OR=1.079,95%CI:1.031~1.128,P=0.001)与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后收缩压。  相似文献   

9.
邱彩霞  汤海燕  王庄 《浙江医学》2014,(13):1150-1152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6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颅内出血情况,并记录年龄、性别、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等数据。溶栓后90d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mRS评分≤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的纳入预后不良组,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3例(11.5%)示溶栓后出血转化,均为非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良好组患者11例(42.3%),预后不良组15例(57.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水平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L水平越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升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行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病死率的影响,并探讨影响hs?cTnT升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hs?cTnT升高组(70例)和hs?cTnT正常组(192例),预后不佳组(94例)和预后良好组(168例),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238例),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62,95%CI:1.029~1.097,P < 0.001)、男性(OR=4.35,95%CI:1.982~9.545,P < 0.0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062,95%CI:1.019~1.106,P=0.004)是hs?cTnT升高的危险因素。高龄(OR=1.031,95%CI:1.003~1.059,P=0.028)、入院时NIHSS评分(OR=1.086,95%CI:1.042~1.131,P < 0.001)是AIS患者术后90 d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hs?cTnT升高(OR=5.31,95% CI:1.025~27.517,P=0.047)、入院NIHSS评分(OR=1.126,95%CI:1.057~1.200,P < 0.001)、高血压(OR=4.254,95% CI:1.387~13.046,P=0.011)是AIS患者术后9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高的AIS患者hs?cTnT检测水平更高,因而hs?cTnT可作为潜在的标志物来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的90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