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杨旭杰  肖诗鹰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8):3682-3686
研究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的分布情况。采用简单统计与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心脑血管专利申请量、维持量、相关科研论文数量为聚类变量,对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展开聚类研究。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依其科研与专利实力的不同而分为4类。促成科研成果专利转化并推动专利保护与科研创新协调发展是成功的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权人的法宝。  相似文献   

2.
郭良玉  杨旭杰 《中草药》2012,43(10):2083-2088
检索中药复方专利文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以“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专利成长率”、“科研成果专利转化率”作为衡量尺度对1991年至2010年中药复方专利年度发展状况进行聚类研究,研究中药复方专利20年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药复方专利年度发展状况归为3类,聚类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与专利法规健全、中医药科研水平提高、中医药国际认可度提升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杨旭杰  肖诗鹰  郭赞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478-2482
目的:探讨2010年度不同功效的中药复方专利授权状况,为相关复方研发及专利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0年度中药复方专利文献,筛选相关数据生成样本空间,以"授权百分比"和"授权时间比"为聚类变量先后对样本层次聚类、迭代聚类,综合2种聚类方法生成的结果得出结论。结果:2010年中药复方授权专利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归为4类,不同类样本之间在专利数量、授权时间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能够体现中医药治疗优势的复方种类中,授权速度快但数量少的专利领域可作为专利申报的主攻,授权速较慢、数量较少的专利领域也是申报的对象,而授权数量大速度较快的专利领域可以作为开展中医药科研的信息导引与专利成果转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杨旭杰  肖诗鹰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656-2660
该研究运用简单统计与聚类分析的方法,以中药复方职务发明专利权人为研究对象,探究提升中药企业、中医药院校及相关机构的中药复方专利数量与质量同时构建优质高效的专利保护体系之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中药专利复方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为研发新药及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登录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收集中药复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频次、药对、聚类、核心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183项专利复方,涉及462味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为钩藤、丹参、杜仲。常用药对20对,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6类,获得1个核心处方。结论: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多采用清热泻火平肝、补气通络化瘀之药,充分体现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知网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药复方专利,进行数据挖掘,探讨分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截至2021年12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专利复方,借助IBM SPSS Statistics 23.0、WPS Office Excel 11.1.0、SPSS Modeler18.0软件对中药专利复方进行药物频数、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对最终筛选出的80首专利中药方剂、266味中药进行分析,得出15味高频药物,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14条常用药物组合,包括药对3条,三味药的关联组合11条,涉及中药12味。通过聚类分析挖掘出4个中药聚类组合。中药归经分析以肝、肺、脾三经为主,性味以温,甘、苦为主。结论: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了中药专利复方对慢性心衰治疗原则以“益气温阳、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挖掘治疗慢性心衰的中药专利复方,分析其用药配伍特点及组方规律,为中药治疗慢性心衰进一步深入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申请现状、用药规律等。方法:通过国家知识产区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以“股骨头坏死”和“中药”为关键词检索治疗股骨头坏死中药复方专利,对专利申请情况、复方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总结和归纳分析。结果:近10年申请专利以个人名义申报为主,其中山东省数量最多,大多专利处于实质审查阶段。中药复方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味有当归、熟地黄、三七、骨碎补、红花等补虚类、活血化瘀类药材,主入肝经、肾经。结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药专利申请有明显的地域性,申报质量有待提高,所涉及中药复方,临床疗效较好但缺乏安全性数据。临床用药注重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与目前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证型相呼应。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药专利创造性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雍海英  高山行 《中草药》2005,36(6):801-804
通过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我国1998-2003年授予中药专利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中药专利授权的数量,中药复方与有效成分专利数量、中药职务与非职务专利数量的发展差异,结果表明发明专利明显多于中药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中药复方专利大大超过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与中药职务专利比较中药非职务专利占绝对优势。而在授予中药专利中,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中药职务专利的比例,恰恰正是衡量中药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指标。这一差异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中药专利创造性较低的现状。在我国中药专利创造性认定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我国专利法应尽快确定并完善中药专利创造性标准,加大力度鼓励企业与个人在技术上提高中药的创造性,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述民族药白英研究及专利的现状。方法:以"白英""白毛藤""Solanum lyratum Thunb.""Solanum lyratum"为主题词,检索1960-2016年期间收载于"中国知网""Pubmed"的文献。结果:白英相关论文218篇,专利375项;论文内容以单味药抗肿瘤机制研究为主,复方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次之;375项专利中,复方专利涉及治疗肿瘤多达206项,其他类计162项,单味药专利仅7篇。结论:白英论文与专利文献中,涉及抗肿瘤研究的量最大,提示应加强白英抗肿瘤机制与药效研究,为研发有效的抗肿瘤新药及临床治疗肿瘤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抗氧化机制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应用抗氧化机制的中药复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复方中主要药物、药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机制为抗氧化的中药复方(含具体药物)43首,中药出现频次320次,选取记录单味出现频次≥4次的高频药物共27味药中药。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主要为补益类、化瘀类、利湿类、温里类、泻下类、解表类、收涩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检索出中国知网数据库明确对所选文献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运用Excel表进行收录,后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共得药对规则14条。结论:应用聚类和关联分析研究机制为抗氧化的中药复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选择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3个代表性地区,分析2001—2010年其中药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申请人数量,探讨中国中药专利的发展和分布情况。方法:查询中国知识产权官方网站,获取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2001—2010年每年中药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权利人分布情况。结果:2001—2010年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中药专利申请总量由多至少的排名是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3地区中药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在2003—2006年逐渐上升并达到高峰,2006—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中药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个人和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工矿企业中药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个人中药专利申请数量呈下滑趋势。结论:建议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工矿企业加大对中医药的研发投入,提升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中药科学成果生产力的转化,加快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束雅春  赵毅萌  李静  刘杨 《中草药》2022,53(18):5799-5806
目的 中药贴剂作为不可替代的医药用品,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近年来中药贴剂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在Orbit数据库中对中药贴剂开展技术主题检索,应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对中药贴剂技术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利用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内容,从全球专利角度,着重对近5年中药贴剂产品相关专利申请的国家(地区)分布、时间以及主要申请人分布进行分析,并且对技术进行分支、聚类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中药贴剂技术主题仍处于全球研发的活跃期,研发国家(地区)在全球分布广泛,主要优势国家仍为中国。结论 中药贴剂作为传统医药用品应用广泛,具有技术研发优势,传统的创新主体和新兴创新主体相继突起,伴随药品监管日趋严格,可通过弥补技术空白、推动技术融合及技术创新,促进中药贴剂技术朝向多元化、高质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旭杰  肖诗鹰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661-2666
目的:探讨心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的用药规律,为新药研发及专利保护提供参照.方法:以维持时间较长的心血管中药复方专利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分析的方法研究其核心药物的组成、功效、归经、药对配伍.结果与结论:心血管中药复方有效专利的高频中药包括丹参、黄芪等近30味,功效集中于活血化瘀和补气,主要归心、肝、脾、肺经,药对配伍可增强疗效,该研究结果为心血管中药复方研发及专利保护提供了参照并规划了新的研发空间.  相似文献   

14.
张文凤  马俊红  于慧娴  袁红梅 《中草药》2021,52(16):5098-5105
具有稳健性的技术轨迹可以作为研究技术发展和确定最新技术的工具,精准绘制技术发展轨迹有助于推动我国中药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以1987—2018年中国中药行业发明授权专利为数据源,基于专利分析提出一种新的中药产业技术轨迹测绘方法。首先,应用突变级数法将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其次,构建专利引文网络并应用核心-边缘模型识别各阶段中药行业的核心专利和边缘专利;然后,以核心专利为数据源,采用关键路径算法搜索中药核心关键路径;最后,利用核心专利和边缘专利扩充核心关键路径,进而绘制我国中药产业关键技术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展示了中药产业的5条关键技术轨迹,实现了中药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客观分析国内外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中药领域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根据发文期刊、发文量、关键词频次等指标,分析近10年来中药资源及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研究的发展态势、前沿领域与研究机构等状况。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20篇,英文文献27篇。研究热点方面:中药资源研究以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研究,而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研究主要侧重其模式和策略研究。结论:中药产业循环经济需要在概念界定、政策机制、中药资源高新技术利用和定量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探讨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复方授权专利组方的用药规律,为乳腺增生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及专利申报工作提供思路。方法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于2000年至2020年收录的获得授权的乳腺增生中药复方专利为数据来源,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版)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内服组方纳入133项专利,高频中药有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香附;四气以温、寒、微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胃为主;常用的药对有柴胡-当归、郁金-柴胡、夏枯草-柴胡等;聚类分析结果可分为6类组合;专利核心药物有柴胡、香附、郁金、白芍、当归、夏枯草、瓜蒌、青皮、丹参。外用组方纳入34项专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冰片、莪术、没药、当归、穿山甲、乳香等;四气、五味与内服组方使用情况相似,归经方面,外用组方使用归心经药比例略高;高频药对有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赤芍-当归等;聚类分析结果可分为3类组合;核心药物有赤芍、没药、莪术、当归、乳香、三棱。内服专利组方与经方、验方用药规律相似,验证了中药复方专利较多源自于经方、验方。结论 乳腺增生中药复方专利新药开发可参考古方、经方进行配伍。目前治疗冲任失调型专利较少,可作为重点方向进行研发。  相似文献   

17.
光盘MEDLINE13年间国际中医药英语论文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盘与计算机技术,对1986年至1998年6月间光盘MEDLINE中医药相关英语论文作一数量分析,旨在从一个侧面比较中国与国外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近10余年来国际中医药相关英语论文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与全球出现的“中医药热”相吻合;在全球撰写的中医药相英语论文中,中国大陆始终占龙头地位。然而,在中医药相关英语论文的数量与某些质的方面,中国与日本、美、英等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提高我国中医药系统医务人员撰写中医药相关英语论文水平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此建议,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英语论文课程,为早日实现“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献的中药治疗便秘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对我国中药治疗便秘研究的研究主题和主要中药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检索主要中文摘要和全文数据库,纳入所有关于中药治疗便秘的研究。采用BICOMS分析软件对主要信息进行抽取和整理,生成共现矩阵;采用g CLUTO进行聚类分析;数据计算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便秘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出现二次文献量的高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均有研究发表,但发达地区发表的研究数量多于欠发达地区,作者之间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尤其是不同地域之间的合作。目前中药治疗便秘的研究领域分为5个研究主题,在具体中药方面,当归处于核心地位。研究显示中药治疗便秘的研究数存在地域不平衡性,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度不高,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对于处方的优化研究不够,今后的研究者应更多关注以当归为核心便秘处方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