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爱这个源远流长的永恒的人类生活与艺术主题,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关注.纵览我国历史唯物主义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没有涉及爱这一范畴.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哲学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世界观的理论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两种生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过去我们对它没有足够的重视、研究和阐发,没有给它以应有的地位,在我国哲学领域中真可谓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近年来,虽然一些书刊和教科书已经提到了两种生产的原理,但对它的理解和解释却没有摆脱某些理论框框的束缚,曲解甚至违背了恩格斯的本意.笔者认为,关于两种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不仅是一个哲学理论问题,而且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去穷源竟委,重新探究其科学含义,恢复它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情感,它如温柔的春雨,滋润着萌生的新芽;它如和煦的春风,慰藉着企盼的心灵。那么,教师的爱如何通过品德课教学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受到爱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用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进行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研究,指导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马克思关于社会系统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马克思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过“系统”的概念,但是,在他的著作中,人们还是能品尝出丰富的系统论思想的.系统论的创始人之一、奥地利的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就曾说过,他的系统论是来源于马克思的系统思想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方面的论述,他把整个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的有机整体,认为人类社会具有层次性、结构性,强调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些理论都体现出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它贯穿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之中,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展开、发展的基点.因此,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研究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  相似文献   

5.
也说师爱     
特拉赫恩说:“爱是人的本性,就像太阳要放射光芒一样;它是人类灵魂最惬意、最自然的受用;没有它,人就蒙昧而可悲。”人性中最闪光的品质是爱,人的灵魂受爱这个天使所支配,而善良就是爱的具体辐射。勃郎宁也说:“爱,既非环境所能改变;爱,亦非环境所能磨灭。”更进一步道出了爱的价值、爱的魅力、爱的永恒。身为执教者,要通晓师爱。因为,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师爱,就没有学生的进步;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园地的千红万紫,桃李天下。  相似文献   

6.
<正>一、让孩子在爱中享受幸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爱应当是真诚的。教师的爱是无私的给予,像大海给予白帆蔚蓝的依托,如白云献给大地亮晶晶的丝线。教师的爱没有条件没有血缘,没有报酬,没有亲疏。教师爱学生,就要走进  相似文献   

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情感。它如温柔的春雨,滋润着萌生的新芽;它如和煦的春风,慰藉着企盼的心灵。那么,教师的爱通过怎样的传导途径,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受到“爱”的“感应”,产生爱的动力呢?  相似文献   

8.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教育而言,爱更是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精髓,教师必须把爱深深地撒播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它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中,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  相似文献   

9.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情感,它如温柔的春雨,滋润着萌生的新芽;它如和煦的春风,慰藉着企盼的心灵。那么,教师的爱如何通过品德课教学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受到爱的感应,产生爱的动力,从而使心灵得到洗礼呢?  相似文献   

10.
真爱至上     
《海外英语》2013,(11):44-45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在这里,罗兰给了爱以极高的评价。那至纯、至烈的生命之火.一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发光发热。亲人之间至浓的爱、恋人之间至烈的爱、友人之间至纯的爱……没有爱的光芒照耀的生命会暗无光彩。给心灵一个短暂的假期.听不同的人们将爱吟唱。  相似文献   

11.
没有空气、阳光和雨露,就没有绿色的大自然。没有爱,幼小的人类雏体,就不可能健康成长。谁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孩子是父母的血肉,在许多人心里,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但对于每位父母来说,需要明辨的是:爱是一种本能,又决不仅仅是一种本能,在它的升华过程中,要排放出若干杂质和废料。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很多哲学著作中,都直截了当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从系统论问世以来,“结构和层次”的范畴被引进哲学。由此琢磨,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平提,把它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准确。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容上属于两个层次,把它平提,就好似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之外的另一内容。其实不然,众所周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总的系统,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领域。它  相似文献   

13.
杨玲 《湖南教育》2014,(7):51-51
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一种,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师的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功利,却有无比巨大的力量。怎么写好一个“爱”字,体现一个教师的工作艺术和工作智慧。  相似文献   

1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类最纯最浓既得到又要付出的情感,是最使人心悦的感受,它藏着无限的动力,可使丑的变美,恶的为善,真  相似文献   

1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情感,它如温柔的春雨,滋润着萌生的新芽;它如和煦的春风,慰藉着企盼的心灵.那么,教师的爱如何通过品德课教学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受到爱的感应,产生爱的动力,从而使心灵得到洗礼呢?  相似文献   

16.
蒋根亮 《教师》2014,(30):118-118
正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原则、无条件的爱,是对爱的亵渎,是扭曲的爱,不是真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坚持用理智的"爱"育一群人,用智慧的"心"管理一个班。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也存在  相似文献   

17.
论师爱     
师爱是一种伟大的爱,崇高的爱,无私的爱。它确实有如春风,可以吹拂百花盛开,它确实是学生心的呼唤,也是学生发育成长的生命源泉。人类之爱的情感是复杂的。比如有父母之爱,同志朋友之爱等等。然而唯有师爱是最无私的钟爱。教师热爱学生,她从没有想到学  相似文献   

18.
三、教育力概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生产而存在,它是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这个前提条件相联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由此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如果细心分析生产力内部结构,人和物两个条件的交互作用,显然构成了一种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其间自然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须知,这种划分仅仅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而已.在实际上,两者是互为  相似文献   

19.
爱和道德同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经济状态的产物。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观念。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为阶级之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又说:“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爱”。爱和道德是个深远  相似文献   

20.
对人类的一切爱需留待未来,对艺术之爱也是如此。艺术就是希望……我不是断言人类未来的希望落在艺术家的肩膀上;而是说艺术是所有人类希望的表现,是幸福而平衡的人类影像和模范,我喜欢常常想着:一个未来即将到来,那是一切非由智能控制的艺术,我们将它斥之为魔术,没有头脑不负责任的本能之产品。我们之斥责它,就如它在像我们现在所处这样无能的时代里受到赞扬一样。事实上,艺术并非完全是甜美和光明。它也不全然像地球深处那么黝黑、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