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CD32高表达亚群(CD32~(hi)Tfh)的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病毒活跃复制的关系,以期探讨CD32~(hi)Tfh细胞亚群在艾滋病进展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Tfh细胞亚群CD32~(hi)的比例,分析CD32~(hi)CD4细胞及CD32~(hi)Tfh细胞亚群百分比与免疫指标及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s)内病毒活跃复制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入组17例健康对照(HCs)和62例HIV-1感染者,其中未抗病毒治疗患者(TNPs)48例、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患者(CRs)14例。(1)相较于HCs,TNPs组CD32~(hi)CD4细胞(平均值0.35%vs 0.12%,P0.000 1)及CD32~(hi)Tfh细胞亚群(平均值0.51%vs 0.21%,P=0.001 3)百分比显著增加;相较于TNPs,抗病毒治疗后,CRs组CD32~(hi)CD4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平均值0.35%vs 0.24%,P=0.030 7);(2)在TNPs中CD32~(hi)CD4细胞百分比与CD4细胞计数(r=-0.377 1,P=0.011 6)和CD4/CD8值(r=-0.328 6,P=0.029 4)呈负相关,与血浆HIV-1病毒载量(VL)呈正相关(r=0.367 4,P=0.014 9);TNPs患者CD32~(hi)Tfh细胞百分比与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76 3,P=0.023 7),与VL正相关(r=0.330 4,P=0.049 1);(3)TNPs患者CD32~(hi)CD4细胞及CD32~(hi)Tfh细胞亚群百分比与HIV脱氧核糖核酸呈正相关(r=0.534 4,P=0.042 4;r=0.575 0,P=0.027 4)。结论 HIV-1感染者体内CD32~(hi)Tfh细胞亚群增加可能与HIV-1活跃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接受长期抗病毒治疗(ART)的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体内CD39~+NK细胞的频率和表型特征,探索其与主要临床指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入组10例健康对照(HCs)和28例长期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亚群分布以及NK细胞上CD39的表达情况,分析CD39+NK细胞亚群比例与CD4、CD8~+T淋巴细胞(简称CD4、CD8细胞)计数、以及CD4/CD8细胞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28例长期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中,18例免疫重建成功患者(CRs)和10例免疫重建失败患者(INRs)。相较于HCs和CRs组,INRs组CD56dim亚群比例明显下降(平均值94.75%vs.82.65%,P 0.01;平均值93.20%vs.82.65%,P 0.001);INRs组CD39~+NK细胞的频率明显高于CRs组(平均值21.45%vs.7.79%,P 0.05)和HCs组(平均值21.45%vs.4.115%,P 0.001);长期接受ART的HIV-1感染者CD39+NK细胞占比与其CD4/CD8细胞比值呈负相关(r=-0.392 4,P=0.038 9)。结论免疫重建失败患者外周血中CD39+NK细胞表达频率明显高于免疫重建成功患者,HIV-1慢性感染者外周血CD39~+NK细胞表达增加伴随着CD4/CD8细胞比值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经治HIV-1感染者CD8细胞分化及激活特征,探索其与趋化因子CXCL9/10/11及CD4/CD8细胞比值的关系。方法 入组33例ART时间大于2年且血浆VL小于20拷贝/mL的HIV-1感染者以及15例健康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8细胞分化和激活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XCL9/10/11水平,随后分析CD8细胞分化、激活水平和血浆CXCL9/10/11水平以及CD4/CD8细胞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经治HIV-1感染者幼稚CD8细胞占比(中位数9.6%vs. 28.6%,P=0.004)显著降低,而效应记忆CD8细胞占比(中位数36.9%vs.7.0%,P<0.000 1)及HLA-DR+CD38+CD8细胞占比(中位数7.4%vs. 3.3%,P<0.000 1)显著升高。在经治HIV-1感染者中,HLA-DR+CD38+CD8细胞占比与CXCL9(r=0.477,P=0.005)和CXCL11(r=0.402 9,P=0.020 1)水平显著正相关,效应CD8细胞占比与CXCL9(r=0.581 9,P=0.000 4)、CX...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CD8细胞的铁死亡水平,探讨CD8细胞铁死亡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1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8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分析不同疾病状态下HIV-1感染者CD8细胞的不同记忆分化亚群及CXCR5+CD8细胞和CXCR3+CD8细胞的铁死亡情况,探究其变化特点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30例未经ART的HIV-1感染者(TN),ART大于两年的免疫应答者(IR)17例,免疫无应答者(INR)9例与13例健康对照(HC),分析发现HC组和IR组相比TN组的CD8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升高(中位数TN vs. HC,0.068 85 vs. 0.041 16,P=0.000 8;TN vs. IR,0.068 85 vs. 0.045 06,P=0.001 6)。TN组CD8细胞EM亚群的脂质过氧化水平高于CM亚群、Naive亚群和EMRA亚群(中位数EM vs. CM vs. Na?ve vs.EMRA:0.083 14 vs. 0.061 19 vs. 0.071 27 vs. 0.063 09)。在TN组中,CXCR5+CD8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高于CXCR5-CD8细胞(中位数0.082 65 vs. 0.068 75, P<0.000 1),CXCR3+CD8细胞显著低于CXCR3-CD8细胞(中位数0.065 68 vs. 0.072 80,P<0.000 1)。TN组的CD8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与CD4细胞计数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470 1,P=0.008 8)。结论 在未经ART的HIV-1感染者中CD8细胞的铁死亡水平显著升高,其铁死亡水平与CD4细胞计数显著负相关,暗示了CD8细胞的铁死亡与HIV-1感染后的疾病进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Breg)与T淋巴细胞数量、病毒载量及白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分析其相关性并探讨Breg在HI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1dhi CD5+CD19+B细胞的比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数量、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数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其PBMC培养液上清中IL-10的表达水平,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载量,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1感染者的CD1dhi CD5+CD19+B细胞的比例均明显升高(P0.0001),其培养液上清中IL-10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005)。另外,HIV-1感染者PBMC中的CD1dhi CD5+CD19+B细胞的比例与CD4细胞数量(r=-0.6084,P=0.0004)及CD4细胞/CD8细胞的比值(r=-0.8715,P0.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性,与血浆中病毒载量的水平(r=0.6825,P0.0001)及IL-10的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0.7656,P0.0001),而与CD8细胞数量未见相关性(r=0.1183,P=0.5334)。结论CD1dhi CD5+CD19+B细胞比例与其相关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参与HIV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HIV-1感染者外周血微小RNA-155(miR-155)水平,并研究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121例接受抗病毒治疗(HAART) HIV-1感染者和43例未接受HAART的感染者,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iR-155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和CD3+CD8+T细胞数及其活化细胞的比例(CD4+CD38+%和CD8+CD38+%). 结果 HIV-1感染者特别是治疗无效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CD4+和CD8+T细胞中的miR-155水平显著升高(F=11.317,P<0.01).治疗无效者和未HAART治疗者CD38+的CD4+和CD8+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和治疗有效组(F=5.813,P<0.05),miR-155表达水平与T细胞免疫活化正相关(r=0.581,P=0.037;r=0.732,P=0.001).结论 本研究提示HIV-1感染者外周血miR-15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与T细胞免疫活化正相关,可以作为HIV-1免疫应答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IL-21)/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对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调节B细胞(Breg)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CD40L单独或联合IL-21刺激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前后的HI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20 min或120 h,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19~+IgD~+CD38~(hi)B细胞的比例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IL-21及IL-10水平,并用蛋白印迹试验(WB)结合FCM检测B细胞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本次研究纳入的健康对照(HC)、未经治疗的HIV-1感染者及cART48周的HIV-1感染者各15例。相对于健康对照组,HIV-1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00 1),cART后显著升高(P=0.035 7);HIV-1感染者血浆中病毒载量为(5.025±0.952 6)Lg10拷贝/mL,cART后其病毒载量被有效抑制;HIV-1感染者Breg的比例(P=0.003 6)及IL-10水平(P=0.003)显著上调,且cART前后HIV-1感染者的IL-10水平与IL-21均呈正相关[(r=0.582 3,P=0.022 5),(r=0.578 9,P=0.023 7)];IL-21联合CD40L刺激能诱导HIV-1感染者STAT3磷酸化(P=0.003 9),进而上调其CD19~+IgD~+CD38~(hi)B细胞的比例(P=0.034 8)及IL-10的表达水平(P=0.015 3)。结论 HIV-1感染导致CD19~+IgD~+CD38~(hi)B细胞比例及IL-10表达水平均上调,且上调的IL-10水平与IL-21水平呈正相关。IL-21可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调控HIV-1感染者Breg细胞的分化及IL-10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IV-1感染者外周血CD71~+红系细胞的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IV-1感染者外周血CD71~+红系细胞,分析其与HIV-1 RNA、CD4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值的相关性。结果入组10例健康对照(HCs)和49例HIV-1感染者,后者包括28例未接受过ART者(TNs)和21例免疫重建成功患者(CRs)。与HCs组(平均值0.69%)相比,TNs组患者CD71~+红系细胞频率明显升高(平均值2.79%)。CRs组患者经ART后,CD71~+红系细胞频率降低(平均值1.18%),但是未恢复到正常水平。TNs组患者CD71~+红系细胞频率与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r=0.503 4,P=0.006 3),与CD4/CD8细胞比值呈明显负相关(r=-0.464 0,P=0.012 9)。与HCs(平均值158 g/L)相比,TNs组患者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平均值149 g/L);CRs组患者经ART后,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平均值154 g/L),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TNs组患者CD71~+红系细胞频率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明显负相关(r=-0.462 5,P=0.013 2)。与HCs(平均值53.84%)相比,TNs组患者CD71~+红系细胞活性氧(ROS)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平均值66.64%);CRs组患者经ART后,CD71~+红系细胞表达ROS显著降低(平均值43.82%),并且降至正常水平。结论HIV-1感染导致外周血CD71~+红系细胞频率升高,并且与疾病进展和血红蛋白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不同疾病阶段CD39~+PD-1~+CD4~+T淋巴细胞(简称CD39~+PD-1~+CD4细胞)的特点及其与潜伏病毒库形成的关系,探讨CD39~+PD-1~+CD4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细胞上CD39及PD-1的表达情况,分析CD39~+PD-1~+CD4细胞与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及CD4细胞内病毒指标的相关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重建成功患者(CRs)和免疫重建失败患者(INRs)的HIV库,分析CD39~+PD-1~+CD4细胞与HIV库的关系。结果入组11例健康对照(HCs)和69例HIV-1感染者,其中包括38例未抗病毒治疗(ART)者(TNs)、21例CRs、10例INRs。1)与HCs相比,TNs组患者CD39~+PD-1~+CD4细胞亚群占比显著升高(平均值0.99%vs. 2.50%);与TNs组相比,ART后,CRs组患者的CD39~+PD-1~+CD4细胞亚群占比显著降低(平均值2.50%vs. 0.86%);而INRs组患者该细胞亚群占比显著高于CRs组(平均值2.74%vs. 0.86%);2)在TNs组患者中CD39~+PD-1~+CD4细胞亚群占比与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59 6, P=0.026 6),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451 1, P=0.004 5);3)ART两年以上患者CD39~+PD-1~+CD4细胞亚群占比与HIV脱氧核糖核酸(HIV DNA)正相关(r=0.565 9,P=0.047 3),与细胞相关的未剪接HIV核糖核酸(HIV us RNA)正相关(r=0.675 8,P=0.013 7)。结论 CD39~+PD-1~+CD4细胞与ART后免疫重建失败相关,其机制可能是CD39~+PD-1~+CD4细胞促进HIV建立潜伏病毒库。  相似文献   

10.
王酉源  胡?伟  张?超  王福生 《传染病信息》2023,36(2):97-102,113
目的?探讨HIV-1感染者血浆丙酮酸对CD8+ T细胞功能的影响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入组11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s)与55例接受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HCs与HIV-1感染者血浆丙酮酸水平,比较丙酮酸不同浓度组在HIV-1病毒库数量、CD8+ T细胞亚群比例、CD8+ T细胞功能间的差异。结果?与HCs(中位数416.71 ng/ml)相比HIV-1感染者(中位数539.16 ng/ml)血浆丙酮酸水平显著升高(P=0.0189)。与血浆低丙酮酸浓度组(低浓度组)相比,高丙酮酸浓度组(高浓度组)HIV-1细胞相关未剪接核糖核酸(HIV-1 cell associated un-spliced ribonucleic acid, HIV-1 CA RNA)、HIV-1 CA RNA/HIV-1 DNA的比值均显著升高;CD8+ T中央记忆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s, TCM)比例显著升高;CD8+ T细胞表达TNF-α、IL-2、IFN-γ、CCL5的比例均降低,而表达CCL4的比例升高。血浆丙酮酸水平与CD8+ T细胞表达TNF-α(r=-0.3584,P=0.0106)、IL-2(r=-0.4975,P=0.0002)、IFN-γ(r=-0.4101,P=0.0031)、CCL5(r=-0.5655,P<0.0001)的比例呈负相关,与CCL4(r=0.4711,P=0.0014)的比例呈正相关。结论 长期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血浆丙酮酸水平升高,且丙酮酸水平与HIV-1病毒库的活跃程度以及CD8+ T细胞功能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IV-1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CD73的表达特点及其与T细胞异常活化和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研究入选65例HIV-1感染者和27例健康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73~+CD8~+T细胞的频率和绝对计数,并将患者CD73~+CD8~+T细胞绝对计数和频率与其CD4~+T细胞计数、HIV-1载量以及CD38~+CD8~+T细胞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HIV-1感染者外周血CD73~+CD8~+T细胞绝对计数和频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HIV-1感染者外周血CD73~+CD8~+T细胞绝对计数和频率与CD4~+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555,P=0.001;r=0.342,P=0.005),与CD38~+CD8~+T细胞频率呈负相关(r=-0.384,P=0.002;r=-0.387,P=0.001);HIV-1感染者CD73~+CD8~+T细胞的绝对计数与HIV-1载量呈弱负相关(r=-0.261,P=0.035)。结论 HIV-1感染者外周血CD73~+CD8~+T细胞的减少不但与患者T细胞的活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且与AIDS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后,外周血肠道归巢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及其功能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8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无症状HIV感染者:治疗前43例,治疗后42例,同时选取45例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表面染色及全血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使用BD FACSCanto流式细胞仪检测各项指标,FACSDiva软件分析肠道归巢α4+β7+RO+CD8+T细胞及其功能亚群Tc1和Tc17的变化,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未治疗组HIV感染者外周血肠道归巢α4+β7+RO+CD8+T细胞表达百分比及绝对值均显著上升,高于健康对照[(14.74±7.74)%vs(5.53±2.66)%,P0.001;(96.19±68.92)个/μL vs(24.59±9.48)个/μL,P0.001]。经抗病毒治疗后,肠道归巢α4+β7+RO+CD8+T细胞的百分比可部分下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1±5.37)%vs(5.53±2.66)%,P=0.100],但绝对值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49.35±44.23)个/μL vs(24.59±9.48)个/μL,P0.001];HIV感染后α4+β7+RO+Tc1细胞的百分比及绝对值均显著增高[(86.48±12.59)%vs(73.66±14.60)%,P0.001;(91.50±65.97)个/μL vs(20.97±9.73)个/μL,P0.001],抗病毒后α4+β7+RO+Tcl的百分比和绝对值均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健康人[(82.59±13.03)%vs(73.66±14.60)%,P0.001;(40.51±65.97)个/μL vs(37.00±9.73)个/μL,P0.001];而α4+β7+RO+Tc17细胞百分比在HIV感染后显著降低,与健康对照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1.59)%vs(4.51±3.41)%,P0.001];抗病毒治疗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2.99±2.28)%vs(4.51±3.41)%,P=0.091),但α4+β7+RO+Tc17绝对值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外周血α4+β7+RO+CD8+T细胞作为可以间接反应肠道CD8细胞变化的可靠指标,在HIV感染后显著增高,而其功能亚群则出现平衡紊乱,在HIV致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其变化特点的追踪可以为疗效监测及疫苗研究提供重要的循环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HIV感染前后血浆CCL3水平变化、急性期血浆CCL3水平与CD4细胞数量及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评估其对HIV感染的疾病进展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红丝带门诊HIV感染者54例,对其感染前和急性期感染的血浆CCL3、CD4细胞数量以及病毒载量进行检测。结果 HIV感染前后CCL3升高倍数高组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升高倍数低组(P=0.006);急性期血浆CCL3水平高组在感染120天和感染1年时的CD4细胞数量均低于CCL3水平低组(P=0.018 2;P=0.001 3),且急性期血浆CCL3水平与CD4/CD8比值均呈负相关关系(r=-0.562 0,P=0.000 4;r=-0.614 4,P=0.000 4);ROC曲线分析显示CCL3升高倍数对感染120天的病毒载量的预测价值为75.2%(P=0.021 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CL3升高倍数高于1.215的HIV感染者,其发生高病毒载量(lg拷贝/mL≥4)结局事件所用时间更短(P=0.010 3);ROC曲线分析显示急性期血浆CCL3水平对感染1年的CD4细胞数量和病毒载量水平的预测价值为81.25%(P=0.035 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急性期血浆CCL3水平高于2.855 pg/mL的HIV感染者,其感染120天后发生低CD4细胞数(500个/μL)和高病毒载量(lg拷贝/mL≥4)的结局事件所用时间更短(P=0.019 2)。结论 HIV感染前后血浆CCL3水平升高倍数大及急性期血浆CCL3水平表达高预示着HIV感染者较快的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3DL1(KIR3DL1)阳性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急性和慢性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技术检测急、慢性HIV-1感染者KIR3DL1受体在NK细胞的表达,CD38、HLA-DR在NK细胞的共表达,及NK细胞分泌CD107a和TNF-α的水平。结果 1)急、慢性HIV-1感染者KIR3DL1+NK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者相当,但是慢性感染者KIR3DL1+NK细胞数量与病毒载量成反比(r=-0.439,P=0.009)。2)急、慢性HIV-1感染者KIR3DL1+NK细胞共表达CD38和HLA-DR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 0.000 1),且其总NK以及KIR3DL1+NK、KIR3DL1-NK细胞共表达CD38和HLA-DR的水平与HIV-1病毒载量均成正比、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及CD4/CD8细胞比值均成反比(P均0.05)。3)急、慢性感染者和正常对照分泌CD107a的KIR3DL1+NK细胞比例均低于其各自的KIR3DL1-NK细胞(P 0.01)。急、慢性感染者KIR3DL1+NK细胞分泌CD107a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相当,但是KIR3DL1-NK细胞分泌CD107a的水平均小于正常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P=0.016;慢性:P=0.045)。4)急、慢性感染者和正常对照者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KIR3DL1-NK细胞比例与KIR3DL1+NK细胞相当,且急、慢性HIV-1感染者KIR3DL1+NK细胞分泌TNF-α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相当。慢性HIV-1感染者总NK包括KIR3DL1+和KIR3DL1-细胞分泌TNF-α的水平与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均呈负相关性(P均0.05)。结论慢性HIV-1感染者KIR3DL1+NK和KIR3DL1-NK细胞均参与抑制病毒复制,可能与其分泌的TNF-α有关。然而CD38和HLA-DR在KIR3DL1+NK和KIR3DL1-NK细胞共表达上调可不利于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早期,观察HIV-1特异性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与病程进展的关系。方法利用HIV-1特异性多肽刺激和多色流式技术,对前期采集的、感染时间在1年以内的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标本进行ADCC检测。结果共采集HIV-1感染者标本58份,CD4+T淋病细胞计数与外周血病毒载量呈明显负相关(r=-0.281 6,P=0.032 3)。ADCC检测结果显示,病毒载量与HIV-1Pol特异性CD2+IFN-γ+细胞占CD3-细胞的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r=0.260 7,P=0.046 2);而病毒载量与HIV-1Gp120特异性CD2+CD107a+细胞占CD3-[A1]细胞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0.342 9,P=0.009 0)。结论在HIV-1感染早期,感染者体内即可产生针对Pol和Env蛋白的ADCC反应,其中针对Gp120蛋白的ADCC反应具有控制病程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疗机构≥50岁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流行病学特征、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以及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分布情况,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确证的HIV-1抗体阳性成人病例,分别采用WB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病人静脉血中的HIV-1抗体和CD4细胞计数。结果共纳入新确证的HIV-1抗体阳性成人病例1 384例,其中≥50岁的老年HIV/AIDS病人345例(24.9%)。相比于18~49岁的中青年HIV/AIDS病人,老年HIV/AIDS病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更高(79.1%vs. 46.2%);异性性传播比例更高(63.8%vs. 39.9%);住院的比例更高(60.0%vs. 4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老年HIV/AIDS病人首次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更低(103个/μL vs. 156个/μL,P=0.046);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比例更高(67.2%vs. 56.1%,P 0.001)。进一步分析345例老年HIV/AIDS病人WB带型分布发现,相比CD4细胞 200个/μL的病人,CD4细胞≤200个/μL的病人p17(25.9%vs.54.0%,P 0.001)、p24(93.1%vs. 99.1%,P=0.015)和p55(13.4%vs. 33.6%,P 0.001)带型出现率均显著更低。结论广州市老年HIV/AIDS病人文化水平较低,异性性传播为主;首次确诊感染时免疫状态更差,病情更严重,应该加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的教育宣传和筛查工作。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gag条带缺失能否作为疾病进入AIDS期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外实验探究二甲双胍对HIV-1感染者CD8细胞功能、CD4细胞的存活和单核细胞释放促炎性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将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二甲双胍和不同刺激剂组合活化刺激两组受试者的PBMCs,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二甲双胍对CD8细胞、CD4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作用。结果二甲双胍显著促进HIV-1特异性CD8细胞分泌IFN-γ,并在800μM浓度达到峰值(平均值3.28%vs. 1.0%)。使用HIV-1肽库刺激,二甲双胍促进CD8细胞分泌IFN-γ的作用与在CD3/CD28抗体活化体系中结果相似。此外,二甲双胍明显降低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诱导的CD4细胞caspase-1的表达水平,50μM浓度下,HIV-1感染者CD4细胞caspase-1表达量降低6.7%(平均值22.7%vs. 29.4%)。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单核细胞中,10 000μM浓度下,TNF-α表达降低10.8%(平均值37.7%vs. 48.5%),IL-6表达降低10.5%(平均值62.5%vs. 73.0%)(P 0.05),并且具有浓度梯度效应。结论二甲双胍在体外能显著增强CD8细胞HIV-1特异性反应,促进CD4细胞存活,并有效降低单核细胞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前后,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调节B细胞(Breg)和记忆B细胞(Bmem)的平衡,以及白介素-10(IL-10)表达水平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未治疗的HIV-1感染者,于ART治疗前和治疗12周,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CD19+CD24hi CD38loB细胞的及CD19+IL-10+B细胞比例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相对于健康对照组,感染HIV-1后,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的比例(P=0.0001)、Breg/Bmem比值(P0.0001)及上清中IL-10水平(P=0.0028)均升高,而CD19+CD24hi CD38loB细胞的比例(P=0.0005)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RT开展12周后,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的比例(P=0.0069)、Breg/Bmem比值(P=0.0012)及上清中IL-10水平(P=0.041)均显著降低,且上清中IL-10水平与Breg(R2=0.1347,P=0.0039)的比例呈正相关性,而与Bmem细胞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2=0.1705,P=-0.001)。结论 HIV-1感染改变了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的比例、其相关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并破坏了Breg/Bmem平衡;经过ART治疗后,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的比例与其相关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及Breg/Bmem平衡可以得到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IV-1慢性感染过程中,外周血3型天然淋巴细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3s)的频率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募集48例HIV-1慢性感染者和17例健康对照,留取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ILC3s频率,同时分析ILC3s频率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HIV-1感染者外周血总的ILC3s频率显著下降(P<0.001);其中尤以NCR-ILC3s下降更为显著(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HIV-1感染者外周血ILC3s频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弱正相关(r=0.461,P=0.001),而与血浆病毒载量呈弱负相关(r=-0.399,P=0.005)。结论 HIV-1慢性感染者外周ILC3s显著减少,并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该研究为阐明HIV-1慢性感染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滋病病毒1型(HIV-1)合并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者,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后外周血中HIV-1脱氧核糖核酸(DNA)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慢性期HIV-1合并VZV感染者11例作为试验组(VZV+),46例未合并VZ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VZV-)。对0周和抗病毒治疗48周时感染者外周血进行HIV-1DNA的定量检测。结果基线时,VZV+组HIV-1DNA水平为(3.40±0.36)Log_(10)拷贝/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明显高于VZV-组的(3.04±0.44)Log_(10)拷贝/10~6 PBMCs(P=0.014)。抗病毒治疗48周后,VZV+组HIV-1DNA水平为(3.19±0.33)Log_(10)拷贝/10~6 PBMCs,较基线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P=0.182);VZV-组HIV-1DNA水平为(2.56±0.46)Log_(10)拷贝/10~6 PBMCs,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0.001),并且显著低于VZV+组(P0.001)。治疗前和治疗后的HIV-1DNA水平均与基线病毒载量呈正相关,与基线CD4细胞计数、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结论 HIV-1合并VZV感染者具有较高的基线HIV-1DNA,并且在有效地抗病毒治疗之后仍然高于未合并VZV感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