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6月上报的12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3%);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6.7%),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19例,占33.9%),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张燕  刘东明 《北方药学》2014,(7):121-12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1~12月收集并上报的13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34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39例(占29.10%);60岁以上70例(占52.24%);静脉滴注给药122例(占91.04%);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4.45%。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工作,增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2年上报的453例ADR报告,对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53例ADR中,男261例(57.6%);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167例(26.6%);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6例(43.3%);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高,291例(64.2%)。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105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上报的105份儿童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例儿童ADR中,男80例(76.19%),女25例(23.81%);以静脉给药者居多,占99例(94.29%);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涉及18种抗感染药物,共有34例,占总例数的32.3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ADR最主要的表现,共68例(64.76%)。结论:应加强儿童药物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彝良县人民医院2010—2012年219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19例ADR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为99例(占45.21%),其次为中药制剂的27例(占12.3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146例,占66.67%;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109例,占48.86%;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15日至2013年12月15日上报的569例 ADR报告,采取回顾性分析,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表格,对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给药途径、药品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各器官系统涉及的药品、因果关系评价、转归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ADR发生率最高(52.90%);心血管系统药物引起的ADR居首(29.17%),其次为抗肿瘤药(23.90%),第3位为抗微生物药(11.42%);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40.77%);绝大多数发生ADR的患者能痊愈(40.07%)和好转(51.32%)。结论:应加强 ADR的监测和报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我院2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全年上报的209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途径更易发生ADR(占77.99%);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66.99%),其次为中药制剂;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59例,占42.14%),其中又以头孢匹胺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肿瘤医院1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宁  缪玮  陈亚堃  薛铮  王欣  刘德俊  王晨 《中国药师》2011,14(8):1184-118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我院2007~2009年上报的154例ADR报告中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涉及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构成比略高于男性,5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较高;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药,其次为中药制剂;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结论:应及时准确地ADR监测上报、分析评价信息回馈临床,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26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3例ADR中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6%);抗感染药引发ADR居首位(75例,占28.52%),其次是中药制剂(56例,占21.2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03例,占39.16%)。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院2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收集上报的235例ADR报告,就ADR上报来源、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引发ADR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抗微生物药物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分类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例ADR报告中,0~12a所占比例较高(31.49%),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2.13%)。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有170例,占72.34%;其中,以喹诺酮类(35.88%)和头孢菌素类(32.94%)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为主(41.1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新的严重的ADR有27例。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院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1~12月收集的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2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0.2%(177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1.5%(155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伍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2.3%(132例)。结论:应慎用注射剂,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扈福  朱思佳  扈晓雯 《中国药房》2011,(46):4398-440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到的18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8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8大类,其中以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35.00%),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占26.11%);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高(占82.2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占37.78%),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7.78%)。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监测,积极上报ADR报告,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季敏  谢培晨 《中国药房》2009,(23):1812-1814
目的:分析2008年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及安全。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临床各科呈报的ADR病例,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分级、汇总及统计。结果:90例ADR监测报告中,涉及药品50种,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ADR最为常见,共48例(占53.33%);由降压药、抗心绞痛药引起的疑似ADR其次,有11例(占12.22%);再者是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ADR,有6例(占6.67%);由静脉滴注引起的疑似ADR也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多见的,有72例(占8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8例(占42.22%)。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相对较多,应正确合理使用,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王慧媛  赵捷  赵志刚 《中国药房》2008,19(17):1345-134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上报的209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129例,占61.72%)。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94例,占44.98%),其次为神经系统用药与心血管系统用药;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35例,占37.23%),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11个月上报的456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326例,占71.49%)。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262例,占57.46%),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物(125例,占47.71%),头孢替唑居首,其次为中药制剂。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院3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义  张佐妹  雷力力  荆洪英 《中国药房》2010,(14):1319-13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4~2008年收集到的30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以≤18岁和≥60岁的患者ADR发生例数较多(占45.93%);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80.13%);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48.5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27.97%),其次为消化系统(16.10%)。结论:临床应加强抗感染药合理使用与管理,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2013年收集的694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ADR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73.34%;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引发ADR例数最多(占57.3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31%);ADR损害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5.10%),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分别占25.36%和19.02%)。结论:临床应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