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50例肝肿瘤(26例原发性肝癌,15例肝血管瘤,9例肝转移瘤)行螺旋CT三期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肝脏占位性病灶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包括原发性肝癌18例,肝血管瘤25例,肝转移瘤10例,肝囊肿7例。所有患者行DWI检查(b值分别取0、500、1 000 s/mm2),对比各组患者局灶性病灶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四种肝脏病变中,肝囊肿各b值下ADC平均值最高,肝血管瘤次之,肝转移瘤和肝细胞癌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转移瘤与肝细胞癌各b值下ADC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ADC值可鉴别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5例局灶性肝脏病变患者,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例,均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观察病变检出情况及不同类型病变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化数(e ADC)值。结果:肝血管瘤检出率为88.24%,肝囊肿检出率为100.00%,肝癌检出率为85.71%,肝转移瘤检出率为84.62%;与正常肝组织者对比,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较高,肝血管瘤e ADC值较高,肝囊肿e ADC值较低,肝癌及肝转移瘤患者ADC值较低、e ADC值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对局灶性肝脏病变作出定性鉴别诊断,病变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脏肿瘤患者72例,在我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进行治疗,实施CT增强延时扫描,经病理检查确诊,对比分析扫描结果。结果:72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包含肝母细胞瘤2例、肝脓肿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5例、肝血管瘤6例、原发性肝癌31例、肝囊肿14例、肝内转移瘤10例。经CT增强延时扫描检查结果发现,准确率可达100%的是肝母细胞瘤、肝脓肿、肝血管瘤、肝囊肿。一些肝内转移瘤、原发性肝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存在漏诊或误诊的现象,但是总体准确率处于80%以上。结论:针对肝脏肿瘤患者,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进行鉴别诊断,发现通过肝脏肿瘤在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病灶表现出的特异性强化方式,结合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像学特征,能够有效对患者实施明确诊断,促进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可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入院诊断的疑似原发性肝肿瘤患者57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先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绘制病灶部位时间-信号曲线,然后对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b值=800时计算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记录并统计单一增强扫描与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的灵敏性、特异度、准确性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量和弥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及价值。结果 57例疑似原发性肝肿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其中原发性肝癌46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6例,肝囊肿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ADC值低于肝血管瘤及肝囊肿(P0.05);肝血管瘤ADC值低于肝囊肿(P0.05);DCE-MRI联合DWI诊断最终确诊57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00%;DCE-MRI最终确诊55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49%;DCE-MRI联合DW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CE-MRI(P0.05)。结论将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筛选和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0例肝脏占位性病灶(肝癌30例,肝转移瘤20例,肝血管瘤20例)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来进行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DWI在显示恶性病灶,特别是显示多发小病灶转移瘤,要比CT增强扫描更有优势.肝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均低于血管瘤的ADC值,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同b值和病灶不同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灌注ADC值、灌注eADC值和灶肝比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肝脏占位病变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其中恶性病变31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转移瘤20例),良性病变20例(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8例),测量低b值(50、150 s/mm2)、中b值(400、500 s/mm2)、高b值(750、1 000 s/mm2)肝占位病变的ADC值、eADC值,并根据低b值和高b值的ADC值和eADC差值计算灌注ADC值、灌注eADC值。根据不同b值测量的整体ADC值计算肝癌和肝转移瘤的病灶ADC值和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值,即灶肝比值。分析肝占位病变在不同b值、不同区域各个测量参数之间以及肝癌与肝转移瘤的ADC灶肝比值和eADC灶肝比值的差异。结果低b值时,肝脏各种占位病变的ADC值与e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b值时,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整体、中心ADC值与e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b值时,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边缘、中心及整体ADC值与e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边缘、中心及整体灌注ADC值与e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b值时,肝癌与肝转移瘤的整体ADC灶肝比值、eADC灶肝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高b值DWI检查是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比较有效的方法。整体ADC灶肝比值、eADC灶肝比值能作为肝癌与肝转移瘤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b值DWI序列ADC值测量作为生物学标志物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综合影像学检查及经穿刺病理证实的52例肝脏肿瘤患者(肝癌7例、肝转移瘤16例、肝血管瘤18例、肝囊肿11例)行多b值DWI扫描及常规MRI检查,分别计算ADClow、ADChigh、ADCperf、ADC3b及ADC10b值,分析肝脏良恶性肿瘤各ADC值之间的差异.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high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肝癌与肝转移瘤之间以及肝血管瘤与肝囊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良恶性病变之间的ADCper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囊肿与肝血管瘤之间的ADCper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各组病变的ADC3b及ADC10b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不同肿瘤的ADClow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10b组以0.102×10-3 s/mm2为分界值鉴别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6%、87%,ADC3b组以0.285×10-3 s/mm2为分界值则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1%、82.6%.结论:多b值DWI序列可通过多个定量参数从细胞代谢及血流灌注方面为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诊断依据,其中ADC10b、ADC3b、ADChigh、ADCperf值对肝脏肿瘤定性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2010-03—2015-10收治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78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临床影像学资料,计算肝脏良恶性病变及正常肝实质ADC值,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肝转移瘤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占位性病变ADC值/肝实质ADC值均显著低于肝良性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占位性病变ADC值/肝实质ADC值均显著低于肝转移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肝恶性肿瘤临床检出率显著高于T2WI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别是小病灶检出价值较高,可作为常规肝脏磁共振检查辅助手段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60例病人的89个肝脏局灶病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28处肝转移瘤,32处原发性肝癌,8个血管瘤,17个肝囊肿,胆源性肝脓肿2处以及局灶性结节增生1处,胆管腺癌1处。行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后,计测并比较肝内各种病变的ADC值;对部分病人行全身多部位大范围扫描,查找远隔病变。结果:①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P<0.05),以1.6×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度和特异度均>90%。②原发性肝癌、转移瘤、血管瘤及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③血管瘤、转移瘤及原发性肝癌与肝脏的比值依次递增(P<0.05)。④对部分病人行大范围扫描后可以查找出原发灶或远隔器官病变。结论: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有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MRDWI,分析影像特点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结果40例肝脏占位病变DWI检出75处异常信号病灶。信号特征与病变结构、成分有关。但无一定特异性。病变的ADC值均值为:肝细胞癌(1.25±0.30)×10^-3mm^2/s,肝转移癌(1.12±0.52)×10^-3mm^2/s,肝血管瘤(2.27±0.49)×10^-3mm^2/s,肝囊肿(3.05±0.59)×10^-3mm^2/s,肝脓肿(1.91±0.46)×10^-3mm^2/s,各种病变间AD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MRI相比,DWI病变检出率不低于常规MRI,但各种病变间信号强度无明显特异性。ADC值测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扩散加权成像量化鉴别诊断肝占位性病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量化分析肝占位性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其扩散加权成像的图像特点.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6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腹部脏器、肝占位性病灶的ADC值及肝占位性病灶ADC值/本身肝实质ADC值的比值.结果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2.50×10-3 mm2/s为界可较明确鉴别肝囊性及实性病变.结论通过综合及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的变化,能更准确地判断肝占位的性质,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e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结合MRI平扫对可疑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41例患者均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成像检查并行BI-RADS分级为Ⅳ级,且经手术病理证实。在病变感兴趣区测量ADC值、eADC值和rADC值;采取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其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按ADC值大小进行良、恶性分布情况统计,均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两两比较中,恶性病变ADC、rADC值低于良性病变,eADC值高于良性病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以1.440×10^-3 mm^2/s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界值,敏感性为85.7%,特异度为55.0%,准确度为70.7%。以DWI中ADC值<1.440×10^-3 mm^2/s作为恶性的评判标准,Kappa=0.712,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结论扩散加权成像技术(ADC值、eADC值和rADC值)是磁共振检查鉴别可疑性乳腺癌可靠的指标;结合MRI平扫对BI-RADS分类Ⅳ级病变良恶性鉴别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56例乳腺病变患者的T1W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ADC值及T2*WI首过灌注成像TIC,评估单一方法诊断与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将T1WI动态增强TIC为流出型的病变诊断为恶性,诊断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66.7%。弥散敏感系数(b)=1 000 s/mm2时,以ADC<1.18×10-3 mm2/s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3.3%。以T2*WI首过灌注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20%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阈值,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9%。T1WI动态增强扫描、ADC值、T2*WI首过灌注成像及三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预测百分比分别为79.3%、79.3%、87.9%及89.7%。结论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兔VX2肝癌MR扩散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的DWI成像技术及成像特征。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采用组织块、细胞悬液种植的方法制成24只肝癌模型,使用Philips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扫描后,采用EPI—SE序列、SENSE技术,取b值为100、200、300、400、500、600s/mm^2分别行DWI扫描,选取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制成24只肝癌模型,共28个病灶,在DWI图上,病灶信号高于周围肝实质,在ADC图上则相反,病灶ADC值低于周围肝实质。当b值为100、200、300、500、600s/mm^2时,VX2瘤组织、正常肝组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X2瘤组织ADC值低于正常肝组织。当b值为200、300、400s/mm^2时VX2瘤组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b值取300、400、500、600s/mm^2时正常肝组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兔VX2肝癌模型适合于DWI成像研究,DWI序列既能通过组织不同的信号强度观察解剖,又能通过ADC值对组织进行量化分析,属于形态和功能双重成像,有可能对不同方法治疗后的兔VX2肝癌的疗效评价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单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双指数模型及拉伸指数模型对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不同模型对两者鉴别的优越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行肝脏1.5 T MRI-DWI、e DWI、HB DWI序列患者资料,测量比较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单指数模型ADC值、Standard ADC值、双阶单指数模型D-mono、D*-mono、fmono值、双阶双指数模型D-Bi、D*-Bi、fBi值、HB DWI拉伸指数模型DDC、α值的差异。结果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组的ADC、Standard ADC、D-mono、D*-mono、fmono、D-Bi、D*-Bi、fBi值、D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DC、Standard ADC、D-mono、fmono、D-Bi值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Standard ADC值诊断效能优于ADC值(P0.05),D*-Bi、fBi、HB DDC诊断效能明显弱于ADC值(P0.05)。结论对于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两者鉴别,单指数模型ADC、Standard ADC,双指数模型D-mono、fmono、D-Bi值的诊断效能较好,其中多b值单指数模型Standard ADC值诊断效能相对优于传统单b值单指数模型ADC值。  相似文献   

17.
肝脏常见病变弥散系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肝脏常见占位病变的弥散系数.方法对10例正常人29例肝脏占位病变病人行常规平扫和弥散成像,比较肝脏与病变的ADC、D值和f.结果随着b值的增大,肝脏及其病变的ADC值不断降低.血管瘤的ADC值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转移瘤.肝脏及其病变的ADC值高于D值.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GMB)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影像学特征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脑原发性淋巴瘤和15例GMB的常规MRI及DWI影像学表现,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及rADC值,并进行组间对照分析.结果 12例淋巴瘤肿瘤实质在DWI上呈稍高或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