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病例资料女,47岁。因左耳流脓10余年入院,曾有左中耳炎,无头昏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颅脑CT平扫示左侧额叶区大脑镰旁最大径约2.3 cm 之密度稍高影,密度不均匀,其内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周围薄层水肿(图1a)。MRI示左侧额叶体积缩小,左侧额叶眶回及直回为主区域片团状混杂信号影,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呈稍短 T1、稍长 T2,高FALIR 为主信号,DWI 上呈低信号,病变内多数斑、点状低信号,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周围可见小斑片状长T1、长T2、高FLAIR信号,DWI 上不高,病变后外份并可见一最大径约18 mm之长T1长T2信号(图1b-e);MRI诊断:肿瘤样病变脑膜瘤可能,血管畸形(arterio venous malformation,AVM)待排。术中所见:左额叶局限性脑萎缩,  相似文献   
2.
3.
4.
5.
病例资料患者男,81岁。因“反复剑突下疼痛1+月,加重1d”入院。入院时患者腹部胀痛、呈节律性,伴肩背部放射痛;恶心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5’年前曾有胰腺炎病史。入院行上腹部增强CT示,胰头及胰颈部体积明显增大,形态不规则,其边界欠清楚,胰体尾部胰管略扩张;胰头颈区可见椭圆形近液体密度影,边界较清楚,无明显强化,内并可见结节状强化影,与主动脉强化一致,部分与临近血管壁分界不清(图1a,1b);诊断为慢性胰腺炎并假性囊肿形成,假性动脉瘤可能性大。上腹部CTA示,胰十二指肠前上动脉假性动脉瘤(图1c,1d),大小约9.7mm×13.0mmX12.8mm。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常规MRI及增强扫描,分析各型神经纤维瘤病的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1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常规行MRI及钆剂强化扫描,总结1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结果:根据NIH的诊断标准,11例中,3例属NFⅠ型,8例属NFⅡ型.单侧桥小脑区听神经瘤1例;双侧桥小脑听神经瘤3例,其中1例伴右侧眼眶后份脑膜瘤;脑部多发脑膜瘤3例;椎管内髓外肿瘤4例,其中颈部2例,胸椎1例,骶椎1例.通过MRI能准确显示病灶分布、大小、形态及信号特征,能清楚显示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MRI平扫+增强在神经纤维瘤病诊断中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结合后处理技术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间经临床手术证实的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图像,运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多方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分析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空间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均能明确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一致;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SCA)16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3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3例,岩静脉2例,桥脑横静脉1例,小脑上动脉及岩静脉同时压迫2例,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岩静脉共5组血管分支压迫1例;神经根进入区(REZ)是三叉神经最易受血管压迫的部位.结论 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并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常规序列在新生儿核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经临床确诊的35例病理性核黄疸新生儿头颅MRI图像.年龄3~25 d,平均14 d.观察患儿双侧苍白球在T1WI、T2WI、T2FLAIR、DWI及ACD图上的信号变化规律.结果 35例病理性核黄疸新生儿中,26例T1WI上双侧苍白球区表现为对称性高信号;5例T1WI表现为双侧苍白球后部对称性高信号,T2WI、T2FLAIR、DWI及ADC图上未见异常改变;另外4例各序列均未见异常信号;5例病理性核黄疸患儿在随后2~3个月随访、复查中出现脑后遗症改变,均表现为双侧苍白球区T2WI对称性高信号,ADC图上呈稍高信号,T1WI、T2FLAIR及DWI上未见异常信号.结论 MRI常规扫描序列T1WI、T2WI及ADC图分别对新生儿病理性核黄疸急性期及后遗症期的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肠道绒毛管状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间20例肠道绒毛管状腺瘤患者的CT征象,采用CT后处理技术,结合肠镜及病理,评价病变数目、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与邻近肠管关系.结果 20例患者26个病灶中有6例均为2个病灶;19个病灶位于直肠、20个病灶位于乙状结肠;结节、绒毛及分叶状;15个病灶与邻近肠管宽基底相连,4个病灶带蒂;6个病灶发生癌变.结论 绒毛管状腺瘤在CT上具有一定特征性,CT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病变形态、大小及与邻近肠管的关系,能在术前为临床提供较大的帮助,应作为肠道肿瘤性病变术前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咯血1月,加重1周.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右肺中野见巨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8.8 cm×4.5 cm×6.8 cm,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其内CT值约34 HU,边缘见不定形钙化影(图1,2);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显著强化,CT值约81 HU(图3);延迟扫描:强化程度稍减低,CT值约70 HU(图4).上述病变考虑:多为恶性肿瘤(间质性).手术所见:病灶位于右肺上、中、下叶,周围肺组织充血、水肿,胸膜增厚,病灶大小8.0 cm×7.0 cm×6.0 cm,质地硬,形态呈哑铃状,包膜完整.边界清.镜下见瘤细胞以纤维母细胞和圆形组织细胞样细胞为主,细胞无一定排列方式,多形性明显,见核分裂像及瘤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