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显著增高,且较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卒中有更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故预防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重要环节,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管理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渐提高.近年来,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方面有重要进展,现对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与出血风险评估、抗凝策略选择及抗凝药物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事件的一级预防:未来的心源性卒中的患病率将会升高。因此,对所有患心房颤动但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这对制定药物治疗的策略很关键。心房颤动是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故对心房颤动患者必须行抗凝治疗(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者除外)。在控制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前提下,对75岁以上的心房颤动患者也应进行抗凝治疗。急性卒中:最新的欧洲卒中指南并未推荐在新发卒中3d内,使用常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但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房颤患者可达千万。近年来,房颤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手段也不断增加。为了及时了解国际和国内有关房颤研究的基础和临床的进展,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以及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心房颤动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占各种心律失常的34%,其发生率超过了总人口的1%以上。大多数的房颤病人仍然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尽可能达到维持窦律,或控制心室率,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进行治疗。对部分症状较重,药物治疗效果差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目前的治疗手段只有两种,即外科手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在70岁以上年龄组约5%患有心房颤动,是诱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是左心房附壁血栓脱脱引起,约2/3的心房颤动患者卒中是心房血栓脱落所致,临 实,校正剂量华法林抗血栓高度有效,阿司匹林中度有效,华法林在预防心脏栓塞性座中方面的效果远优于阿司匹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强度为INR2-3,适于较年轻的心房颤动得的治疗和任何年龄患者的 二级预防,而INR为1.6-2.5,中适合75岁以上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6.
<正>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对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有着严重的影响,而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大多尚处于研究阶段,仅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药物仍是心房颤动治疗的主流.本院自1993年5月起对心房颤动的患者用乙胺碘呋酮进行复律治疗,并对每例患者进行了12个月以上的追踪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最理想的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但目前通过药物、电学和消融有时均难以做到。AF快速心室率可能会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特别是伴左心功能不良时,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本组旨在对心功能不良伴AF的患者给予房室结消融及双心室起搏治疗,观察其运动耐量和心功能改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分为心率和心律控制。该项研究目标是评估1991—2007年16年间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和心率控制药物使用情况。对1400例新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分析,评估基线和随访期间心率控制药物(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IA类、IC类和Ⅲ类AADs)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我院从1989年10月至1993年2月,按照总后卫生部1987年2月颁发部队的《临床疾病谚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先后对入院病人中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左星状神经节药物透入治疗组(透入组),进行对照治疗观察,凡收入观察病例者.全部为心得安试验阴性患者。凡进行药物透入治疗者必须是普鲁卡因皮试阴性病例.  相似文献   

10.
荷兰Radboud大学Nijmegen医疗中心心脏科Verheugt的综述指出,心房颤动患者惟一主要和潜在的致死性风险是发生全身性血栓栓塞。在其他方面相似的情况下,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心房颤动患者的年卒中患病率主要取决于潜在的心脏病,单纯性心房颤动为0.5%,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则高达20%。用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口服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显著降低2/3,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的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成为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策略的重中之重。新型口服抗凝剂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现结合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426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临床特点、血栓栓塞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0~2004年426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156例(36.62%),风湿性心脏病54例(12.68%)。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64例(15.02%),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非瓣膜性房颤中,左房的大小在栓塞组与非栓塞组差异无显著性。接受华法林治疗89例(20.89%)。结论本研究提示房颤的抗凝治疗在基层医院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心律控制在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中仍然是一个正确选择.控制心律的药物治疗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因此非药物治疗得以逐渐发展起来.不同的心房起搏模式在抗心动过缓适应证患者中的应用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存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尽管技术上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以此防治心房颤动的价值一直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常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高血压同时减少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对延缓左心房病变有着重要意义。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ARBs)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有报道此类药物能预防房颤的发生并改善左心房结构。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使用1型ARBs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应从严掌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阶段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应当从严掌握,主要基于以下理由:⑴心房颤动的机制还未完全明了;⑵该项治疗的有效性尚存疑问;⑶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总体风险和复发率仍然偏高;⑷治疗技术难以推广普及;⑸我国心房颤动患者的药物治疗还有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接待的896例高血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每天口服一次,初次服用2.5mg,之后逐渐增量,最大剂量不超过5mg为宜,以四周为一个疗程,对所有患者服药治疗后的血压变化水平进行对比观察,同时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896例高血压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血压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均值从治疗前的(164.35±14.59),(105.29±8.57)mmHg下降到了治疗一个疗程后的均值(132.46±11.83)/(84.21±6.43)mmHg,治疗前后血压均值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89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636例、有效200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高达93.30%。结论高血压病人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药物依从性较好,若患者没有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禁忌症,建议采用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常见病之一,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近年来脉冲电磁场治疗技术开始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由于它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治疗简便等优点.成为较受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目前一致认为心房颤动是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之一。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受到重视,上游治疗通常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和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这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房颤动的一、二级预防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严重并发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栓塞。对标准药物治疗控制节律和心率无反应、不耐受或禁忌的症状性心房颤动病人可考虑非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有前景 ,但尚未达到治疗心房颤动的目标。新的治疗方式大多数仍在研究中 ,主要有射频消融治疗、起搏治疗、电复律 /除颤和外科迷宫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房颤动(Af)发生率明显增加,Af并非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Af的治疗始终是临床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Af治疗的最主要方法。本文自2002年3月至2004年4月对住院及门诊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合并Af患者120例应用普伐他汀与多烯康治疗,观察复律后维持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