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内病变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手术切除的72例颅内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均在导航下顺利完 成手术,病灶定位准确率为100%。术后复查MRI发现,病灶全切除63 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显著好转或改善54例,无明显变化16例,加重2例。术后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无新发神 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72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复查MRI未见复发。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有助于精确定位颅内病灶,提高全切率,是显微手术切除颅内病变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椎管内囊性神经鞘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防止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153例椎管肿瘤中符合囊性神经鞘瘤的4例病例.结果 椎管内囊性神经鞘瘤多先表现为神经根激惹或受压的症状,除非肿瘤较大时才表现为马尾或脊髓受压的症状;CT检查本组误诊1例,而MRI检查3例,能明确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与脊髓、马尾等邻近组织的关系;4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后预后好,无复发.结论 认真分析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可避免椎管内囊性神经鞘瘤的误诊发生,MRI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手术完整切除病灶,预后良好,不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皮毛窦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3例婴幼儿先天性皮毛窦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MRI检查,均行先天性皮毛窦切除术。结果 本组13例患儿术后随访1~6个月,13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无窦道复发;2例出现切口线结反应,经换药后治愈。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皮毛窦的发病形式多样,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中枢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附1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ICA)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多发性ICA。结果 14例共32个病灶,MRI检出30个;表现为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的症状和体征;12例共18个病灶手术切除,其余病灶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无死亡,疗效满意;14例中5例有可能家族史。结论 多发性ICA的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方法;神经导航对于多发性ICA的手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多发性ICA与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瘤(FICA)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深部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在BrainLabVV2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指导下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直径为8~25 mm大小病变46例。其中脑脓肿4例,脑囊虫病2例,脑膜瘤2例,侧脑室内室管膜瘤1例,胶质瘤22例,海绵状血管瘤7例,血管畸形4例和炎性肉芽肿4例。除脑膜瘤外,其余病灶平均距脑皮质约30 mm。分别利用神经导航系统定出手术切口、骨窗大小,指示手术入路。结果 40例病变全切(87%),6例次全切(13%)。骨窗平均30 mm×40 mm大小;平均导航误差小于1.2m。术后39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7例无变化,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在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指导下手术切除脑深部直径为8~25mm大小病变定位准确可靠,切口和骨窗大小适当,术中合理采用导航与手术分离的方法 ,利用自然沟裂,加之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可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减少副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神经导航系统在脑深部病灶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在脑深部病灶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ASA—610V神经导航系统对51例脑深部病灶手术治疗,术前采用神经影像导航扫描,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制定手术治疗计划,术中根据手术计划选择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切除范围,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及其周围结构定位准确。51例脑深部病灶.手术全切除42例(82.3%),次全切除3例(5.9%),大部分切除6例(11.8%);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48例(94.1%).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3例(5.9%),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可以精确定位脑深部病灶.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广泛复杂表皮样囊肿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广泛复杂表皮样囊肿的病例资料,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病变,其中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3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2例,枕下后正中入路1例。结果全部病例在显微手术切除后神经内镜下仍发现有残瘤,残瘤率100%,再行神经内镜下切除残瘤。全切除15例,全切率93.8%;大部分切除1例(病灶广泛无法从单一手术入路切除)。术后病人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与死亡病例,全切病例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广泛复杂表皮样囊肿具有独特优势,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9例(151个病灶)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经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术,暴露肿瘤后行手术切除,其中30例切除病变后使用钛连接片行椎板成形术。结果全切除134个,近全切除17个,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神经鞘瘤。出院时症状好转128例,无变化1例。随访82例,失访47例,随访时间13~58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及个性化手术方案,大部分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得到全切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脑功能区病变继发性癫的外科治疗(附4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区病变继发性癫手术治疗的原则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手术治疗的功能区病变继发性癫病例,总结其诊断原则、功能皮质定位方法、手术方式选择以及预后等。行常规开颅病灶切除14例,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下病灶切除7例,颅内电极置入皮质功能定位后病灶切除15例,术中唤醒皮质功能定位后病灶切除5例;其中病灶切除后仍有灶放电者加行皮质双极电凝热灼11例。结果术后无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加重。随访1年以上,EngelⅠ级34例(82.9%),EngelⅡ级7例(17.1%)。结论在功能区病变继发性癫手术治疗中,对功能皮质定位的重要性以及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手术本身。通过综合应用各种功能性检查对脑功能区做出正确的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病变手术中定位的精确性和锁孔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6年10月,应用Stryker公司导航系统辅助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病变32例,并对神经导航在手术中应用的优越性、精确性、注意事项以及锁孔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注册误差为(1.6±0.5)mm,术后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病变全切除比例为29/32,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对于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病变具有定位准确、动态示踪、创伤轻微、安全可靠等特点,有助于提高病变的全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06月至2014年06月17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显微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和随访资料。结果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共济失调和肢体功能障碍。17例行MRI检查,6例行CT检查,3例行DSA检查,1例行MRA检查,大囊小结节型10例,均为单发,实质性7例,6例多发。13例显微镜下一期全切,1例显微镜下二期全切,3例显微镜下切除大的病变,小的病变随访。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月-5年,神经功能改善15例,无明显变化2例,肿瘤全切者无肿瘤复发,3例未切除的小的病变随访未增大。结论 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显微外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纵裂-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儿童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收治的7例儿童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应用经前纵裂-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7例患儿的病灶均全切除,无术后意识障碍和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海绵状血管瘤,其中1例合并静脉畸形。所有病例均随访13~152个月,平均51.3月;无死亡病例,无复发再出血;4例脑积水未缓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1例随访期间成功拔除分流管;5例术后早期有短暂记忆力下降,4例于3~6个月后恢复正常;3例患儿术后出现双眼上视不全,1例随访期间恢复正常,2例部分恢复;1例患儿术前存在动眼神经麻痹,随访发现眼睑下垂有好转。结论 经前纵裂-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是治疗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切除病灶位于中脑腹侧和突入第三脑室内的病灶。该手术方法暴露病灶清晰,便于显露并保护大脑深部静脉和直视下切除病灶,全切率高,预后满意。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癫痫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婴幼儿癫痫外科的手术意义。方法从2002-2005年有12例婴幼儿因海绵状血管瘤(4例)、发育不良神经上皮肿瘤(DNTs)(2例)、Sturge.weber综合征(1例)、半侧巨脑病(2例)、外伤后脑膜脑疤痕(1例)、脑脓肿疤痕组织(1例)、脉络丛乳头瘤(1例);由分别位于额(2例)、颞(4例)、顶(2例)、枕(2例)与额顶及颞顶(各1例)病变所致均为灾难性癫痫。当年龄在9—32(平均21.5)个月龄时做了病变及致痫灶切除/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癫痫开始于出生后5~20 (平均11.8)个月,每天或每周发作多次,抗痫药物治疗无效。患儿做手术评估是6—22(平均12.8)个月。3例患儿有偏瘫,7例显示有缓慢发展的认知功能减低表现。MRI、PET及V-EEG都证实了病灶及致痛灶。结果手术后无死亡及新的神经症状缺失。8例解除了癫痫(EngelⅠ级);2例罕有发作(EngelⅡ级);2例有值得的(worthwhile)改善(EngelⅢ级),7例认知功能也有改善,3例偏瘫者2例有改善。结论灾难性癫痫婴幼儿仔细选择手术病例,外科可以减轻、解除癫痫的疾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导航及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4例,无变化21例,加重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7.1±13.5)个月,术后症状加重8例中,2例好转,3例恢复至术前,3例无明显变化。肿瘤全切除病例未见肿瘤复发。伽玛刀治疗3例中,1例再出血。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机,根据病灶位置采取个体化入路,联合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我科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小病灶的经验。方法我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69例颅内小病灶,其中脑膜瘤26例,胶质瘤13例,转移癌10例,脑囊虫9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脑脓肿3例,炎性肉芽肿2例。结果导航平均实际误差≤2.0mm,均一次性准确找到病灶。病灶全切除62例,次全切除7例。术前症状均得到控制和好转,术后无死亡,无神经导航误差引起的并发症。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小病灶手术准确、安全,减少了术中的盲目性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儿童颅内单发小炎性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儿童颅内单发小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7年1月~2001年6月手术治疗颅内单发小炎性肉芽肿患儿24例,占同期全年龄组颅内炎性肉芽肿总病例数的47.06%(24/51),平均年龄10.67岁,男女之比为2.4:1。症状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占79.17%(19/24)。病灶分布以顶枕叶多见(50.00%),额叶次之(29.17%)。结果 非特异性肉芽肿14例,占58.33%,寄生虫性肉芽肿10例,占41.67%,二者周围组织水肿程度有所不同。病灶均经手术全切除,随访15例患儿均临床痊愈。结论 “小环形”强化病灶是颅内炎性肉芽肿的特征性表现,符合手术指征者,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儿童脑内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4岁患儿脑内多灶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示颅内多灶性病变,合并蛛网膜囊肿1处.经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查以进行鉴别诊断后,行开颅手术切除右额叶责任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颅内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术后患儿颅高压症状缓解,未切除病灶行化疗.6个月随访证实切除病灶部位无复发,未手术部位病灶无进展.结论 有占位效应的幕上脑内多灶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报道较少.对于占位效应明显的病灶,应首选切除,并辅以术后化疗,可望控制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8.
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手术治疗功能区小病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小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切除18例脑功能区小病灶。术前将影像学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导航平均注册误差(2.05---0.62)mm,平均骨窗直径3.0cm。所有病例术中均准确定位病灶,其病灶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16例病人恢复良好,原有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1例原有神经症状加重,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能准确切除脑功能区病灶,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美国枢法模公司的Stealth 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7例。结果17例术后复查CT或MRI,显示病灶全切除,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无其它重要神经功能受损表现,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患者。结论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定位准确、动态示踪、微侵袭、安全可靠等特点,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病灶的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神经导航在脑内小病灶手术中的应用(附25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内小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切除25例脑内小病灶.术前将头颅CT或MRI连续薄层扫描所获取的影像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注册,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分析治疗结果.结果 导航平均注册误差2.12±0.73mm,术中准确定位病灶.病灶全切23例,次全切2例.术后22例病人症状改善或无变化,3例原有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神经导航能准确引导切除脑内小病灶,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