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丹参传统饮片水煎液和破壁饮片混悬液中隐丹参酮及其代谢物丹参酮IIA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 24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分别交叉单剂量口服试验药物或参比药物,用LC-MS法测定隐丹参酮,丹参酮IIA的血药浓度,用DAS Ver3.2.2进行数据处理、SPSS进行统计分析。AUC 0-60、C max经对数转换后,进行双单侧t检验并计算其90%可信区间。结果: 隐丹参酮、丹参酮IIA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 max、C max、AUC 0-60和t 1/2在不同周期和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制剂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试验药物和参比药物后隐丹参酮及其代谢产物丹参酮IIA试验药物和参比药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4 456.8±3 706.8)%、(4 690.3±3 416.7)%。结论: 破壁饮片混悬液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IA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传统饮片水煎液,临床应用中可以减少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贝利木单抗是一种完全人源化IgGl-X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可溶性B细胞刺激因子(BLyS),阻止BLyS与B细胞结合,促进B细胞凋亡,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新药。本研究基于该药物的全球临床文献数据,通过建模分析,评价贝利木单抗治疗SLE效应,定量表达其药效特征,并探索其潜在影响因素,从而建立贝利木单抗治疗SLE的疗效尺度,为治疗SLE的药物开发提供参照。方法: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纳入贝利木单抗治疗SLE的临床试验研究,提取受试者基线期人口学特征、用药剂量、给药方式、疗效和安全性等信息,建立分析数据库,再构建药效学模型,评价本药的药效特征。采用多种模型评价方法评价模型的稳健性。结果:最终有5篇含疗效文献纳入,涉及11个剂量组(N=3 493)纳入模型构建;协变量筛选显示,种族(亚洲人群或非亚洲人群)、年龄、病程、Anti-dsDNA阳性对贝利木单抗治疗SLE的疗效无显著影响,最终未发现对模型参数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模型评价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贝利木单抗治疗SLE的量效关系。最终模型提示,疗效指标SRI应答率在第52周已接近峰值(约达峰值水平99%)。安慰剂组、贝利木单抗1 mg/kg静注、10 mg/kg静注和200 mg皮下注射在第52周的SRI 应答率分别为46.1%、52.9%、57.9%和60.9%。扣除安慰剂效应后,贝利木单抗1 mg/kg静注、10 mg/kg静注和200 mg皮下注射在第52周的SRI 应答率(药物纯效应)分别为6.8%、11.8%和14.8%。结论:贝利木单抗治疗SLE患者的疗效(SRI 反应率)在第52周已接近峰值。贝利木单抗1 mg/kg静注、10 mg/kg静注和200 mg皮下注射在第52周的SRI 应答率分别为52.9%、57.9%和60.9%。  相似文献   

3.
刘璐  陈笑艳 《金属学报》2021,26(8):863-875
为了提高疗效或减少毒副作用,临床上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的用药策略,这往往带来因联合而改变某一药物体内过程或疗效的新的用药问题。本文综述了我国自2000年1月至2021年3月批准上市自主研制的44种小分子化学创新药开展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其中,创新药物作为代谢酶底物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试验占据主导地位(11/44),且以CYP3A4酶底物研究为主(7/11),结果表明创新药物多为CYP3A4的中等及以下敏感程度的底物,未发现高敏感底物。其次是基于协同增效或降低副作用而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试验,主要集中于肿瘤、糖尿病、病毒感染等领域,这些研究中也未表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药动学相互作用。以创新药物作为代谢酶调节剂开展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试验比例为7/44;基于转运体的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报道较少,该方面研究主要以体外试验为主。随着药物体内外代谢/转运机制的深入研究,特别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的临床试验的开展以及计算机模拟的辅助,我国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整体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将为保障用药安全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口吸入制剂(orally inhaled drug products, OIDPs)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和哮喘的药物治疗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存在着临床需求未满足的现状。药效动力学-生物等效性研究(pharmacodynamics-bioequivalence, PD-BE)是各国指导原则推荐评价OIDPs生物等效性的重要研究方法,它有效地弥补了体外研究、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研究(pharmacokinetics-bioequivalence, PK-BE)在评价仿制药与原研药疗效和安全一致性上的不足。OIDPs的PD-BE有两种研究方法,分别采用舒张试验模型以及激发试验模型,不同研究方法选用的药效评价指标不同,较常用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比气道传导率(specific airway conductance, sGaw)、外周气道阻力(R5-20)以及激发剂浓度/剂量(PC20/PD20)。以FEV1为药效评价指标的PD-BE研究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以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的指导原则所推荐、研究者所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在此类PD-BE研究中,不同OIDPs药物的试验方案在试验设计、试验数据处理、等效性评价标准等方面较为一致,同时在目标人群选择、单/多次给药、给药剂量、FEV1采集点设计等方面存在细节上的不同。本文结合了各国指导原则,就近五年来发表的OIDPs的PD-BE相关研究,对PD-BE研究在OIDPs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经口吸入制剂的PD-BE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信息。  相似文献   

5.
盛皓宇  全斌  梁曼曼  吴琼乐  杨江华 《金属学报》2020,25(11):1283-1287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61例COVID-19确诊和疑似患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一般资料、相关病史、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41例(67.21%)发生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82.93%)和肝功能损害(53.66%)。高龄、病程长、合并慢性胃肠道疾病是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可在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检测指标的前提下,用于COVID-19患者。特殊人群应用时要加强药学监护,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注射痛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12月拟择期行无痛人流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Ⅰ~Ⅱ级,BMI 19~26 kg/m2。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艾司氯胺酮初始剂量为0.2 mg/kg,相邻患者艾司氯胺酮剂量梯度为0.02 mg/kg,当出现丙泊酚注射痛阳性,下一例采用高一级剂量,反之采用低一级剂量,待出现七个上下交叉拐点则停止试验。采用Probit法计算艾司氯胺酮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及其95%置信区间(CI)。记录注药前(T0)、艾司氯胺酮注射后(T1)、丙泊酚注射后(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同期观察并记录苏醒时间、恶心呕吐、谵妄、视觉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艾司氯胺酮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ED50和ED95及95%CI为0.135(0.116~0.149) mg/kg和0.170(0.153~0.252) mg/kg。与T0比较,T1时MAP升高,T2时MAP降低,T2时SpO2降低(P<0.05),苏醒时间为(7.2±3.1)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术后躁动、谵妄及视物异常等不良反应情况。结论:艾司氯胺酮缓解丙泊酚注射痛的ED50和ED95分别为0.135 mg/kg和0.170 mg/kg。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可以有效预防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注射痛并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研国内儿科人群吸入制剂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现状,为我国儿科人群吸入制剂药物临床试验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和Clinical Trials平台检索截至2021年11月20日的中国儿科人群吸入制剂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从临床试验的分期、适应证、药物类型等方面分析其特点。结果:截至2021年11月20日,在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检索到儿科人群吸入制剂药物临床试验项目21项,占所有人群吸入制剂药物临床试验项目8.9%(21/235),试验药物主要为仿制药(47.6%),集中在化痰药和抗哮喘的吸入制剂,占试验项目71.4%(15/21)。在Clinical Trials平台检索到34项中国儿科人群吸入制剂临床试验项目,占全球儿科人群吸入制剂临床试验总数5.7%,适应证主要为哮喘和麻醉用药,占试验项目76.5%(26/34)。结论:我国儿科人群吸入制剂药物临床试验起步较晚,总体数量较少,以仿制药为主,需重视吸入制剂新药研发和儿科人群吸入制剂药物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及顺利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泮托拉唑钠肠溶片为对照药,评价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试验设计,30名健康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单次和多次给予20 mg、40 mg左旋泮托拉唑钠和40 mg泮托拉唑钠肠溶片,采用LC-MS/MS法测定左旋泮托拉唑血药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监测胃内24 h pH值,评价药物的量效关系。 结果:单次给药20 mg、40 mg左旋泮托拉唑钠和40 mg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后左旋泮托拉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 635±410)、(2 756±1 024)和(1 536±615)ng/mL,t1/2分别为(1.41±0.31)、(1.55±0.64)和(1.35±0.22)h,AUC0-t 分别为(3 623±1 322)、(7 383±3 785)和(3 276±1 302)h·ng·mL-1;多次给药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 704±239)、(3 297±743)和(1 832±557)ng/mL,t1/2分别为(1.41±0.40)、(1.58±0.64)和(1.45±0.22) h,AUC0~t分别为(3 587±1 040)、(8 189±3 399)和(3 878±1 272)h·ng·mL-1。单次给药后pH>4.0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32.98±10.7)%、(45.37±9.61)%、和(32.63±14.63)%;多次给药后pH>4.0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45.12±11.97)%、(50.76±10.63)%和(41.67±7.1)%。结论: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给药后左旋泮托拉唑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40 mg左旋泮托拉唑钠组的药效优于其他剂量组,健康受试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随机、开放、两周期、自身交叉、单次给药试验设计比较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生产的诺氟沙星片与原研产品BACCIDAL在中国健康人体中的生物利用度,并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分别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诺氟沙星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100 m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LC-MS/MS)法测定受试者服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内药物浓度,采用WinNonlin 7.0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空腹试验共有28例受试者入组并完成试验,诺氟沙星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607.62±125.24)ng/mL和(552.01±134.11)ng/mL;AUC0-t分别为(2 551.66±509.08)ng·mL-1·h和(2 429.98±460.47)ng·mL-1·h;AUC0-∞分别为(2 675.40±523.04)ng·mL-1·h和(2 557.68±485.43)ng·mL-1·h;t1/2分别为(6.07±0.69)h和(6.18±0.92)h;两种制剂的Cmax、AUC0-t和AUC0-∞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101.45%~121.94%、98.96%~111.27%、98.82%~110.76%。餐后试验共有28例受试者入组并完成试验,诺氟沙星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256.54±58.87)ng/mL和(300.80±94.67)ng/mL;AUC0-t分别为(1 314.74±349.92)ng·mL-1·h和(1 278.60±314.77)ng·mL-1·h;AUC0-∞分别为(1 413.73±361.98)ng·mL-1·h和(1 374.98±321.62)ng·mL-1·h;t1/2分别为(6.66±1.23)h和(6.66±1.34)h;两种制剂的Cmax、AUC0-t和AUC0-∞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81.42%~93.56%、99.61%~105.58%、99.80%~105.21%。结论: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生产的诺氟沙星片与原研产品BACCIDAL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餐后服用的状态下等效且安全性良好,临床上可以替换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研究丹红注射液对药物转运体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OCT1)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将新鲜的人原代肝细胞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7个不同含量的丹红注射液0.03%、0.06%、0.12%、0.25%、0.50%、1.00%和2.00%),NTCP、OATP和OCT1分别对应的阳性药物(环孢素A溶液10 μmol/L、利福霉素200 μmol/L、维拉帕米溶液20 μmol/L)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汉克斯平衡盐溶液),分别取160 μL工作溶液置于人原代肝细胞体外孵育体系中预孵育15 min,再加入三合一底物40 μL(牛胆磺酸钠5 μmol/L、瑞舒伐他汀5 μmol/L和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5 μmol/L)共同孵育。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代表转运体活性的底物含量,并计算其IC50值。 结果:在人原代肝细胞体外孵育体系中,0.12%,0.25%,0.50%,1.00%和2.00%的丹红注射液对OATP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P<0.01,P<0.01)。丹红注射液对药物转运体NTCP、OATP和OCT1的IC50值分别为≥2.00%、0.85%和>2.00%,且对OATP的IC50值(0.85%)介于常用日剂量之间。 结论:丹红注射液在体外对人原代肝细胞NTCP和OCT1有较弱的抑制作用,不太可能导致与它们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但是对OAT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提示我们当丹红注射液与其他经OATP转运的药物联用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一种新颖的I期临床试验模型辅助设计方法——贝叶斯最优区间设计(BOIN Design, Bayesian optimal interval design),包括其实施流程、实际应用等,并评价其表现。方法: 在贝叶斯理论框架下,BOIN设计以最小化错误决策概率为目的,推导需增减剂量时的容忍毒性边界值,并通过比较实际毒性率与该边界值决定剂量转变。以真实案例详解其实施流程。通过与现有设计方法的对比评价BOIN的表现。结果: BOIN设计具有最优化、安全、稳健、简单实用等性质。模拟实验表明,BOIN设计能够更精准地识别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结论: BOIN设计具有与基于模型设计相仿的统计学表现,同时更加简练、易于实施且更易于满足特定的安全需求。BOIN设计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癌症研究,是值得推广的I期临床试验剂量探索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第四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手术治疗有自身局限性,常规化疗药物作用有限,毒副作用大,且没有明显的生存获益。分子靶向治疗能选择性地杀灭肿瘤细胞,对机体的损伤较小,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作为一类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当前抗肝癌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本文主要对已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肝癌最新临床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曾超  刘艳  刘高峰  李想 《金属学报》2012,17(2):164-170
目的: 研究刺五加注射液在大鼠体外肝微粒体中对CYP2C9、CYP2D6、CYP2E1和CYP3A4活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在大鼠体外肝微粒体中分别加入四种亚型酶的探针药物甲苯磺丁脲(TB)、右美沙芬(DM)、氯唑沙宗(CLZ)、睾酮(TS)和低、中、高剂量的刺五加注射液,温孵后用HPLC法测定各空白对照组和不同剂量刺五加注射液给药组中各探针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并比较代谢率的差异,以评价刺五加注射液对各亚型酶活性的影响;中剂量组活性显著降低的亚型酶进一步考察抑制作用的强弱(即IC50和Ki值)。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刺五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给药组对CYP3A4活性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制率分别为 10.22%、19.00%、30.29%,其IC50和Ki值分别为 3.96%和 2.74%(V/V);低、中、高剂量给药组对CYP2D6活性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给药组对CYP2C9、CYP2E1活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剂量给药组对两个亚型的抑制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中剂量给药组抑制率均小于8.50%,高剂量给药组抑制率均小于 12.00%。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体外肝微粒体CYP3A4有抑制作用,且符合混合型抑制模型;对CYP2C9、CYP2E1抑制作用较弱;对CYP2D6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Al-Si中间合金取代Al添加,并经热挤压成形,在AZ31镁合金中引入Mg2Si强化相。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电子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Mg2Si强化相对AZ31镁合金挤压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Al-Si中间合金后的Mg-3(Al-Si)-Zn挤压组织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Mg2Si颗粒相可通过粒子激发形核(PSN)作用促进动态再结晶,在碎化的Mg2Si颗粒相周围,合金组织显著细化,形成明显异于其他正常尺寸晶粒的细晶区。引入Mg2Si强化相后,Mg-3(Al-Si)-Zn挤压态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得到提高,分别达到175和269 MPa,同时伸长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比较3 种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盐酸美金刚胺、美曲磷酯及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为寻找作用机理更优的先导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细胞的方法, 解剖分离15 d 胚胎小鼠皮层神经细胞, 接种于96 孔板, 48 h 后加药并培养72 h, 相差显微镜及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方法进行形态学观察, 并以MTT 法观察3 种药物对小鼠皮层神经元活性的影响。结果:盐酸美金刚胺显著促进小鼠皮层神经元活性, 并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美曲磷酯10 pmol·L-1, 0.1, 1, 10 nmol·L-1 剂量组对皮层神经元细胞活性没有影响, 而美曲磷酯0.1,1 μmol·L-1剂量组显著抑制皮层神经元细胞活性;0.1 nmol·L-1白藜芦醇显著促进皮层神经元细胞活性, 而白藜芦醇0.1, 1, 10 μmol·L-1剂量组显著抑制皮层神经元细胞活性。结论:盐酸美金刚胺促小鼠皮层神经元活性较高, 故以其为先导化合物设计药效更高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的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钱薇  肖大伟 《金属学报》2013,18(6):654-660
Ⅰ期临床试验,特别是首次人类药物试验(First in human,FIH)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国外,试验设计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Ⅰ期临床试验设计的技术、首剂量、安慰剂对照、剂量推升方案、终止标准和风险评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治疗新冠肺炎药物临床研究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疫情期间我国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特点,提出防治新冠肺炎药物研发的建议。方法: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检索关于新冠肺炎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对药物类别、研究目标、方案设计等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7月1日,与药物相关的临床试验项目共有271项。注册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主要是已上市药物,包括化学药、中药及生物制品,有些是药物联合应用。这些研究主要采取了随机或非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另外还有些是单臂、连续入组、析因分组等。结论:疫情期间应急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尽快发现有效的防治药物是应对疫情的重要措施,但同时本次新冠肺炎药物临床试验也暴露出在试验设计、实施及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短板,建议采取加强候选药物的科学性评价、规范研究者发起药物临床研究、建立由多学科组成的国家级抗病毒药物研发平台及协同创新攻关机制等措施,提升我国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