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一线救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某部队医院55名一线救援医务人员设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普通病房医护人员82名设为对照组,采用事件冲击量表、睡眠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两组事件冲击量表及睡眠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研究组事件冲击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睡眠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焦虑、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除强迫症状因子外的8个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1);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除强迫症状、偏执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5或0.01),阳性项目数及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一线救援医护人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9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依据评定定结果予以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观察6周.干预后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干预前入组患者亲属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躯体化及恐怖因子分仍显著高于常模(P<0.05);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与常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情绪问题,予以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精神科实习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将50名实习期学生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从事精神科专业工作满3 a的60名医护人员设为对照组,对两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强迫、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研究组男生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分显著低于女生(P<0.01),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结论 应加强精神科实习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其在精神科特殊工作环境中形成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等卫校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132名护理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护理新生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常模(P<0.05或0.01);总分>160分者占42.42%,阳性项目数>43项者占52.27%,因子分>2分排前5位者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结论 中等卫校护理新生存在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南阳市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南阳市市辖卧龙区、宛城区、内乡县农村初中5所,小学2所的中学生及小学五、六年级在读学生1305名,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查分析。结果本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65%;不同留守年限儿童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小学组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初中组,总分及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显著低于初中组(P<0.05);女生组总分及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组( P<0.05或0.01);不同监护类型组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结论南阳市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在强化政府职能的同时,更需家庭、学校、留守儿童共同努力,以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1 196名高职院校专科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高职院校专科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4.16%.男生症状自评量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女生(P<0.01),敌对及精神病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文科生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理科生(P<0.01);来源于城市的学生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农村的学生(P<0.01).不同性别专科生应对方式问卷各因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不同科别专科生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合理化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专科生症状自评量表均分及各因子分与应对方式问卷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症状自评量表均分及各因子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焦虑、恐怖因子分与客观支持维度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除躯体化、恐怖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分及均分与主观支持维度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应对方式问卷的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因子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3个维度对预测心理健康有一定作用.结论 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桐乡市两所中学370名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症状自评量表测评,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焦虑与抑郁等;女生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城镇与农村及男生与女生各因子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测评,城镇中学生受惩罚因子分显著高于农村(P〈0.05),丧失因子及健康适应因子分显著低于农村(P〈0.05或0.01);男生受惩罚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人际关系因子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激总分和各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高中生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对880名高中生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评定自我概念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对上述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入组学生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评分,男生自我认同、道德自我因子分显著低于女生(P<0.01),生理自我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其他因子分男女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来自城镇学生的自我批评因子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学生(P<0.01),其他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除精神病性因子无显著相关外,与总分及其他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培养高中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评价自我,积极接纳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调节能力,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79例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女性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P<0.05),高中及以上患者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初中患者(P<0.05或0.01),有职业患者人际关系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职业者(P<0.01).结论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抑郁及焦虑情绪,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女性性受害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02名女性性受害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女性性受害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女性性受害者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家庭外支持维度评分均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家庭内支持维度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特质应对方式问卷消极应对维度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维度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自我接纳问卷的自我接纳维度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人际关系、抑郁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自我评价维度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 女性性受害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自我接纳、消极应对能改善人际关系及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中生心理问题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为心理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73例来访高中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心理测量与评估.结果 个性特征中的神经质与症状自评量表的敌对、偏执(P<0.001)、精神病性(P<0.01)、抑郁、恐怖(P<0.05)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内外向与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P<0.001)、强迫、抑郁、恐怖(P<0.01)、焦虑(P<0.05)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所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01),掩饰性与敌对、偏执(P<0.01)、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P<0.05)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高中生心理问题与个性特征有密切关系,应该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他们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148名高中学生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除恐惧因子分与青少年常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青少年常模(P〈0.05或0.01),其中因子分≥2分检出率为16.8%-40.8%,≥3分检出率为2.4%-11.1%;高一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0.05或0.01)。结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偏低,高一新生心理问题较高二学生更为严重;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中原油田115名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比较,对不同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均〈0.01)。家庭月人均收入水平≤400元组总均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400元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总均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组(P均〈0.05);女职工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男职工(P〈0.01~0.05),人际关系、偏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男职工(P〈0.05)。结论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存诸多的心理问题,收入水平低、文化程度低、女性等弱势群体应引起社会、政府、企业及心理工作者的倍加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8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于患者入院3 d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于患者出院前再次对家属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家属入组时症状自评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0.01);心理干预后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0.01),仅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总分及其他因子分与国内常模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提高家庭支持度和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清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3):245-246,249
目的 探讨新兵训练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525名参加入伍训练的新兵于入伍训练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针对评定结果在训练期间由军医对新兵开展心理卫生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高的新兵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于训练结束后再次对入组新兵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并将两次测评结果与中国新兵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新兵训练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9.04%,症状自评量表除抑郁因子分与中国新兵常模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新兵常模(P<0.05或0.01);训练后新兵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71%,较训练前显著下降(χ2=43.02,P<0.01),其中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但躯体化、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分仍显著高于中国新兵常模(P<0.05或0.01),而抑郁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新兵常模(P<0.01).结论 入伍新兵训练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部队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维护新兵的心理健康,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方理工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理工大学2007级2729名新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3005名新生应用大学生人格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1)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和大学生常模。(2)症状自评量表测评,14.40%疑有心理问题;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评,8.84%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37.93%存在一般心理问题。(3)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焦虑和精神病性等方面。(4)男生较女生易于敌对,女生较男生易于恐怖;独生子女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优势;来自中等城市的学生心理素质最佳,大城市、小城镇次之,农村和边远农村最差;既往有重大病史学生较无重大病史学生更易于出现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问题;近亲中有重大精神问题学生较无这种情况学生更容易出现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结论地方理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也不容乐观,也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工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为工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2298名2007级工科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工科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4%;心理健康组与心理不健康组的16种人格因素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X1、X2、X3、Y1、Y2、Y4等6个次级人格因素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采用Stepwise回归分析,紧张性、忧虑性、稳定性、聪慧性、兴奋性、怀疑性、世故性、自律性、独立性和实验性等10个因素组成的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体方差43.7%的变异(F=179.08,P%0.01);紧张性单因子预测作用最为明显,能够解释总体方差的31.9%(F=1078.48,P〈0.01)。结论工科大学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