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颅眶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24例,MRI检查27例。结果颅眶沟通性脑膜瘤分为扁平肥厚型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和跨眶上裂脑膜瘤。5例扁平肥厚型脑膜瘤均呈扁平状软组织密度和受累骨质增生肥厚及脑膜尾征,三侧性肿块4例,双侧性肿块1例。眶内及颞窝肿块信号一致,但与颅内肿块信号不同。视神经鞘脑膜瘤19例,其中哑铃形10例,蝌蚪形7例,视神经鞘膜全程不均匀增厚2例,病变均呈软组织密度,其中钙化2例,但骨质均无改变。颅内及眶内病变信号一致,均出现双轨征及脑膜尾征。跨眶上裂脑膜瘤7例,均呈软组织密度并出现脑膜尾征,哑铃形6例,不规则形1例,邻近骨质增生硬化5例(其中1例合并骨质吸收),骨质无变化2例。行MRI检查的4例中,颅内及眶内肿块信号一致3例,不一致1例。结论不同亚型的颅眶沟通性脑膜瘤均有其特征性的表现,综合分析病变形态、位置、密度和信号特征及邻近脑膜和骨质的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恶性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恶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提高其术前定性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恶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结果 10例肿瘤均为单发,大脑凸面4例,大脑镰旁3例, 海绵窦旁、矢状窦旁及蝶骨嵴各1例.密度、信号不均匀者9例,肿瘤邻近颅骨骨质破坏3例,其中1例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并突向颅外.9例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例出现粗细不规则的"脑膜尾征".结论 恶性脑膜瘤术前定性有一定困难,关注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提高恶性脑膜瘤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脑膜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咽旁间隙脑膜瘤的CT表现.结果 6例咽旁间隙脑膜瘤均为单侧发病,3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5例肿瘤边界清晰,1例边界模糊.平扫肿瘤均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有4例位于为咽旁间隙,2例肿块较大包绕茎突占据咽旁间隙和颈动脉鞘间隙,有3例伴有颅底骨质结构破坏,4例包绕颈内动脉生长.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有5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延迟中度强化,1例动脉期轻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密度略减低.结论 咽旁间隙脑膜瘤较为少见,CT表现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咽旁间隙CT与MRI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准确认识鼻咽癌(NPC)咽旁间隙改变的CT征象。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初诊NPC30例,同时行治疗前的CT和MRI检查。结果30例NPC咽旁间隙表现按CT所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与其MRI表现作对照观察统计如下(1)CT所见咽旁间隙正常者MRI表现为前窄后宽的三角形线条状连续高信号脂肪影;(2)咽旁间隙CT表现为变窄伴线样低密影,在MRI上表现为咽旁间隙的高信号脂肪影受压,但仍连续无中断;(3)CT所见咽旁间隙变窄且密度增高,在MRI上表现为高信号脂肪影极度变窄,但仍可见连续;(4)CT所见咽旁间隙消失者,在MRI上咽旁间隙被肿块占据,翼外肌推移,其内侧脂肪间隙消失,但翼内、外肌信号正常或不正常。结论(1)CT上咽旁间隙变窄,且密度增高,但仍可见低于肌肉的线样影,肿块未突破咽旁间隙;(2)CT上咽旁间隙完全消失者,肿块可能跨过咽旁间隙达颞下窝。  相似文献   

5.
累及前颅窝底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累及前颅窝底肿瘤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37例累及前颅窝底肿瘤,比较其影像学特点。结果:37例肿瘤中几何平均径大于4.5cm的巨大肿瘤34例,占91.9%。来源鼻腔窦肿瘤16例、颅内肿瘤14例,颅骨病变4例,其它3例。7例鼻腔窦癌,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和8例脑膜瘤与前颅窝底呈广基底。12例脑膜瘤,1例血管外皮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显著强化。2例软骨肉瘤,3例脑膜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见肿瘤内钙化。7例脑膜瘤,2例筛窦癌,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有硬膜尾征。4例脑膜瘤,2例骨化性纤维瘤骨质增生;鼻腔窦来源恶性肿瘤、转移瘤和淋巴瘤骨破坏。累及前颅窝底大多数肿瘤CT密度和MRI信号缺乏特征性。结论:累及前颅窝底多数肿瘤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CT和MRI能提示前颅窝底巨大肿瘤来源,影像学特征有助于病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CT和MRI资料,7例患儿均行眼眶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上腹部平扫,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结果 7例患儿中6例多发,1例单发;多发病灶以颅眶骨交界为著.CT均表现为受累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骨皮质毛糙不整,骨膜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受累骨质周围见梭形稍高密度肿块,内见斑点、斑片、不规则高密度影;7例MRI平扫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被软组织肿块替代,肿块呈等T1、不均匀等、稍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伴相邻脑膜增厚、异常强化、破坏中断.5例上腹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区或腹膜后软组织肿块伴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密度不均;3例上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特征性,CT对针状骨膜反应和肿块内钙化斑的显示较MRI更具鉴别诊断价值,而MRI对病变范围及脑膜转移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7.
颞骨肿块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颞骨肿块的CT、MRI和DSA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照分析21例颞骨肿块的CT、MRI和DSA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结果 5例颈静脉球瘤均显示“椒盐征”和肿瘤明显染色。3例鼓室球瘤表现为鼓室内明显强化的软组织影和肿瘤明显染色。4例内淋巴囊肿瘤CT表现为岩骨迷路后前庭水管区和中内耳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坏,MRI表现为“椒盐征”,T1WI示肿块边缘有环形高信号影,DSA示3例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明显染色。4例外中耳鳞癌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及中外耳广泛骨质破坏,1例DSA表现有肿瘤染色。2例软骨肉瘤CT表现为含有点片状钙化的软组织肿瘤,1例肿瘤周边可见高密度环。2例鼻咽癌侵犯中内耳,表现为岩部、鼓室、乳突和颈静脉窝不规则肿块和骨质破坏。1例嗜酸性肉芽肿CT表现为岩部、鼓室不规则肿块和骨质破坏。结论 CT和MRI清楚显示肿块的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能准确定位,CT、MRI和DSA结合有助于肿块的定性诊断,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 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 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并颅外侵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9岁。头痛 2 5天就诊。查体 :神志清 ,精神正常 ,语言无障碍 ,全身皮肤、淋巴结无异常 ,颅神经无异常 ,无锥体束征。右颞部可触及一 4.0cm× 5 .0cm× 6 .0cm大小的包块 ,质硬 ,无压痛。MRI表现 :右颞部可见一略长T1等T2 信号的肿块 ,其大小为 4.0cm× 5 .1cm× 5 .8cm ,肿块周围无水肿 ,局部脑组织受压变形 ,肿块邻近颅板破坏 ,颅板外侧头皮下可见一与颞部肿块信号相近的软组织肿块 (图 1~ 3)。Gd DTPA增强扫描示颅内、外肿块呈明显的均匀同步强化 (图 4)。MRI诊断 :右颞部脑膜瘤。CT表现 :右颞部肿块呈等密度 ,边界不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