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绿豆淀粉工艺废水中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豆淀粉工艺废水蛋白在40℃、p H 9时溶解性最好;持水性在40℃条件下最好,达到362.63%;持油性随温度变化在150%~170%之间变化不明显;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及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随蛋白质量浓度增加而上升;电泳测定结果表明:蛋白分子质量分别为62.5、46.1、27.0、20.9、16.2 k D;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总氨基酸含量为616.802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233.960 mg/g,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为39.68%,β-折叠含量为20.13%,β-转角含量为16.56%,无规则卷曲含量为23.71%;特征分解温度区间为220~360℃。  相似文献   

2.
使用盐提和碱提酸沉两种提取方法从腰果脱脂粉中提取分离蛋白,并对比研究盐提腰果蛋白(CNSPI)和碱提酸沉腰果蛋白(CNPI)的结构和功能性质。结果表明CNPI和CNSPI在结构、微观形态、功能性质和营养价值等方面有明显差异,CNSPI蛋白含量较高,溶解性和乳化性也优于CNPI,CNPI表现出较好的起泡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两种提取方法对分离蛋白的亚基组成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使用氨基酸分析仪来测定分离蛋白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腰果蛋白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其营养价值都远高于腰果脱脂粉。表面疏水性测定结果表明CNPI的表面疏水性显著高于CNSPI。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CNSPI呈现出大量的片状微观结构,而CNPI呈现出少量球状和薄片结合成的不规则形状。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CNSPI和CNPI中主要二级结构是β-折叠,CNPI中有较多的无规卷曲,约占29.3%,CNSPI有较多的α-螺旋(27.0%)。在中性条件下,CNPI的起泡性为119.00%,CNSPI的乳化性达到30.14 m2/g。  相似文献   

3.
丝胶(S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水溶性较高,材料成型性差,限制了其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文章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过氧化氢(H 2O 2)协同催化丝胶蛋白分子间交联,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丝胶蛋白膜材料。测定反应前后丝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与二级结构变化,考察丝胶蛋白膜的水溶性、热性能及机械性能。结果表明:丝胶中酪氨酸残基能被HRP-H 2O 2体系催化氧化,引发丝胶蛋白分子间交联和相对分子质量增加,丝胶蛋白的二级结构由无定形结构向β构象转变。与未处理的丝胶膜相比,经酶促交联改性的丝胶膜水溶性下降,热性能和机械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方法:将芸豆蛋白与氨基葡萄糖进行糖基化反应,通过糖基化和辅助糖基化对芸豆蛋白结构修饰,研究其对功能性质的影响。目的:探讨糖基化蛋白功能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基化改性使芸豆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均有明显改善,利用超声辅助糖基化芸豆蛋白和糖基化芸豆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分别提高了17.30%,10.10%,20.89%,12.59%,2.5%,1.25%;而泡沫稳定性、表面疏水性和热变性温度均有所降低,分别下降了14.23%,9.73%,280Ho,110Ho与3.1,1.95℃。与芸豆蛋白相比较,其二级结构上α-螺旋和β-折叠呈增加趋势,β-转角结构和无规则卷曲呈下降趋势。经糖基化处理的芸豆蛋白分子呈易结合状态,更易暴露蛋白质分子结构内部的结合位点。结论:通过对芸豆蛋白和改性芸豆蛋白的功能性质与空间构象的比较分析,明确糖基化处理可使蛋白质分子链内部外露,糖基化改性对芸豆蛋白二级结构主链有影响。这为制备芸豆蛋白特定产品以及分子设计和重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黑米为原料,通过碱提酸沉法提取黑米蛋白,并与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对比,研究该蛋白的功能与结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黑米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具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黑米蛋白的乳化稳定性与持油性高于大豆分离蛋白,而黑米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与持水性均低于大豆分离蛋白。此外,黑米蛋白的变性温度为87.35℃。采用红外光谱法对黑米蛋白特征官能团进行测定,得出羰基、氨基及羧基等特征官能团。二级结构测定结果表明黑米蛋白中α-螺旋含量为5.15%,β-折叠含量为40.65%,β-转角含量为21.70%,无规则卷曲含量为32.40%。  相似文献   

6.
分离制备分离蛋白目前是深度开发和利用小麦胚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通常情况下在制备工艺的最后都要采用醇洗工序来改善分离蛋白产品的纯度和色泽,因此本实验主要研究了乙醇洗涤对小麦胚分离蛋白理化性质、功能性质以及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醇洗能够脱除80%以上的黄酮;醇洗后的小麦胚分离蛋白的色泽、纯度和体外消化率都有明显改善。醇洗后的小麦胚分离蛋白的溶解性明显变差,吸水性、起泡性和乳化活性降低,而吸油性和乳化稳定性略微有所增加。醇洗后小麦胚分离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明显增加,而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结构减少,二级结构变得更加有序。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压力(200、400、600 MPa)对大米进行超高压处理。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大米中谷蛋白功能特性以及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后大米蛋白的功能特性和二级结构均发生变化,不同压力影响效果不同。200 MPa时蛋白质的溶解性、持水性和乳化性提高,持油性降低;400 MPa时持水性和乳化性降低,持油性提高,溶解性升高不明显;600 MPa时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和乳化性均降低。超高压处理后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β-折叠结构含量降低,无序结构增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压力、功能特性和二级结构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以豌豆蛋白为原料,研究了挤压处理、磷酸化处理、挤压协同磷酸化处理三种改性处理方法对豌豆蛋白二硫键含量、二级结构含量、亚基组成,以及表面疏水性、溶解性、持水性及持油性、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改性处理条件下豌豆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均发生变化,与挤压处理和磷酸化处理相比,挤压协同磷酸化处理对豌豆蛋白理化性质影响最为明显.与未改性豌豆蛋白相比,挤压协同磷酸化处理的豌豆蛋白二硫键含量增加了26.25%;二级结构中β-折叠含量增加了15.06%,β-转角含量减少了9.85%;亚基组成中豆球蛋白A和豆球蛋白B含量减少;表面疏水性提高了101.95%.挤压协同磷酸化处理后的豌豆蛋白溶解性、持油性、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显著高于未改性豌豆蛋白(P<0.05),而单一的挤压处理、磷酸化处理对豌豆蛋白这些功能性的改善效果不如挤压协同磷酸化处理,特别是挤压处理后豌豆蛋白溶解性减小.  相似文献   

9.
以废蚕茧为原料,通过高温煮茧得到丝胶蛋白溶液,测定丝胶蛋白溶液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丝胶蛋白的乳化性能较好。探讨了影响丝胶蛋白乳化性能的因素。乳化性受蛋白质浓度、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乳化性能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加逐步增大;随pH值的增加先逐渐减小,然后又逐渐增加,在pH值为4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达到最小值;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在20℃和50℃之间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50℃以上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其受离子浓度影响也是先增后减,在离子浓度为0.6 mol/L时乳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
以燕麦粉为原料,分析碱提酸沉法提取的燕麦蛋白(AOP)和酶法提取的燕麦蛋白(EOP)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氨基酸组成等功能特性。结果表明,在蛋白等电点,AOP与EOP的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均达最小值,而乳化稳定性最高;AOP与EOP的溶解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乳化性随NaCl浓度的增加基本都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乳化稳定性随NaCl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AOP与EOP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7.27%,22.82%;EOP的溶解性、乳化性高于AOP,而AOP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稳定性及氨基酸总量均高于EOP。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燕麦蛋白为原料,通过氧化剂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2,2'-azobis(2-amidinopropane),AAPH)氧化蛋白,将氧化蛋白分别进行不同超声功率(0、100、200、300、400、500、600 W)超声,以燕麦蛋白为对照,进行探究超声处理对蛋白结构特性(粒径、浊度、蛋白质分散指数值(Protein disperse index,PDI)、电位、二级结构、官能团、疏水性)和功能特性(溶解度、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氧化燕麦蛋白聚集体相比,可溶性超声(功率500 W)燕麦氧化蛋白的平均粒径由855.33 nm降低到507.34 nm,PDI由0.97降低到0.26,浊度由543下降到267,表面疏水性和溶解度分别提高了1180.4和2.3%,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了207.95、361.48 m2/g,二硫键含量降低了0.77 nmol/mg,β1-折叠结构降低,α-螺旋结构和无规卷曲结构提高,亚基含量增加。超声处理后氧化蛋白的乳化特性明显改善,且高于氧化后燕麦蛋白乳化性,这将为提高工业生产和降低企业损失提供方法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The polypeptide constituents, physicochemical and conformational properties of three vicilins from kidney, red and mung beans, fractionated using combined acid extraction and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The tested physicochemical and conformational properties included amino acid composition, surface charge and hydrophobicity, protein solubility (PS; as a function of pH), 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 (EAI) and emulsion stability index (ESI), as well as secondary, tertiary and/or quaternary conformations.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especially relative acidic/basic charged amino acid ratio, and the percentage of polar uncharged amino acids) was an intrinsic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 that largely determined other physicochemical and conformational properties. The PS and EAI (and ESI) of these vicilins at various pH values we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both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urface charge and/or hydrophobicity. Far-UV CD spectr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se vicilins exhibited similar secondary structure compositions at pH deviating from the isoelectric point (about pH 4.5). However, their tertiary and/or quaternary conformations, a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intrinsic fluorescence and near-UV CD spectroscopy, remarkably varied. At pH 7.0 or 9.0, there wer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AI and the flexibility in quaternary conformation, and between the ESI and the flexibility in tertiary conformation. This is the first observation to elucidate the importance of tertiary and/or quaternary conformations for the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legume vicilins. Additionally, an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emulsification process for the vicilins (trimeric form) with excellent emulsifying properties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豌豆白蛋白以及豌豆白蛋白-绿原酸复合物粒度、Zeta电位、荧光光谱、红外光谱与疏水性、溶解性、乳化特性等指标的测定,探究动态高压微射流不同处理压力对豌豆白蛋白和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及二元体系中绿原酸对豌豆白蛋白影响的机制和效果。结果表明,豌豆白蛋白经过动态高压微射流处理后,粒径与Zeta电位值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改性后的豌豆白蛋白微观结构、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均发生变化;剪切力等作用的小粒径豌豆白蛋白溶解性显著提高了42.37%,可达到0.84 mg/mL(P<0.05),乳化特性也得到一定增强。动态高压微射流处理加工豌豆白蛋白-绿原酸复合物体系中,绿原酸改变了豌豆白蛋白色氨酸的微环境,使白蛋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绿原酸使豌豆白蛋白表面疏水性显著增加(P<0.05),溶解性显著降低(P<0.05),并将豌豆白蛋白乳化活性提高。本研究阐释了动态高压微射流和绿原酸对豌豆白蛋白的影响作用,为豌豆白蛋白改性提供思路,为高值化蛋白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Fenton氧化体系构建羟自由基模拟氧化体系,探究不同氧化强度下牛肌原纤维蛋白结构与乳化性能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随H2O2浓度(0、0.5、1、5、10、20?mmol/L)的增加,肌原纤维蛋白的氧化程度加剧,羰基含量、二聚酪氨酸和表面疏水性逐渐增加,总巯基和游离巯基含量逐渐下降;α-螺旋相对含量呈下降趋...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拉曼光谱法对蛋白质二级结构及氨基酸侧链进行分析,探讨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特性与表面疏水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东农46(743.87)皖豆24(730.14)黑农46(717.54)五星4(625.22)中黄13(613.38)冀NF58(600.61),并与溶解性呈负相关,与巯基含量呈正相关。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具有不同的二级结构,当α-螺旋含量降低、无规卷曲含量升高时,蛋白分子结构变的松散,使包埋在分子内部的疏水性残基更多的暴露出来,导致表面疏水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大米谷蛋白的碱致变性和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江兰  常静  李传雯  康旭 《食品科学》2017,38(21):43-48
为探究强碱处理大米谷蛋白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规律,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差示扫描量热法、表面疏水性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脱酰胺分析等方法表征碱处理大米谷蛋白的结构变化,以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为指标表征其性质变化。SDS-PAGE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当NaOH溶液浓度大于等于0.08 mol/L时,谷蛋白发生完全变性,亚基明显降解,并且形成大分子聚集物;当pH≥12.0时,谷蛋白溶解度显著提高,pH值为13.0时溶解度达到80%;NaOH溶液浓度大于等于0.1 mol/L时造成大米谷蛋白脱酰胺,分子中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并且溶解性、表面疏水性和脱酰胺度具有相关性;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碱处理导致大米谷蛋白解聚,结构变松散;碱处理改善了大米谷蛋白乳化性和起泡性,以0.5 mol/L NaOH溶液处理120 min为最佳,过度碱处理会破坏谷蛋白乳化能力和起泡能力。碱处理改变了谷蛋白结构,从而改善了谷蛋白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使其有望在食品或相关领域中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大米储藏过程中谷蛋白结构与功能性质变化及其相关性,将大米在40℃、相对湿度80%的环境中模拟储藏11周,提取不同储藏时间下的谷蛋白,测定二级结构、内源荧光和功能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储藏的前5周谷蛋白结构展开,表现为α-螺旋含量从17.04%±3.89%降低至13.02%±0.94%,无规则蜷曲从19.40%±3.02%增加至29.04%±0.55%,同时谷蛋白的溶解性、持油性也相应增强;表面疏水性提升了325.73%,从而谷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也随之增强,但持水性降低。而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在6~11周,谷蛋白α-螺旋含量升高,无规则蜷曲降低,内源荧光强度下降,同时蛋白的功能性质也随之下降,但乳化性有所增强。α-螺旋结构与功能性质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大米储藏过程中谷蛋白的结构变化与功能性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豆蛋白乳化性能比较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大豆浓缩蛋白、改性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商业大豆分离蛋白和酪蛋白钠为原料,比较了它们的乳化性、界面张力、NSI、表面疏水性、分子量分布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大豆蛋白乳化能力差别很大,但界面张力无显著差异;NSI较好的大豆蛋白乳化能力较强,疏水性和分子量的增大也有利于乳化能力的提高;同时将NSI、表面疏水性和分子量分布等综合考虑,将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大豆蛋白的乳化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以杏鲍菇为原料,采用Osborne法提取出杏鲍菇谷蛋白,并对其功能特性及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谷蛋白的等电点为4.3,谷蛋白的亚基分子量分布在30.28、25.39 kDa附近,总巯基、游离巯基、二硫键含量分别为67.06、28.90、14.35μmol/g,二级结构占比为α-螺旋31.41%、β-折叠55.15%、β-转角13.45%,变性温度为73.59℃,必需氨基酸占比为40.77%。杏鲍菇谷蛋白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溶解度(solubility,S)及乳化稳定性(emulsification stability,ES)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持水性(water holding capacity,WA)、持油性(oil holding capacity,FA)、起泡性(foam capability,FC)及起泡稳定性(foam stability,FS)、乳化性(emulsion capability,EC)则呈相反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S、WA、FC及FS、EC及ES都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FA则呈相反趋势;随着pH值增大,FS和ES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S、WA、FA、FC、EC则呈相反趋势;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大,S、WA、FA、FC及EC都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FS及ES则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