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建立不同商品规格羌活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为羌活商品等级的划分和羌活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市场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羌活药材商品状况,按照基原结合药材形态将羌活划分为蚕羌、条羌和大头羌3种商品规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LC-PDA),以乙腈-0.3%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不同商品规格羌活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共有峰确认及相似度评价;通过SPSS 19.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模式识别。结果:分别建立了蚕羌、条羌和大头羌3种商品规格羌活药材的指纹图谱,从蚕羌中标定了22个共有峰,条羌中标定了23个共有峰,大头羌中标定了29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商品规格羌活质量较为稳定,不同商品规格羌活的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别不同商品规格的羌活,可为羌活商品等级的划分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犁头草(Viola inconspicua Blume)HPLC指纹图谱与其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为明确犁头草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10批犁头草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利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Griess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运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研究犁头草指纹图谱与抗炎作用的关系,找出对其抗炎作用贡献较大的成分。结果:10批犁头草共有15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2个峰,分别为夏佛塔苷(7号峰)和维采宁-2(9号峰)。HCA结果表明,10批样品被分为2类,与PCA结果基本一致,各批次犁头草均具有抗炎活性,可不同程度降低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NO、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各共有峰与药效指标(NO、TNF-α、IL-1β和IL-6)的关联度均大于0.6,其中峰1、2、3、10、11、12的OPLS-DA模型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与抗炎作用呈正相关;除峰12外,其余均为特征峰。结论:犁头草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其抗炎活性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揭示了犁头草抗炎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敏姗  姜程曦  张亚利 《中草药》2014,45(24):3532-3537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含氮杂环的单羰基姜黄素类似物并考察其抗炎活性.方法 以不同的含氮化合物与噻吩-2-丙烯酰氯反应得目标产物,通过1H-NMR和ESI-MS确定了其结构;以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考察其抗炎活性.结果: 共合成了13个目标化合物;部分化合物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尤其是化合物Z5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结论: 化合物Z1Z5Z9Z13是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Z5可以作为抗炎类药物研发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肖瑾  李小军  黄建军  高圣权  陆昌洙  刘向前 《中草药》2020,51(22):5781-5787
目的 研究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中impressic acid(I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炎作用。方法 以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使用EZ4U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性分析试剂盒检测IA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RT-PCR法检测TNF-α、IL-1β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蛋白表达;ELISA法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核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Impressic acid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TNF-α、IL-1β水平和HMGB1蛋白表达,并抑制NF-κB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移(P<0.05、0.01)。结论 细柱五加中IA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0,(2)
目的:建立羌活中异欧前胡素和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了解不同规格质量状况,为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迪玛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3%冰醋酸(18∶82),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10nm;流速:1.0mL/min;柱温:35℃。结果:蚕羌、条羌、竹节羌、大头羌中异欧前胡素、阿魏酸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四种规格中以蚕羌所含的异欧前胡素和阿魏酸的含量较高,与传统评价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筛选金岗清瘟颗粒抗炎活性成分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分别以小鼠耳肿胀度以及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为指标,评价金岗清瘟颗粒的抗炎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金岗清瘟颗粒具有抗炎作用的化学成分和潜在靶点,对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化学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toxicity,ADMET)性质进行筛选作为有效成分,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结果 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金岗清瘟颗粒可以显著减轻小鼠耳肿胀的炎症反应(P<0.01)。在细胞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NO、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金岗清瘟颗粒含药血清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得到43个化学成分,619个成分靶点和584个疾病靶点,作用靶点128个,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等556条生物过程,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108条通路。结合ADMET性质筛选得到齐墩果酸、熊果酸、咖啡酸和连翘苷作为有效成分,其质量分数分别为0.65、0.68、0.59、2.38 mg/g。结论 体内外实验证实金岗清瘟颗粒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TGS2)、IL-6、TNF等靶点调控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齐墩果酸、熊果酸、咖啡酸和连翘苷是金岗清瘟颗粒的抗炎活性成分,可作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不同商品规格羌活的质量评价模式,为羌活商品等级的划分和市场上羌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市场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羌活药材商品状况,按照基原结合药材形态将羌活划分为蚕羌、条羌和大头羌3种商品规格。以乙腈-0.3%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HPLC分析方法,并同时测定23批羌活中5种化学成分(绿原酸、紫花前胡苷、阿魏酸、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挥发油的含量;通过SPSS 19.0统计软件对5种成分和挥发油的含量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聚类分(C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不同商品规格的羌活药材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蚕羌质量最好,条羌次之,大头羌最差。结论:建立的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客观、有效地用于不同商品规格羌活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生物合成途径及网络药理学理念,从“化学成分-靶点”角度对羌活具有抗炎作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建立基于Q-Marker的羌活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生物合成途径筛选可能的Q-Marker;其次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预测和筛选羌活的化学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然后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及OMIM中检索抗炎相关靶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模型,筛选出羌活抗炎作用的Q-Marker;再次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筛选出的化合物与靶点(PTGS2)进行对接;最后采用UHPLC同时测定来自不同基原和不同产地的羌活的Q-Marker以评价其资源品质;结果 紫花前胡苷、香叶木苷、佛手柑内酯、羌活醇、异欧前胡素等化合物是羌活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可作为Q-Marker的主要选择。分子对接结果证实紫花前胡苷、香叶木苷、佛手柑内酯、羌活醇、异欧前胡素等Q-Marker与PTGS2水解酶的结合能低,构象稳定。建立了基于UHPLC-DAD测定羌活Q-Marker的方法,15批不同基原和产地的样品,紫花前胡苷质量分数为0.05~14.84 mg/g,香叶木苷质量分数0.04~3.88 mg/g,佛手柑内酯质量分数为0.07~0.32 mg/g,羌活醇质量分数为0.10~16.76 mg/g,异欧前胡素质量分数为0.20~7.99 mg/g。结论 基于生物合成途径、网络药理、分子对接和UHPLC预测并分析羌活抗炎Q-Marker的方法科学、可行,为羌活的质量标准提升和资源品质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三黄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 方法: CCK-8法测定大黄、黄芩、黄柏及三黄方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一氧化氮(NO)、白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2(PGE2)、肿瘤坏死因子-1α(TNF-1α)的含量。 结果: 三黄方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细胞炎症因子NO,IL-1β,PGE2,TNF-1α的量,且三黄方的作用均强于各药单独使用。 结论: 三黄方及方中大黄、黄芩、黄柏在浓度范围100~1.562 5 mg·L-1对RAW264.7细胞无显著毒性。三黄方通过抑制细胞因子NO,IL-1β,PGE-2,TNF-1α释放发挥其抗炎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首乌C21甾苷(CSG)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阿司匹林、英太青、环磷酰胺作阳性对照药,观察CSG对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爪肿胀、棉球诱导的大鼠肉芽肿和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的抗炎作用;测定AA大鼠血清IL-6、TNF-α含量,关节NO、PGE2含量,探讨CSG抗炎作用机制.结果:CSG对急慢性、免疫性炎症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对AA大鼠血清IL-6、TNF-α、关节组织中NO、PGE2的生成有抑制作用.结论:CSG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抗炎机制与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6和炎症因子NO、PGE2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许颖  陈美  金雪锋  钱晨  徐希明  张璇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5):2829-2833
蟾毒灵是中药蟾酥中的一种活性单体,能抑制多种实体瘤及白血病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浸润。该文就蟾毒灵对肝癌、肺癌、肠癌、胃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的体内外抑制作用及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尽综述,并综括了其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木蹄复方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木蹄复方抗肿瘤活性提取物,初步分析其化学成分并观察其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常规水提和醇提的方法提取复方中水溶和醇溶性组分.MTT法测定木蹄复方水提取物(distilled water extract of compound Fomes fomentarius,WECF)和木蹄复方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compound F.fomentarius,EECF)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A549,Hela,QGY生长的抑制效应.系统预试法分析WECF化学组成.流式细胞术检测WECF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WECF对A549,Hela,QGY 3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28±0.02),(0.40 ±0.06),(0.28±0.05) g·L-1;EECF对3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50±0.04),(0.50±0.03),(0.60 ±0.06)g·L-1,WECF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WECF含有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糖、多糖和苷类,皂苷,内酯、香豆素及其苷类,植物甾醇、三萜成分以及挥发油和油脂,多糖含量为(16.1±0.5)%.WECF对A549,Hela,QGY,DU145,MDA-MB-435S,SGC-79016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29,0.45,0.32,0.32,0.83,0.23g·L-1; WECF 1 g·L-1作用于A549 24 h后,细胞凋亡率为22.0%.结论:WECF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仓鼠的骨髓细胞与CHL细胞经行体内外染色体畸变实验评价朱砂的遗传毒性。方法:体内染色体畸变实验用毛足属仓鼠给予朱砂混悬液(2.0,4.0,8.0 g·kg-1)连续灌胃5 d,处死前2 h腹腔注射秋水仙素。处死后取骨髓细胞制备染色体。油镜下观察每只动物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和1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的畸变类型。CHL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用朱砂浸出液终质量浓度为6.3,12.5,25.0 g·L-1作用于CHL细胞,培养24,48 h,终止培养前4 h加入秋水仙素。收获细胞,制备染色体,油镜下观察CHL细胞的2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的畸变类型。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朱砂浸出液12.5,25.0 g·L-1给药组的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升高(P0.05,P0.01),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2)仓鼠体内实验与朱砂血清给药CHL细胞的畸变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在本实验中朱砂浸出液在12.5 g·L-1以上时能致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而朱砂混悬液在8.0 g·kg-1下仓鼠体内染色体畸变实验未出现阳性结果。(2)仓鼠体内染色体畸变实验可作为研究中药新药遗传毒性评价实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用药在体外及动物体内对肺炎链球菌的疗效,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体外试验选用3株肺炎链球菌6305、2000099-1及标准株ATCC49619,通过棋盘法测定FIC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分级抑菌浓度)以判断青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用药对3株肺炎链球菌的抗菌活性;体内试验选用对青霉素及阿奇霉素均敏感的肺炎链球菌2000099-1作为试验用细菌。通过向小鼠气管内注入30μL菌悬液制备肺炎模型,绘制几种不同给药方法的时间-杀菌曲线判断联合用药疗效。结果体外试验中,3株链球菌的FIC值均在1~2之间,表现为无关作用;体内试验中,青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用药组6h肺组织细菌浓度较单用最有效组即阿奇霉素组减低<2lgCFU·mL-1,可判定为无关。结论青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用药在体外及鼠链球菌肺炎模型中均表现为无关作用,可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性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乙醇提取刺齿凤尾蕨药材,提取物依次经过有机溶剂萃取,聚酰胺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色谱分离得到10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NMR)和质谱(ESI-MS)技术鉴定获得的化合物分别为geopyxin B(1),geopyxin E(2),ent-11α-hydroxy-18-acetoxykaur-16-ene(3),ent-14β-hydroxy-18-acetoxykaur-16-ene(4),neolaxiflorin L(5),ent-3β,19-dihydroxy-kaur-16-ene(6),ent-3β-hydroxy-kaur-16-ene(7),7β,17-dihydroxy-16α-ent-kauran-19-oic acid 19-O-β-Dglucopyranoside ester(8),crotonkinin C(9)和crotonkinin C(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刺齿凤尾蕨中获得。体外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和2对Bel-7402细胞具有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7.50,10.60μmol·L-1;化合物1和2对Hep G2细胞具有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6.68,11.80μmol·L-1。  相似文献   

16.
新疆鼠尾草总酚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和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40%乙醇提取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分别制备得到新疆鼠尾草总酚酸的提取物和纯化物,以维生素C(VC)为对照,通过体外化学模拟方法测定新疆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和纯化物的还原能力、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研究新疆鼠尾草总酚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新疆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和纯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50%清除浓度(IC50,分别为0.029,0.039 g·L-1)弱于VC(IC500.018 g·L-1);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IC50分别为0.212,0.165 g·L-1)强于VC(IC500.356 g·L-1);对超氧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3.735,1.913 g·L-1)弱于VC(IC500.390 g·L-1),其纯化物还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结论:新疆鼠尾草总酚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α-细辛脑原位凝胶含量测定和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SHIM-PACK VP-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258 nm,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p H 7.4)作为释放液。结果:含量测定中α-细辛脑在10.4~104 mg·L-1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平均回收率100.6%,RSD 2.2%。体外释放度试验中α-细辛脑在2.06~82.4 mg·L-1线性较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95.83%,RSD 2.5%。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专属性好、准确和可靠的特点,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Laggera alata,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ameliorate some ailments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including hepatitis in folk.

Aim of the study

Based on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total phenolics from Laggera alata (TPLA), to further validate the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Laggera alata in hepatitis,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TPLA was examin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PLA was prepared and its principle components were quantificationally analyzed. The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TPLA were studied using a CCl4-induced injury model in primary cultured neonatal rat hepatocytes, and a CCl4-induced acute and chronic damage model in vivo.

Results

TPLA significantly reduced cellular leakage of hepatocyt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improved cell viability in vitro. TPLA markedly decreased the serum AST and ALT levels of the mice, the levels of AST, ALT, total protein, albumin, and sialic acid in rat serum, and the hydroxyproline level in rat liver. Meanwhile, severe hepatic lesions induced by CCl4 in mice/rats were remarkably improv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TPLA.

Conclusions

This investigation verifies the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TPLA in vitro/in vivo and clarifies its active components dicaffeoylquinic acids responsible for hepatoprotective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鞣花酸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机制,为该制剂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测定鞣花酸含量,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23∶77),检测波长254 nm。以微球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氯化钙质量分数及海藻酸钠-药物质量比对鞣花酸微球处方工艺的影响,利用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进行体外释放度拟合。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海藻酸钠-鞣花酸(3∶1),海藻酸钠2%,氯化钙2%,壳聚糖0.1%;微球在48 h内平均释放度80.14%,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0.131t1/2-0.046 9(r=0.966 4)。结论:该处方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鞣花酸微球体外释放具有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连碱的体内外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途径。方法:体内代谢采用单次灌胃大鼠黄连碱(剂量25 mg·kg~(-1)),收集给药后0~48 h的尿液和粪便,0~24 h的胆汁以及给药0. 25,1,2 h后的血浆和脑组织样品;体外代谢采用大鼠肝微粒体及肠道菌群孵育的方法;运用高分辨HPLC-MS/MS技术对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原型及代谢物进行鉴定。选用ZORBAX SB-C_(18)色谱柱(4. 6 mm×150 mm,5μm),以乙腈-0. 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0 mL·min~(-1),柱温25℃。质谱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检测模式,扫描范围m/z 50~1 200。对各色谱峰质谱图进行分析,根据准分子离子峰判断相对分子质量,进一步根据各色谱峰的主要碎片离子、保留时间等信息,与文献数据进行比较,推测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在大鼠尿液、粪便、胆汁、血浆、脑组织、肝微粒体温孵和肠道菌群温孵样品中发现了黄连碱的17个代谢产物,Ⅰ相代谢产物11个,Ⅱ相代谢产物6个。这17个代谢产物是黄连碱在大鼠体内羟基化、去甲基化和脱氢作用、硫酸酯化、葡糖糖醛酸化后产生的。结论:黄连碱可在大鼠体内发生Ⅰ相和Ⅱ相代谢反应,代谢物主要存在于尿液中,主要代谢部位为肝脏;黄连碱胃肠道吸收较差,代谢少,大部分经粪便以原型排泄,为黄连碱的药效学和药理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