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蜜炙黄芪饮片指纹图谱,并测定异黄酮类成分和皂苷类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PCA-主成分分析),比较炙黄芪饮片中4种异黄酮成分(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和4种皂苷类成分(黄芪甲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I和黄芪皂苷III)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对15批甘肃不同产地炙黄芪饮片8种成分进行测定,运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进行评价,并结合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15批不同产地炙黄芪饮片进行区分与比较。结果建立了炙黄芪饮片异黄酮类成分和皂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达0.90以上,确定了8个共有峰(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黄芪甲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I和黄芪皂苷III)构成炙黄芪饮片的特征峰,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皂苷I和黄芪皂苷III是差异性化合物,可作为鉴别和区分炙黄芪饮片的质量控制指标。结论该法所建立的炙黄芪异黄酮成分和皂苷类成分指纹图谱特征性强、方法简便,结合8种成分含量测定可更好控制其质量,对炙黄芪饮片的鉴定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黄芪饮片外观指标与内在成分关系,得出黄芪饮片质量评价和制订其等级标准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32∶68),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氮气流速为2.7 L·min~(-1);漂移管温度为105℃;增益为1,测定黄芪甲苷成分含量。采用Waters XBridge C_(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260 nm,测定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饮片外观指标和各有效成分内在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黄芪饮片外观指标与黄芪甲苷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即黄芪饮片直径和质量越大,黄芪甲苷含量越小;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和芒柄花素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不呈相关性,但各黄酮类成分之间呈显著的、不同的正负相关性。结论:本实验结果为评价黄芪饮片质量和制订其等级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测多评法测定黄芪中4种异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蔡海霞  陈君  李萍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0):2712-2717
目的:克服中药多组分含量测定时对照品缺乏的问题,建立黄芪中4个主要异黄酮类化合物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芒柄花素为内参物,建立芒柄花素与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和毛蕊异黄酮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和毛蕊异黄酮的含量计算(计算值),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实测值),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34批黄芪药材及饮片中4种异黄酮的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以外标法测定芒柄花素,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含量测定进行质量评价是准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朱嘉欢  黄小平  邓常清 《中草药》2019,50(1):111-119
目的探讨黄芪和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甲苷、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和阿魏酸配伍对衰老造血干细胞(HSCs)增殖的影响,并从细胞周期调控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构建小鼠HSCs衰老模型,研究不同质量浓度5种活性成分对HSCs衰老和增殖的影响,寻找可促进细胞增殖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5种活性成分配伍对HSCs衰老和增殖的影响,寻找5种活性成分促进细胞增殖的合理配伍。最后,采用HSCs衰老模型,制备黄芪-当归1∶1配伍含药血浆,设立对照组、模型组、空白血浆组、阿魏酸组、黄芪甲苷组、芒柄花素组、毛蕊异黄酮组、毛蕊异黄酮苷组、活性成分配伍组、黄芪-当归1∶1含药血浆组,药物作用于衰老细胞,以SA-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测定HSCs衰老率,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蛋白表达。结果阿魏酸、黄芪甲苷、芒柄花素均可显著促进衰老HSCs增殖和降低细胞衰老率,而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单独应用对HSCs增殖和细胞衰老率无显著影响。正交试验发现,以阿魏酸、芒柄花素和黄芪甲苷为基础因子,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苷为次要因子进行配伍的5种活性成分组合促细胞增殖和降低细胞衰老率的作用最强。阿魏酸、黄芪甲苷、芒柄花素、活性成分配伍、含药血浆均可降低细胞衰老率,使G0/G1期细胞减少,G2/M+S期细胞增加,并使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增强。以上效应以活性成分配伍组和含药血浆组最强。结论黄芪和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黄芪甲苷和芒柄花素对衰老HSCs具有促增殖和改善衰老作用,而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苷单用时并无明显的作用。当5种活性成分配伍后对衰老HSCs的促增殖作用最强,并可改善HSCs衰老,促进衰老HSCs由静止期向增殖期转换。黄芪和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配伍促HSCs增殖和抗HSCs衰老的作用可能与调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及促进细胞周期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主产地黄芪饮片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固定相为Inertsil ODS-SP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含0.2%甲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紫外检测波长260 nm,柱温为40℃。结果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在0.00569~0.0569、0.00448~0.0448、0.00257~0.0257、0.00265~0.0265mg/m L时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72%、99.32%、100.03%、99.78%,RSD为1.06%、2.32%、2.86%、1.08%。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可作为评价不同产地黄芪饮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HPLC指纹图谱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岚萍  顾志荣  马转霞  马天翔  吕鑫  许爱霞  葛斌 《中草药》2020,51(10):2781-2789
目的建立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HPLC特征图谱,对其相关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中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含量,以HPLC特征图谱为对照,建立三者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 20批黄芪饮片中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097、0.482、0.142、0.237 mg/g;标准汤剂中这4种指标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116、0.912、0.214、0.434 mg/g;配方颗粒中这4种指标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088、0.623、0.160、0.289mg/g,20批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均呈现6个共有特征峰,黄芪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80,说明两者的成分差异很小。结论建立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全面反映黄芪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多组分情况,为黄芪配方颗粒的鉴定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研究芪苈强心胶囊中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SD大鼠ig给予芪苈强心胶囊混悬液1.3g/kg,于不同时间点经目内眦静脉丛取血,采用HPLC-MS/MS法测定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素的血药浓度。色谱柱为Agilent Zobrax XDB-C18(50 mm×4.6 mm,3.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甲醇溶液(B),梯度洗脱;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检测。通过DAS3.0软件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ig芪苈强心胶囊后,血浆中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素的药动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67±0.00)、(0.67±0.06)、(0.17±0.00)h,峰浓度(Cmax)分别为(120.46±45.03)、(31.49±12.00)、(5.17±1.13)ng/m 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20.92±79.10)、(103.26±47.63)、(14.70±5.48)h·ng/mL,半衰期(t1/2)分别为(5.74±0.78)、(6.05±3.34)、(5.07±2.13)h。结论该检测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芪苈强心胶囊中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9,(8)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不同生长年限黄芪药材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以芒柄花素为参照物计算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和毛蕊异黄酮的相对校正因子,测定不同生长年限样品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含量QAMS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2.5%,表明QAMS测定方法可行。黄芪样品中4种黄酮总量及毛蕊异黄酮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升高,但是春季和秋季采挖的黄芪样品中各成分含量相似。结论:一测多评法可用于黄芪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和芒柄花素的含量测定,黄芪药材生长年限越长,黄酮类成分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9.
李硕  俱蓉  杨秀娟  赵林华  仝小林 《中草药》2022,53(16):5020-5025
目的 建立红芪精准煮散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和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红芪饮片与红芪精准煮散饮片中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色谱柱为Robusta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30℃。结果 建立了红芪精准煮散饮片的特征指纹图谱,并指认出了20个共有峰中的3个主要峰芒柄花苷(峰11)、毛蕊异黄酮(峰13)和芒柄花素(峰16),3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98.08%~99.33%,RSD在1.46%~2.37%。通过加权得分,比较红芪精准煮散饮片与传统饮片中3种成分,得到红芪精准煮散饮片1.00g约相当于传统饮片1.37 g。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可为红芪精准煮散饮片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红芪搓条前后主要次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方法 UPLC-MS/MS法测定芒柄花素、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美迪紫檀素、染料木素、木犀草素、甘草素、异甘草素、香草酸、阿魏酸、γ-氨基丁酸、腺苷、甜菜碱的含量,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化学模式识别以寻找差异性成分。结果 搓条后,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甘草素、γ-氨基丁酸含量升高,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苷、香草酸含量降低。搓条、未搓条药材聚为2类,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素、γ-氨基丁酸、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为差异性成分。结论 本实验阐明红芪搓条前后化学成分差异,可为其他药材搓条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纳米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减轻系统毒性,在替代传统化疗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抗肿瘤中药有着许多化疗药物难以比拟的多组分协同优势。但是,受制于难溶性成分的吸收障碍以及体内的无选择性分布,抗肿瘤中药的治疗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通过对纳米给药系统和中药多组分在抗肿瘤领域优势的有机整合,多种中药纳米给药系统见于报道:在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能力,增加药物体内外稳定性,智能调节组分释放以及增效减毒方面优势显著,大量的研究实例丰富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策略,也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数据,本文以靶向策略方式为切入点,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大,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多以非甾体抗炎药、抗类风湿性药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用于RA的治疗,但用药过程中多伴有强烈不良反应,患者顺应性较差。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患者依从性高、可有效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的特点,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随时中断用药。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因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及剂型优势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治疗RA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为出发点,评述与探讨其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应着重加强物质基础研究、应保证良好的制剂质量控制、应加强外用辅料研究和传统中药外用制剂机制的研究、加强中药促渗剂科学使用研究等建议,为RA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化学疗法是治疗癌症的主要疗法之一,但传统抗肿瘤药在体内呈全身性分布,肿瘤组织内很难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自身又不具备辨别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能力,易造成全身毒性反应,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几年,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及普遍应用,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s)在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日益增多,因其特有的结构及理化特征,具有作用于特定靶点,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减少对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可以长期用药等优点,有望成为抗癌药物的优良载体,对MSNs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也已成为现在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对2008—2015年MSNs在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分别介绍了MSNs在抗肿瘤药物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或化学条件响应型靶向及其他复合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以期对目前具有良好抗肿瘤作用的化药、天然药物及中药单体化合物的减毒增效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泽荣  李凤云  龚珈苧  邹林恩  丁丽琴  邱峰 《中草药》2021,52(24):7658-7667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及协同干预等独特的优势。然而,大部分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往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递送系统有望改善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应用限制,与游离药物相比,纳米载药系统表现出改善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的组织靶向性、减轻的脱靶不良反应及更大的体内稳定性。综述了目前最常用的2种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即包载递送系统和共价结合前药递送系统,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讨论,旨在为促进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疾病,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如何更高效地递送抗肿瘤药物,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增强抗肿瘤作用,同时减少其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难题。为实现抗肿瘤药物的精准递送并达到增效减毒的目标,研究人员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筛选可特异性靶向肿瘤标志物或肿瘤细胞的核酸适配体,设计了以适配体为靶向分子(配体)的新型脂质体靶向递药系统。笔者对核酸适配体技术与常见的肿瘤标志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适配体-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抗肿瘤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可为选择适宜的肿瘤标志物作为靶标以及应用核酸适配体技术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中药脂质体靶向制剂提供参考,同时对于促进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靶向递药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acid,PLGA)是由乳酸和羟基乙酸单体按所需比例聚合而成的有机材料,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构可修饰性、释药速度可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药物递送领域。随着对活性物质研究的深入,中药抗肿瘤成分被证实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复乳法、沉淀法、透析法成功将中药抗肿瘤成分负载在PLGA纳米粒中,应用于改善药物的性质、靶向递药系统、免疫佐剂等领域。综述PLGA纳米粒载中药抗肿瘤成分的制备和应用进展,以期为中药抗肿瘤成分的新型递药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为第四代的药物剂型。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研究的重点 ,磁靶向 ,酶靶向制剂也是研究热点。此外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OCDDS)也是靶向制剂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是经口服将药物运送到回盲肠后释放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在我国还仅处于试探阶段 ,目前中药和天然药物的靶向制剂的研究大多数是以天然单一有效成分为原料药物 ,而用中药有效部位研制的靶向制剂屈指可数 ,这与制定中药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及制剂工艺难度大有关。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开展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 ,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 ,靶向制剂是中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毕肖林  刘璇  祖强  狄留庆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3638-3644
载药微粒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定向、定位、控释给药系统载体。各种微载体给药系统在促进吸收,提高稳定性,定位、控制释放方面各有优势,如果能结合中药的特点,构建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复方口服微载体给药系统,对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该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可用于口服的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并对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虽然近年来靶向和免疫疗法逐步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但亦存在不良反应大、易耐药等问题。目前,化疗仍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损害,常导致骨髓抑制、消化道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口腔黏膜反应等药物毒性。虽然现代医学治疗化疗药药物毒性有一定疗效,仍存在局限性。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历史悠久,认为化疗为药物毒邪侵袭机体,加重机体"虚""毒""瘀",致使气血脏腑损伤,以脾胃、肝肾最为明显,导致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研究证实运用中医药治疗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因此,需要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探寻新的治疗方法。藏象理论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与中医学的望、闻、问、切相联系,不断发展完善,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中医藏象理论为指导,以中医病因病机为基础,从骨髓抑制、消化道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损伤、口腔黏膜反应等化疗药常见药物毒性的临床表现着手,即化疗药药物毒性的外在征象,将脏腑的病理表现与生理功能相联系,由象及藏,系统归纳了各类常见化疗药的药物毒性的脏腑特点,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化疗药物毒性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促进中医藏象理论在诊治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使用单一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易产生多药耐药性,联合用药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优势。姜黄素是从活血化瘀中药姜黄中提取的亲脂性多酚类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因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抗癌作用,克服多药耐药,已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姜黄素抗癌作用及常用纳米递药系统基础上,重点综述姜黄素与化疗药物合用的协同纳米递药系统,为抗肿瘤药物的高效递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