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名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经典名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并测定泽泻汤中3种成分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为泽泻汤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WAT054275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15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SPSS22.0及SIMCA14.1软件对15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及聚类分析(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同时测定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结果建立了15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4,标定了18个共有峰,指认出3个色谱峰,分别为11号峰白术内酯Ⅲ、15号峰23-乙酰泽泻醇C、16号峰23-乙酰泽泻醇B,CA和PLS-DA将15批泽泻汤样品分为2类,同时15批泽泻汤中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白术内酯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21~0.569、0.075~0.139、0.106~0.142 mg/g。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同时测定的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为泽泻汤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药汤剂(也称煎剂)是中医师最常用的中药复方剂型,也是中药历史上应用最久和最广的制剂。药材是饮片的原料,饮片是制备提取物、构成中医处方和中药制剂的原料,更体现了传承发展中药的重要性。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科学认识汤剂质量,提高药典饮片和中成药质量评价研究理论和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开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的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饮片和煎煮工艺的影响,形成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体系,既有利于确保中医处方用药的安全和疗效,也有利于认识标准汤剂在"药材-饮片-中成药"的质量及其标准的差异和价值,提升国家对中药饮片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和有效;还有利于认识标准汤剂在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及经典名方的传承研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脂康颗粒的成分是由枳棋子、丹参、泽泻、郁金、木香等12味中药组成,是用于治疗脂肪肝[1]的一种新药,枳棋子为君药,目前化学成分不清楚,又无对照品[2],故选用臣药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3]作为本品的定量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丹参酮ⅡA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快捷,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测定肝脂康颗粒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槐胆康痔水丸对实验性痔疮的影响。方法 采用醋酸烧灼大鼠肛周形成溃疡、大鼠实验性痔疮、口腔粘膜溃疡和止血实验。结果 槐胆康痔水丸对醋酸所致大鼠肛周溃疡、大鼠实验性痔疮和口腔粘膜溃疡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并且实验证明止血作用显著。结论 槐胆康痔水丸对实验性痔疮的治疗作用,为其在临床上治疗痔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整合体内实验方法探究脉络舒通丸抗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STP)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从药物及疾病相关数据库筛选脉络舒通丸的成分作用靶点及STP疾病相关靶点,根据拓扑特征值筛选关键靶点后,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奥司明(0.168 g/kg)组和脉络舒通丸低、中、高剂量(0.56、1.68、5.04 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耳缘iv 20%甘露醇建立STP兔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连续ig给药14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各组兔耳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耳组织蛋白激酶B(pr...  相似文献   
6.
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的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进行肠吸收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法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法研究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的肠吸收动力学,以判断甲基正壬酮的吸收方式和途径。结果: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法实验中,相对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的吸收率最高,4 h吸收率达87.39%;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内药液浓度的对数log C与取样时间t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法实验中,吸收半衰期为7.5 h,最大吸收率为72.35%。结论:小肠中回肠段对甲基正壬酮的吸收半衰期短,吸收率大,是甲基正壬酮的主要吸收部位。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肠吸收属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方式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7.
肖学凤  高岚  孙瑜  张军平  乔晓莉  韩亚朋 《中药材》2007,30(12):1558-1560
目的:研究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灌胃口服鱼腥草挥发油后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含量。结果:小鼠灌胃口服鱼腥草挥发油5.0 g/kg的组织分布实验表明,气管药物浓度最高,其次依次是肠、肝、肾、心、血、脾、肺、脑、肌肉;而给药7 h后,各组织中药物浓度均已下降90%以上。结论: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主要分布于气管、肠、肝、肾组织中,本实验为鱼腥草的合理使用及二次开发提供了药代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取血经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栀子苷含量.[结果]大鼠灌胃黄连解毒汤后,体内栀子苷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药动学参数为:分布速率常数(α)=(0.03±0.01)/min,消除速率常数(β)=(0.000 6±0.000 2)/min,二室模型分布相的半衰期(t1/2α)=(79.02±22.38)min,二室模型消除相的半衰期(t1/2β)=(13 031.81±8 817.76)min,达峰时间(T(peak))=(99.46±28.73)min,血药峰浓度(Cmax)=(5.02±1.52)mg/L,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AUC)=(69 334.66±15565.92)mg/(L·min).[结论]明确了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为黄连解毒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β-环糊精包合五味子挥发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β-环糊精(β-CD)包含五味子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综合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利用率和包合物含油率3个指标,对研磨法、超声法和饱和水溶液法进行比较实验;采用L9(34)正交实验法,优选饱和水溶液法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采用显微镜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及稳定性考察。[结果]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β-CD与挥发油的投料比为1∶10,包合温度为80℃,包合时间为1h。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利用率和包合物含油率分别为82.57%、93.88%、9.39%,包合物形成后具有明显的特征,且挥发油包合前后,成分未见明显改变,包合后制剂稳定性增强。[结论]确定了五味子挥发油的β-CD包合最佳工艺,为包合物制剂学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连解毒汤中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健康大鼠灌胃给予黄连解毒汤,收集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浆,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三种成分的血药浓度,运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药-时过程属于一室开放模型,栀子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药-时过程属于二室开放模型。结论:建立了HPLC法测定黄连解毒汤中三种成分血药浓度的方法,为黄连解毒汤的合理用药提供了药代动力学数据,同时也为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