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文化负载词汇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浓缩,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文化翻译的策略有两种:归化和异化。文章对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的不同译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归化、异化在文化负载词汇翻译中各有其长处;翻译的目的影响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译者应灵活运用各种译法来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谚语是其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在翻译赫哲族谚语时,考量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至关重要。而归化翻译法与异化翻译法正是针对翻译中文化异同因素的处理所提出的有效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小凤 《湖南社会科学》2004,(5):122-122,125
成语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 ,而且是一种文化。任何一种语言的成语 ,都是其文化的沉淀和结晶。本文从英、汉成语各自的特点出发 ,对比分析其特点及翻译上的异同。一、英、汉成语的不同点英语中的idiom和汉语中所讲的成语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外延来讲 ,都不能绝对划等号。idiom是指那些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 ,包括俗语、谚语、格言等等 ,所以翻译成习语、熟语似乎更合适 ;而汉语成语结构形式非常凝固 ,绝大多数为四言形式 ,它不包括俗语、谚语、格言等。由此可见 ,英语idiom的外延大于汉语成语 ,具体来说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 :1 结构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语言单位。在翻译内嵌形象的谚语时,要充分尊重语言的民族文化特点,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处理不同的形象。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现实、忠实于读者,使译文读者得到的概念和感受等于原文读者得到的概念和感受,尽可能地缩小两种语言读者在理解上的差距;进而指出对英语谚语及其翻译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5.
以民族舞剧《一把酸枣》为例,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针对晋商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即在译文中保留汉语风格和文化内涵,旨在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晋商文化外宣翻译的文化传播力。文章以舞剧之名《一把酸枣》及“小伙计”“走西口”“冲喜”等为例,展现了异化策略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文化载体,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深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和折射着某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同样负载着文化信息.透过词语,尤其是文化词语,可以窥见一国民族文化的状况.词语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两种手段,但对于文化词语而言,异化翻译似乎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谚语是在漫长的语言文化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它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宗教典籍、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格言、方言、外来语等.  相似文献   

8.
当今文化融合的国际大趋势使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 ,翻译过程中尽最大可能的异化手法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而语言由于其在形式上相对稳定的特点 ,合理的归化将更有助于翻译作品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在这种需求下 ,《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都做出了一定努力 ,但在满足跨文化交流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翻译的异质性指 :通过异化翻译策略 ,再现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文化意象等异域文化特征。其目的是 :在全球化背景下 ,充分考虑和尊重外来文化 ,以使语言和文化进行平等交流 ,从而避免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主义。一方面 ,它介绍引进了新的文化概念 ,丰富了目的语语言 ,赋予了目的语文化的异质性 ,表现了目的语语言和文化对异域文化异质性的包容。另一方面 ,它积极塑造了外来文化的独特的文化身份。翻译所面对的是外来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而异化翻译有效地使这种差异在目的语文化中得以保存下来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语语言文化特…  相似文献   

10.
每个社会都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与文化的民族特色有关。"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都注意到了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但异化论主张直译,强调原文的语言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因子,归化论则注重地道的译语形式及相应的文化因子。与微观翻译策略不同,作为宏观翻译策略的归化、异化观照和反映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身的文化认同,其先决条件是实现本民族的文化自觉。中国典籍译介在本质上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适度文化自觉体现在通过理性认知中西文化特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以合适方式译介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典籍,满足西方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中国典籍译介的适度文化自觉,是建设多元共生和谐世界文化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交际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亦是记载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亦承载着传递文化的作用。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作为两种不同语言的瑰宝,亦表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于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应当精准的翻译和应用,加强彼此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权力话语影响到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应突出汉语文化的话语权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文章主张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宣扬中国文化,在获得平等话语权力的同时,促进中外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全然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其吸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呈现出“东方转向”的趋势。这种“东方转向”是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对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批判否定之后所做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转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的再发现。但它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意识决定论、以道德话语代替制度变革等局限性。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做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代汉语中出现的常用英源外来词为对象,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在外来词翻译中对汉语字词选择的作用,研究发现外来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顺应中国文化语境,其中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汉字文化意义双层因素对外来词翻译中汉字词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简论民间谚语的局限性及现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其特征具有全民性和较强的民间传承性,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相传。民间谚语是大众思想的主要文化载体,就其对大众思想的影响力而言,民间谚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民间谚语发展呈现出具有两大现代特色的走向:其一是传播途径的拓展,除了传统的口口相传以外,还有书籍传播、新闻媒体传播、互联网传播和手机短信传播等;其二是民间谚语的三大融合,即体现了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化都市文明的融合、民间文学与精英文学的融合、中国民间谚语与世界民间谚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同构”艺术精神的文化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关学思想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合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20.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比汉语"虎"与英语"Lion"的国俗语义,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障碍,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