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16岁,1993年6月因反复右肾绞痛.B超及CT检查示右肾实性占位。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肾周脂肪囊及输尿管周围未见增大淋巴结。术后病理诊断:右肾透明细胞癌。术后未行放、化疗,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及转移。2003年4月复查CT时发现左肾占位(图1、2),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76岁.以右肾癌术后4年,发现左房占位病变3周入院.4年前因右肾癌行右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未行、放化疗.术后常规随诊,曾行胸部超声及CT检查,心脏左右房室内未见占位性病变.3周前来院检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胸部CT提示左房内低密度影;左上肺结核纤维灶,纵隔淋巴结肿大,形态正常;心脏超声检查:左房内右上肺静脉至左房近二尖瓣处探见低回声肿块,约49mm×31mm,无明显蒂可见,该肿块不随心动周期活动;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内低回声团块,性质待定(图1).  相似文献   

3.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76岁.以右肾癌术后4年,发现左房占位病变3周入院.4年前因右肾癌行右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未行、放化疗.术后常规随诊,曾行胸部超声及CT检查,心脏左右房室内未见占位性病变.3周前来院检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胸部CT提示左房内低密度影;左上肺结核纤维灶,纵隔淋巴结肿大,形态正常;心脏超声检查:左房内右上肺静脉至左房近二尖瓣处探见低回声肿块,约49mm×31mm,无明显蒂可见,该肿块不随心动周期活动;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内低回声团块,性质待定(图1).  相似文献   

4.
300例肾细胞癌CT表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RCC)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经病理证实的RCC的CT表现。结果肿瘤长径为1.5~16.0cm,平均4.8cm,左肾125例、右肾175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4年公布的肾肿瘤组织学分型,分为透明细胞癌238例、多房性透明细胞癌6例、乳头状癌23例、嫌色细胞癌14例、未归类癌19例。上述各型RCC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透明细胞癌呈不均匀(因出血、坏死、囊变)而富血供;多房性透明细胞癌呈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和间隔薄而均匀,且无膨胀性结节;乳头状癌呈不均匀而少血供;嫌色细胞癌呈较均匀而少血供,未归类癌与透明细胞癌相似,但更具侵袭性生长。结论常见RCC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三期增强CT的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在小肾透明细胞癌与小肾非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75例,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27例)经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RCC)的患者的包括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左肾或右肾)、出血、钙化、囊变坏死、中心瘢痕、假包膜在内的临床信息及患者的三期增强CT图像,在每一期的图像上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提取病灶的纹理特征;利用方差阈值法、K最佳法、LASSO模型进行降维筛选,分别在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筛选出来20、11、14个最佳特征;利用这些影像组学特征和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单期、两期联合、三期联合分类器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来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患者仅假包膜一项临床信息与小肾癌的病理类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肿瘤位置、出血、钙化、囊变坏死、中心瘢痕、年龄、肿瘤最大径与小肾癌病理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试集上,实质期模型达到曲线下面积(AUC)=0.59,排泄...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例1,男性,49岁,Y-8飞机驾驶员,飞行6500h。无自觉症状,2001年2月航空人员体检中经B超发现右肾癌。CT证实肿瘤1.8cm大小,局限于肾包膜内,肾形态无明显变化。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包膜完整,肾静脉及周边淋巴结未侵及,分期T1。术后病理报告为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7.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其临床治疗主要为根治性肾癌切除术。对于早期发现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好。而早期正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螺旋CT的应用,肾癌的早期诊断病例逐渐增多。定性诊断准确性也不断提高。笔者搜集近年来螺旋CT检查,并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15例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飞行人员肾癌临床诊治经验和医学鉴定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3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例空军现役飞行人员肾癌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54岁,平均47.3岁;左肾癌4例,右肾癌2例,肿瘤直径1.8-5.2cm,平均3.6cm;5例于年度体榆行超声检查时发现,1例因出现腰腹部疼痛伴肉眼血尿,行影像学检查发现。6例患者术前均经超声、泌尿系平片(plainfilm of kidneys,ureter and bladder,KUB)+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CT平扫及强化等系统检查明确诊断。肾癌临床分期均为TlNoMo,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2例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6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提示均为肾透明细胞癌。3例患者鉴定飞行合格,1例尚处观察期,2例术后临近退休未再飞行。术后随访2-5年,肿瘤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飞行人员早期局限性肾癌,手术疗效好,可帮助飞行人员重返飞行岗位。  相似文献   

9.
肾脏集合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脏集合管癌CT表现的认识。方法 报告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螺旋CT所见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男 2例 ,女 1例 ,肿瘤位于右肾者 2例 ,左肾 1例。位于右肾的 1例 ,肿瘤累及肾皮质和髓质 ,并突出于肾轮廓之外 ,大小约 8 0cm× 8 0cm ,平扫CT值约37~ 4 5HU ,其内见高密度的斑点状钙化灶。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病变呈不均匀性强化 ,无包膜 ,CT值约 5 2~ 10 7HU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另外 2例肿瘤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 ,其中位于左肾的 1例 ,肿瘤大小约 7 0cm× 7 5cm ,平扫病变区CT值约2 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扫描示肾皮、髓分界不清 ,病变区CT值约 70HU ,静脉期 (髓质期 )示肾静脉内癌栓形成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左肾癌 (集合管癌可能性大 )。另外 1例位于右肾 ,肿瘤大小约 8 0cm× 14 0cm ,平扫CT值约 3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肿瘤与正常的肾组织无明显分界 ,CT值约 4 5~ 72HU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 3例中 2例可见肾周脂肪囊及肾筋膜受侵犯 ,2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1例有肋骨转移。结论 CT对肾脏集  相似文献   

10.
肾癌组织病理亚型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形态学特点、基因改变以及肿瘤起源,肾癌分为10种组织病理亚型.其中较常见的有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及未归类肾癌.各亚型肾癌的预后明显不同,在CT上也有不同的表现.CT作为诊断肾癌的一种主要影像学手段,若术前能诊断肾癌的亚型,将有助于判断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灶经分子靶向治疗后发生薄壁空洞改变的CT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肾透明细胞癌经分子靶向药物Pazopanib治疗后肺转移灶出现薄壁空洞改变的相关病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例肾透明细胞癌原发灶切除术后,双肺多发实性转移灶,增强扫描多数病灶呈环形强化;经Pazopanib治疗3个月后大多数转移灶呈薄壁空洞样改变.病例1病情进展缓慢;病例2出现自发性气胸,2个月后死亡.结论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促进了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灶坏死,有助于囊样薄壁空洞形成,但这种变化对预后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形态学特点、基因改变以及肿瘤起源,肾癌分为10种组织病理亚型.其中较常见的有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及未归类肾癌.各亚型肾癌的预后明显不同,在CT上也有不同的表现.CT作为诊断肾癌的一种主要影像学手段,若术前能诊断肾癌的亚型,将有助于判断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 ,46岁。腹部隐痛 5年 ,加重 1个月入院。患者 3年前体检时 ,B超发现右肾缺如 ,左肾上极内有一肿块。查体 :左肾区有轻微叩击痛。实验室报告 :尿RBC 2~ 3 /H ,WBC 0~1个 /H。CT检查 :右肾缺如。左肾上极内可见一 4cm× 4cm圆形混杂密度影 ,边界不太清晰 ,其内密度不均匀 ,大部分病灶CT值为2 0~ 42HU ,内有低密度灶 ,CT值 -76HU ,上肾盏受挤压变形。增强扫描后肿块不均匀强化 ,CT值 -70~ 5 8HU(图 1、2 )。MRI所见 :右肾缺如。左肾肿块呈混杂信号 ,内有局灶性短T1及短T2 信号灶 ,与脂肪信号相同 (图 3、4)。病理报告…  相似文献   

14.
超声误诊囊性肾癌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红  王鑫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6):950-950,1020
病例一:患者女,57岁。体检发现左肾囊肿5年。患者2007年经超声检查发现左肾囊肿(直径2.7cm ),每年复查有所增大,3年后增至3.0cm ×3.4cm ,又2年后复查增至3.6cm ×3.8cm。专科查体:双侧肾区轻叩痛。超声所见:左肾上极显示约3.6cm ×3.8cm囊性无回声区(图1);诊断左肾囊肿。CT 表现:左肾下极见直径约3.6cm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增强后无强化,病变突向肾外,CT 诊断:左肾囊肿。于2013年4月10日在本院行腹腔镜常规左肾囊肿去顶术,术后病理提示囊性透明细胞癌,又行左肾肿瘤病灶切除术。病理诊断:左肾囊性病变,内壁衬覆及间质散在透明样细胞,详细结果待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结果:左肾囊性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 患者女,29岁.因“检查发现左肾占位4d余”入院.患者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至我院急诊科行颅脑CT未见异常,腹部超声提示左肾实质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我院泌尿外科.患者发病以来无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入院后行腹部CT示左肾中部肿瘤性病变,良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黄色肉芽肿性炎)与肾癌待鉴别.MRI示左肾中部囊实性占位,考虑肾球旁细胞瘤.GFR:左肾40.4 ml/min,右肾42.5 ml/min,左肾中段外侧占位征象,血流灌注、肾小球滤过功能轻-中度受损,上尿路引流通畅.肾功能检查:BUN 4.79 mmol/L,Cr 62.0 μmol/L.完善相关检查,排外手术禁忌,拟行后腹腔镜下左肾肿瘤剜除术,术前行左肾动脉球囊置入,并于术中经球囊导管低温灌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多发肾细胞癌的CT/MR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多发肾细胞癌的CT和MRI征象.结果 9例共发现25个癌灶,乳头状细胞癌2个,透明细胞癌23个(包括以透明癌细胞为主混有少量乳头状癌细胞或颗粒癌细胞4个瘤灶).6例多发肾癌同一患者多发癌灶间病理类型一致,3例病理类型不同.双肾发病6例,其中同时发病5例,异时发病1例;单肾多发3例.9例行CT检查显示25个病灶,其中6例行MR检查显示16个病灶.CT、MR平扫:CT呈等(5/25)、混杂(13/25)、低(7/25)密度,MR呈T1WI低(12/16)、等(2/16)、混杂(2/16)信号,T2WI高(4/16)、混杂(7/16)、低(5/16)信号.CT、MR增强:CT 17个癌灶(17/25)、MR 9个(9/16)皮髓期明显强化,其中CT 16个(16/25)、MR 9个(9/16)排泄期迅速减退,1个癌灶CT延迟性强化;CT(8/25)、MR(7/16)轻度强化或无强化.5例多发肾癌发生的癌灶呈一致性明显强化;3例强化程度不一致;1例呈一致性轻微强化或不强化.CT(16/25)、MR(11/16)可见假包膜.25个 癌灶中最小直径0.5 cm,最大8.3 cm×4.0 cm×4.5 cm,平均2.9 cm;囊性癌灶2个,癌灶实性为主合并不同比例坏死囊变7个,钙化1个.有4例中的8个病灶出现误诊.结论 多发肾细胞癌在临床中并非罕见,误诊率极高,主要原因是对其认识不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 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H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具诊断价值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67岁.1年前因间断咳嗽及痰中带血1年余入院,当时无发热、盗汗、胸痛、气短.10年前曾在我院因肾癌行右肾根治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右)肾透明细胞癌,分化好,伴出血坏死,未侵透肾被膜,未侵犯肾盂.  相似文献   

19.
肾癌是目前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而肾透明细胞癌占肾癌的70%~80%。针对晚期或转移性肾癌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治疗已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但肾癌生物学行为极为复杂多变,目前仍缺乏对肾癌患者预后以及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有效分子标志物。本文综述了与肾透明细胞癌预后密切相关的肿瘤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10年间发现45例(8男,6女,年龄30~72岁)肾肉瘤和肉瘤样肾细胞癌,并回顾性地研究了CT和血管造影的表现。14例患者均经腹部CT检查,11例行血管造影(包括选择性双肾、肝血管及下腔静脉造影)。肿瘤位于右肾者8例,左肾6例。其中肉瘤样肾细胞癌4例,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肉瘤2例,纤维肉瘤2例,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透明细胞肉瘤和未分类的肾脏肉瘤各1例。14例中,CT发现8例肿瘤起自肾实质,4例起自肾被膜,1例起自肾窦,1例肿瘤起源不明。11例血管造影中4例肉瘤样肾细胞癌与2例平滑肌肉瘤为多血管性者,其余5例肿瘤为少血管或无血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