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例1,男性,49岁,Y-8飞机驾驶员,飞行6500h。无自觉症状,2001年2月航空人员体检中经B超发现右肾癌。CT证实肿瘤1.8cm大小,局限于肾包膜内,肾形态无明显变化。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包膜完整,肾静脉及周边淋巴结未侵及,分期T1。术后病理报告为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6岁。1993年因右肾透明细胞癌行右肾切除术,2003—04再次发现左肾多发癌,于同年5月行左肾手术探查活检,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免疫组化:CK ,Vim 、SMA-、HMB-45-、HHF-35-)”。鉴于患者孤肾,为保存肾功能而对左肾癌灶行光动力学射频治疗。并续以IL-2联合CIK的生物治疗。术后每3个月复查腹部CT,示左肾癌灶明显缩小。但于2004—08查腹部CT发现胰腺头增大,体、尾部肿瘤占位病变。患者有食欲减退、进食后轻度腹胀症状,  相似文献   

3.
例1男患,76岁,经纤支镜确诊为右肺中央型鳞癌,合并右侧胸膜转移。于2006年12月22日行CT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中少量肺出血及气胸(压缩10%),无咯血。联合化疗3次,术后一月复查CT肿瘤缩小,胸水吸收。半年复查肿瘤无明显增大。例2男患,64岁,经纤支镜确诊为(右上叶开口处、主气管)低分化鳞癌,合并胸骨、纵隔淋巴结、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胸痛明显。于2007年3月31日行CT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破坏的胸骨后亦放置粒子,术中少量肺出血,未见气胸,无咯血。术后一周胸痛缓解。联合化疗3次,术后一月复查CT肿瘤无增大,右侧胸骨破坏软组织影略变小。半年复查肿瘤无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
肾囊肿破裂致肾周血肿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患者男,60岁,因右侧腰部酸胀伴夜尿次数增多11天入院。无明显尿急、尿痛及血尿。查体:右肾区轻压痛,叩击痛(+)。血常规:红细胞3.2×1012/L,白细胞5.3×109/L,血小板128g/L。尿常规:红细胞1~2个/HP,白细胞1~2个/HP。红细胞沉降率15mm/h,癌胚抗原<5μg/L,甲胎蛋白<20μg/L。B超:(1)右肾实质内见43mm×27mm大小等回声包块,由多个分叶组成,集合部积压变形;(2)右肾囊肿。CT扫描:(1)右肾炎性改变,右肾脓肿伴肾周筋膜粘连;(2)肾周血肿。双肾增强CT扫描:(1)腹膜后软组织占位,腹膜后肿瘤侵犯肾脏可能性大,不排除肾癌;(2)右肾多发囊肿。术前诊断:(1)右肾占位病变;(2)右肾囊肿。行右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肾周脂肪囊正常,右肾中上方见一5cm×4cm包块,质地中等,颜色暗,肾包膜完整,肿块边界清楚。注射器穿刺抽出陈旧性血液,输尿管未见扩张,肾周及腹主动脉旁未及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报告:良性肿块。考虑为血肿,行右肾囊肿去顶减压及血肿清除术。2讨论自发性肾周血肿临床上较少见,大多由肿瘤引起。本例肾周血肿误诊为肿瘤的主要原因:(1)血肿增强后出现...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23岁, 右部腰痛5 d, 自觉乏力, 无肉眼血尿等症状, 腹部未见包块, 于外院行增强CT检查发现右肾恶性占位, 双侧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 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本院。入院常规检验无明显异常, 未见镜下血尿, 后行18F-FDG(南京江原安迪科正电子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提供)PET/CT(荷兰Philips Vereos)显像。静脉注射266.4 MBq18F-FDG后60 min行PET/CT显像(图1), 结果示:右肾中上部团块状混杂密度影, 边界欠清, 较大横截面积约5.1 cm×4.5 cm, 上下径约8.3 cm, 伴代谢不均匀升高, SUVmax 6.9, 考虑恶性病变;右侧膈肌后方(第1腰椎水平)、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 部分融合成团, 较大者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平第1腰椎下方, 大小约3.4 cm×3.0 cm×4.9 cm, CT值约19 HU, 以上淋巴结部分肿大, 部分伴坏死, 呈代谢不均匀升高, SUVmax 6.3~12.5, 考虑转移。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23岁。2004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两侧腰部酸胀.同年5月行ECT骨扫描示多发骨异常浓聚灶.疑为肿瘤骨转移。超声:左肾上腺占位.两侧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部CT:左肾上腺占位.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考虑为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5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腹部B超检查示:右肾中部一大小约4.4cm×3.5cm不均质团块。无发热、腰酸、腰痛,未见肉眼血尿。查体无异常发现。CT表现:平扫见右肾中部一直径约4.5cm×3cm的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缘光整,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且高于肾实质密度,CT值45HU。上肾盏及部分肾盂受压变形(图1)。增强扫描示肿块的实质部分呈均匀强化,平衡期CT值达90HU,排泄期于肿块内近边缘部可见不规则状的小低密度区(图2)。CT诊断:右肾中部占位性病变,肾细胞癌可能性大。手术及病理:术中见右肾中部腹侧一约4.5cm×3.5cm×3cm大小椭圆形肿块…  相似文献   

8.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76岁.以右肾癌术后4年,发现左房占位病变3周入院.4年前因右肾癌行右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未行、放化疗.术后常规随诊,曾行胸部超声及CT检查,心脏左右房室内未见占位性病变.3周前来院检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胸部CT提示左房内低密度影;左上肺结核纤维灶,纵隔淋巴结肿大,形态正常;心脏超声检查:左房内右上肺静脉至左房近二尖瓣处探见低回声肿块,约49mm×31mm,无明显蒂可见,该肿块不随心动周期活动;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内低回声团块,性质待定(图1).  相似文献   

9.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76岁.以右肾癌术后4年,发现左房占位病变3周入院.4年前因右肾癌行右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未行、放化疗.术后常规随诊,曾行胸部超声及CT检查,心脏左右房室内未见占位性病变.3周前来院检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胸部CT提示左房内低密度影;左上肺结核纤维灶,纵隔淋巴结肿大,形态正常;心脏超声检查:左房内右上肺静脉至左房近二尖瓣处探见低回声肿块,约49mm×31mm,无明显蒂可见,该肿块不随心动周期活动;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内低回声团块,性质待定(图1).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11岁。本次就诊因头痛行头部CT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占位1月余。7年前(2009年)因牙痛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多症"化疗2年,效果不佳,复查CT及MRI后行颅内占位病变切除术,病理报告"黄色肉芽肿",3年前首次术后复查,未见占位性病变复发。患儿生长发育迟缓7年,近期发现有视力下降,来我院就诊。MRI示:双侧额顶部、鞍区及鞍上、侧脑室内可见多发团  相似文献   

11.
<正>病人,女,39岁。反复左腰部疼痛1月余。查体:双肾区无隆起,左肾区叩击痛及压痛,沿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泌尿系CT示:左肾占位,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双肾ECT示:左肾血流灌注差,功能轻-中度受损;右肾血流灌注及功能基本正常。行左肾穿刺活检术,病理示:(左肾)少量穿刺活检组织,镜下见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间质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局灶见异型细胞巢,结合形态学及免  相似文献   

12.
患者 女,52岁.因体检行超声检查发现右肾肿物半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双肾区无异常隆起,无叩、压痛.超声检查示:右肾实性占位.尿常规示:尿蛋白+4,潜血+3.CT检查示双肾形态尚可,右肾中部见类圆形等密度影,截面大小约2.2cm×2.1cm,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48HU,边缘不整,与周围肾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81HU,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静脉期及平衡期CT值分别为107HU、106HU,呈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13.
陈星  苏秦  林一飞  尹耀兴 《人民军医》2012,(12):1207-1207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0岁。因腹痛4天,停止排气、排便1天就诊。患者4年前行胃癌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病理学检查:下半胃、胃窦小弯侧腺癌2级,伴坏死溃疡形成,癌组织穿透肌层及浆膜,上下切缘送检未见癌组织残留;小弯侧见淋巴结癌转移1枚,大弯侧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术后给予化疗6周,并定期复查胃镜、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及增强CT,随访4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患者于入院前4天饭后运动时出现腹部不适、恶心、无呕吐、无腹泻,排气、排便少,人院前1天出现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  相似文献   

14.
病例资料患者,男,22岁,外伤后左腰腹部胀痛伴肉眼血尿10 h。查体:右侧腹部膨隆,无腹肌紧张,左侧腹部压痛明显,左肾叩击痛阳性,右侧腹部压痛弱阳性,右肾叩击痛阴性。彩超示腹腔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右肾少量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左肾、左输尿管、前列腺受推移。腹部平片示左侧上、中、下腹部及盆腔密度增高,肠管明显受推压移位。CT平扫示腹腔及盆腔内多个囊性低密度影,部分内有分隔改变,囊壁有弧形钙化(图1),双肾、膀胱、输尿管及肠管均受压移位,双侧肾盂、输尿管扩张以左侧为著。增强扫描示左肾皮质受压变薄,边缘较清晰、光整,周围未见明…  相似文献   

15.
18F-FDG PET显像在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诊断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方法41例临床疑胃癌术后复发患者行^18F-FDG PET全身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方法(标准摄取值,SUV),并参考近期病理检查、CT或核素骨显像结果:结果①21例复发患者(经组织病理学、CT、核素骨显像及临床随访证实),PET检出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灵敏度为90.5%,特异性80.0%,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2.6%、88.9%和85.4%。②21例术后复发及转移患者中,PET与CT均阳性13例共16例次,PET平均每例次检出病灶数多于CT。③12例术后复发及转移患者化疗后共进行15次PET复查。5例化疗后PET显像示病情好转,随访17~36个月均存活,7例化疗后PET显像示化疗效果欠佳.存活时间为6~10个月。结论^18F-FDG PET显像是诊断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有用方法,并对监测胃癌术后复发的化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儿童后腹膜常见与不常见占位病变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对34例(32例经病理证实,2例随访复查证实)儿童后腹膜肿块病例完整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儿童后腹膜占位病变共有11种.以肾上腺瘤和后腹膜神经母细胞瘤最常见,畸胎瘤和肾胚胎瘤、新生儿肾上腺出血其次.肾上腺皮质癌较少见,罕见的有横纹肌肉瘤和血管外皮瘤。临床和CT特点各有其不同。结论:临床特点与CT表现相结合,极大部分儿童后腹膜肿块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女,49岁。左侧乳腺癌切除术后7年,发现心包占位1天入院。患者于2007年11月5日在椎管麻醉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左乳小叶癌,少部分浸润生长,淋巴结24枚,未见癌转移(0/24),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并规律化疗,定期复查,未发现转移灶。2015年1月31日复查,心脏超声示:左室后壁后方及心尖部心包腔内可见一大小约6.9cm×6.8cm×6.5cm的中低  相似文献   

18.
张礼  燕锦  吴敬波 《西南军医》2016,(1):98-100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8岁.因"上腹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10天"于2015-01-21入我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辅助检查:胆红素、转氨酶明显升高.肿瘤标志物:CEA正常,CA19-9>1000 U/ml,CA242>200 IU/ml;腹部彩超:胰头实性占位,压迫胆总管下端,其以上胆管明显扩张,有PTCD条件;肝内未见实性病灶.于2015-01-23行PTCD术.术后复查:胆红素、转氨酶明显下降.上腹部增强CT:(1)胰头钩突区延迟强化结节影伴胆总管及胰管下段梗阻改变,考虑系胰头癌所致(见图1).(2)肝PTCD引流术后,现肝内胆管未见异常扩张;肝内多发囊性灶.于2015-02-12全麻下行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淋巴结清扫、胆囊切除、大网膜切除、腹腔粘连松解、胰肠吻合、胆肠吻合、胃空肠吻合、肠肠吻合、门静脉修补术.术中见胰头钩突周围粘连,并粘连于门静脉;胰头钩突肿瘤,约2.5cm×2.5cm×2.0cm大小,未见侵及周围血管;肝总动脉旁、胆总管旁可见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胰十二指肠中分化腺癌(2.5cm × 2.5cm × 2.0cm),侵及胰腺组织,浸润肠壁肌层,累犯神经.肠断端及胃切缘均未见癌累及.胆囊黏膜慢性炎症.大网膜未见癌累及.肝总动脉旁淋巴结2枚、肝总管旁淋巴结1枚、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0枚,未见癌转移.患者因个人原因术后未行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4岁。患者1年前因右上腹肿物行 CT 检查,CT诊断右肾下极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图1)。并于1年前行右肾下极囊实性病变手术切除,术中发现囊实性肿物内为血性积液及混杂坏死组织,给予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肾小球旁细胞瘤。  相似文献   

20.
王祖林   《放射学实践》2009,24(7):797-797
病例资料 患者,男,59岁。因咳嗽、咳痰并间断痰中带血1月余入院。体检:双肺呼吸音清,无哕音,左上肺呼吸音稍减弱,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未及包块。胸部CT示左肺上叶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CT值45.57HU。大小约5.5cm×5.5cm×7.0cm,边界较清楚,其后方有小片状影,肺门及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2),考虑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肺癌可能,炎性假瘤待排。在全麻下行左肺上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肺上叶舌段,质硬,与胸壁较多粘连,锐性分离后行左肺上叶切除术,并行左肺门及主动脉窗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诊断:①左肺上叶肉瘤;②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③肺门及主动脉窗淋巴结未见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