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鼻咽癌半束照射的剂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鼻咽癌半束和全束照射技术射野衔接处的剂量分布以及脑和肺的受量。方法 应用Varian 600CD直线加速器,在固体水模体中采用胶片黑度法测量鼻咽癌面颈联合野和下颈切线野射野衔接处的剂量分布。应用Helax TMS-3D治疗计划系统,根据实际病例的螺旋CT模拟定位资料,在数字重建图像上设计面颈联合野和下颈切线野,分别计算半束和全束照射技术条件下脑组织和肺的受量,比较两者受照射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脑组织受照射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平均剂量、25%受较高照射剂量脑组织的下限剂量(D25%)以及受量超过75%肿瘤剂量的脑体积(V75%)。结果 两种照射技术射野衔接处均无漏照及低剂量区情况,半束照射和全束共线照射分别有约4mm、10mm的剂量重叠区,两野衔接处剂量最高点高出剂量归一点分别为28%和117%。两种照射技术脑及肺受照射的DVH相似,脑受照射的最小剂量、最大剂量、中位剂量、平均剂量、D25%、V75%及破裂孔处剂量均以全束照射略高,但相差幅度均不超过1%。结论 鼻咽癌应用面颈联合野和下颈切线野放射治疗时,与全束照射技术相比,半束照射技术照射野衔接处的剂量重叠区较小,脑和肺的照射体积和剂量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治疗计划系统(TPS)探讨相邻射野的衔接.方法:模拟相邻两照射野X线SSD照射,治疗深度5cm时,使用不同射野边长和射野间距,测得剂量测量点(两射野中点体表下2.5、5.0、7.5、10、12.5cm深度)剂量.结果:体表下5cm测量所得与理论值相对照,偏差为0.46%-8.51%,体表下2.5cm最低剂量仅为79.37cGy,剂量最高点出现在体表下10cm,达到123.33cGy,分析重建后矢状位剂量分布图可见随着射野的增大,剂量的冷热区也随着增大.结论:在使用X线相邻两照射野X线SSD照射时,尤其是射野较大时,可能造成肿瘤剂量的不足以及肿瘤深处正常组织受量的超量.  相似文献   

3.
呼吸运动对肺癌动态调强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动态调强放疗中呼吸运动对肺癌患者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使用大孔径CT获得30例肺癌患者四维CT(4D-CT)10个时相的CT图像,在计划系统上利用4D-CT确定肿瘤运动范围,并将整个肿瘤运动范围勾画为GTV。将检测设备放置在自行研制的呼吸运动模拟平台上,对利用4D-CT得到的带有呼吸运动信息的GTV决定的PTV进行治疗,测量每个计划的绝对剂量误差和照射野相对剂量分布误差,分析测量结果。结果:所有计划单次治疗等中心点绝对剂量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运动范围≤3mm的肿瘤照射野单次治疗的剂量分布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但运动范围〉3mm的肿瘤照射野的单次治疗剂量分布误差均超过允许范围,尤其是射野边沿。经20-30次治疗后,运动范围≤5mm的肿瘤照射野的剂量分布的通过率均〉95%,但运动范围〉5mm的肿瘤照射野的剂量分布误差均超过允许范围。结论:对于肺部肿瘤进行动态调强放疗时,虽然靶区等中心处绝对剂量误差〈5%,但整个靶区内的剂量分布与计划剂量分布有明显区别,分次治疗可以减小剂量分布误差,但对运动范围〉5mm的肿瘤无效,即通过外放边界不能使肺部呼吸运动范围〉5mm的肿瘤靶区获得预设的剂量分布,肺部调强放疗最好使用呼吸门控技术以减小剂量分布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治疗计划系统(TPS)探讨相邻射野的衔接.方法:模拟相邻两照射野X线SSD照射,治疗深度5cm时,使用不同射野边长和射野间距,测得剂量测量点(两射野中点体表下2.5、5.0、7.5、10、12.5cm深度)剂量.结果:体表下5cm测量所得与理论值相对照,偏差为0.46%-8.51%,体表下2.5cm最低剂量仅为79.37cGy,剂量最高点出现在体表下10cm,达到123.33cGy,分析重建后矢状位剂量分布图可见随着射野的增大,剂量的冷热区也随着增大.结论:在使用X线相邻两照射野X线SSD照射时,尤其是射野较大时,可能造成肿瘤剂量的不足以及肿瘤深处正常组织受量的超量.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调强放疗的治疗方案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通过对前列腺癌调强放疗的多种布野方案比较,确定符合临床要求的最佳方案。方法 对8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方案,处方总剂量76Gy。共设计7个计划,其中共面布野方案5个,分别为5、6、7、9野均匀分布和7野非均匀分布;非共面布野方案2个,分别为5、7野冠状交角照射。分别比较它们的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适形度指数等指标。结果 所有7个共面和非共面计划的计划靶区剂量分布无明显差别,非共面计划比共面计划降低了直肠D59(50%体积所受剂量)剂量23%,但增加了股骨头剂量,膀胱的剂量大致相同;同时非共面计划还延长了治疗时间,摆位较麻烦。对于共面射野计划,当射野数目由5增至7时,增加照射野数目对靶区、直肠和膀胱剂量分布没有改善且会增加治疗时间,但能降低股骨头受量,靶区剂量均匀性、适合度指数提高,5、6野情况大致相同。当射野数由7野增加到9野时,股骨头受量和靶区剂量均匀性、适合度均无改善。结论 5~7野共面调强计划可使前列腺肿瘤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共面、等角度分布的照射野设计简单、治疗实施效率高。非共面计划射野从5野增加到7野,剂量分布无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一种能更好地解决鼻咽癌常规放疗中射野之间衔接问题的新方法。方法 使用三维计划系统模拟鼻咽癌2D-适形放疗(CRT)或3D-CRT治疗中电子线L形野照射技术与常规放疗颈后电子线野照射技术的布野方法,进行剂量学分布比较。结果 电子线L形野照射技术与颈后电子线野照射技术的靶区剂量超过6000 cGy的包绕体积都达到95 %以上,满足临床上肿瘤治疗的剂量需要,但颈后电子线野照射技术出现明显的剂量热点,最高剂量可达8900 cGy,电子线L形野照射技术的最高剂量达7200 cGy。电子线L形野照射技术的喉部高剂量范围比颈后电子线野照射技术小,前者喉部剂量超过6500 cGy的体积为19.64 %,后者为31.95 %。结论 电子线L形野照射技术在照射野之间衔接和剂量分布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计算机使用的普及,许多单位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主要是进行照射剂量分布的计算和治疗方案的选优。体外照射剂量分布的计算,主要是射野中心轴上剂量分布、单野开野及  相似文献   

8.
在X线治疗中,射野输出剂量是随着照射野变化而变化的,其变化可用野转换系数表示。通常该系数是用实验来测定的。本文给出了一个野转换系数经验公式,这样既可减轻实测工作量,又可获得任意野的转换系数。为临床制作开机预置剂量表提供了方便。本公式计算的野转换系数与实测值相比,最大点的误差约为1%,或然误差约为±0.3%。  相似文献   

9.
Ⅲ期以上的鼻咽癌占鼻咽癌就诊时的50%以上,此时病变严重侵及周围组织,例如副鼻窦、咽旁间隙、口咽、颅底等等。放射治疗设野应根据具体病变,尤其是面颈联合对穿野照射至一定剂量后,某些重要器官剂量受到限制,了解每个射野边界与肿瘤、靶区及重要器官的关系,正确布野,关系到肿瘤的治愈及病人的生存质量,在没有治疗计划系统的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咽癌筛窦侵犯调强放疗中非共面射野对正常组织的保护和提高肿瘤区的剂量.方法 收集鼻咽癌筛窦侵犯患者15例,每一例患者设计2种射野方案,Ⅰ方案采用9野共面照射技术,Ⅱ方案采用9野和1野非共面照射技术.结果 2种方案比较发现:加设非共面射野能够有效改善正常组织的剂量,腮腺30Gy的照射体积减少10%以上.靶区剂量明显提高,适形性指数CI平均提高8%,均匀性指数HI平均提高6%.结论 非共面照射技术在鼻咽癌筛窦调强放疗中对正常组织有保护作用并可提高肿瘤区剂量.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分析重离子放疗时靶区后缘的剂量跌落梯度,利用重离子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分析固定束照射时在不同的入射方式、多种剂量分割条件下靶区边缘的剂量跌落速度,为重离子放射治疗时靶区与危及器官之间的相对安全距离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在TPS中选择重离子均匀扫描模式,在均匀水模体中设计多种常用分割条件下单野照射、两野对穿照射、两野正交照射的重离子计划,以射野后缘中心轴线上剂量开始快速下降的位置为基准,采集各计划的剂量跌落数据。 [结果] 剂量跌落数据分析显示,单野照射时,射野后缘5mm距离后剂量可跌落至约20%;两野对穿照射时,射野后缘5mm距离后剂量可跌落至约50%;两野正交照射时,射野后缘5mm距离后剂量可跌落至约30%~38%。重离子射束后缘的剂量跌落迅速,远优于X射线,在设计放射治疗计划时,可在满足靶区照射剂量的同时,使紧邻靶区的危及器官剂量限值达到临床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通过计划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重离子束射野后缘剂量的锐度是优于侧缘的,但其产生的X线污染也不容忽视;在实际情况中,重离子束穿射的人体组织是不均匀的,这也会对射野后方的剂量跌落曲线产生影响。故在实际临床中,还需考虑不均匀的CT值对重离子射束剂量跌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肿瘤放射治疗的照射野.方法以我科1997年5月~1999年11月收治的26例肿瘤病人作为分析对象,依据其CT片通过TPS制定放疗射野.结果选取肿瘤病人CT片划定靶区,因其形状及周围正常器官的不同,得出不同的射野.确保90%等剂量曲线包全肿瘤.结论通过TPS设计,得出理想的照射野.既提高了肿瘤区的剂量,又保护了周围的正常组织和器官.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照射野合理使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4,自引:7,他引:54  
目的证明CT扫描所示肿瘤大小的准确性,依此以肿瘤为射野中心,采用合理的照射野。方法1993年12月至1996年12月77例疗前有病理诊断和CT扫描的食管癌病人。取3个层面,绘制并测量相应照射野的大小及正常组织的受量。结果(1)CT所示肿瘤的大小与手术标本比较P>0.05。放射治疗组的肿瘤各径线均大于手术组。(2)肿瘤为非对称性浸润,以管腔为射野中心,经典的照射野大小(前宽6.0cm,后斜野5.0cm),≥35.1%的病人80%~90%的等剂量曲线不能包全肿瘤。如以肿瘤为射野中心,前野宽7.0cm,两后斜野为6.0cm,80.7%的病人80%~90%的等剂量曲线包全肿瘤且剂量分布均匀。如肿瘤直经>5.1cm,先前后对穿野而后分野照射。(3)采用剂量—容积百分比直方图,50%,20%肺最大受量体积分别为18%,49%。临床上该剂量很少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结论(1)证实了食管癌CT扫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列为放射治疗前常规检查方法之一。(2)定位应以肿瘤为中心,确保80%~90%的等剂量曲线包全肿瘤。(3)应据CT所示肿瘤大小,外侵形状,灵活选择照射野。  相似文献   

14.
多叶准直器射野处方剂量的快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计算多叶准直器 (MLC)不规则射野处方剂量的快速方法。方法 考虑到MLC射野的边缘是台阶状、叶片位置坐标可以由治疗计划系统或与MLC配套的叶片位置产生器打印输出这两个特点 ,首先由叶片位置坐标计算出射野周长和面积 ,然后由面积周长比法计算出不规则野的等效方野边长 ,最后按照处理常规方野的方法计算处方剂量。结果 作为例子 ,计算了采用SSD技术的全脑全脊髓照射野和采用SAD技术的鼻咽癌面颈联合野的处方剂量。结论 这种方法适合于靶区参考点位于射野中心区域未被遮挡的情况。与Clarkson积分等其它方法相比 ,它具有快速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静止射线束治疗中的固定源皮距(SSD)技术作~(60)Co远距离照射,我院过去在照射野方面以射野面积为主要依据查百分深度量及给照射时间。为了使剂量准确,在剂量测量和照射方面采用了等效方形照射野技术,小结如下。 一、参照关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的若干规定,用NYC—Ⅲ_A伦琴计测量~(60)Co远距离治疗机在各种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食管癌等中心定位时两后斜野的深度误差及其对肿瘤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7月-12月进行放射治疗的68例食管癌病例,其中上段19例,中下段49例。利用荷兰核通Simulix-HQ模拟定位机,取仰卧治疗体位,等中心定位,读出射野深度。定位毕后使患者俯卧于定位床,找到等中心点,读出射野深度。结果:胸上段和中下段两后斜野在仰卧位和俯卧位时的深度上存在误差。颈段和胸上段的深度误差尤为显著。结论: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等中心治疗时,仰卧位测得的两后斜野的肿瘤深度明显大于俯卧位。若以仰卧位定位时测得的肿瘤深度所给予的处方剂量,按俯卧位实测深度重新计算靶区吸收剂量,则胸上段食管肿瘤的总剂量将明显高于计划剂量。胸中下段的剂量变化不大。建议食管颈段和胸上段癌在仰卧位等中心治疗时,后斜野的深度应在俯卧位重新测量,以免过量照射造成不必要的放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野中野适形调强照射技术方法,并与常规全乳切线野照射技术进行剂量学对比。方法:选取22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在CT模拟机下对乳腺部位行薄层定位扫描,将定位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全乳野中野计划设计:在全乳两切线适形野的基础上挡去高剂量区部分,另设计2—4个小跳数射野以降低靶区最高剂量和调整高剂量区的范围及所在位置。处方剂量50Gy/25次,要求95%的靶区接受处方剂量;然后利用其CT模拟定位资料按照常规切线野射野方法在治疗计划上模拟常规切线野治疗计划,对野中野计划和常规射野计划进行靶区适形性、靶区均匀性和危及器官受量的比较。结果:野中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优于常规切线野照射,靶区内超过110%处方剂量的体积明显小于常规切线野技术。减少了肺组织V20的体积,降低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和受照体积。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野中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是一种有益的全乳照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野中野适形调强照射技术方法,并与常规全乳切线野照射技术进行剂量学对比.方法:选取22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在CT模拟机下对乳腺部位行薄层定位扫描,将定位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全乳野中野计划设计:在全乳两切线适形野的基础上挡去高剂量区部分,另设计2-4个小跳数射野以降低靶区最高剂量和调整高剂量区的范围及所在位置.处方剂量50Gy/25次,要求95%的靶区接受处方剂量;然后利用其CT模拟定位资料按照常规切线野射野方法在治疗计划上模拟常规切线野治疗计划,对野中野计划和常规射野计划进行靶区适形性、靶区均匀性和危及器官受量的比较.结果:野中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优于常规切线野照射,靶区内超过110%处方剂量的体积明显小于常规切线野技术.减少了肺组织V20的体积,降低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和受照体积.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野中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是一种有益的全乳照射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CT模拟在乳腺癌放射治疗布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患采取热塑记亿体膜固定,魔十字(Magic Cross)丝标记激光定位点,CT影像数字化1:1传输至治疗计划工作站。射线束观视(BEV)下设置乳腺切线野、腋锁野等,调整机架、机头及床角大小、射野大小和等中心位置直到所包括的范围满意为止。BEV下直接勾画铅挡块进行铅挡修饰,确保射野之间的衔接不出现重叠。根据治疗计划计算出的各射野等中心点的参考坐标数值,在激光灯下移动治疗床,标记各射野中心点。结果 通过在常规X线模拟机下对照射野位置进行验证,虚拟模拟计划(射野之间的衔接等)与临床要求完全一致。治疗计划显示通过各种参数的调整及修饰(挡块、楔形等),剂量分布符合临床要求。结论 CT模拟可以很好地实现非共面射野之间的衔接并通过各种修饰获得满意的剂量分布,该方法简便易行,提高了定位精度,可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IP板与自制十字板合用,采用三次曝光照相技术拍摄射野证实片,用于后颈电子线补量照射范围的确定。方法:将自制十字补板和IP板放置在相应位置,分三次曝光拍摄射野证实片,确定电子线后颈量的照射范围,然后在模拟机下同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评价照射范围是否符合治疗要求。结果:8例需要后颈电子线补量的病人使用三次曝光方法拍摄射野证实片,经模拟定位机同治疗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证实,经主管医生确认电子线后颈补量照射野范围均符合治疗要求,PTW 2D-ARRAY729矩阵验证剂量误差符合要求。结论:采用三次曝光技术确定电子线照射野的方法,可用于鼻咽癌及其他口咽部肿瘤治疗时对后颈电子线补量,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