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观察布地奈德对AR大鼠鼻腔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建立大鼠AR模型,分为AR组(B组)、布地奈德组(C组),每组10只大鼠,分别于模型建立后第31-38天,每只每日每侧鼻腔滴入磷酸盐缓冲液50汕、布地奈德50μL(1.28μg/μL),另设对照组(A组)大鼠10只。第39天取各组大鼠鼻腔灌洗液测定EOS百分比,流式细胞术检测EOS凋亡率。结栗C组大鼠鼻腔灌洗液中EOs为(5.10±0.51)%,明显低于B组的(29.37±4.33)%(P〈O.01);C组鼻腔灌洗液中EOS凋亡率为(18.48±2.84)%,明显高于B组的(3.36±0.50)%(P〈0.01);且B组、C组大鼠鼻腔灌洗液中EOS百分比与其凋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0.892,P〈0.05)。结论布地奈德可明显减少AR大鼠鼻腔内EOS浸润,并能显著增加EOS凋亡,进而减轻AR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AR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先用卵清白蛋白经腹腔内注射致敏.然后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造成变应性鼻炎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鼻敏片低剂量组、鼻敏片高剂量组、开瑞坦组各10只。均治疗15d。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变应性鼻炎各组ICAM-1、VCAM—1的阳性细胞表达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ICAM-1表达均被鼻敏片和开瑞坦所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CAM-1的表达均被鼻敏片高剂量组和开瑞坦组具有抑制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敏片能抑制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ICAM—1、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3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的调控作用。方珐取Wistar大鼠32只。随机平均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B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建立大鼠AR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30天取鼻腔灌洗液测定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浓度;黏膜切片观察鼻腔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结果B组大鼠鼻腔灌洗液中IL-4、IL-5水平分别为(90.5±18.8)pg/mL和(59.6±11.4)pg/mL,明显高于A组(3.8±1.5)pg/mL、(10.8±2.0)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组大鼠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层增厚,并有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组鼻腔黏膜中GATA3表达增加,且与细胞因子IL-4、IL-5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GATA3表达增高与IL-4、IL-5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辛芷鼻敏胶囊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P物质和组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辛芷鼻敏胶囊对实验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组织P物质及组胺的影响,明确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具体环节。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采用卵清蛋白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然后给药物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灌服阳性药物和辛芷鼻敏胶囊,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检测各组大鼠鼻粘膜组织中P物质的阳性率及采用高效液象色谱分析方法定量测定各组大鼠组胺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1)行为学改变:模型组症状得分明显高于实验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实验组的P物质阳性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药物对照组;(3)实验组与模型组、药物对照组组胺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辛芷鼻敏胶囊可有效降低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粘膜中P物质及组胺的含量,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鼻炎清颗粒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AR)后鼻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因子水平,探讨该药治疗AR的部分免疫学机制。方珐:用卵清白蛋白、氢氧化铝、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大鼠制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将鼻炎清颗粒灌胃给药2周后,观察鼻粘膜组织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FN-r水平。结果:鼻炎清颗粒治疗组中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血清IL-4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IFN-r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鼻粘膜上皮细胞脱落、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固有层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用药组中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结论:鼻炎清颗粒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纠正失衡的Th1/Th2的细胞因子网络并抑制炎症细胞在鼻粘膜的汇集,防止其脱颗粒。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a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组织RANTES的表达及与24小时尿白蛋白、血糖的关系。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组15只。于实验第4周、8周、12周末,两组随机选出5只大鼠检测24小时尿白蛋白和血糖,通过RT—PCR、ELISA法检测肾皮质RANTES表达。结果通过RT—PCR及ELISA检测,RANTES表达在第12周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O.01);24小时尿白蛋白在第8周、第12周糖尿病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组织RANTES表达增加,并且与24小时尿白蛋白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香烟熏吸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将20只清洁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OPD模型组,每组各10只。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两组大鼠血清、肺组织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和VEGF的含量,并用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肺组织匀浆及BALF中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VEGF的含量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1,P〈0.05)。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内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TNF-α和VEGF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且在COPD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药物组3组,每组6只。制作卵蛋白致敏大鼠哮喘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组大鼠肺组织中C-fos的蛋白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技术测定3组大鼠肺组织中C-fosmRNA的表达。结果:哮喘组C-fos在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应用药物川芎嗪干预后,川芎嗪组C-fos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哮喘组C-fos在肺组织的mRNA表达也高于对照组(P〈0.01),应用川芎嗪药物干预后,哮喘组C-fos在肺组织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结论:川芎嗪可减少哮喘肺组织C-fos的表达从而在哮喘中发挥其抗炎和抗气道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抑制趋化素样因子1(CKLF1)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内白细胞介素-9(IL-9)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CKLF1抗体组(AR+CKLF1-C19组)、丙酸氟替卡松组(AR+FP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用卵清蛋白(OVA)和氢氧化铝 [Al(OH)3]致敏法诱导AR,AR+CKLF1-C19组AR激发前连续10 d分别在双侧鼻腔滴5 μL CKLF1-C19肽干预,AR+FP组AR激发前连续10 d分别在双侧鼻腔滴5 μL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干预,对照组和模型组均同时在双侧鼻腔滴5 μL生理盐水。末次鼻腔激发后,各组大鼠均进行表观行为学指标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9、免疫球蛋白E(IgE)、干扰素-γ(IFN-γ)水平;HE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表达;瑞氏染色检测鼻腔内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鼻黏膜组织IL-9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鼻黏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在mRNA 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打喷嚏、流涕以及频繁抓鼻的现象,血清中IL-9、IgE水平升高,IFN-γ水平下降,鼻黏膜有水肿、黏膜层增厚以及黏膜上皮脱落的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增加,鼻黏膜组织内IL-9阳性表达升高,MBP、ECP、EPO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均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AR+CKLF1-C19组和AR+FP组大鼠打喷嚏、流涕、抓鼻等行为减少,血清中IL-9、IgE水平下降,IFN-γ水平升高,鼻黏膜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减少,鼻黏膜组织内IL-9阳性表达下降,同时,MBP、ECP、EPO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也均下调(P<0.05)。结论 抑制CKLF1能够明显降低变应性鼻炎大鼠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抑制IL-9表达,从而对变应性鼻炎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建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稳定的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R)SD大鼠模型。方法将SD大鼠雌雄各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实验组经腹腔隔日1次注射卵清蛋白(OVA)变应原7次后,鼻腔滴入OVA鼻内激发;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OVA。结果实验组SD大鼠均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特征(评分〉5分),鼻黏膜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粘膜水肿增厚、腺体增生、分泌旺盛,鼻黏膜表面纤毛破坏等组织形态学变化。对照组SD大鼠仅轻度抓鼻,且喷嚏少(评分〈5分),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均无实验组上述变化。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OVA变应原致敏的变应性鼻炎鼠类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优点,为今后变应性鼻炎的病变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上、下气道Th1和Th2失衡的研究,探讨上、下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以卵蛋白为致敏原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HE染色观察鼻黏膜和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IL-5和IFN-1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alveoluslavagefluid,BALF)中IL-5和IFN-γ的水平。结果: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组鼻黏膜和肺组织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鼻黏膜和肺组织IL-5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模型组鼻黏膜和肺组织IFN-γ的表达低于对照组。模型组BALF中IL-5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而IFN-γ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变应性鼻炎大鼠上、下气道有Th1和Th2的失衡,鼻的变应性炎症不仅导致鼻黏膜局部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学的改变,同时还引起下气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鼻炎喷剂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形态及组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炎喷剂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形态及组胺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鼻炎喷剂低剂量组、鼻炎喷剂中剂量组、鼻炎喷剂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采用卵清蛋白喷雾致敏造成大鼠AR模型,各治疗组采用相应药物滴鼻给药。治疗15 d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鼻黏膜形态改变,并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鼻黏膜组胺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可见鼻黏膜水肿、充血,炎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各治疗组鼻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模型组鼻黏膜组胺含量升高,各治疗组组胺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鼻炎喷剂可减轻鼻黏膜病变、降低鼻黏膜组胺含量达到治疗AR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阐释中医经方玉屏风散调控变应性鼻炎肥大细胞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采用卵蛋白联合Al(OH)3复制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用玉屏风散治疗。实验结束后,收集大鼠鼻腔灌洗液,采用ELSIA法检测IL-3及G-CSF含量;处死动物,剖取鼻黏膜,匀浆,取上清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3及G-CSF的表达;另取鼻黏膜行吉姆萨染色,进行病理检测。结果模型组动物出现明显过敏症状,玉屏风散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过敏症状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动物鼻腔灌洗液中IL-3及G-SCF含量最低,玉屏风散治疗后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动物鼻黏膜组织匀浆中IL-3及G-SCF低表达,玉屏风散治疗后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动物鼻黏膜中吉姆萨染色显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玉屏风散治疗后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玉屏风散是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生长因子IL-3、抑制肥大细胞的增值因子G-SCF,通过对肥大细胞进行双向调节而有效地治疗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卵清蛋白(OVA)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AR)模型,探讨Toll样受体(TLR)2和4亚型(TLR2和TLR4)在AR发病中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R模型组、AR+脂多糖(LPS)组和AR+肽聚糖(PGN)组,每组20只。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计数炎症细胞浸润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2、TLR4和IgE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R+LPS组和AR+PGN组大鼠鼻部症状评分和炎症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变应性损伤明显,鼻黏膜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AR+LPS组和AR+PGN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R+LPS组和AR+PGN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2、TLR4和IgE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R+LPS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4和IgE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R+PGN组大鼠鼻粘膜组织中TLR2和IgE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 应用OVA腹腔注射及局部喷鼻能有效建立AR模型,TLR2和TLR4在AR发病中发挥调节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芦荟凝胶(AL)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n=12):正常对照组(NC组),AR组,AL 100 mg·kg^1·d^-1组(AL1组),AL 200 mg·kg^-1·d^-1组(AL2组),AL 400 mg·kg^-1·d^-1组(AL4组).以卵清蛋白造模为变应性鼻炎大鼠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干预,NC组药物以生理盐水替代.记录卵清蛋白攻击后30 min内大鼠抓鼻、喷嚏、流涕等变态反应症状的次数,计算大鼠行为学得分,并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鼻黏膜改变.结果 与NC组相比,其他各组炎性反应增高,变态反应症状显著增多(P〈0.01);与AR组相比,AL2组、AL4组炎性反应减轻,变态反应症状显著减少(P〈0.01),AL1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当AL剂量为200~400 mg·kg^-1·d^-1时,可有效减轻AR大鼠变态反应症状及鼻黏膜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王凯  郑春泉  邱建鹤 《疑难病杂志》2010,9(7):505-507,F0003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CD4^+iNKT细胞浸润情况。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比较2组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鼻黏膜嗜酸粒细胞(EOS)计数、鼻黏膜组织形态,免疫酶标技术检测各组鼻黏膜CD4^+ iNKT细胞的浸润,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鼻腔黏膜中的CD4^+ iNKT细胞。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组症状评分(7.3±1.0)分较B组(0.7±0.6)分明显增高(P〈0.01)。(2)A组EOS计数(7.5±1.2)个/HP较B组(0.4±0.5)个/HP明显增高(P〈0.01)。(3)HE染色见A组纤毛结构大量脱落,组织水肿,小血管增生,黏膜上皮下固有层EOS、淋巴细胞浸润;B组纤毛结构完整,无明显EOS浸润。(4)A组鼻黏膜下有多量的CD_4和NK1.1双阳性染色细胞,即CD4^+ iNKT细胞;B组仅见少量的CD4^+细胞。(5)A组鼻黏膜CD4^+ iNKT细胞阳性率(72.6%±7.9%)明显高于B组(0.49%±0.01%)(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小鼠鼻腔黏膜有大量的CD4^+ iNKT细胞浸润,其数量远远超过CD4^+T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环境因素中臭氧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升高之间的关系;探讨臭氧暴露对COPD个体气道炎症及肺组织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PD模型组,模型叠加臭氧暴露组,每组10只。每日熏吸香烟和两次气管内滴人200ug脂多糖建立大鼠COPD模型,模型加臭氧暴露组在此基础上进行1次急性臭氧暴露,暴露时间为4h。观察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HE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瑞士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炎症细胞分类计数,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NF-κBP65蛋白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损伤及病理变化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P〈O.01),臭氧组总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O.01);模型组大鼠BA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臭氧组高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肺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臭氧组则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臭氧暴露可显著加重COPD气道炎症及NF-κB在肺组织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MMP-9和CC10在小鼠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和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方法用卵清蛋白来建立野生型小鼠和CC10基因敲除小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过碘酸-希夫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小鼠鼻黏膜组织CC10和MPP9表达、杯状细胞、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结果和对照组相比,MMP-9、嗜酸性粒细胞、杯状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且在CC10基因敲除小鼠中升高更加显著,均P〈0.01。相反,而和对照小鼠相比,CC10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表达明显下降,P〈0.01。MMP-9和CC10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7,P〈0.01。结论 MMP-9和CC10参与了小鼠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而且CC10直接或者间接抑制了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