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 潍北凹陷主要有 2 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 个不整合面,其中 Ng/Es4(Ng/Ek1)及 Ek2/Ek3 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 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不同地区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双河地区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及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赵凹—安棚地区主要形成成岩物性封堵、上倾尖灭及透镜状浊积砂体油气藏;下二门地区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边界大断裂附近发现少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和基岩潜山油气藏。控制该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有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等,其中,断层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是影响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讨泌阳凹陷构造对烃源岩分布、油气运移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构造对泌阳凹陷的控油规律,认为泌阳凹陷的新生代伸展构造演变影响了凹陷的构造格局,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而凹陷内的一些断层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另一些则可阻挡油气的运移。同时对有利含油气区带进行了预测,北部斜坡具备形成大面积油气富集区的地质条件;安棚-双河鼻状构造带以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为主,兼探断层岩性油气藏;南部断裂陡坡带上盘紧邻生油区,可形成断层岩性圈闭,扇体的根部形成物性圈闭以及构造不整合遮挡圈闭。  相似文献   

4.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认识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模式是寻找油气勘探切入点的关键。潜江凹陷周返断裂带大多数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周返地区与断层配置的构造斜坡带上。其中潜三、四段烃源岩厚度最大,生油指标高、成熟度好、生油潜力大,是主要的油源层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储集空间;蒸发岩类是潜江凹陷内最理想的区域性盖层;潜江组地层中有规律展布的断层发育带使得大面积分布的含油岩性在侧向经断层、构造的封挡形成多个有效的复合圈闭。周返断裂带主要形成2种岩性油藏:在单斜背景上砂体上倾尖灭,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或在断鼻或背斜构造背景上,河道砂体受断层切割形成断层 岩性油气藏或构造 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识别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组合方式.泰州组一段3套骨架砂体和系列断层相互配置,形成了连通砂体型、断层型、砂体—断层复合型3种输导体系类型.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泰州组一段1砂组,以连通性较差砂体为输导体系,发育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2+3砂组中,以断层或砂体—断层为输导体系,发育构造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泰州组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7.
双河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双河油田是我国著名的"小而肥"陆相亿吨级大油田,同时发育典型的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详细分析了双河油田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过程、油气运移方式、差异抬升导致油气大规模充注成藏过程,对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迁移性构造翘倾导致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廖庄期末,差异抬升导致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闭合幅度大幅增加.油气以砂岩输导层为运移通道,以油组为充注单元,侧向顺层运移.晚渐新世廖庄期末为双河油田的主要成藏期,其成藏模式是:早期为小规模油气充注,中晚期为大规模油气充注叠加连续成藏.  相似文献   

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隐蔽油气藏模式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南部2组深大断裂;优越的生油条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砂体发育,储集条件良好,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与多种圈闭模式配置关系良好,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其隐蔽油气藏类型繁多,可划分为5类19种。平面上,受生油凹陷控制,呈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受温度、压力控制。其油气富集规律特点有:边界大断裂位移变换段是寻找大规模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的有利地区;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带;深凹区有利于寻找低位扇、白云岩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边界大断裂的两端受其几何样式影响,易形成滚动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油气运聚特征,对由高渗砂体的输导层、断层、不整合面和裂缝组合而成的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罗家地区广泛发育断裂、高渗砂体、不整合面和裂缝多种类型输导体系,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是由于砂体上倾方向为断层所切割封堵而形成;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同时裂缝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罗家地区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多个不整合面、油源断层、各层系储集砂体以及裂缝的空间配置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方式很复杂.在断阶带上发育一系列沿边坡向洼陷中心延伸的断鼻构造、断层、不整合面及裂缝的罗家地区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相似文献   

10.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三肇凹陷发育了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两大类构造,细分为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低幅背斜-岩性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4个小类,圈闭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形成了沉积微相控储、油源断层和砂体控运移和圈闭控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勘探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王越  陈世悦  张关龙  张奎华  林会喜  梁绘媛  汪誉新  李佳 《石油学报》2017,38(9):1021-1035,1065
通过露头精细观察、薄片鉴定与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具有咸水沉积背景的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与吐哈盆地西北缘塔尔朗组的混积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混积相带"的概念来表征"湖盆中发育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相带",并厘定了研究区"混积岩"的定义,建立一种新的混积岩分类命名方案,进而系统研究了混积相带的岩相、沉积相特征,并预测了有利相区。"混积岩"为"陆源碎屑与内源非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碳酸盐组分在同一岩层内混合形成的沉积岩",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含量不存在一个具体的下限标准。研究区混积相带内大部分粉砂岩、碳酸盐岩与泥页岩和少部分砂岩主要由陆源碎屑颗粒、碳酸盐组分和黏土矿物构成,属于混积岩,以三组分的相对含量50%为界将混积岩划分为(粉)砂岩、碳酸盐岩和正混积岩3大类,进一步划分为9小类。在此基础上,根据露头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颜色等特征在混积相带内共识别出21种岩相类型和9种岩相组合,依此将混积相带划分为近岸水下扇外扇、扇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深湖。综合露头观察、有机碳测试、物性测试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认为半深湖—深湖与浊积扇为混积相带内的有利相区,二者内部的烃源岩、储集岩条件相对较好,可形成良好的生储组合。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路乐河组末端扇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期气候较干燥,主要沉积棕色、浅灰色陆相碎屑岩。通过岩心观察,对路乐河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暴露标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分析认为,本区路乐河组主要为一套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末端扇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流带、分流带和远端盆地带3 个亚相,其中分流带亚相又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沉积、泛滥平原沉积、越岸沉积和漫流沉积等4 个微相。文中分析了各亚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通过分析各亚相砂体的特征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认为分流带亚相是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相似文献   

13.
前人研究认为。双河油田核三段为吉尔伯特型扇三角洲沉积。通过对该段沉积背景、沉积相展布、沉积物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沉积坡度较缓、前缘亚相发育、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其沉积构造以牵引流沉积构造为主.重力流沉积构造不发育.沉积层序特征既不具典型的河流沉积特征。亦无明显重力沉积特征.与吉尔伯特型和陆坡型扇三角洲都存在较大差异,类似于在盆地底部地形较为平缓的条件下形成的陆架型扇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4.
1.Introduction The Asri basin is oval in shape,covering about2500km2from north to south.The maximum thickness at the depocenter is around18,000feet(5,500m).It is adjacent to the Hera basin in the west and to the Sunda basin in the southwest(Fig.1).Now it is under the Java sea.The basement consists of granites,granodiorites,marbles,schists and quartzites(Tonkin and Himawan,1999).In the early Tertiary,the eastern side of the basin was a steep slope controlled by syn-rifting,and the western s…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渤南地区沙三段浊积扇体油藏综合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相湖盆洼陷带因其洼陷小、距离物源较近,极易发育浊积扇体岩性油藏。济阳坳陷北部各主要沉积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浊积砂体发育。浊积扇体可以分为近源浊积扇体和远源浊积扇体。本文主要论述了渤南洼陷沙三段远源浊积砂体沉积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浊积扇体成藏模式,介绍了用地质、地球物理技术对浊积扇体的描述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郝家油田河4断块沙二10砂组为深水浊积扇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孔渗相关性好,为中孔中渗储层。沙二10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分布在河4断层及其派生断层附近、长轴背斜高部位,各主力油层砂体不连片,油气的聚集和分布受构造幅度、断层及沉积微相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对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分析,划分出东濮凹陷文东—前梨园地区沙三段、沙四段的4种沉积体系,即湖泊三角洲体系(一般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体系、冲积扇和重力流体系;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可分为3期:Es4期(初始裂陷阶段)、Es3^4期(快速裂陷阶段)、Es3^3—Es3^1期(衰减断陷阶段);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反映了湖水浅—深—浅的变化过程和受控于构造影响的特征。研究结果,该区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主要是:东侧扇三角洲砂体与鼻状构造、扇三角洲远端砂体与上倾尖灭圈闭、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断块圈闭、冲积扇砂体与上倾尖灭圈闭和重力流、滨岸砂坝砂体类岩性圈闭。图6参13  相似文献   

18.
在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暗色湖相细粒岩进行研究时,发现多套以夹层形式产出、矿物组成多为不稳定-次稳定矿物、碎屑颗粒呈斑块状且结构成熟度普遍较低的碎屑岩。构成岩石的晶质碎屑均呈大小混杂、形态各异的棱角状,分选差,分布无规律,单矿物常见高温熔蚀成因港湾状边缘。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为深部来源,甚至可能有幔源物质加入。认为岩石样品的碎屑颗粒不再源自传统认识中的周缘母岩风化搬运或热液沉淀,而是在陆内裂谷欠补偿湖盆背景下、源自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不同性质的岩浆-热液物质流体。这些深源岩浆-热液物质流体上涌进入湖(海)底喷流通道,由喷口喷出后,随喷口距离远近,在不同机械搬运方式和驱动力下参与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19.
涠洲岛珊瑚岸礁建立在火山岩之上,以块状珊瑚为主,形成礁格架,枝状珊瑚仅居次要地位。除冬季较低的水温和春季褐藻繁衍,抑制珊瑚生长外,其他环境因素适合珊瑚生长。 存在两个物源区:1)珊瑚生长带和礁坪是礁缘碳酸盐的物源区;2)火山岩海岸是陆源碎屑物源区。在海岸带,这些碎屑物质被海流和潮汐作用造成的横向和纵向运动的搬运和混合,堆积成平面上不对称的环带沉积。  相似文献   

20.
湖北南漳中三叠统巴东组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湖北南漳中三叠统巴东组是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属低能的潮坪-泻湖环境。表现为下列七种形式:(1)碎屑岩与灰岩互层,(2)碎屑岩夹灰岩,(3)灰岩夹碎屑岩,(4)碳酸盐在碎屑岩中呈胶结物,(5)陆源碎屑散布于碳酸盐基质中,(6)陆源粉砂充填于砾屑灰岩的砾屑之间,(7)碳酸盐颗粒散布于陆源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