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相对于西方价值观以冲突和竞争为特色,重和谐则是东亚价值观的基本特质。面对现代性的各种理论和现实困境,东亚价值观这一基本特质,对于全球普遍价值的追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尊重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又能弘扬东亚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全球化背景下东亚价值观发展与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李少斐 《理论界》2013,(10):168-170
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需要重塑新的东亚价值观,以强化东亚对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群属、角色认同.目前东亚价值观还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概念,还处在不断被重构之中,需要不断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培育新的东亚价值观应以东亚传统文化精髓为其精神资源,并充分吸纳域外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性因素,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加适应当今及未来世界的新变化,从而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翰卿 《中州学刊》2002,(1):111-115
儒学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东亚国家近现代时期主要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是现代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现代东亚文明在精神层面其核心是现代东亚价值,这种价值观的思想根基显然是儒学。事实已经和仍在继续证明,东亚模式基本是成功的、有活力的。儒家文化既处于东亚模式的结构性关系中,又处于历时性关系中,随着东亚模式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塑造。因此,儒家文化可以与现代化相结合,现代化割不断与传统的联系,在具有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历史背景中发展现代化事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这种儒家文化传统资源,应当是现代化实践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浪潮丝毫不能抵挡区域性价值观念新波的回荡。在众多区域性价值观念类型中,东亚价值观"风景这边独好"。东亚价值观是在东亚这个"世界区域"生成并为东亚诸国人民坚守的价值观念。她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在当代,东亚人在应对全球化时代挑战中要求得"共存与共赢",就必须从价值观念的构建做起。  相似文献   

5.
中、朝(韩)、日儒学思想理论特色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诸多学术思潮、流派和思想大家,并逐渐演变成学说纷呈、百家争鸣的庞杂而又宏富的思想脉系,自古至今,影响所及,流播海外,从东亚走向西欧,已日益成为“世界性的学问”。特别是中国儒学对朝(韩)、日等东亚国家的影响尤巨,并在与这些国家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生根、生长、发展,已深深地融入其传统思想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儒学,故而人们将中、朝(韩)、日等东亚国家称之为“儒教文化圈”。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朝(韩)、日儒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来梳理和阐发儒学在朝(韩)、日两国的发展演变和思想理论特色,进一步揭示和彰显儒学作为“世界性的学问”,在高扬“亚洲价值观”以及“东亚意识”或“东亚价值”中的所充当的特殊理念的人文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6.
多样价值观态势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球化使价值观的发展出现多样化趋势 ,这种多样化表现为平面化、层次化、丰富化、复杂化。价值观发展的多样化蕴涵着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和逻辑前提。主导价值观作为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的价值观 ,既具有对其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又具有对社会发展的秩序功能和动力功能。从价值观的多样化出发确立我国的主导价值观要坚持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与宽容性的统一、现实价值与目标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普遍价值观念与国家主导价值观念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先进文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东亚价值观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以来东亚国家的迅速崛起令世人瞩目,然而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又使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经济遭到重创,因而“东亚模式”、“东亚价值(观)”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而且毁誉不一。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以追求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应以“和合”思想为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探讨建构东亚价值观可能性之根据、困境和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独立和谐、平等合作、共生共赢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8.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理论抽象、"小众"完成过程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由"小众"到"大众"的大众化、民族化实践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效力,在其决定性意义上,取决于大众内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的程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从效度意义上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价值文化维度,即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价值文化心理和价值文化话语,着眼于中华民族优秀价值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化涛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199-203
儒学作为以伦理道德为内核的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强烈的“德政’’和“礼治”的政治色彩。或者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的儒学,深深影响着东亚民众的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模式。东亚社会的现代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东亚价值观”和“东亚意识”便是基于现代化语境下,对儒学价值重新思考和发掘的产物。从政治文化视角探讨儒学的现代发展。可以为东亚多元文明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对话基础与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0.
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袁贵仁 《河北学刊》2005,25(1):5-10
价值是指事物的意义,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样的事物是有意义的看法、观点、态度。研究价值观,不能不研究文化。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关系表明,价值观建设必须立足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良好的文论环境,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为何种普遍主义辩护——与赵敦华教授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对普遍主义进行真正有效的辩护,必须对普遍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有哪些变种,这些变种分别回答和提出了哪些问题等等,作进一步讨论。在为普遍主义辩护的时候,要重视普遍主义的复杂含义,注意普遍主义立场与普遍主义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所要辩护的普遍主义立场,不仅是文化普遍主义,而且是受价值普遍主义、尤其是道德普遍主义支持的文化普遍主义。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普遍主义,既超越西方中心论和中国文化特殊主义,同时又对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高度敏感性,对特殊文化丰富普遍文化的可能性具有高度开放性。说到底,这种把特殊主义包括在内的普遍主义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理想,而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共同能力、潜力以及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有待于通过自觉明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实践加以建构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价值观是无庸置疑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主体形态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不同主体在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别和对立,并具有不尽相同的现实利益、需要和能力,因而不同主体之间必然产生个性化、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的个性、多样性不仅是普世文化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相对于普世文化价值观,它本身也具有存在的充足理由和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在多元民族文化与普世文化价值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丰富发达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寻求最低限度的普世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在理性主义传统中,价值观念本来就应是可以普遍化的.传统儒学只蕴涵了有限的价值普遍主叉,并在近代发生了变化.古代儒家只有"相同性的平等",而现代性的价值观则强调"公正的平等".平等主义与普遍主义处于同一个现代性观念谱系之中,"平等"表现出强烈的普遍主义冲动,但其实现却受到历史文化的制约,因而总是表现为特殊的.现代性价值处于一种自我反驳的状况,而这种矛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理解和解决.现代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给平等注入了"不知足"的动力,而东亚社会在处理地位、特权和权威等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许跃辉  陈春 《学术界》2003,(1):189-197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形势下 ,经济联系密切的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加强经济金融协调合作 ,构建东亚经济圈 ,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构建东亚经济圈的诸多可行性因素 ,同时也还存在许多 (如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等 )困难和障碍 ,要真正的创建东亚经济圈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文学资源宝库,其中既有东亚各国的国别文学,又有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东亚文学交融,特别是“抗日”这一东亚文学的共同主题更加彰显了抗日叙事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发掘和整理东亚各国的抗日叙事文献资料,通过东亚叙事的比较研究,阐明东亚抗日叙事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为东亚人民正确认识东亚近现代史、弘扬东亚精神、强化东亚文化认同、构建当代东亚文化共同体提供历史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构科学的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价值 ,是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 ,它反映的是客体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满足与否的关系。马克思认为 ,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价值目标 ,必须树立主体价值观、平等发展价值观和整体发展价值观等科学的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文化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文化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多元共存。构建适应文化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揭示人类文化的共性,构建对异质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超越文化中心论,确立共生共荣的文化意识;增强开放意识,营造各种文化顺畅融通的渠道;在创新中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既是文化的核心,又是安身立命之本.随着以和谐为指向的经济、社会和文明的转型,要求价值观也必须相应转到和谐的轨道上来,确立基于和谐的和谐价值观.所谓和谐价值观,就是基于和谐并以和谐为介质的价值视阈和价值取向,是为履行和谐使命而内生的永恒行为准则.和谐的理念、哲学的智慧和美学的飘逸,是和谐价值观的三个鲜明特征,彰显了人类存在的真善美.和谐价值观的终极指归是我与人、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的双赢,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索.  相似文献   

19.
汪田霖  吴忠 《学术研究》2002,3(6):65-69
人类的文化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文化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多元共存。构建适应文化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揭示人类文化的共性,构建对异质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超越文化中心论,确立共生共荣的文化意识;增强开放意识,营造各种文化顺畅融通的渠道;在创新中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道德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通过在道德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对于时代使命和教化责任的自觉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浓缩整个社会道德理想、反映全国人民共同心声的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精髓和标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道德自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文化自觉,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