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3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喀什,中国最西面的城市,扼守中国西大门的桥头堡,其辖区内漫长的888公里边境线上,与5个中亚.南亚国家接壤。  相似文献   
2.
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重叠共识是罗尔斯为处理当今社会如何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协调行动和稳定秩序的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可以区分出重叠共识的几个不同层次:持不同观点的人们都以合理的态度彼此相待;基于不同价值的人们从各自角度出发或通过采纳彼此视角而支持共同的规范;以及目前持有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们,努力寻求未来的彼此理解乃至视域融合。重叠共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重要的是不仅在政治哲学中讨论重叠共识,而且在政治文化中寻找重叠共识,尤其是在政治实践中构建重叠共识。但不能因此把重叠共识的有效性问题归并为它的事实性问题,而要把政治实践建立在实践主体的合理商谈和自觉责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童世骏 《社会科学》2008,16(1):4-15
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尤根·哈贝马斯最近几年来频繁讨论与宗教信仰及其社会作用有关的话题,本文在澄清这些讨论的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哈贝马斯在"内部超越"观念的语言学转译、"后世俗社会"对宗教传统的世俗转译、实现"内部超越"的社会文化条件观念等方面的观点,并设法表明,哈贝马斯以"超越性"的内在化作为重点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意义,思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沟通的文化前提,甚至还可能有助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4.
文明社区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是在现代社会中,或者说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讨论社区建设问题的。所以,我们所说的文明社区应该同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相适应。第一,社会各部门各领域分化程度提高的趋势。在前现代社会里,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集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等各方面于一体。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这些方面出现分化的过程。就社区而言,首先是现代社区的“非国家化”。它不再是国家行政的一个层次,而成为同国家行政相分离的“社会”(或所谓“市民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建设文明社区应该强调社区行为的自感性,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适当减少对…  相似文献   
5.
感觉经验能否给予客观实在——从洛克到金岳霖和冯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觉论是认识论的基础部分 ,在这个领域 ,哲学论著可以说已是汗牛充栋。但已故中国当代哲学家冯契在 80年代讲授他的“广义认识论”的时候 ,却仍然说感觉论是他花力最多的部分。这个问题对于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的重要 ,这个问题之确切解决的不容易 ,由此可见一斑。感觉论的核心是“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常识看来是不成问题的。但稍作思考 ,便能发现对感觉的无条件信赖是不明智的。在古代 ,哲学家们就开始怀疑感觉的绝对可靠性。庄子、荀子、德谟克利特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感觉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在这种情况下 ,实…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涉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范畴;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双重要求.在如何培育民主的政治文化、加强民主的本土基础方面,包括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内的不少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提出的一些思路为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11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童世骏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行动”和“行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对重要概念》的演讲。童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行为”和“行动”这两个概念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概念区别的建立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童教授提出,从事西方哲学文本的翻译和研究的人们,对其中出现的术语、概念和范畴的种种区别,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并尽力用汉语把这些区别表达出来。本刊经童教授同意,发表这次演讲的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冯契先生基本上没有写过专门讨论西方哲学的论著,唯一的例外大概是他为笔者和另一位作者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一书写的序言。然而,这并不等于他没有深入研究过西方哲学。冯先生多次谈到他跟金岳霖先生读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和布拉德雷的《现象与实在》的情形;他后来的著作——不管是构造他自己体系的三卷《智慧说》,还是系统反思中国哲学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都充分反映出作者在西方哲学方面的深刻造诣。当然,他研究西方哲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理解西方哲学本身,而在于把它当作与中国哲学进行比较的参照系、把它当作提出自己哲学观点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尤根·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理论问题: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既不能形成"规则意识",也不能从"规则意识"中发展出"原则意识"、分化出"价值意识".离开了主体间性,更无法为规则的正当性提供辩护.哈贝马斯之所以关注规则概念,是因为他关注这样三个实践问题:"区别于自然现象的社会现象的研究何以可能?"、"现代社会中真正自由的人格何以可能?"、"现代社会制度的合法性辩护何以可能?".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性概念来扬弃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把康德关于"无规则即是无理性"的观点和哈贝马斯的"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得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话题,而不只是一个本土话题。中国模式在国际范围内成为一个热点,标志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舆论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