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芍药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_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_1,HMGB_1)的调控,分析其对衔接蛋白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影响,探讨芍药汤对湿热型UC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雌雄各60只,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柳氮磺砒啶组,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结合乙醇复合法复制湿热型UC大鼠模型,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灌胃,柳氮磺砒啶组予柳氮磺砒啶研磨成粉配置成与中药等体积液体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 d。取结肠组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RNA及蛋白表达,苏伊红-木精(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MGB_1,My D88,NF-κB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各组、柳氮磺砒啶组HMGB_1,My D88,NF-κB蛋白及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芍药汤高剂量组及柳氮磺砒啶组最为显著(P0.05)。结论:芍药汤可调控HMGB_1抑制TLRs信号通路中My D88,NF-κB基因表达,减弱湿热型UC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p-PERK通路蛋白、C/EBP 同源蛋白的表达及结肠杯状细胞数量,探讨芍药汤对UC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84只SD大鼠中随机抽取14只作为空白组,余下70只大鼠通过三硝基苯磺酸建立UC大鼠模型,除去死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柳氮磺吡啶组13只、芍药汤低剂量组12只、芍药汤中剂量组13只、芍药汤高剂量组13只。空白组、模型组用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柳氮磺吡啶组采用柳氮磺吡啶灌胃,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按照芍药汤不同剂量灌胃。第14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随后将大鼠处死并解剖,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并检测大鼠结肠p-PERK通路蛋白、C/EBP 同源蛋白的表达及结肠杯状细胞数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及芍药汤不同剂量组大鼠DAI、CMDI评分均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DAI、CMDA评分均降低(P<0.05),柳氮磺吡啶组与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DAI、CMD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和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p-PERK、CHOP蛋白表达均上升(P<0.05); 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p-PERK、CHOP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 与芍药汤低剂量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芍药汤高、中剂量组p-PERK、CHOP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 柳氮磺吡啶组和芍药汤高、中剂量组p-PERK、CHOP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与空白组比较,其他各组杯状细胞数量均下降(P<0.05); 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杯状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P<0.05); 与芍药汤低剂量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芍药汤高、中剂量组杯状细胞数量均增加(P<0.05); 柳氮磺吡啶组和芍药汤高、中剂量组杯状细胞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芍药汤能抑制内质网应激PERK信号通路被激活,降低CHOP表达活性,减少细胞凋亡,抑制杯状细胞被破坏,保护肠黏膜屏障,改善UC大鼠的症状和体征,这可能是芍药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芍药汤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激活蛋白-1(AP-1)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芍药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砒啶组及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病症结合的方法复制湿热内蕴型UC大鼠模型,即高脂高糖辛辣食物及免疫复合法,联合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结合乙醇复合法。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芍药汤低、中、高(6,12,24 g·kg~(-1))灌胃,柳氮磺胺嘧啶1 g·kg~(-1)剂量灌胃,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1 d。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AP-1,TNF-α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AP-1,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1,TNF-α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 0. 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AP-1,TNF-α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 0. 05),以芍药高剂量组较为明显。结论:芍药汤可抑制湿热型UC大鼠AP-1蛋白刺激TNF-α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湿热型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芍药汤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砒啶组及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采用病症结合的方法复建湿热内蕴型大鼠模型,经生理盐水、柳氮磺砒啶及芍药汤干预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TNF-α及IL-6含量,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及IL-6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砒啶组大鼠血清TNF-α及IL-6浓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汤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及IL-6浓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汤能够降低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TNF-α及IL-6含量,抑制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 p65和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芩汤治疗UC的作用机理。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黄芩汤组、柳氮磺吡啶组,除对照组外,采用高脂高糖辛辣饮食加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法构建湿热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20 mL·kg~(-1)体质量的黄芩汤和8%浓度的柳氮磺砒啶混悬液灌胃治疗,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治疗2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 p65和ICAM-1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F-κB p65和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组和柳氮磺砒啶组NF-κB p65和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黄芩汤组NF-κB p65和ICAM-1 mRNA表达量及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柳氮磺砒啶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 p65、ICAM-1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为基础,探讨芍药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取5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采用病证结合方法,以高脂高糖辛辣食物及免疫复合法,联合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结合乙醇复合法复制湿热内蕴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及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大鼠(雌雄各半)作为正常组。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按6,12,24 g·kg~(-1)灌胃,柳氮磺吡啶组按1 g·kg~(-1)剂量灌胃,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1 d。末次给药后采集结肠样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NF-κB p65和IL-6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NF-κB p65和IL-6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损坏较明显,模型组TLR4,NF-κB p65和IL-6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 05);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芍药汤各剂量组结肠组织损坏明显改善,TLR4,NF-κB p65和IL-6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 05),芍药汤各剂量组中以芍药汤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芍药汤可通过调控TLR4/NF-κB通路中TLR4,NF-κB p65和IL-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UC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芍药汤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中细胞黏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及病灶结肠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与天冬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F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70只,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复制大肠湿热型UC大鼠,即高脂高糖辛辣饮食+2,4-二硝基苯磺酸(DNBS)结合乙醇复合法造模,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组分为模型组、柳氮磺砒啶(SASP)组及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4只,给予柳氮磺嘧啶0.2 g·kg-1·d-1,芍药汤低、中、高剂量(6,12,24 g·kg-1·d-1)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ICAM-1,TGF-β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CD14,FADD,Caspase-8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CD14,FADD,Caspase-8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CAM-1含量明显升高,TGF-β1含量明显降低(P<0.05);CD14,FADD,Caspase-8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中、高剂量组及SASP组大鼠血清中ICAM-1含量明显降低,而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及SASP组大鼠血清中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干预组CD14,FADD,Caspase-8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并以芍药汤高剂量组及SASP组更为明显。结论:芍药汤对大肠湿热型UC大鼠具有一定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D14,FADD及Caspase-8 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芍药汤对湿热蕴结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肠黏膜通透性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柳氮磺吡啶(Salicylazosulfa Pyridin,SASP)组(西药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高脂高糖辛辣饮食+免疫复合法+2,4,6-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结合乙醇的方法复制湿热蕴结型UC大鼠模型,用药干预后第21天处死,取大鼠结肠病变部位组织,检测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ZO-1、Occludin mRNA表达显著下降(P 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ZO-1和Occludin m RNA表达明显升高(P 0.01),芍药汤高、中剂量组ZO-1及Occludin mRNA表达显著提高(P 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芍药汤各剂量组中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1)。结论:芍药汤可以改善湿热蕴结型UC大鼠的肠黏膜通透性,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硝基苯磺酸(TNBS)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病理形态、结肠黏膜NLRP3炎性体蛋白表达、mRNA及其相关因子IL-18、IL-33的表达,从而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砒啶(SASP)阳性对照组,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连续治疗10天后,采集粘膜样本。观察大鼠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NLRP3、ASC、caspase-1蛋白和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粘膜中IL-18、IL-33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结肠缩短和结肠质量增加,病理结果显示固有层崩解,出血、溃疡形成,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肌层及外膜内大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溃结灵高(18.3 g/kg)中(9.2g/kg)低(4.6g/kg)剂量组和柳氮磺砒啶组(0.5 g/kg)上述情况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溃结灵高(18.3 g/kg)中(9.2g/kg)低(4.6 g/kg)剂量组、柳氮磺砒啶组(0.5 g/kg)NLRP3、caspase-1、ASC mRNA表达均显著减少,溃结灵高(18.3 g/kg)中(9.2g/kg)剂量组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溃结灵低(4.6 g/kg)剂量组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8、IL-3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溃结灵高(18.3 g/kg)中(9.2g/kg)低(4.6 g/kg)剂量组和柳氮磺砒啶组(0.5 g/kg)IL-18、IL-33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溃结灵治疗U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性体各组分蛋白和mRNA表达的表达,并下调结肠黏膜IL18、IL33的含量,使得炎症缓解从而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低强度电针组、高强度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复制UC模型。两个电针组电针"天枢""关元""足三里"("天枢""足三里"双侧交替取穴),低强度电针组电流强度1 mA,高强度电针组电流强度5 mA,每次15 min,每日1次,柳氮磺砒啶组大鼠每天给予柳氮磺砒啶混悬液灌胃1次,每次3 mL,均治疗15 d。HE染色法观察结肠病理情况,评估组织学损伤指数(TDI);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7及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血清IL-4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TDI、血清IL-17和PGE_2水平、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砒啶组及电针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清IL-4和IL-10水平升高(P0.05),TDI、血清IL-17和PGE_2水平、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柳氮磺砒啶组比较,低强度电针组大鼠TDI、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高强度电针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TDI、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低强度电针组比较,高强度电针组大鼠的体质量升高,TLR4、MyD88、NF-κB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并减少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达到保护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的目的,且高强度电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制何首乌中大黄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并对两面神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SOCS3)的影响。方法:雄性Apo E基因敲除(Apo E-/-)小鼠80只,随机均分为8组,分别为大黄素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阴性组、正常组和大黄素中剂量+AG490组(DA组)。除正常组,余7组用高脂饲料饲养,并皮下注射脂多糖,9周后停注。第10周开始小鼠给药,6周后处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JAK2,p-JAK2,STAT3,p-STAT3及SOCS3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胸主动脉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肝脏JAK2,STAT3,SOCS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高、中剂量组SOCS3含量显著增加,p-JAK2,p-STAT3含量显著减少(P0.01),低剂量组SOCS3含量明显增加(P0.05);JAK2,STAT3无变化;各指标DA组效果不如中剂量组且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但STAT3相对表达量中剂量组与DA组有差异(P0.05);各组SOCS3 mRNA表达明显增加,JAK2,STAT3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HE染色切片镜下观察,大黄素高、中剂量能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低剂量的效果不明显。结论:大黄素能明显作用于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肠炎清对免疫复合法诱致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P选择素的影响研究。 方法: SD大鼠6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52只);模型组应用免疫复合法(注射抗原乳化剂+TNBS/乙醇)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再喂养3周后,随机从造模组中抽取4只处死,检查结肠病变情况,确定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随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4组:肠炎清低、高剂量组(10,40 g·kg-1),柳氮磺吡啶(SASP,0.1 g·kg-1)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每周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后,处死动物,解剖观察并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做组织病理变化评分(HS);采用ELISA方法测定结肠组织中sIgA的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的DAI,CMDI,结肠HS评分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均明显上升(P<0.01);结肠组织中的sIgA含量显著下降,而P选择素表达明显增加 (P<0.01);与模型组比较,肠炎清治疗4周后大鼠的DAI,CMDI,结肠HS评分和MPO值均能显著下降(P<0.01);结肠组织中sIgA的浓度升高,同时减少了P选择素表达(P<0.01)。 结论: 肠炎清对免疫复合法诱致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升结肠组织内sIgA浓度和降低P选择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燥救肺汤对肺癌细胞凋亡和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50只,随机分为环磷酰胺(CTX)组,模型组,清燥救肺汤高、中、低剂量组,共5组,每组10只。在小鼠右腋下注射Lewis肺癌细胞建立肺癌荷瘤模型,清燥救肺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清燥救肺汤11,5.5,2.75 g·kg^-1·d^-1,造模前2周开始灌胃给药,CTX组以CTX 50 mg·kg^-1·(2 d)-1腹腔注射给药,模型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接种后继续给药,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并取瘤组织;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肺癌组织JAK2蛋白磷酸化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Bax,Cyclin D1的表达;透射电镜(TEM)观察肺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燥救肺汤高、中剂量组,CTX组肺癌细胞JAK2,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清燥救肺汤高、中、低剂量组和CTX组均出现显著的凋亡现象。结论:清燥救肺汤能明显促进肺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上调其下游Bax蛋白表达,下调其下游Cyclin D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龙胆泻肝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药效观察及机制,为龙胆泻肝汤临床PCOS的应用提供初步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2组,即正常组10只、模型制备组40只,采用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达英-35(0.21 g·kg-1)及龙胆泻肝汤高、低剂量组(29.6,7.4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5 d;动物处理后测量卵巢质量及体积大小,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INS)激素水平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0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卵巢组织中JAK2,STAT3,p-STAT3和IL-6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卵巢质量及体积明显升高,血清LH/FSH,T,空腹血糖及INS均明显升高,IL-2,IL-6,IL-10水平明显升高,JAK2,STAT3和IL-6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龙胆泻肝汤高、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卵巢质量及体积,血清LH/FSH,T,空腹血糖及INS,IL-2,IL-6,IL-10水平,升高JAK2,STAT3蛋白的表达量,降低p-STAT3和IL-6蛋白的表达量(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对PCOS大鼠具有明显疗效,主要通过降低激素水平和抑制炎症反应;且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乌梅丸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方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法和药物。方法:以三硝基甲苯磺酸/乙醇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空白组(生理盐水10 m L·kg-1),模型组(生理盐水10 m L·kg-1),乌梅丸全方组(53.2 g·kg-1),寒热并用组(36.0 g·kg-1),温热药物组(21.32 g·kg-1),寒凉药物组(14.68 g·kg-1),补益药物组(6.68 g·kg-1),收敛药物组(10.68 g·kg-1),造模8 h后各组大鼠按剂量灌胃给药,给药10 d。取结肠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ath-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 mRNA表达显著增强,Math-1 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及各拆方给药后,乌梅丸组,寒热并用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 mRNA表达明显降低,Math-1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乌梅丸方中对Notch信号通路有调节作用的主要是寒热并用组药物,寒热并用法是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芍药汤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067 g·kg~(-1)),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1.8,3.6,7.2 g·kg~(-1)),采用TNB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应给予生理盐水、美沙拉嗪、芍药汤灌胃治疗7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肠黏膜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 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CD4~+T淋巴细胞,SIg A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下降(P0.01),肠黏膜CD4~+T淋巴细胞,SIg 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美沙拉嗪组及芍药汤低剂量组比较,芍药汤中、高剂量组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和病理学评分显著下降(P0.01),芍药汤中、高剂量组大鼠肠黏膜中CD4~+T淋巴细胞及SIg 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芍药汤可通过增加肠黏膜中CD4~+T细胞数量及SIg A分泌的表达,起到减轻肠黏膜损伤,保护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乌梅丸及其拆方的镇痛作用。 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寒凉组、补益组、收敛组,各组给药依照拆方原则分别给予乌梅丸方13.3 g·kg-1,寒热并用方9.0 g·kg-1,温热方5.33 g·kg-1,苦寒方3.67 g·kg-1,收敛方2.67 g·kg-1,补益方1.67 g·kg-1水煎剂灌胃,空白组、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1。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乌梅丸及其拆方对小鼠的镇痛作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酶联免疫法检测结肠黏膜前列腺素E2(PGE2)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和温热组药物能有效延长小鼠痛阈,降低小鼠扭体次数,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PGE2含量(P<0.05),且3组间无差异;补益组药物也表现出部分抑制疼痛的作用,但效果要弱于全方组(P<0.05)。 结论: 乌梅丸方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温热组药物为其镇痛的主要药物,补益组药物有部分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归丸对膝骨关节炎(KOA)模型鼠软骨组织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右归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Hulth法制备大鼠KOA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右归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右归丸4.8,2.4,1.2 g·kg^-1灌胃,硫酸氨基葡萄糖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0.17 g·kg^-1灌胃,连续给药8周。干预结束24 h后股动脉采血处死各组大鼠,取鼠膝关节软骨,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软骨的病理改变,并进行Mankin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关节软骨组织中STAT3,超氧化物歧化酶3(SOD3)和Wnt抑制因子1(WIF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软骨组织中IL-6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关节软骨组中WIF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Makin评分明显升高,软骨组织STAT3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明显增加和IL-6 mRNA水平上的表达显著增加,WIF1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关节软骨边缘严重破坏,软骨细胞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高剂量干预组大鼠软骨组织Makin评分,STAT3的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明显降低,右归丸各干预组IL-6 mRNA水平上的表达显著降低,WIF1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软骨结构趋于正常,软骨细胞分布仅偶见不均,关节软骨表面欠光滑。结论:右归丸能显著改善KOA大鼠的关节软骨退变,抑制KOA中软骨组织的炎症反应,这可能与其抑制STAT3和IL-6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胃癌前病变(PLGC)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PLGC机制。 方法: 将1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复方蜥蜴散80目组(B,1.4 g·kg-1),100目组(C,1.4 g·kg-1),80目100目等量混合高、中、低剂量组(D,E,F,2.8,1.4,0.7 g·kg-1),模型对照组(E),维酶素组(H),除A外,均以0.017 mol·L-1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按5 mL·kg-1给大鼠ig,1次/d,连续24周,辅以饥饱失常,情绪刺激等制作PLG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A组大鼠仍充足供食及清洁蒸馏水,B,C,D,E,F组大鼠分别给予复方蜥蜴散80目,100目,80目100目等量混合糊剂高、中、低剂量,混悬液10 mL·kg-1 ig,1次/d;G组大鼠给予0.9%氯化钠溶液10 mL·kg-1 ig,1次/d;H组大鼠给予维酶素混悬液(1.0 g·kg-1)ig,1次/d。连续12周。观察复方蜥蜴散对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Stat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等抗凋亡蛋白影响,通过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图像的吸光度进行测算。 结果: 治疗前,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tat3,Bcl-2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Stat3,Bcl-2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复方蜥蜴散各治疗组与维酶素组比较有差异(P<0.05),尤其以复方晰蜴散80目100目等量混合3个剂量组差异显著(P<0.01)。而复方蜥蜴散各治疗组间比较,B组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而与D,E,F组比较则有差异(P<0.05),复方晰蜴散80目100目等量混合3个剂量组比较,D,E组与F组比较,P<0.05。 结论: 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可逆转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增生肠化,降低Stat3,Bcl-2阳性表达,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且呈剂量相关性,这可能是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干预PLGC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为基础,探究阳和汤含药血清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含生药1 g·m L~(-1)的阳和汤药液,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阳和汤高、中、低剂量组(24,12,6 g·kg~(-1)),灌胃后制备阳和汤含药血清,用10%含药血清干预MCF-7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实验(CCK-8)检测阳和汤含药血清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38和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l)及生存素(Survivin)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CCK-8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阳和汤含药血清抑制MCF-7细胞增殖,且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不同时间抑制率分别达到38%,45%,54%(P0.01);流式细胞术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阳和汤含药血清中、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凋亡率分别达11.6%,16.5%(P0.05,P0.01);Western blot表明,与空白组比较,阳和汤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p38,STAT3蛋白表达减少(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Real-time PCR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阳和汤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Bcl-xl,Survivin mRNA表达减少(P0.05,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阳和汤含药血清可以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的凋亡,可能与p38/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